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青丘子歌

鎖定
《青丘子歌》是明代文學家高啓創作的一首詩。詩人在這首長歌中自狀其耽於吟詠之狂態,心與物遊之妙趣。此詩繼承李白李賀詩歌特點,發揮豐富想象和誇張,以清高的節操,表達作者對理想的追求和對權貴的蔑視。全詩運筆矯健奔放,遊止自如,氣勢磅礴跌宕,神韻飛揚,表露出一種熾烈的豪情,深得李白詩中風韻。
作品名稱
青丘子歌
作    者
高啓
創作年代
明代
作品出處
高太史大全集
文學體裁
古體詩

青丘子歌作品原文

青丘子歌
江上有青丘1,予徙家其南,因自號青丘子。閒居無事,終日苦吟,間作《青丘子歌》言其意,以解詩淫之嘲2
青丘子,癯而清3,本是五雲閣下之仙卿4
何年降謫在世間5,向人不道姓與名。
躡屩厭遠遊6,荷鋤懶躬耕。
有劍任鏽澀,有書任縱橫。
不肯折腰為五斗米7,不肯掉舌下七十城8
但好覓詩句9,自吟自酬賡10
田間曳杖復帶索11,傍人不識笑且輕,謂是魯迂儒、楚狂生12
青丘子聞之不介意,吟聲出吻不絕咿咿鳴。
朝吟忘其飢,暮吟散不平。
當其苦吟時,兀兀如被酲13
頭髮不暇櫛14,家事不及營。
兒啼不知憐,客至不果迎15
不憂回也空16,不慕猗氏盈17
不慚被寬褐18,不羨垂華纓19
不問龍虎苦戰鬥20,不管烏兔忙奔傾21
向水際獨坐,林中獨行。
斫元氣,搜元精22,造化萬物難隱情。
冥茫八極遊心兵23,坐令無象作有聲24
微如破懸蝨25,壯若屠長鯨26
清同吸沆瀣27,險比排崢嶸28
靄靄晴雲披,軋軋凍草萌29
高攀天根探月窟30,犀照牛渚萬怪呈31
妙意俄同鬼神會32,佳景每與江山爭。
星虹助光氣,煙露滋華英。
聽音諧韶樂33,咀味得大羹34
世間無物為我娛,自出金石相轟鏗35
江邊茅屋風雨晴,閉門睡足詩初成。
叩壺自高歌36,不顧俗耳驚。
欲呼君山老父,攜諸仙所弄之長笛,和我此歌吹月明37
但愁欻忽波浪起38,鳥獸駭叫山搖崩。
天帝聞之怒,下遣白鶴迎。
不容在世作狡獪,復結飛佩還瑤京39 [1] 

青丘子歌註釋譯文

青丘子歌詞句註釋

1.青丘子:高啓自號。
2.詩淫:詩迷,深嗜詩者。淫,沉溺,超過常度。
3.癯(qú)而清:清瘦貌。癯,瘦。
4.五雲閣:仙人所居高閣,有五色瑞雲繚繞。五雲,謂五色祥雲,仙人所御。仙卿:仙官。白居易《長恨歌》:“忽聞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縹緲間。樓閣玲瓏五雲起,其中綽約多仙子。”
5.降謫:譴罰貶降,此指從仙卿降為凡人。
6.躡屩(niè juē):謂遠行。躡,踩。屩,用麻、草做的鞋。《史記·范雎列傳》:“夫虞卿躡屩檐簦,一見趙王,賜白璧一雙,黃金百鎰。”
7.“不肯”句:不肯為微薄的俸祿而趨奉於官場。五斗米,低級官吏的薪俸。《晉書·陶潛傳》載,潛為彭澤令。郡遣督郵至縣,吏白應束帶見之,潛嘆曰:“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里小人!”
8.掉舌:賣弄口才,搖唇鼓舌,指遊説。《史記·淮陰侯列傳》載,蒯通嘗謂韓信曰:“酈生酈食其一士,伏軾掉三寸舌,下齊七十餘城。”
9.但好:只喜歡。覓詩句:苦吟,尋找詩句。杜甫又示宗武》:“覓句新知律,攤書解滿牀。”
10.酬賡(gēng):以詩詞酬唱應和。賡,繼續。
11.“田間”句:在田野裏拄着枴杖,垂着衣帶邊走邊吟。《列子·天瑞》載,孔子游於泰山,見榮啓期“鹿裘帶索,鼓琴而歌”。
12.魯迂儒:魯地迂腐的儒生。《漢書·叔孫通傳》載,漢王並天下,叔孫通徵魯諸生三十餘人制定朝儀,魯有兩生不肯行,曰:“禮樂所由起,百年積德而後可興也。吾不忍為公所為。公所為不合古,吾不行。公往矣,毋污我!”通笑曰:“若真鄙儒,不知時變。”楚狂生:指佯狂避世的隱者。《論語·微子》:“楚狂接輿歌而過孔子,曰:‘鳳兮鳳兮,何德之衰!’”邢昺疏:“接輿,楚人,姓陸名通。昭王時政令無常,乃披髮佯狂不仕,時人謂之楚狂。”後常用來通指狂士。李白《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我本楚狂人,鳳歌笑孔丘。”
13.兀兀如被酲(chéng):昏昏沉沉如同醉酒。兀兀,昏沉貌。酲,病酒,酒醉。
14.櫛(zhì):梳理。
15.果:竟然。
16.不憂回也空:不會因顏回那樣貧窮而憂。《論語·先進》:“子曰:‘回也其庶乎,屢空。’”屢空,經常貧窮。《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孔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17.不慕猗氏盈:不羨慕猗頓那樣的鉅富。猗氏,猗頓。《史記·貨殖列傳》:“猗頓用盬鹽起。”裴駰集解:《孔叢子》曰:“猗頓,魯之窮士也。耕則常飢,桑則常寒。聞朱公富,往而問術焉。朱公告之曰:‘子欲速富,當畜五牸。’於是乃適西河,大畜牛羊於猗氏之南,十年之間其息不可計,貲擬王公,馳名天下。以興富於猗氏,故曰猗頓。”
18.不慚被寬褐:不因為穿着寬大的粗布衣服而羞慚。被,穿。褐,古代卑賤之人所穿衣服,也用來代指卑賤的人。《孟子·公孫丑上》:“不受於褐寬博,亦不受於萬乘之君。”
19.不羨垂華纓:不羨慕仕宦者華美的衣冠。華纓,彩色的冠纓,古代仕宦者的冠帶。
20.龍虎:喻亂世的英雄豪傑,元末爭奪天下者。
21.烏兔:指日月。古代神話傳説日中有烏,月中有兔。左思《吳都賦》:“籠烏兔於日月,窮飛走之棲宿。”
22.“斫元氣”二句:元氣、元精,指天地間的精氣。王充《論衡·超奇》:“天稟元氣,人受元精。”
23.“冥茫”句:謂作者的神思馳聘於蒼茫無際之間。冥茫、八極,均指極遠無際。心兵,為文為詩的神思。心感物而動,如應外敵,故曰心兵。韓愈《秋懷》:“詰屈避語穿,冥茫觸心兵。”
24.“坐令”句:使難以形容的情景有聲有色。坐令,致使。
25.破懸蝨:擊中空中懸掛的微如蝨樣的東西。語本《列子·湯問》載:紀昌學射于飛衞,飛衞曰:“學視而後可。”昌以□懸蝨於牖,南面望之。“三年之後,如車輪焉”。“乃以燕角之弧,朔蓬之簳射之,貫蝨之心而懸不絕”。
26.長鯨:鯨魚。
27.沆瀣(hàng xiè):夜間的露氣。屈原遠遊》:“飡六氣而飲沆瀣兮,漱正陽而含朝霞。”
28.崢嶸:高峻的山峯。
29.軋(yà)軋:生機始發貌。
30.天根:星名,即氐宿。月窟:傳説中月的歸宿處。楊雄《長楊賦》:“西厭月窟,東震日域。”劉良注:“月窟,月出穴也,在西。”
31.“犀照”句:《晉書·温嶠傳》:“至牛渚磯,水深不可測,世雲其多怪物,嶠遂□犀角而照之。須臾,見水族覆火,奇形異狀,或乘馬車著赤衣者。嶠其夜夢人謂己曰:‘與君幽明道別,何意相照也?’意甚惡之。”犀照,燃燒犀牛角照明。牛渚,山名,在安徽當塗縣西北,山腳突入長江部分為採石磯,也稱牛磯。
32.俄:瞬間。
33.聽音諧韶樂:詩歌的音韻猶如《韶》樂一樣和諧優美。韶,相傳為虞舜時的樂曲名。《論語·述而》:“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
34.大羹:古代祭祀時所用的肉汁。
35.金石:鐘磬類樂器。轟鏗:發出轟鳴鏗鏘的聲音。
36.叩壺自高歌:《晉書·王敦傳》:“每酒後輒詠魏武帝樂府歌曰:‘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以如意打唾壺為節,壺邊盡缺。”叩,擊打。
37.“欲呼”三句:據《博異志》載,賈客呂鄉筠善吹笛,月夜泊君山側,命酒吹笛。忽有老父挐舟而來,袖出笛三管,其一大如合拱,次如常,其一絕小,如細筆管。鄉筠請老父一吹,老父曰:“大者合上天之樂,次合仙樂,小者老身與朋儕所樂者,庶類雜而聽之,未知可終曲否?”言畢,抽笛吹三聲,湖上風動,波濤沆瀁,魚鱉跳噴。五聲、六聲,君山上鳥獸叫噪,月色昏暗。舟人大恐,老父遂止。引滿數杯,棹舟而去,隱隱沒于波間。”詩即用此典。
38.欻(xū)忽:忽然,形容迅急。
39.“天帝”四句:言天帝聽到作者寫詩在人間引起了騷動,將會派白鶴迎接他到天上去。白鶴:傳説中的仙鳥。狡獪(kuài):嬉戲,變化,狡詐。《神仙傳》説麻姑擲米成珠,王遠笑曰:“姑故年少。吾老矣,了不喜復作此狡獪變化也。”瑤京:玉京,傳説中天帝的京城,為神仙世界。 [2] 

青丘子歌白話譯文

松江邊上有地名青丘,我遷居到它南面,於是自號青丘子。閒居無事,整天苦吟,創作《青丘子歌》抒發情感,用來消除對自己過分愛詩的譏嘲。
青丘子,人長得很清瘦,本來是五雲閣下的仙人。
有一年降謫到人世間,對人不説姓與名。
不喜歡遠行遊玩,也懶於荷鋤躬耕。
有劍任憑它生鏽,有書任憑它擺放。
不肯為微薄的俸祿而趨奉於官場,不肯賣弄口才而去遊説。
只喜歡尋找詩句苦吟,以詩詞自我吟詠唱酬應和。
在田野裏拄着枴杖,垂着衣帶邊走邊吟,旁人不理解,嘲笑且輕視我,説是魯地迂腐的儒生。
青丘子聽到這些話也不介意,吟詠聲出口不絕咿咿地響。
早上吟詩忘記了飢餓,晚上吟詩解散了不平之氣。
當他苦吟的時候,昏昏沉沉如同醉酒。
頭髮也沒有時間梳理,家事也來不及經營。
小兒啼哭不知道憐愛,客人來到也不知道迎接。
不會因顏回那樣貧窮而憂,不羨慕猗頓那樣的鉅富。
不因為穿着寬大的粗布衣服而羞慚,不羨慕仕宦者華美的衣冠。
不問英雄豪傑爭奪天下事,不管太陽月亮東昇西落時光流逝。
有時到水邊獨坐,有時到林中獨行。
窮究自然,探尋真理,自然萬物都被賦予了生命。
神思馳聘於蒼茫無際之間,使難以形容的情景有聲有色。
微細處能擊中空中懸掛的微如蝨樣的東西,雄壯處有如屠殺長鯨的氣魄。
清新處如同吸收夜間的露氣,險峻處好比排列高峻的山峯。
像雲散天晴,冰凍消解,青草萌生。
把天上水底各種奇妙的景象都清楚完整地表現出來,能清晰照亮各個幽暗的角落。
達到了意境與鬼神相合,美景與江山爭美的境地。
星虹煙露,都能為作品增添文采。
詩歌的音韻猶如韶樂一樣和諧優美,味道就像大羹那樣純正。
世間沒有其他東西可以消遣,寫出的詩歌像金石樂器發出轟鳴鏗鏘的聲音。
江邊茅屋風和日麗,閉門睡足新詩剛寫成。
敲打唾壺自己高聲歌唱,不管世俗之人聽到而吃驚。
想叫君山老父帶着諸仙所吹奏的長笛,和着這歌聲在月下吹奏。
只擔憂忽然波浪湧起,鳥獸驚駭叫得地動山搖。
天帝聽到將發怒,會派白鶴迎接他到天上去。
不容許他在世間嬉戲狡詐,重新系結飛佩回到玉京。

青丘子歌創作背景

這是一篇詩體自傳。多數研究者認為,此詩作於元順帝至正十八年(1358)或二十年(1360);也有人認為,此詩作於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辭官歸田之後。 [2]  [3] 

青丘子歌作品鑑賞

青丘子歌整體賞析

這首長歌,磅礴跌宕,神韻飛揚,實在深得李白詩中風韻,和李白的《襄陽歌》《廬山謠》相比,也不遜色多少。
此詩開頭以故弄玄虛的方式隱卻詩人或作者的真實身份,是這一類型自傳的慣用手法,也就是“宛曲遷回的手法”。從這首詩中,高啓和李白一樣,也十分自傲。上來就説自己“本是五雲閣下之仙卿,何年降謫在世間”,和李白那句“青蓮居士謫仙人,酒肆藏名三十春”是如出一轍的。然後説他不肯為五斗米折腰去當官,也不肯花言巧語地遊説於貴人之前,而是自顧自地覓詩閒吟,田間農夫見了嗤笑,他也不理不顧。接着從“躡盡屩厭遠遊”到“不管烏免忙奔傾”這一部分,則突顯出詩人淡泊名利,積然世外的性格特狂。其中“不肯折腰為五斗米”直接表達了對陶淵明“不慕榮利”的境界的嚮往。詩人沿襲了《五柳先生傳》的模式,展現了一系列隱士生活的獨有方式。如,五柳先生“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常著文章自娛,頗示己志”,青丘子則“但好覓詩句,自吟自酬賡”、“朝吟忘其飢,暮吟散不平”;五柳先生“性嗜酒”“造飲盡,期在必醉”;“酣賦詩,以樂其志”,青丘子也是終日嗜酒不醒,“當其苦吟時,兀兀如被酲”;五柳先生即使“環堵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瓢屢空”也能晏如面對,青丘子同樣安於貧困,“不憂回也空,不慕猗氏盈。不慚被寬褐,不淡垂華纓”,甚而對俗事不置一顧,“頭髮不暇櫛,家事不及營。兒啼不知憐,客至不果迎”、“不問龍虎苦戰鬥,不管烏免忙奔傾”。青丘子活脱脱就是一個再世的五柳先生。詩人極盡筆力地渲染其忘食、嗜酒的生活,説到底,都是為了“自吟自酬賡”,滿足自己的樂趣。在這裏,詩人不顧旁人嘲笑,依然我行我素,忘情地沉醉於個人的詩意世界之中,其實已經“有違”其寫作的初衷。這不是在為自己“解詩淫之嘲”,相反,詩人是“聞之不介意,吟聲出吻不絕咿咿鳴”。説是“苦吟”,其實詩人“樂在其中”。這已不是在替自己辯解,簡直是率性而為,任意而行了。這又是詩人在傾力於敍説隱逸生活中得以享受的樂趣。
詩人的狂傲不併不因此而收斂,接下來,隨着詩人浪漫的思路,在幽靜深邃的理想世界中,讓自己的精神和心智得到了最充分的釋放,獲得了最大的自由。詩人“向水際獨坐,林中獨行”,在清寂空闊之間平撫心靈,斫元氣,搜元精”,追尋天地萬物的精華。詩人所有的詩情傾刻噴薄而發,直追生命的真諦。“造化萬物難隱情,冥茫八極遊心兵,坐令無象作有聲”,自然眾生都在他的詩歌中被賦予了生命,活靈活現。詩人在天地間往來自由,隨心所欲,探天究地,與神冥相遇,與江山爭勝。此間詩人不僅詩情大發,而且詩藝大增,佳作頻出,如聽韶樂,如味在羹,“微如砹懸蝨,壯若居長鯨,清同吸抗瀣,險比排崢嶸”,各體詩歌,無所不能。人在此境界中真是一種美倫美奐的精神享受。因為在紅塵俗世中無以為樂,無人為伴,詩人沒漏於“苦吟”之中,如醉如痴地“叫壺自高歌,不顧俗耳驚”,其至“君山老父攜諸仙所弄之長笛”相和吟通,以慰藉他內心的苦悶。開懷吟詠,就是詩人的生活的樂趣。所以,詩人是不會理會“旁人不識笑且輕”的。如果説詩人因為目空一切而觸怒天帝,下令他遣返仙境,從此不得再吟唱,那麼為了這份”江邊茅星風雨晴,閉門睡足詩初成”的自由,詩人也寧願放棄“五雲閣下之仙卿”令人豔羨的生活。青丘子的隨意無羈,縱放灑脱就是詩人理想的人格境界。
《青丘子歌》就是通過把隱逸者的理想、願望假託於某一現世個人生活的敍述方式,讓人們認識了這個明代詩人。 [4] 

青丘子歌名家評價

原中央大學教授金啓華《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青丘子歌》模仿李白,但能寫出他那不慕名利,不拘禮法,疏狂豪放的性格和苦吟的生活。 [2] 

青丘子歌作者簡介

高啓,明代詩人。字季迪,長洲(今江蘇蘇州)人。元末隱居吳淞青丘,自號青丘子。明洪武元年(1368)應召入朝,授翰林院編修,以才學受朱元璋賞識,覆命教授諸王,編修《元史》。次年秋,委任户部右侍郎,固辭不受,被賜金放還。被朱元璋懷疑作詩諷刺皇帝而忌恨。返青丘後以教書治田自給。後因受魏觀案株連,逮赴金陵,腰斬於市。《明史》有其傳。其詩能兼師眾長,詩風清新秀逸,為明代成就最高詩人。一生著述甚豐,有《高太史大全集》等。 [5] 
參考資料
  • 1.    朱惠國.元明清詩文.上海:上海人民岀版社,2017:38
  • 2.    金啓華.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下).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84:135-138
  • 3.    傅虎冬強.高啓《青丘子歌》作年辨證 .蘇州大學學報,1998(03)
  • 4.    張維.“明代第一詩人”的自畫像--讀高啓《青丘子歌》.閲讀與寫作,2004(09)
  • 5.    周揚 等.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文學(第Ⅰ卷).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6:171-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