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靈寶黃帝鑄鼎塬

鎖定
黃帝鑄鼎原是河南靈寶市久負盛名的一個旅遊景點。景區現存的《軒轅黃帝鑄鼎原碑銘並序》是現存最早的記載有黃帝鑄鼎內容的碑刻,唐貞元十七年歲次辛巳正月九日癸卯。”碑陰亦鐫刻有碑文,內容大致與碑陽類同,為楷書。此碑為現今國內發現的專為記述軒轅黃帝事蹟的最早碑銘,它較陝西省黃陵縣橋山黃帝陵前的石刻碑銘早700多年,是國內研究炎黃二帝歷史的重要史料。
靈寶黃帝鑄鼎塬聚落遺址包括北陽平、西坡、東常、軒轅台等50多處仰韶時期的文化遺址,總面積4.36平方公里,是國務院公佈的第五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又被國家文物局、國家發改委列入“十一五”期間全國100處重點大遺址保護專項,並被列入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六大遺址首選 [1] 
中文名
靈寶黃帝鑄鼎塬
所屬地區
中國 河南省 靈寶市
文化遺址
北陽平、西坡、東常、軒轅台
總面積
4.36平方公里

靈寶黃帝鑄鼎塬黃帝鑄鼎原來歷

黃帝鑄鼎塬位於靈寶市陽平鎮,距三門峽市80公里。《史記·封禪書》記載,古時荊山一帶災情嚴重,黃帝聞訊從崑崙山來到荊山察看。為了煉出仙丹給老百姓治病,他採首山之銅,汲湖水,鑄鼎於荊山之下。相傳黃帝鑄好鼎,黃龍來迎黃帝昇天時,百姓苦苦哀求,死活不讓他走,有的牽衣扯袍,有的抱手拽腳,拖下了他的金靴,扒下了龍皮、拔掉了龍鬚。人們把黃帝的靴子埋在他鑄鼎之地,這裏就成了世人拜祖的地方。黃帝陵高300米,長5000米。嶺的西端有一高6米、周長42.5米的土堆,傳為黃帝陵冢。陵西南有一龍鬚溝,傳説是龍鬚墜落之地,此間生長一種龍鬚草,説是龍鬚所變,周圍皆無。由於這裏位於長安古道函谷關潼關兩雄關之間,屢遭戰火毀滅,但歷代都曾進行過修復和重建。現已修復的主要遺蹟有:獻殿、始祖殿、長廊、墓冢、祀功柱、闕樓等,並鑄造了象徵天神、地神、祖宗的天、地、人三尊大銅鼎。

靈寶黃帝鑄鼎塬黃帝鑄鼎原解釋

荊山黃帝鑄鼎原 荊山黃帝鑄鼎原
黃帝鑄鼎原是我市久負盛名的一個旅遊景點。但近段時間以來,筆者在不同媒介上看到兩種不同的叫法:鑄鼎原與鑄鼎塬。雖為一字之別,其意卻相去甚遠。古人云:“名不正則言不順”,可見正名為正身揚名成事之本。筆者在故紙堆中突擊數日,歸納出一個結論:鑄鼎原的原字,本應為“原”而非“塬”。
1、鑄鼎“原”至少從唐代時開始沿用,在絕大多數的歷史記載中都只有“鑄鼎原”而不見“鑄鼎塬”。
在景區現存的《軒轅黃帝鑄鼎原碑銘並序》是現存最早的記載有黃帝鑄鼎內容的碑刻,在銘文中有“以治人之性命,乃鑄鼎茲原,鼎成上升,得神帝之道,原有為谷之變,銘記鑄鼎之神”,“唐興茲原”等語句。可見,至少在唐代已在非常正式的場合以“鼎原”名之。而在詩文中“鑄鼎原”與“鼎原”的組成已很常見。杜牧在《春贈懷寄虢州李常侍十韻》寫道:“地分蓮嶽秀,草接鼎原芳”;徐凝也不甘落後,在《鼎原》一詩中抒發了“有時風捲鼎湖水,散作睛天雨點來”的豪情;而劉滄《過鑄鼎原》一詩中,“黃帝修真萬國朝,鼎成龍駕上丹霄”“唯留古蹟寒原在,碧石蒼蒼空寂寥”則一筆寫出了蒼涼感。到了明清,鑄鼎原迎來了又一輝煌時期,“鼎原”和“鑄鼎原”的用法更為常見。 [2] 
明代劉鹹、崔譽都有《鼎原》詩,劉鹹《閿鄉懷古》中還出現了“鑄鼎原通盤豆渡,校書堂對望思台”的字句,曾任閿鄉縣令的黃方在《軒鼎煙霞》中也寫有“騎龍人去鼎原空”的詩句。其他還有類如《登鼎原閣》、《鼎原懷古》、《鼎原》、《遊鼎原》、《秋日遊鼎原映奎樓》等詩句。
軒轅黃帝鑄鼎原碑銘並序 軒轅黃帝鑄鼎原碑銘並序
在《閿鄉縣誌》則赫然有“鑄鼎原,縣東南十里”、“黃帝陵在城東南十里鑄鼎原”等記載。在歷任縣令記載自表功德的文章中,也常見此類字眼。如明代閿鄉縣令黃方在《鼎原黃帝廟奎閣記》中開篇即寫道:“閿鄉縣治之東南,岡巒一帶,若起若伏,逶迤而來者,黃帝鑄鼎原也。”清代閿鄉縣令梁溥在《重建鑄鼎原奎樓記》開頭寫道:“縣治東南,秀出一峯,為黃帝鑄鼎原。”此後的孫叔謙縣令也如法炮製。通過以上記載,我們可知“鑄鼎原”與“鼎原”由來已久,且一直延續下來,而罕見有“鑄鼎塬”的蹤跡。
2、無論意義,還是表現力,塬都是被含納的對象。在《説文解字》、《辭海》、《辭源》等工具書中,原的意義廣泛,用處多多。而根據其中的“推其根原;源泉、根本”之意義,無形中即可解為:黃帝在此用青銅鑄鼎,是中華民族青銅鑄鼎的的起源、根源。而且最重要的一條是“原”同“塬”,也就是原可以通假、通用塬字。
而“塬”則相形見絀了,在《説文解字》、《辭海》、《辭源》中不見其蹤影,只在現代詞典上有這樣一條解釋:我國西北黃土高原地區因流水沖刷而形成的一種地貌,呈台狀,四周陡峭,頂上平坦。鑄鼎原就是這樣一種地貌。
從這裏可以看出,用鑄鼎塬並不為錯,但如同描述一個人時,用“他是一箇中年人”,而不用“他是一個知識淵博,閲歷豐富,曾有過無數光輝時刻的中年人士”來得更為豐富、充實。古語“名不正則言不順”的下一句是“言不順則事不成”,可見正名的重要性了。因而筆者呼籲,今後還是正本溯源地統一稱“鑄鼎原”為好,不要再捨本逐末地叫成鑄鼎塬。(注:閿鄉縣為今靈寶市西部地區,為古代所設置的地方轄制)

靈寶黃帝鑄鼎塬文獻記載

1、《史記·封禪書》載:“黃帝採首山銅,鑄鼎於荊山下。鼎既成,有龍垂鬍髯下迎黃帝。黃帝上騎,羣臣後宮從上者七十餘人,龍乃上去。餘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龍髯,龍髯拔,墮,墮黃帝之弓。百姓仰望黃帝既上天,乃抱其弓與鬍髯號,故後世因名其處曰鼎湖,其弓曰烏號。” [3] 
2、《史記·孝武本紀》:“黃帝採首山銅,鑄鼎於荊山下。鼎既成,有龍垂鬍髯下迎黃帝。黃帝上騎,羣臣後宮從上龍七十餘人,龍乃上去。餘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龍髯,龍髯拔,墮黃帝之弓。” [4] 

靈寶黃帝鑄鼎塬文化遺址

靈寶黃帝鑄鼎塬聚落遺址羣包括北陽平、西坡、東常、軒轅台等50多處仰韶時期的文化遺址,總面積4.36平方公里,是國務院公佈的第五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又被國家文物局、國家發改委列入“十一五”期間全國100處重點大遺址保護專項,並被列入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六大遺址首選 [1] 
黃帝鑄鼎塬 黃帝鑄鼎塬
國家啓動中華文明探源工程,主要是解決中華民族5000年文明史中,夏朝以前1000年的文化紀年問題。靈寶鑄鼎塬聚落遺址羣正處在這一時期,因此,靈寶鑄鼎塬才被列入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從史料和遺物看,黃帝出生、建都、立業主要集中在廣義的中原地帶,也説明中原地帶是當時最適宜人類生存繁衍的地方。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我們偉大民族的先人,曾在這片黃土地上,“篳路藍縷,以啓山林”,用勤勞的雙手和智慧的頭腦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創造了當時燦爛輝煌的物質和精神文明,為後人留下了極為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可以説,這裏是中華文明的搖籃。已經有大量史料、遺蹟和實物證明此地是中華5000年文明史的重要發源地,保護好、開發好、宣傳好這樣一個重要的文化遺址,意義十分重大,直接關係到中華5000年文明史從哪裏開始,發展到什麼程度這些重大問題的研究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