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名
- 震
- 拼 音
- zhèn
- 部 首
- 雨
- 五 筆
- FDFE
- 倉 頡
- MBMMV
- 鄭 碼
- FVGH
- 筆 順
- 橫、點、橫鈎、豎、點、點、點、點、橫、撇、橫、橫、豎提、撇、捺
震文字溯源
編輯“震”字產生於何時暫無考證。有人認為,甲組的甲骨文字形就是今天的“震”字。上部是“辰”,下部是表示行動的“止”。卜辭中用作軍事行動。《説文解字》中收錄了一個籀文“𩇒”(乙組圖1),朱駿聲《説文通訓定聲》解説:“從雨,從玄、從二爻、從鬲、從二火會意”。王筠認為“𩇒”從火表示雷出地時有火光,像鳥槍一樣。從鬲表示陽烝陰迫好像鼎沸騰了一樣。從爻表示霹靂所震物被其虐,離披散亂之狀。火爻皆二,取其整齊繁縟(參看《説文解字釋例》)。後來對字形進行了簡化,乙組圖3的小篆,以“雨”為形旁,“辰”為聲旁。雷和雨常常並作,因此“震”的形旁是“雨”。一説“辰”有震動的意思,在“震”字中也作形旁。
[2]
[6]
《説文解字》説“震,劈歷,振物者”,“劈歷”,即霹靂,是雷的別名,是迅疾的雷,能夠使物體動盪。“震”的本義為疾雷或雷擊。“震”源於雨,雨即雷雨,所以“震”字有震動、顫動之意。用在人身上,“震”字則有驚恐、害怕的意思,如震驚,震怖。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震”還是《周易》八卦之一,又為六十四卦之一。古人認為,雷這種東西,是產生於地下的,冬蟄春醒。冬天不打雷,所以漢樂府把“冬雷震震,夏雨雪”作為男女盟誓的歌詞。而每當春雷來臨時,萬物復甦,草木萌動,所以二十四節氣又以驚蟄為春耕的標誌。有鑑於此,“地震”一詞的由來,便不足為奇,古人看到山川動盪,自然會聯想到這是地雷在作怪。
[18]
震詳細釋義
編輯拼音 | 詞性 | 釋義 | 英譯 | 例句 | 例詞 |
---|---|---|---|---|---|
zhèn | 名詞 | 〈文言〉雷,響雷。 | thunder | 《詩經·小雅·十月之交》:“燁燁震電,不寧不令。” | |
〈文言〉威勢;威嚴。 | prestige; dignity | 《詩經·商頌·長髮》:“昔在中葉,有震且業。” | |||
〈文言〉指東方。古人以八卦配方位,震位於東方。 | 《周易·説卦傳》:“萬物出乎震。震,東方也。” 沈約《梁明堂登歌·青帝》:“帝居在震,龍德司春。” | ||||
八卦之一。象徵雷震。又為六十四卦之一。卦形為震下震上。參看“震卦”。 | 《左傳·僖公十五年》:“《震》之《離》,亦《離》之《震》,為雷為火。” | ||||
動詞 | 〈文言〉雷擊。 | 《春秋·僖公十五年》:“己卯,晦,震夷伯之廟。”杜預注:“震者,雷電擊之。” | |||
劇烈地顫動。 | shake;quake | 《詩經·魯頌·閟宮》:“不虧不崩,不震不騰。” | 震顫;震盪;震耳欲聾 | ||
特指地震。 | have an earthquake | 《左傳·昭公二十三年》:“八月丁酉,南宮極震。” | |||
情緒過分激動。 | 《國語·周語下》:“若聽樂而震,觀美而眩,患莫甚焉。” 魯迅《墳·摩羅詩力説》:“書成行世,校長見之大震,終逐之;其父亦驚絕,使謝罪返校。” | 震驚;震怒 | |||
〈文言〉振奮,振興。 | 《國語·楚語下》:“夫民氣縱則底,底則滯,滯久不震,生乃不殖。” | ||||
威懾,使人不平靜。 | shake;fear; dread;shock | 《逸周書·作雒》:“二年,又作師旅,臨衞政殷,殷大震潰。” 曾鞏《福州鱔溪禱雨文》:“我畜以柔,亦震以威。” | 震撼;震懾;震古爍今 | ||
shēn | 動詞 | 〈文言〉通“娠”。 懷孕。 | 《詩經·大雅·生民》:“載震載夙,載生載育。” |
震近字辨析
編輯震、振
這兩個詞音相同義相近,都有搖動、抖動的意思。區別在於:
1、“震”比“振”的程度劇烈,“震撼、震天動地、震耳欲聾”中的“震”不能寫成“振”。
2、“震動”與“振動”不同。前者指顫動或使顫動,並比喻重大事件、消息使人心不平靜;後者是物理學名詞,指物體通過一箇中心位置,不斷做往復運動。
3、“震”可以單用,“振”不能。如:火車轟隆隆開過,震得玻璃直響;震了一下就不震了。這時不能寫成“振”。
震古籍釋義
編輯震説文解字
【卷十一】【雨部】章刃切(zhèn)
劈歴,振物者。從雨辰聲。《春秋傳》①曰:“震夷伯之廟。”
𩇒,籀文震。
震説文解字注
劈歷振物者。
注:劈歷,疾雷之名。《釋天》曰:疾靁為霆。《倉頡篇》曰:霆,霹靂也。然則古謂之霆,許謂之震。《詩·十月之交》《春秋》隱九年、僖十五年皆言震。振與震曡(疊)韻。《春秋正義》引作震物為長,以能震物而謂之震也。引申之凡動謂之震。辰下曰:震也。
《春秋傳》曰:震夷伯之廟。
震廣韻
章刃切,去震章 ‖辰聲文1部(zhèn)
震康熙字典
【戌集中】【雨字部】震
古文:𩆉
(zhèn)《唐韻》章刃切。《集韻》《韻會》《正韻》之刃切,竝音振。《説文》:劈歷振物者。從雨辰聲。注:徐鉉曰:今俗別作霹靂,非是。《易·説卦》:震為雷。《詩·小雅》:㷸(燁)㷸震電。傳:震,雷也。《春秋·僖十五年》:震夷伯之廟。疏:雷之甚者為震。《釋名》:震,戰也。所擊輒破,若攻戰也。
又卦名。《易·説卦》:萬物出乎震。震,東方也。
又《易·説卦》:震,動也。《書·舜典》:震驚朕師。《盤庚》:爾謂朕,曷震動萬民以遷。《詩·周頌》:薄言震之。莫不震𤴁(疊)。《春秋·文九年》:地震。疏:公羊傳曰:震者何,動地也。《周語》:伯陽父曰陽伏而不能出,陰迫而不能𤇏(烝),於是有地震。
又《爾雅·釋詁》:震,懼也。《易·震卦》:洊雷震,君子以恐懼修省。
又《廣韻》:威也。《易·未濟》:震用伐鬼方。《詩·大雅》:王奮厥武,如震如怒。
又《廣韻》:起也。《易·雜卦傳》:震,起也。
又《公羊傳·僖九年》:葵丘之會,桓公震而驚之,叛者九國。震之者何,猶曰振振然。
又《爾雅·釋詁》:娠,震動也。注:娠,猶震也。疏:《大雅·生民》雲:載震載夙。昭元年《左傳》曰:邑姜方震大叔。哀元年《左傳》曰:後緡方震。皆謂有身為震,故云娠猶震也。
又《書·禹貢》:震澤底定。傳:震澤,吳南太湖名。
(shēn)又《集韻》升人切,音申。與娠同。女姙(妊)身動也。《左傳》:震動。《釋文》:震又音申,懷姙也。《集韻》:通作㑗。
又《集韻》:一曰官婢女隷(隸)謂之娠。
(zhēn)又《韻會》《正韻》竝之人切,音真。怒也。班固《東都賦》:赫然發憤,應者雲興。霆擊昆陽,憑怒雷震。《前漢·敍傳》:票騎冠軍,猋勇紛紜。長驅六舉,電擊雷震。注:師古曰:震音之人反。
震字形書寫
編輯震字形對比
震書寫提示
❶“雨”頭的第二筆豎改點,第三筆㇆改㇖。❷“雨”頭扁、窄,“辰”大、寬。❸“雨”頭,居上居中,豎筆在豎中線。❹“辰”,首筆橫在橫中線;第二筆撇從橫中線起筆向左下撇出;㇙(豎提)在豎中線左方,提尖抵豎線;捺筆從㇙(豎提)上端起筆;左撇、右捺收筆都超出上部。
[3]
震書法欣賞
震音韻集成
編輯震中上古音
時代 | 聲韻系統名稱 | 韻部 | 聲母 | 韻母 |
---|---|---|---|---|
先秦 | 高本漢系統 | ȶ | i̯ən | |
先秦 | 王力系統 | 文 | ȶ | ǐən |
先秦 | 董同龢系統 | 文 | ȶ | jən |
先秦 | 周法高系統 | 文 | t | jiən |
先秦 | 李方桂系統 | 文 | t | jiənh |
西漢 | 真 | |||
東漢 | 真 | |||
南北朝 | 宋北魏前期 | 真諄臻 | jien | |
南北朝 | 北魏後期北齊 | 真諄臻 | jien | |
南北朝 | 齊梁陳北周隋 | 真諄臻欣 | jien | |
隋唐 | 高本漢系統 | tɕ | i̯ĕn | |
隋唐 | 王力系統 | tɕ | ǐěn | |
隋唐 | 董同龢系統 | tɕ | jen | |
隋唐 | 周法高系統 | tɕ | iɪn | |
隋唐 | 李方桂系統 | tś | jĕn |
震韻書集成
韻書 | 字頭 | 小韻 | 韻攝 | 聲調 | 韻目 | 聲母 | 聲類 | 開合 | 等第 | 清濁 | 反切 | 擬音 |
---|---|---|---|---|---|---|---|---|---|---|---|---|
廣韻 | 震 | 震 | 臻 | 去聲 | 二十一震 | 章 | 開口呼 | 三 | 全清 | 章刃切 | tɕjen | |
集韻 | 申 | 臻 | 平聲 | 十八真 | 書 | 開口呼 | 三 | 次清 | 升人切 | ɕien | ||
震 | 臻 | 去聲 | 二十一震 | 章 | 開口呼 | 三 | 全清 | 之刃切 | ʨien | |||
禮部韻略 | 去聲 | 震 | 之刃切 | |||||||||
增韻 | 平聲 | 真 | 之人切 | |||||||||
去聲 | 震 | 之刃切 | ||||||||||
中原音韻 | 震 | 去聲 | 真文 | 照 | 齊齒呼 | 全清 | tʂiən | |||||
中州音韻 | 去聲 | 真文 | 葉真去聲 | |||||||||
洪武正韻 | 真 | 平聲 | 八真 | 照 | 陟 | 全清 | 之人切 | tʃiən | ||||
震 | 去聲 | 八震 | 照 | 陟 | 全清 | 之刃切 | tʃiən | |||||
分韻撮要 | 振 | 陰去 | 第八賓稟嬪畢 | 照 |
震方音集匯
編輯注意:發音用國際音標標註,僅作參考,可能與當地實際發音存在差異
方言類別 | 方言點 | 發音 | 調值 | 調類 | 備註 |
---|---|---|---|---|---|
官話(北京官話) | 北京 | tʂən | 51 | 去聲 | |
官話(冀魯官話) | 濟南 | tʂẽ | 21 | 去聲 | |
官話(中原官話) | 西安 | tʂẽ | 55 | 去聲 | |
官話(西南官話) | 武漢 | tsən | 35 | 去聲 | |
官話(西南官話) | 武漢 | tsən | 42 | 上聲 | 舊讀 |
官話(西南官話) | 武漢 | tʰən | 42 | 上聲 | 俗讀 |
官話(西南官話) | 成都 | tsən | 13 | 去聲 | |
官話(江淮官話) | 合肥 | tʂən | 53 | 去聲 | |
官話(江淮官話) | 揚州 | tsən | 55 | 去聲 | |
晉語 | 太原 | tsəŋ | 45 | 去聲 | |
吳語 | 蘇州 | tsən | 412 | 陰去 | 文讀 |
吳語 | 蘇州 | tsin | 412 | 陰去 | 白讀 |
吳語 | 温州 | tsaŋ | 42 | 陰去 | |
湘語 | 長沙 | tsən | 45 | 陰去 | |
湘語 | 長沙 | tʰən | 41 | 上聲 | 俗讀 |
湘語 | 雙峯 | tiɛn | 35 | 陰去 | |
贛語 | 南昌 | tsən | 45 | 陰去 | |
客家話 | 梅縣 | tsən | 31 | 上聲 | |
粵語 | 廣州 | tʃɐn | 33 | 陰去 | |
粵語 | 陽江 | tʃɐn | 24 | 陰去 | |
閩語(閩南語) | 廈門 | tsin | 51 | 上聲 | |
閩語(閩南語) | 潮州 | tsiŋ | 53 | 陰上 | |
閩語(閩東語) | 福州 | tsiŋ | 31 | 上聲 | |
閩語(閩北語) | 建甌 | tseiŋ | 21 | 上聲 |
- 參考資料
-
- 1.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9-04-13]
- 2. 孫中運 著.漢字雜談[M].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13:445
- 3.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450
- 4. 音韻 .漢典[引用日期2018-08-15]
- 5. 十二震 .搜韻[引用日期2019-04-13]
- 6.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1023
- 7. 陳至立,夏徵農.《辭海》縮印本.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9年:2423頁
- 8.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 第6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06:1656
- 9. 羅竹風 主編.漢語大詞典 第11卷 [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08:691
- 10.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M]: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2010.04:4329
- 11. 曹先擢,蘇培成主編;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編.新華多功能字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12:915
- 12.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1617
- 13.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説文解字注[M]:上海辭書出版社,1981.10:2286-2287
- 14. 蔡夢麒校釋.廣韻校釋[M].長沙:嶽麓書社,2007.06
- 15.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08:1364
- 16. 震 .漢典[引用日期2019-05-11]
- 17. 各體書法 .漢典[引用日期2019-05-11]
- 18. 劉志基,鵬宇著.字辨百題[M].上海:上海錦繡文章出版社,2008.05:207-208
- 19.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第二版重排本).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06:281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