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文字)

鎖定
需(拼音:xū)是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 [1]  ,此字初文見於商代甲骨文 [2]  。需的古字形像人被水淋濕、全身滴水的樣子,應是“濡”的本字。本義是濡濕。 一説需本義指等待。 由等待而引申為遲疑不決。等待,必有所求,故引申為需要、需求。也指需要的東西。
中文名
拼    音
xū,nuò,ruǎn
部    首
五    筆
FDMJ [3] 
倉    頡
MBMBI [3] 
鄭    碼
FVGL [3] 
筆    順
橫、點、橫鈎、豎、點、點、點、點、橫、撇、豎、橫折鈎、豎、豎
字    級
一級(編號:3095) [1] 
平水韻
上平七虞 [4] 
注音字母
ㄒㄩ,ㄋㄨㄛˋ,ㄖㄨㄢˇ
筆畫數
8+6
造字法
會意字
結    構
合體字,上下結構
異體字
𦓔、𩂉
統一碼
CJK統一漢字-9700
四角碼
1022₇

文字溯源

(參考資料:《漢語大詞典》《現代漢語詞典》《漢語大字典》) (參考資料:《漢語大詞典》《現代漢語詞典》《漢語大字典》) [2]
需始見於甲骨文(圖1),甲骨文的“需”本沒有雨字頭,字形是人身上往下滴水。這個人身上濕漉漉的,可能是淋了雨,也有可能是剛沐浴完回來。朱駿聲《説文通訓定聲》:“即今所用濡瀝字。”馬敍倫、李鏡池等學者都認為需是“”的本字,意為濡濕。徐中舒指出,“儒在殷商時代就已經存在了,甲骨文中作需字,即原始的儒字”“整個字象以水沖洗沐浴濡身之形”。他認為這是古代儒士主持禮儀前浴身齋戒,體現出儒者的神職特徵。其實儒字從需是取由本義“沾濕”而引申出來的“柔軟”義,故需字不是“儒之初文”。儒字從人從需,表示柔順軟弱之人。
新附①金文見於父辛鼎,字形與甲骨文類似,只是將表示雨水的數點整整齊齊寫在表示人的腋下腿上兩邊部位。除兩腿構件之外,其餘部分接近“雨”字之形。所以有的金文誤將上部的人頭、兩臂、水滴合寫成“”字,導致字形發生變化,出現了“雨下站着一個人”的金文字形(圖2),並得到了廣泛認可,流傳下來。結果在《説文解字》等書中,便將其解釋為人遇雨止步,作“等待”等義。到了小篆,下部的人形漸變為“而”字(圖4),為隸書(圖5)和楷書所繼承。 [5] 
人遇雨被打濕了,一般會停下來,等一等再走。需也因此而引申出等待的意義。《後漢書·張衡傳》:“雖老氏曲全,進道若退,然行也以需。”清代包世臣《文譜》:“略舉數端,以需善擇。”這裏的需字也都是等待之義。
如果等待表現為遲疑不決,則這種等待就有貶義,故需又引申為遲疑。《左傳·哀公十四年》:“子行抽劍曰:‘需,事之賊也。’”杜預注:“言需疑則害事。”《文心雕龍·附會》:“率故多尤,需為事賊。”同一需字又有等待與遲疑的區分。
需字又是如何衍生出需要的意義,這大約是受《周易·需》的影響。《周易·需·象》:“《需》,須也。險在前也,剛健而不陷,其義不困窮矣。《需》,‘有孚,光亨,貞吉’,位乎天位,以正中也。‘利涉大川’,往有功也。”“險在前也,剛健而不陷,其義不困窮矣。”有兇險在前面,就不能莽撞,而要等待時機,才不至於陷入險境,才不會陷入困境,走投無路。在這裏,很明顯等待就是一種需要。《需》卦以此喻指“朝廷將有德澤下降於民,所以只要等待”。等待就能滿足需要。以等待去滿足需要,才是正當的,否則就是索取,就應貶斥。需字的等待、需要的意義由此得以穩定。 [18] 

詳細釋義

讀音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動詞
〈文言〉等待。
await
《周易·需卦》:“需,須也。”
〈文言〉遲疑;觀望。

《左傳·哀公六年》:“需,事之賊也。”杜預注:“需,疑也。”
〈文言〉供養;給用。

《周易·序卦傳》:“物稚不可不養也,故受之以需,需者飲食之道也。”
宋史·高定子傳》:“長寧地接夷獠,公家百需皆仰淯井鹽利。”

應該有或必須有。
need;demand;
want
劉晝《新論·薦賢》:“國之需賢,譬車之恃輪,猶舟之倚楫也。”
魯迅《論現在我們的文學運動》:“也無需在作品的後面有意地插一條民族革命戰爭的尾巴。”
需要;急需
〈文言〉索取。
ask for
元史·太宗紀》:“復遣李國昌使宋需糧。”
陳與郊《昭君出塞》:“只為前日毛延壽,指寫丹青,遍需金帛。”
名詞
應該有或一定要有的東西。
necessaries
《元史·成宗紀二》:“詔諸王、駙馬及有分地功臣户,居上都、大都、隆興者,與民均納供需。”
軍需;不時之需
《周易》六十四卦之一。幹下坎上。



nuò
形容詞
〈文言〉懦弱;畏怯。

《周禮·考工記·輈人》:“行數千裏,馬不契需。”

ruǎn
形容詞
〈文言〉柔軟。

《周禮·考工記·鮑人》:“欲其柔滑而腛脂之,則需。”陸德明釋文:“需,人兗反。”


以上參考資料: [6-8] 

古籍釋義

説文解字

【卷十一】【雨部】相俞切(xū)
䇓也。遇雨不進,止䇓也。從雨而聲。《易》曰:“雲上於天,需。”
〖註釋〗臣鉉等案:李陽冰據《易》“雲上於天”雲:“當從天”,然諸本及前作所書皆從而,無有從天者。①而聲:張舜徽《約注》:“由日紐轉人心紐之例。”存參。②《易》:指《需卦·象傳》。 [10] 

説文解字注

“䇓也”注:䇓者,待也。以㬪(同“疊”)韻為訓。《易·彖傳》曰:需,須也。須卽䇓之叚借也。《左傳》曰:需,事之賊也。又曰:需,事之下也。皆待之義也。凡相待而成曰需。
“遇雨不進止䇓也。從雨而”注:遇雨不進,説從雨之意。而者,䇓之意。此字為會意。各本作而聲者,非也。《公羊傳》曰:而者何。難也。《穀梁傳》曰:而,緩辭也。而為遲緩之辭,故從而。而訓須。須通䇓。從而猶從䇓也。《春秋經》:己丑,葬我小君頃熊。雨,不克葬。庚寅,日中而克葬。是從雨而之證也。相俞切。古音在四部。
“《易》曰:雲上於天需”注:《易》需卦象傳文。此偁易以證從雨之意。雲上於天者,雨之兆也。宋衷曰:雲上於天,需時而降雨。 [11] 

康熙字典

【戌集中】【雨部】 需;部外筆畫:6
古文:𩂉
唐韻》相俞切。《集韻》《韻會》詢趨切,竝音須。《説文》:𩓣也。遇雨不進,止𩓣也。從雨而聲。易曰:雲上於天需。注:徐鉉曰:李陽冰據易雲,上於天雲:當從天。然諸本皆從而,無從天者。《玉篇》:卦名。《易·需·彖》:需,須也。險在前也。《周禮·冬官考工記》:輈人,行數千裏,馬不契需。疏:從易需卦之需。《釋文》:音須。《莊子·徐無鬼》:濡需者,豕蝨是也。注:濡則不去,需則有待。
又《集韻》:一曰疑也。《韻會》:遲疑需待也。《左傳·哀十四年》:需事之賊也。
又《韻會》:索也。
又《字彙》:姓也。
又《集韻》汝朱切,音儒。韋柔滑貌。《戰國策》:其需弱者來使,則王必聽之。注:需,音儒。《集韻》:或作𠟺。
又《集韻》《正韻》竝乳兗切,音耎。《集韻》:本作𨋚,柔也。或作輭。軟濡,通作耎。《韻會》:本作㓴。或作𠟺。《周禮·冬官考工記·鮑人》:欲其柔滑,而腛脂之,則需。注:故書需作𠟺。𠟺,讀為柔需之需。《釋文》:需,人兗反。
又《周禮·冬官考工記·弓人》:薄其帤則需。注:需,謂不充滿。疏:需襦不進,故為不充滿。陸雲:罷需。
又《集韻》奴亂切,音糯。弱也。《周禮·冬官考工記》:馬不契需。注:需,讀為畏需之需。《釋文》:又乃亂反。《集韻》:本作偄。或作愞懦燸耎。
又《韻會補》:鄭玄《周易注》:需,讀為秀。陽氣秀而不直前者,畏上坎也。 [12] 

近字辨析

需、須
這兩個字古代都有需要義,有時互相通用。現代用法有分工:“須”指必要、應當,如:務須努力、遊客須知;“需”指應當有,如:需求、軍需物資。“須要”指一定要,如:雜技演員腰腿靈活,須要自幼鍛鍊;“需要”指一定要有,如:領導需要羣眾的支持。“需要”作名詞,指對事物的要求,如:要了解羣眾的需要。“必須”指一定要,表示事理、情理上的必要,修飾動詞,如:必須去、必須參加、必須經過審批;“必需”指一定要有的,不可缺少的,修飾名詞,如:必需品、必需的養分、必需的知識。 [9] 

字形書寫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楷體) 字形對比(楷體)

書寫提示

“需”字書寫演示 “需”字書寫演示
【規範提示】“雨”頭的第二筆豎改點,第三筆㇆(橫折鈎)改㇖(橫鈎)
【寫法】“雨”頭寬“而”窄。“雨”頭居上半格;首筆橫居上居中;短豎在豎中線;左側下點在橫中線。“而”,居下居中;首筆橫寬度與“雨”頭的首橫相當;“冂”的寬度窄於“雨”頭;框內右豎在豎中線。 [13] 

書法欣賞

以上參考資料: [14-15] 

音韻彙集

韻書集成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平聲
上平十虞
合口呼
全清
相俞切
sjuo
集韻

平聲
上平十虞
合口呼
次清
詢趨切
sio

平聲
上平十虞
合口呼
次濁
汝朱切
nʑio

上聲
二十八𤣗
合口呼
次濁
乳兗切
nʑiuæn

去聲
二十九換
合口呼
次濁
奴亂切
nuɑn
中原音韻

陰平
魚模


全清

siu
中州音韻


平聲
魚模




思疽切

洪武正韻

平聲
四魚


全清
新於切
sy

上聲
十一銑


次濁
乳兗切
ȵyen

去聲
九翰


次濁
奴亂切
ȵuon
分韻撮要

陰平
第四諸主著





(參考資料:漢典 [16] 

上中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sn
i̯u
先秦
王力系統
s
ǐwɔ
先秦
董同龢系統
s
juɡ
先秦
周法高系統
s
jew
先秦
李方桂系統
sn
jug
隋唐
高本漢系統

s
i̯u
隋唐
王力系統

s
ǐu
隋唐
董同龢系統

s
juo
隋唐
周法高系統

s
iuo
隋唐
李方桂系統

s
ju
隋唐
陳新雄系統
s
ǐu
(參考資料:漢典 [16]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聲母和韻母用國際音標標註;各方言點的字音以當地城區中老年人口音為依據,僅作參考
方言類別
方言點
聲母及韻母
調值
調類
備註
官話(北京官話)
北京
ɕy
55
陰平

官話(冀魯官話)
濟南
ɕy
213
陰平

官話(中原官話)
西安
ɕy
21
陰平

官話(西南官話)
武漢
ɕy
55
陰平
文讀
ɕi
55
陰平
白讀
官話(西南官話)
成都
ɕy
44
陰平

官話(江淮官話)
合肥
ɕy
212
陰平

官話(江淮官話)
揚州
ɕy
21
陰平

晉語
太原
ɕy
11
平聲

吳語
蘇州
si
44
陰平

吳語
温州
sɿ
44
陰平

湘語
長沙
ɕy
33
陰平

湘語
雙峯
ɕy
55
陰平

贛語
南昌
ɕy
42
陰平

客家話
梅縣
si
44
陰平

粵語
廣州
ʃøy
53
陰平

粵語
陽江
ɬei
33
陰平

閩語(閩南片)
廈門
su
55
陰平

閩語(閩南片)
潮州
su
33
陰平

閩語(閩東片)
福州
sy
44
陰平

閩語(閩北片)
建甌
sy
54
平聲

(參考資料:《漢語方音字彙》 [17]  、漢典 [16] 
參考資料
  • 1.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9-07-21]
  • 2.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1026
  • 3.      .漢典[引用日期2018-09-17]
  • 4.    平水韻 七虞  .搜韻[引用日期2019-07-21]
  • 5.    何金松著.漢字形義考源[M].武漢:武漢出版社,1996.01:366-367
  • 6.    羅竹風 主編.漢語大詞典 第11卷 [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08:689
  • 7.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 第6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06:1470
  • 8.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7[M]: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2010.04:4327
  • 9.    曹先擢,蘇培成主編;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編.新華多功能字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12:803
  • 10.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1626
  • 11.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説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10:2296
  • 12.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08:1363
  • 13.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392
  • 14.    各體書法  .漢典[引用日期2019-07-23]
  • 15.    田其湜編.六體書法大字典[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07:2245-2246
  • 16.    韻書  .漢典[引用日期2019-07-21]
  • 17.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第二版重排本).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06:137
  • 18.    殷傑編著.漢字春秋:生活風貌[M].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14.03:214-217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