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電療法

鎖定
醫學上把頻率超過100000Hz的交流電稱為高頻電流。應用高頻電流防治疾病的方法稱高頻電療法。在臨牀上常用的高頻電療法有短波療法超短波療法微波療法
中文名
電療法
外文名
electrotherapy
特    點
超過100000Hz的交流電
分    類
短波療法,超短波療法等
分    類
醫學

電療法幾種常用高頻電療法

電療法短波療法

應用波長為100~10米的高頻交流電在體內產生磁場院或電場以此來達到治療目的的方法,稱短波電療法。由於採用電纜線圈電極,治療時主要利用高頻交變電磁場通過導體組織時產生渦流(圖3-1-15)而引起組織產熱,故又稱感應透熱療法。短波療法產生渦電流屬傳導電流,重點作用於肌肉,肝及腎等電阻小的組織,對脂肪及骨組織作用小,後者可採用電容電極法,通過高速皮膚與電極距離達到作用部位。其主要治療作用:(1)可使組織的小動脈及微血管擴張,改善血循環;(2)緩解胃腸平滑肌的痙攣具有止痛作用;(3)作用於腎上腺區時,有促進腎上腺皮質皮質激素分泌功能,提高兒茶酚胺類物質的分泌作用。用於治療亞急性及慢性炎症,功能性和器質性血循環障礙,外傷手血腫,內臟平滑骨痙攣等。

電療法超短療法

應用波長10~1米的超高頻交流電作用人體,以達到治療目的的方法,常用電容電場治療,亦稱超高頻電場療法,主要生物學效應是熱效應及非熱效應,它的熱效應與短波不完全相同,因在超高頻電場作用下,以位移電流點優勢,介質損耗產熱為主,產熱分佈比較均勻,但由於脂肪組織血管少,熱量不易為血流帶走,易產生脂肪過熱,在實際治療時可調整皮膚與電極距離使深部組織温度升高,皮及皮下脂肪温度降低。超短波在用低強度作用,且用一切方法不能測出温度升高時,其生物學效應仍非常明顯,而同樣外源熱作用則無類似效應。如:當應用短時間無熱量超短波作用人體時,對急性炎症的消退比長時間温熱作用時的效果更明顯,此外還可引起其他組織器官的反應,統稱為非熱效應。非熱效應在低強度作用時表現明顯,高強度作用時這種特殊作用就被熱效應所掩蓋。
超短波對全身各個系統都有一定的作用,首先,是消炎作用,大量臨牀觀察和實驗研究證明超短波對炎症,特別是急性化膿性炎症有良好的作用。在治療急性炎症時,小劑量有明顯的消炎作用,大劑量有時反可使病情惡化,這與它能改善血液和淋巴循環,使病灶的pH向鹼性移行,有脱水作用,使巨噬細胞和白細胞的吞噬能力增強,凝集素和補體增加等有關;第二,對腎臟有擴張腎血管,解除腎血管痙攣,使尿量增加,尿蛋白降低;第三,可降低血管張力,使小動脈毛細血管擴張,組織細胞營養改善;第四,可降低神經系統的興奮性,應用小劑量的超短波,作用於頸交感神經節,可使高血壓病人血壓下降。第五,加強結締組織再生,促進肉芽組織生長。因此臨牀上常用於(1)全身各系統、器官的一切炎症,對急性、亞急性效果更好,特別是對化膿性炎症療效顯著;(2)各種創傷,創口及潰瘍;9(3)急性、亞急性腎炎,急性腎功能衰竭引起的少尿,無尿療效顯著;(4)血管運動神經及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的疾病;症狀性高血壓(Ⅰ、Ⅱ期),閉塞性脈管炎,雷諾氏病等;(5)疼痛性疾病:神經痛,灼性神經痛,肌痛等。

電療法射頻療法

應用無線電波作用於人體產生高温以治療疾病的方法稱為射頻療法,又稱高頻加温治癌。高頻,超高頻及特高頻(微波)電磁波都屬於射頻範圍,但國內外多應用短波與微波波段,主要利用其產生的高温以治療癌瘤。作用機理:由於癌瘤組織血管生長用短波與微波波段,主要利用其產生的高温以治療癌瘤。作用機理:由於癌瘤組織血管生長畸形,血液僅為周圍正常組織的2~15%。當射頻電能為組織吸收轉變為熱能而使組織温度升高時,正常組織可通過有效血循環散熱,而癌瘤組織因循環差,不能及時將熱帶走,故癌瘤內的温度升高,可比正常組織温度高5~10.4°C,且持續較長時間。故可利用適量射頻電能作用癌瘤局部,使癌周圍健康組織達42°C~43.5°C(正常組織熱損傷閾為45°C)時,可使癌組織強度升至47~55°C,從而達到殺來癌細胞目的,而周圍正常組織不致受到損傷。高温作用下癌組織的氧代謝降低,乳酸增加,pH降低;同時使癌細胞內的脱氧核糖核酸,核糖核酸及蛋白質合成受到抑制,此外癌細胞漿內的溶酶體活性增強,並有大量新的溶酶體產生,最後導致癌細胞溶解。另外射頻電能使癌瘤周圍正常組織的血循環和供氧量增加,有利於改善化療藥物的輸送,高温能使一些抗癌的化學藥物作用增強。同時,抗拒放射線的S期細胞(DNA合成期細胞)對高温最敏感,易被殺滅,還能增強乏氧期細胞對放射線的敏感性。因此,射頻高温療法與放療、化療並用能顯著提高滅癌效果,同時還可養活放射線和化療藥物用量,減輕副作用。常用的儀器有(1)大功率短波治癌機,治療深部或淺部癌瘤;(2)微波治癌機,只能治療表淺部位的癌瘤;(3)分米波治癌機作用較微波深,對皮下組織損傷少,而加熱效果則優於微波治療機

電療法短波電療法的應用方法

患者取卧位或坐位,治療桌椅應選擇木製。理療前應取下患者的手錶、項鍊等金屬物品。根據所治療的部位正確安裝電極,調節治療計量,直至患者理療部位有温熱感為止。
患者的“温熱感”分為四級:
一級為“無熱量”,此時患者無温熱感覺;
二級為“微熱量”,此時患者有較舒服的温熱感覺;
三級為“温熱量”,此時患者有明顯的温熱感覺;
四級為“高熱量”,此時患者出現能夠耐受的熱感。
在理療時應用一級至三級,四級一般不使用。

電療法低中頻電療法

低頻脈衝電療法其特點是:
(1) 均為低壓、低頻,低頻,而且可調;(2) 無明顯的電解作用;(3) 對感覺、運動神經都有強的刺激作用 ;(4)有止痛但無熱的作用。
中頻脈衝電療法其特點是:
(1)無電解作用:中頻電流是正弦交流電。由於是交流電,作用時無正負極之分,亦不產生電解作用。
(2) 降低組織阻抗,增加作用深度
(3) 中頻電對神經肌肉刺激的特點 : 中頻電流對皮膚感覺神經刺激引起的是一種舒適的振動感 ( 大強度時者有不適的束縛感 ),這種刺激不會引起痛纖維的興奮。因此中頻電流作用時可以使用較大的電流強度來引起深部肌肉強烈地收縮,但不致引起電極下的燒灼刺痛感。認為低頻感應電流只能興奮正常的神經肌肉,而中頻交流電 ( 尤其頻率為 6000Hz 者 ) 仍有可能興奮變性的神經肌肉。有人提出 6000~8000Hz 的中頻電流作用時,肌肉收縮閾與痛閾有明顯的分離現象,即在此頻率內,使肌肉發生強烈收縮而不引起疼痛。
(4) 由低頻調製的中頻電流的生理學特點,幅度恆定的中頻電流雖有上述優點,但它由於幅度無變化易為人體所適應,臨牀上已用低頻(0~150Hz) 電流調製中頻電流,使中頻電流的幅度隨低頻電流的頻率發生變化。因此,這種電流兼有低、中頻電流的特點,且由於其波形、波幅、頻率、調幅度的不斷變化,人體不易適應。應用於臨牀的這類電流有干擾電流和調製中頻電流,經過整流的脈衝中頻電又可進行藥物離子導入治療。
(5) 低頻調製的中頻電流與低頻電流的作用相仿,能使骨骼肌收縮,因此常用於鍛鍊骨骼肌,且較低頻電流為優越:對皮膚感覺神經末梢的刺激小,又無電解作用,較有利於長期治療 ; 人體對此電流耐受好,電流進入深度大,特別對深部病變效果好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