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電傷

鎖定
電傷是指電對人體外部造成局部傷害,即由電流的熱效應、化學效應、機械效應對人體外部組織或器官的傷害,如電灼傷、金屬濺傷、電烙印、機械性損傷皮膚金屬化等。
中文名
電傷
原    因
觸電
種    類
電燒傷,皮膚金屬化
原    理
電流流過人體

電傷簡介

電傷
電傷(3張)
觸電傷亡事故中,純電傷性質及帶有電傷性質的約佔75%(電燒傷約佔40%)。儘管大約85%以上的觸電死亡事故是電擊造成的,但其中大約70%的含有電傷成分。對專業電工自身的安全而言,預防電傷具有更加重要的意義。

電傷種類

電傷電灼傷

一般有接觸灼傷和電弧灼傷兩種,接觸灼傷多發生在高壓觸電事故時通過人體皮膚的進出口處,灼傷處呈黃色或褐黑色並又累及皮下組織肌腱、肌肉、神經和血管,甚至使骨骼顯碳化狀態,一般治療期較長。電弧灼傷多是由帶負荷拉、合刀閘,帶地線合閘時產生的強烈電弧引起的,其情況與火焰燒傷相似,會使皮膚髮紅、起泡燒焦組織並壞死。

電傷皮膚金屬化

由於高温電弧使周圍金屬熔化、蒸發並飛濺滲透到皮膚表層所形成。皮膚金屬化後,表面粗糙、堅硬。根據熔化的金屬不同,呈現特殊顏色,一般鉛呈現灰黃色,紫銅呈現綠色,黃銅呈現藍綠色,金屬化後的皮膚經過一段時間能自行脱離,不會有不良後果。 此外,發生觸電事故時,常常伴隨高空摔跌,或由於其它原因所造成的純機械性創傷,這雖與觸電有關,但不屬於電流對人體的直接傷害。

電傷電烙印

發生在人體與帶電體有良好接觸,但人體不被電擊的情況下,在皮膚表面留下和接觸帶電體形狀相似的腫塊瘢痕,一般不發炎或化膿。瘢痕處皮膚失去原有彈性、色澤,表皮壞死,失去知覺。

電傷機械性損傷

電流作用於人體時,由於中樞神經反射和肌肉強烈收縮等作用導致的肌體組織斷裂、骨折等傷害。

電傷電光眼

發生弧光放電時,紅外線可見光紫外線對眼睛的傷害。 [1] 

電傷原理

當電流流經人體時,會產生不同程度的刺痛和麻木並伴隨不自覺的皮膚收縮。肌肉收縮時,胸肌、膈肌和聲門肌的強烈收縮會阻礙呼吸,而使觸電者死亡。電流通過中樞神經系統的呼吸控制中心可使呼吸停止。電流通過心臟造成心臟功能紊亂,即室性纖顫,會使觸電者因大腦缺氧而迅速死亡。説明一下:
1、電流強度對人體的影響:通過人體的電流越大,人體的生理反應越明顯,感覺越強烈,從而引起心室顫動所需的時間越短,致命的危險就越大。根據電流通過人體所引起的感覺和反應不同可將電流分為:感知電流,引起人的感覺最小電流;擺脱電流,人觸電以後能自主擺脱電源的最大電流致命電流,在較短時間內危及生命引起心室顫動的最小電流。
2、電流通過人體的持續時間對人體的影響:隨着電流通過人體時間的延長,對人體組織的破壞更加厲害,後果更為嚴重。
3、作用於人體的電壓對人體的影響: 當人體電阻一定時,作用於人體的電壓越高,通過的電流越大。對人體危害更為嚴重。
4、電源頻率對人體的影響:常用的50~60Hz工頻交流電對人體的傷害最為嚴重,頻率偏離工頻越遠,交流電對人體傷害越輕。在直流和高頻情況下,人體可以耐受更大的電流值,但高壓高頻電流對人體依然是十分危險的。
5、人體電阻的影響:人體觸電時,流過人體的電流(當接觸電壓一定時)由人體的電阻值決定。人體電阻越小,流過人體的電流越大,也就越危險。人體電阻主要包括人體內部電阻和皮膚電阻,而人體內部電阻是固定不變的,並與接觸電壓和外界條件無關,約為500Ω左右。皮膚電阻一般指手和腳的表面電阻,它隨皮膚表面乾濕程度及接觸電壓而變化。影響人體電阻的因素很多,除皮膚厚薄的影響外,皮膚潮濕、多汗、有損傷或帶有導電性粉塵等,都會降低人體電阻;接觸面積加大、接觸壓力增加也會降低人體電阻。 乾燥場所的皮膚,電流途徑為單手至雙腳;潮濕場所的皮膚,電流途徑為單手至雙腳;有水蒸氣,特別潮濕場所的皮膚,電流途徑為雙手至雙腳;游泳池或浴池中的情況,基本為體內電阻。
6、電流通過不同途徑的影響:電流通過人體的頭部會使人立即昏迷,甚至醒不過來而死亡;電流通過脊髓,會使人半截肢體癱瘓;電流通過中樞神經或有關部位,會引起中樞神經系統強烈失調而導致死亡;電流通過心臟會引起心室顫動,致使心臟停止跳動,造成死亡。因此,電流通過心臟呼吸系統和中樞神經時,危險性最大。實踐證明,從左手到腳是最危險的電流途徑,因為在這種情況下,心臟直接處在電路內,電流通過心臟、肺部、脊髓等重要器官;從右手到腳的途徑其危險性較小,但一般也容易引起劇烈痙攣而摔倒,導致電流通過全身或摔傷。
7、人體健康狀況的影響:試驗和分析表明電擊危害與人體狀況有關。女性對電流較男性敏感,女性的感知電流和擺脱電流均約為男性的三分之二;兒童對於電流較成人敏感;體重小的人對於電流較體重大的人敏感;患有心臟病等疾病時遭受電擊時的危險性較大,而健壯的人遭受電擊的危險較小。
參考資料
  • 1.    《觸電的生理影響研究》趙麗華 白希堯 (鞍山靜電技術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