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零陵贈李卿元侍御簡吳武陵

鎖定
《零陵贈李卿元侍御簡吳武陵》是唐代文學家柳宗元的詩作。此詩對朝廷權貴扼殺人才表示痛疾不平,對李幼清、元克己吳武陵三人遭貶的悲慘境況深表同情,並表達了柳宗元與他們之間相互慰藉、堅貞不屈的知己友情。全詩語言古樸精練,情感幽憤真摯。
作品名稱
零陵贈李卿元侍御簡吳武陵
出    處
全唐詩
作    者
柳宗元
創作年代
中唐
作品體裁
五言古詩
字    數
80

零陵贈李卿元侍御簡吳武陵作品原文

零陵贈李卿元侍御簡吳武陵
理世固輕士,棄捐湘之湄
陽光竟四溟,敲石安所施
鎩羽集枯乾,低昂互鳴悲。
朔雲吐風寒,寂歷窮秋時
君子尚容與,小人守兢危
慘悽日相視,離憂坐自滋
樽酒聊可酌,放歌諒徒為
惜無協律者,窈眇弦吾詩 [1] 

零陵贈李卿元侍御簡吳武陵註釋譯文

零陵贈李卿元侍御簡吳武陵詞句註釋

⑴零陵:永州的舊名。李卿:李幼清,亦即李深源,又稱李睦州。元侍御:元克己。簡:信札,這兒用做動詞,寄贈書信。吳武陵:吳子松。
⑵理世:治世,太平世界。理,避高宗李治諱而代替“治”字。固:本來,當然。輕士:輕視士人。
⑶棄捐:棄捨,遺棄。指不加任用。湘:湘江。湄:岸邊。
⑷竟:滿。這兒是遍佈的意思。四溟:四海,代指天下。
⑸敲石:敲擊石頭髮出的火光,喻微弱。安:何,什麼。施:為,用。
⑹鎩(shā)羽:羽毛摧殘之鳥。鎩,傷殘。集:羣鳥停聚在樹上。枯乾:乾枯的樹幹。
⑺朔雲:北方的雲。
⑻寂歷:猶寂寥,冷寂空曠的樣子。窮秋:深秋。窮,終,盡。
⑼尚:崇尚。容與:安逸自得的樣子。
⑽兢危:戒懼,憂懼。兢,小心謹慎。危,畏懼憂恐。守:保全。
⑾離憂:離別之憂愁。坐:因。自:自然地。滋:滋生。
⑿樽(zūn):盛酒器。聊:姑且。
⒀諒:誠,確實。徒為:指無意義的行為。
⒁協律:調正音律,使之協和。
⒂窈眇(yăo miăo):美妙。一説幽咽。弦吾詩:為我的詩譜曲。 [2]  [3] 

零陵贈李卿元侍御簡吳武陵白話譯文

太平世道當然看不起學子才人,我們自然被拋棄流放到瀟湘邊上。
仿若太陽的光芒已普照四海,像敲石閃出的火花就毫無用處一樣。
我們像被摧殘了羽毛的鳥兒停在枯枝,高吟低唱相互應和,聲聲悲傷。
北方的黑雲吹來了陣陣風寒,在這深秋季節,一片空寂荒涼。
處境兇險,君子們更注重從容閒逸,小人們只是畏縮自保,戰兢恐慌。
悲悽時,我們天天相互探視,憂憤之情又因此而不斷滋長。
斟飲幾杯酒,自己可以聊且忘憂,而縱情歌唱,那肯定別人決不會聽賞。
只可惜,眼下你這位調音知己不在,不能把我們的詩歌美妙地彈唱。

零陵贈李卿元侍御簡吳武陵創作背景

《零陵贈李卿元侍御簡吳武陵》作於柳宗元貶謫永州期間。據柳宗元《小石潭記》《與楊京兆憑書》《與李睦州論服氣書》《初秋夜坐贈吳武陵》諸詩文,唐憲宗元和六年(811)前吳武陵尚在永州。元和七年(812),吳武陵遇赦北還。柳宗元此詩當為吳武陵北還之後所作。 [2]  [3] 

零陵贈李卿元侍御簡吳武陵作品鑑賞

零陵贈李卿元侍御簡吳武陵整體賞析

此詩首四句為吳武陵這樣橫遭貶謫的人才而憤激不平。這是柳宗元滿腔憤怒而發出的控訴和辛辣譏諷。在權貴們看來,當時世道太平,陽光普照,根本用不着革新多事,有所作為,這是權貴打擊摧殘才士的無恥藉口。他們竭力掩蓋國事的矛盾、弊端和危機,仇視改革,排斥新秀,只知一味地諂諛奉承,沉湎享樂而不以為恥,其腐朽黑暗可想而知,根本沒有太平盛世可言,當然也沒有陽光普照。其實是權貴們害怕傑出人才參與朝政,有所作為,觸動他們的既得利益和地位,所以對那些顯露出才華而又不肯屈從的人才,橫加指責和挑剔,一開始就進行無情的扼殺和摧殘。這四句最突出的地方就是反語譏諷,“理”實為亂,“陽光”實為黑暗。其次是隱喻,前二句與後二句構成比喻關係,但沒有使用比喻詞。
中間八句是對那些堅貞不屈而遭貶的人才的悲慘境況深表同情。詩人將他們比作一羣“鎩羽”的烏鴉,在寒冷的秋天中飽受風寒的迫害。它們無法逃避是因為烏鴉停集在枯乾上,沒有遮蔽和憑靠。這裏,“窮秋”象徵惡劣的時局,“風寒”比喻無情的迫害,而“枯乾”比喻才士們沒有堅固的政治基礎。因為這種情況牽涉到柳宗元自己被迫害的原因,所以這兒只好隱晦一些,用象徵手法來表現。可以參看柳宗元的《感遇二首》。同時,由於這些才士能堅持君子的品德,不為所屈,遭受的打擊就更為無情,處境悲慘,憂愁日深。
最後四句表達了柳宗元與這些遭貶才士飲酒賦詩、聊以自慰以及所結下的深厚知己之情。為了發泄悲憤,排遣苦悶,遭貶的才士只能以酒消愁,以詩抒懷。放聲高歌,權貴們是不會聽的,只有他們自己才能欣賞理解。吳武陵北歸之後,柳宗元感到少了一個知音,深表惋惜。
《零陵贈李卿元侍御簡吳武陵》既是傾訴了世道對李幼清、元克己、吳武陵等三人的不公平,同時詩人也是為自己抒發憤懣,全詩流露出一種幽憤之感。 [2]  [3]  [4] 

零陵贈李卿元侍御簡吳武陵名家點評

明·孫鑛:“古煉,耐細玩。”(《柳柳州全集》) [2] 
清·汪森:“哀怨,是《楚騷》之遺。”(《韓柳詩選》) [2] 

零陵贈李卿元侍御簡吳武陵作者簡介

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字子厚,河東解(今山西運城西)人,世稱“柳河東”。貞元進士,授校書郎,調藍田尉,升監察御史裏行。與劉禹錫等參加主張改革的王叔文集團,任禮部員外郎。失敗後貶為永州司馬。後遷柳州刺史,故又稱“柳柳州”。與韓愈倡導古文運動,並稱“韓柳”,同列“唐宋八大家”。散文峭拔矯健,説理透徹,結構謹嚴,批判時政,尖鋭有力。寓言篇幅簡短,筆鋒犀利。山水遊記文筆明麗峻潔,寫景狀物,多有寄託。工詩,風格清峭,與韋應物並稱“韋柳”。有《河東先生集》。 [5] 
參考資料
  • 1.    彭定求 等.全唐詩(上)[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6:870
  • 2.    尹佔華解讀.柳宗元集(節選)[M].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20:304-306
  • 3.    王國安箋釋.柳宗元詩箋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67-68
  • 4.    舒 靜.柳宗元永州、柳州詩歌研究[D].廣州:中山大學,2008:9-20
  • 5.    夏徵農 等.辭海(縮印本)[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1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