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雞油黃

鎖定
“雞油黃”是瓷器釉色名的一種,是古董界對清代瓷器一種黃色釉的稱呼,始於明初,明清兩代只有皇家才能使用。
中文名
雞油黃
性    質
瓷器釉色名
特    點
比“嬌黃’略深
實    質
黃色

目錄

雞油黃釉色名

雞油黃實際上是瓷器釉色名。比“嬌黃’略深,近似雞油的黃色。故稱。
低温鐵黃釉瓷器始於明初,永樂時即有黃釉綠彩品種。黃釉燒昨最好的是明代弘治一朝,黃色如雞油一般妖豔,習稱為“嬌黃”。其釉面勻淨,呈色穩定。嬌黃釉成化時已燒製成功,並有少量傳世完整器。景德鎮御窯廠遺址出土過成化黃釉碎片,外底面常見燒成後加刻的“甜”字。清代黃釉都為皇家控制。黃釉是皇家控制最嚴格的一種釉色,金黃是至尊之色,“黃”與“皇”同音,明清兩代黃釉只有皇家才能使用。明代私造黃釉者要殺頭。清代規定裏外黃釉為皇貴妃用,黃地綠龍為貴妃用,以下嬪妃、貴人則不許用黃釉瓷器,只准用綠釉紫龍器和綠釉紅龍器。唐英乾隆時曾奏明皇帝將破損的黃釉器也押運京城,以防技術外傳,由此可知黃釉的身價之高。康熙時開始大量生產,以防宣德和弘治時的為多,且書“大明宣德年制”和“大明弘治年制”款。康熙黃釉多書“大清康熙年制”兩行六字楷書款,有青花款,也有黑醬色釉上款。康熙黃釉追求弘治嬌黃效果,但呈色較弘治偏深。
雍正、乾隆以下各朝,黃釉碗、盤一直不斷生產。清代另有米黃釉一種,也是低温鐵黃釉,其米黃色十分淡雅,偏銀白色。有些品種還在米黃釉上以金彩、白彩或五彩裝飾,此品種傳世不多,多有官款。清道光時盛行仿竹雕的黃釉器,多為筆筒,釉面無光,底款均為陽文刻款,有官款,也有工匠款。現代新仿有兩種:一是尺寸比例均為新創,只是仿其效果;二是比照真物仿製,尺寸、比例、款識都一樣,後者須仔細辨認作舊痕跡。康熙晚期琺琅彩創燒後,國外以銻為着色劑的低温黃釉也傳入中國。銻黃釉呈色似檸檬黃,黃色淡雅柔和。此品種十分稀少,均為官窯生產。
雞油黃 雞油黃
淄博等地均有生產。

雞油黃瓷器賞析

雞油黃 雞油黃
圖片為弘治黃釉青花折枝花卉紋盤 [1] 
於公元1488年,憲宗的第三個兒子朱佑樘18歲繼位,年號弘治,在位18年,在位期間瓷器的發展讓人側目。
弘治朝瓷器在造型、紋飾風格與成化比較接近,素有“成弘”不分之説,稍有變化的是弘治的琢器器型種類比成化較為豐富,出現獸耳瓶、葫蘆瓶等新器,造型敦厚,不及成化器精巧。像成化那樣薄胎小件器物已大為減少,工藝也不如成化講究。但弘治官窯的傑出代表——黃釉和黃釉青花器,堪稱明代瓷器中最著名的顏色釉品種。
我國傳統低温黃釉是一種以氧化鐵着色劑,以氧化鉛為助熔劑的顏色釉。從漢代開始歷代多有燒造,但明代以前的低温黃釉均施於陶胎上,且色調多為黃褐色或深黃色。明代景德鎮生產的低温黃釉瓷器則為瓷胎上掛釉,明代最早燒造的黃釉瓷器是宣德朝,宣德黃釉施釉厚,因而有橘皮紋狀,到弘治時低温黃釉的生產達到了歷史上的最高水平,黃釉顏色較宣德、成化時鮮亮、嬌嫩,如雞油色。故又有“雞油黃”、“嬌黃”之稱。因製作工藝是用澆釉法燒成,又名“澆黃”。弘治黃釉多施於盤、碗上,圈足較宣德、成化矮,並且向底 器收,胎釉交匯處往往有一絲較為淺淡的火石紅,另外盤、碗底心多呈不規則的凹陷狀,據馮先銘先生考證,弘治黃釉與後世仿品還有一個明顯區別,那就是弘治黃釉六字款“治”字的三點水旁明顯低於“台”字。 [2] 
瓷器發展到了明中期,可以説已經到了登峯造極的地步,單色釉的各種難關已被攻克,預示着瓷器生產最輝煌階段的來臨,特別是永樂甜白和弘治黃釉的燒造成功,極大豐富了瓷器的美學語言,拓展了多層次的審美途徑,當身心疲憊之時,能捧起永樂白、弘治黃 , 視覺上定會突地着了魔一般,久久凝視,賞心悦目,俗念頓收,令人“忘乎所以、美若神仙、不忍釋手”。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