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陽邏堡

鎖定
地處長江中游北岸,距武漢中心城區20公里,是武漢通向沿海地區的水路咽喉和華中地區對外聯絡的水上門户,是長江經濟帶的重要組成部分,肩負着帶動和促進武漢東北地區經濟發展的重任,戰略地位十分重要。
中文名
陽邏堡
外文名
Fort Yangluo

陽邏堡古代重鎮

陽邏堡 陽邏堡
新洲區的陽邏濱江而立,水深流急,為兵家要地。古代著名的陽邏堡之戰便發生於此。至元十一年(1274年)春,元臣阿里海牙奏言:“荊襄自古用武之地,漢水上流已為我有,順流而驅,宋必可平。”元主忽必烈採納了阿里海牙等的建議,決定大舉伐宋,直取南宋都城臨安,並以伯顏為統帥,史天澤副之,兵分兩道攻打南 宋鄂州、漢陽。
宋軍以陽邏作為長江中游防守重鎮,元軍決心攻奪陽邏堡,並由此渡江。

陽邏堡有關故事

至元十一年(1274年)十二月初,伯顏行抵蔡店(即漢陽縣之蔡甸),大會元軍諸將,剋期渡江,並遣人偵察沿江形勢。當時,南宋以戰艦萬艘分據要隘,綿亙30餘里;都統王達守陽邏堡;荊湖宣撫使朱祀孫以遊擊軍扼守大江中流,江上宋水師守備嚴密,元軍難以泛渡。元軍先在鄂州、漢陽周圍的柳子、魯伏、新灘沌口等地作了試探性的進攻,皆無效果。
12月11月,伯顏遣人招降陽邏堡,但遭拒絕,因以船千艘攻之,三日不能克。伯顏密謀於阿術曰:“彼(宋將)謂我必拔此堡,方能渡江。此堡甚堅,攻之徒勞。汝今夜以鐵騎三千,泛舟直趨上流,為搗虛之計。明晨渡江襲南岸,已過則急遣人報我。”阿術亦曰:“攻城,下策也。若分軍船之半循岸西上,泊青山磯下,伺隙而動,可以如志。”伯顏遂遣阿里海牙等率步騎進逼陽邏堡,以麻痹宋軍,溯流西上40裏至青山磯。當天晚上風雪大作,次晨黎明時刻,阿術遙望長江南岸多露沙洲,即登舟指令蒙古諸將率兵直趨沙洲,戰馬後隨。蒙古軍先渡江,遭到宋軍堵擊;阿術親自引蒙軍繼續渡江,大戰中流,宋軍敗走鄂州;阿術率軍登沙洲,追至鄂州城東門,繳獲水軍舟船千餘艘,元軍遂佔領長江南岸。阿術將渡江成功捷訊向伯顏報告,元軍遂急攻陽邏堡,宋軍將領夏貴聞阿術飛渡長江,大驚,引帶麾下宋水師300艘慌忙逃跑,沿長江東下,縱火焚江之西南岸,沿途大掠,遁入廬州。宋軍都統制王達領所部8000人陣亡,流屍蔽江而下。宋軍水師數十萬眾喪失殆盡。元軍諸將請乘勝追擊夏貴,伯顏曰:“陽邏之捷,吾欲遣使前告宋人,今(夏)貴走,代吾使,不必追也”。宋軍先後死傷十萬以上。12月15日,伯顏入駐陽邏堡,以酒宴犒勞將士,慶賀陽邏戰役勝利。
陽邏堡渡江戰役以元軍獲勝而告結束。元軍既攻克陽邏和鄂州,並沿江東下,直搗南宋小朝廷,統一了全國。

陽邏堡現代名港

陽邏堡內天然良港陽邏港,擁有長江中上游唯一的天然深水岸線,具有建設華中地區最大的、以集裝箱江海直達為主的外向型主樞紐港口的自然條件;開發區與106、318國道緊密相連,穿越開發區的武漢繞城高速公路、陽邏長江大橋與滬蓉、京珠高速公路一線貫通;京廣、京九鐵路自南而北夾境而過,京九鐵路新洲舊街車站距開發區僅30公里,京廣鐵路專用線已延伸到陽邏港區,正在規劃將鐵路沿江延長;陽邏距武漢天河國際機場僅半小時車程,遷建後的漢口(原王家墩)機場就在陽邏。這種水路、公路、鐵路、空運立體交通網絡彙集一地的格局在華中地區獨有。

陽邏堡陽邏堡來歷

“堡”字在詞典中釋義有三:一是指軍事上的堡壘(建築物),二是指小城,三是指地名。因此,陽邏堡地名都涵蓋了上述解釋。陽邏古時為軍事重地,宋代時築堡,名陽邏堡。歷來有“兵家必爭之地”之説;陽邏在三千多年前,即有人在此依山造勢,傍水而居,市井繁華,從“城”義上可説;陽邏沿江崗巒起伏,層巒疊嶂,從地名上的演變也可考之。
舊時陽邏分有四堡:首堡,今關山街入口處,上堡,今水產隊,鐵塔處,中堡,今造紙廠一帶(蓬萊寺處),下堡,張王廟(長虹酒店處)。以上四堡,除首堡位於陽邏老街以北外,其他三堡均在沿江邊一帶,四個堡在地平面構成一個三角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