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陸熙炎

鎖定
陸熙炎(1928年8月29日—2023年1月4日),出生於江蘇蘇州,有機化學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研究員。 [1-2] 
陸熙炎於1951年畢業於浙江大學化學系 [16]  ;1955年任中國科學院有機化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17]  ;1978年任中國科學院有機化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22]  ;1984年任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第九研究室副主任 [26]  ;1986年任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研究員 [28]  ;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33]  ;2023年1月4日在上海逝世,享年95歲。 [58] 
陸熙炎主要從事金屬有機化學反應及合成方面的研究。 [1] 
中文名
陸熙炎
國    籍
中國
出生地
江蘇蘇州
出生日期
1928年8月29日
逝世日期
2023年1月4日 [58] 
畢業院校
浙江大學
職    業
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
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陸熙炎人物生平

在顯微鏡下觀察實驗(攝於1955年) 在顯微鏡下觀察實驗(攝於1955年)
1928年8月29日,陸熙炎出生於江蘇蘇州。 [8] 
1933年—1935年,就讀於蘇州女子職業學校附屬小學。 [9] 
1936年9月,轉入蘇州純一中學附屬小學就讀。 [10] 
1939年2月,入讀於蘇州仁益小學。 [11] 
1940年7月,畢業於蘇州仁益小學;9月,入讀於吳縣縣立中學初中部。 [12] 
1944年9月,入讀於吳縣縣立中學高中部。 [13] 
在會議中發言 在會議中發言
1946年7月,從吳縣縣立中學畢業。 [14] 
1947年9月,考入國立浙江大學化學系。 [15] 
1951年7月,畢業於浙江大學化學系;同年,任職於中國科學院有機化學研究所。 [16] 
1955年,任中國科學院有機化學研究助理研究員。 [17] 
1978年,任中國科學院有機化學研副研究員。 [22] 
1981年10月,赴日本東京工業大學資源化學有機所山本明夫實驗室作學術訪問。 [24] 
1984年10月,任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第九研究室副主任。 [26] 
1986年6月,任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研究員。 [28] 
1991年11月,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33] 
1997年11月,赴香港大學作訪問教授。 [39] 
2023年1月4日,在上海逝世,享年95歲。 [58] 

陸熙炎主要成就

陸熙炎科研成就

  • 科研綜述
作學術報告 作學術報告
陸熙炎早年從事碳水化合物研究。20世紀50年代,從事鏈黴素的研究,在中國國內首先分離純化製得鹽酸鏈黴素氯化鈣複鹽結晶;60年代初,參加了牛胰島素A鏈全合成的早期工作,後從事萃取劑P-204工業合成方法的研究。參與研製成功光學儀器防黴劑SF-501;70年代末,研究金屬有機化學,從金屬有機化合物的基元反應發展新的有機合成反應,發現了一些有學術意義和應用前景的反應;自90年代以來,研究以炔烴衍生物為原料的合成反應。從事二價鈀催化下的反應及有關基元反應的研究等。 [2] 
  • 學術論著
據2022年9月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官網顯示,陸熙炎已發表論文210餘篇 [54]  ,其代表論著有《金屬有機化合物的反應化學》等。 [55] 
  • 學術交流
時間
學術活動名稱
舉辦地
1955年12月
中國科學院抗生素國際會議 [17] 
北京
1980年6月
首屆中日美三邊金屬有機討論會 [23] 

1982年6月
第二屆中日美三邊屬有機討論會 [25] 
上海
1984年8月
第三屆中日美三邊屬有機討論會 [26] 
Santa Cruz
1986年6月
第四屆中日美三邊屬有機討論會 [28] 
日本
1986年6月
第五次國際均相催化討論會 [28] 
日本
1987年
近畿合成化學討論會 [29] 
上海
1987年
第二十五屆IUPAC國際配位化學會議 [29] 
南京
1988年
第十三次IUPAC國際金屬有機化學會議 [30] 

1989年1月
第五屆IUPAC國際導向有機合成金屬有機化學會議 [31] 

1990年2月
第二屆全國絡合催化學術討論會 [32] 
大連
1990年7月
第一屆世界華人有機化學家會議 [32] 
上海
1990年9月
第六屆全國金屬有機化學學術討論會 [32] 
長春
1990年9月
中蘇雙邊有機磷化學會議 [32] 
上海
1992年8月
第六次日韓有機化學討論會 [34] 
日本
1992年11月
第七屆全國金屬有機化學學術討論會 [34] 
杭州
1993年
第三十四次IUPAC大會 [35] 
北京
1993年
第七次國際導向有機合成金屬有機化學會議 [35] 
日本
1993年
第五屆全國有機合成學術報告會 [35] 
黃岩
1993年
第三屆全國物理有機學術討論會 [35] 
黃岩
1995年6月
第八屆IUPAC國際導向有機合成金屬有機化學會議 [37] 
美國
1995年6月
世界華人應用化學討論會 [37] 
杭州
1996年
第十屆國際均相催化討論會 [38] 
美國
1996年
第十一屆IUPAC國際有機合成會議 [38] 
荷蘭
1996年
第八屆全國金屬有機化學學術討論會 [38] 
揚州
1996年
第四屆世界華人有機化學家會議 [38] 
香港
1997年
第五屆全國絡合催化學術討論會 [39] 
廣州
1997年
第八屆CRC國際均相催化展望會議 [39] 
日本
1998年5月
第十二次IUPAC國際有機合成會議 [40] 

1999年6月
第十屆IUPAC國際導向有機合成金屬有機化學會議 [41] 

2000年7月
第十九次IUPAC國際金屬有機化學會議 [42] 

2000年8月
第一次香港手性技術討論會 [42] 

2000年8月
羰基合成與選擇氧化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會議 [42] 

2000年12月
國際太平洋地區化學大會 [42] 

2001年4月
中國有機化學發展戰略討論會 [43] 
上海
2001年6月
國際催化和精細化學品討論會 [43] 

2001年11月
第二屆全國有機化學學術會議 [43] 

2004年8月
第七屆國際雜原子化學會議 [45] 

2004年10月
第一屆國際均相催化論壇及第三屆中荷雙邊催化討論會 [45] 
杭州
2004年10月
第十三屆全國金屬有機化學會議 [45] 
北京
2004年12月
精細化工與藥物合成國際研討會 [45] 
廣州
2004年12月
第八次華人有機化學會議 [45] 
香港
2005年6月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十一·五”有機化學學科發展戰略研討會 [6] 
上海
2005年6月
第四屆中荷雙邊催化討論會 [46] 
荷蘭
2006年4月
中德雙邊有機催化及綠色化學討論會 [47] 
杭州
2006年9月
第二屆國際均相催化論壇及第一次中瑞雙邊催化討論會 [47] 
蘇州
2006年9月
有機化學學術與戰略研討會 [47] 
寧夏
2006年10月
第14屆全國金屬有機化學會議 [47] 
蘇州
2008年10月
有機合成與藥物開發國際研討會 [49] 

2008年10月
十五屆全國金屬有機化學會議 [49] 
南京
2014年10月
第六屆國際均相催化論壇 [51] 

2014年11月
金屬有機化學開放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年會 [51] 

2015年11月
金屬有機化學開放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年會 [52] 

  • 承擔項目
時間
項目名稱
項目來源
1995年—1998年
金屬有機化合的反應化學 [37]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八五”重大項目
  • 科研獎勵
時間
獲獎項目
獎勵名稱
1982年
萃取劑工作 [25] 
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1983年
光學儀器防黴劑SF-501 [20] 
國家創造發明獎二等獎
1992年
過渡金屬催化有機合成的方法學 [34] 
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1997年12月
以炔烴衍生物為原料的合成方法學研究 [39] 
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1999年12月
以烯烴或炔烴衍生物為原料的合成方法學研究 [41] 
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陸熙炎人才培養

  • 治學態度
在滬港有機合成實驗室成立大會上作報告(1999年) 在滬港有機合成實驗室成立大會上作報告(1999年)
陸熙炎對實驗室進展的每一環節、關鍵數據都嚴格審核。對每一個數據和文獻參考進行反覆驗證,對研究結果未曾多方考證決不輕易下結論。鼓勵年輕人要善於抓住苗頭,大膽進行實驗探索。 [56] 
  • 編著講義
陸熙炎編寫了《金屬有機化學》講義。 [56] 
  • 講授課程
1976年,陸熙炎為中國科學院有機化學研究所全所初、中級技術人員開設並講授“基礎化學”課程,並開辦英語補習班補習英語。 [21] 
與學生在一起 與學生在一起
1985年5月,陸熙炎在浙江大學和杭州大學分別講授“金屬有機化學”課程。 [27] 
1988年5月,陸熙炎在北京大學講授“金屬有機化學”課程。 [30] 
1990年11月,陸熙炎在成都有機所講授“金屬有機化學”課程。 [32] 
1993年8月,陸熙炎在南開大學舉辦的全國高校中青年教師培訓班上講授“金屬有機化學”課程。 [35] 
2013年8月,陸熙炎在復旦大學金屬有機化學的進展講習班講授“從金屬有機化合物的基元反應發展新的有機合成反應”。 [50] 
  • 培養成果
陸熙炎(左3)在五七幹校勞動 陸熙炎(左3)在五七幹校勞動
據2022年9月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官網顯示,陸熙炎共培養博士30名,碩士13名,其中1人獲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獎;3人獲中國科學院院長獎學金特等獎;6人獲中國科學院院長獎學金優秀獎 [54]  。如有機化學家麻生明院士,上海交通大學教授張兆國 [7]  ,有機化學家馬大為院士 [31]  , 華南理工大學教授江煥峯 [35]  ,武漢大學教授雷愛文 [42]  ,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研究劉國生 [44]  ,上海交通大學教授沈增明 [47]  ,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副研究員劉桂霞等都是他的學生。 [48] 

陸熙炎榮譽表彰

時間
榮譽表彰
頒發機構
1989年
記大功獎勵證書 [31] 
上海市人事局
1991年10月

1991年11月
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33] 

1992年
中國科學院研究生優秀導師 [34] 

1996年
研究生優秀導師 [38] 
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
1996年
中國科學院優秀教師 [38] 

1998年4月
上海市勞動模範 [40] 

1999年6月
徐光啓科技榮譽獎章 [41] 

1999年10月

2000年8月
中國科學院寶潔獎教金 [42] 

2001年4月
中華全國總工會
2008年5月
傑出貢獻教師 [49] 
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
2008年10月
黃耀曾金屬有機化學獎終身成就獎 [49] 

陸熙炎社會任職

時間
擔任職務
1984年9月
中國科學院化學部科學基金組成員 [26] 
1986年
國際均相催化討論會顧問委員會委員 [28] 
1986年10月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有機化學高分子學科評審組成員 [28] 
1987年
北京大學兼職教授 [29] 
1988年
蘭州大學兼職教授 [30] 
1989年7月
第四次國家自然科學獎化學科學部評審組成員 [31] 
1991年1月
中國化學》副主編 [33] 
1992年9月
浙江大學兼職教授 [34] 
1993年2月
《中國化學》主編 [35] 
1993年6月
第六次國家自然科學獎化學科學部評審組成員 [35] 
1994年5月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有機化學學科評審組特約評審專家 [36] 
1995年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第四屆學術委員會委員 [37] 
1996年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第六屆學科評審組成員 [38] 
1997年
羰基合成與選擇氧化國家重點實驗室第二屆學術委員會委員 [39] 
1997年9月
中國科學院化學學科專家委員會委員 [39] 
1998年5月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第七屆學科評審組成員 [40] 
1998年6月—2000年6月
中國科學院化學部第九屆常務委員會委員 [3] 
2000年4月
河南省科學院化學研究所兼職研究員 [42] 
2000年6月—2002年6月
中國科學院化學部第十屆常務委員會委員 [4] 
2001年5月
蘇州大學兼職教授 [43] 
2002年3月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第一屆諮詢委員會委員 [44] 
2002年6月—2004年6月
中國科學院化學部第十一屆常務委員會委員 [5] 
2002年12月
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第七屆學位評定委員會委員 [44] 
2005年2月
復旦大學兼職教授 [46] 
2006年3月
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第九屆學術委員會委員 [47] 
2007年1月
浙江大學理學院第二屆學術委員會委員 [48] 
2007年4月
有機化學》編委 [48] 
2007年5月
《中國化學》第五屆編委 [48] 

陸熙炎個人生活

  • 家世背景
陸熙炎與妻子樊世儀合影 陸熙炎與妻子樊世儀合影
陸熙炎出生在蘇州一個書香門第之家。他的祖父陸清翰是光緒年間的舉人,曾擔任蘇州電報局局長。幼年的陸熙炎一直跟隨祖父生活。陸熙炎在家中排行最小,還有一個哥哥(陸熙彥)、姐姐(陸熙瑛)。 [53] 
  • 婚姻家庭
1960年4月,陸熙炎與樊世儀結婚,兩人育有兩個兒子,長子陸海原 [18]  ,次子陸海津。 [19] 

陸熙炎人物評價

陸熙炎近照 陸熙炎近照
“先生(陸熙炎)治學嚴謹、開拓創新,誨人不倦、提攜後學的大師風範,堪為科技工作者的楷模,為中國化學科技創新和教育事業做出了重要貢獻。”(化學家白春禮院士評) [7] 
“陸熙炎有着紮實的基礎、靈活的應用和踏實的作風,為中國抗生素工業和中國原子能工業的發展作出了貢獻。”(《中國科學家》評) [53] 
“陸熙炎熱愛科學,治學嚴謹,造詣精深,孜孜不倦堅持科學求實精神,為中國化學領域的研究及學術交流做出了重要貢獻。”中國科學院評) [57]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