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鎖定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簡稱“大連化物所”)創建於1949年3月,當時定名為“大連大學科學研究所”,1961年底更名為“中國科學院化學物理研究所”,1970年正式定名為“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1] 
大連化物所是一個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並重、應用研究和技術轉化相結合,以任務帶學科為主要特色的綜合性研究所,其重點學科領域為:催化化學、工程化學、化學激光和分子反應動力學以及近代分析化學和生物技術。 [1] 
據2022年3月研究所官網顯示,大連化物所共有5個所區,分別為:星海主所區、能源學院所區、長興島所區、一二九街所區、西山湖所區。1995年大連化物所從129街老科研區搬遷至星海二站科研園區,新的科研園區佔地面積22.61萬方米。據2022年3月大連化物所人才招聘網顯示,研究所設置19個研究室(部),包括2個國家重點實驗室,1個國家工程實驗室,4個國家級工程中心,2箇中國科學院重點實驗室,6個省級重點實驗室,配備單件價值100萬元以上各類儀器設備近300台(套)。截至2020年底,研究所共有博士生導師163人,碩士生導師199人,在所研究生1446人(含聯合培養317人,留學生62人),其中博士生837人,碩士生609人。 [2-3]  [18]  [25] 
中文名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外文名
Dalian Institute of Chemical Physic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簡    稱
大連化物所
創辦時間
1949年3月
主管部門
中國科學院
現任領導
所長:劉中民
黨委書記:金玉奇
專職院士數
中國科學院院士10位
中國工程院院士4位
碩士點
學術學位授權一級學科4個
學術學位授權二級學科9個
博士點
學術學位授權一級學科4個
學術學位授權二級學科9個
博士後
博士後科研流動站2個
地    址
遼寧省大連市沙河口區中山路457號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歷史沿革

大連化物所的前身是日本侵華期間於1907年建立的“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中央試驗所”。
1945年抗戰勝利後,由中長鐵路局接管,改名為“中長鐵路大連科學研究所”。
1949年3月,移交給大連大學,名為“大連大學科學研究所”。
1950年9月,改屬東北人民政府工業部,名為“東北科學研究所大連分所”。
1952年歸屬中國科學院,名為“中國科學院工業化學研究所”。
1954年6月,改名為“中國科學院石油研究所”。
1958年,分建中國科學院石油研究所蘭州分所(現名中國科學院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
1961年,在太原建立中國科學院煤炭化學研究所;12月,“中國科學院石油研究所”又改名為“中國科學院化學物理研究所”。
1968年1月,劃歸國防科委第16研究院,名為國防科委1616所。
1970年,迴歸中國科學院,名為“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1971年,在湖北襄樊組建七機部42所(後改名航天科技集團42所,現名襄樊航天化學動力總公司)。
1995年,大連化物所從工作近五十年的129街老科研區,實現了向星海二站科研園區的搬遷。
1998年,大連化物所成為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首批試點單位之一。
2007年,經中國國家批准籌建潔淨能源國家實驗室。
2010年8月,大連化物所在“創新2020”發展戰略研討會中將所發展戰略修訂為“發揮學科綜合優勢,加強技術集成創新,以可持續發展的能源研究為主導,堅持資源環境優化、生物技術和先進材料創新協調發展,在國民經濟和國家安全中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創建世界一流研究所。”
2011年10月,圍繞國家能源發展戰略,啓動了潔淨能源國家實驗室(DNL)的籌建工作。
2016年以來,大連化物所按照中科院的統一部署,經過反覆研討和凝練,確定和完善了研究所“十三五”期間的“一三五”規劃。
2017年10月,中科院批准依託大連化物所籌建中科院潔淨能源創新研究院。
2018年4月,中科院批准依託大連化物所啓動實施“變革性潔淨能源關鍵技術與示範”A類先導專項。 [1]  [3] 
大連化物所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科研條件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人員編制

截至2020年底,大連化物所在所工作兩院院士14人,國家萬人計劃入選者26人,創新人才推進計劃入選者23人,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29人,國家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17人,職工1100人,包括正高級233人,副高級527人,中級280人,初級23人,博士後278人,共有博士生導師163人,碩士生導師199人。 [18] 
類別
姓名
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
張存浩、包信和
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
李燦
歐洲人文和自然科學院外籍院士
李燦
加拿大工程院國際院士
張濤 [19] 
萬人計劃
楊學明、劉中民、張濤、張麗華、張華民、田志堅、周永貴、楊啓華、邵志剛、王曉東、葉茂、申文傑、房本傑、張東輝、潘秀蓮、葉明亮、徐兆超、呂雪峯、朱文良、孫志剛、李先鋒、陳萍、韓洪憲、傅強、範峯滔、魏迎旭、朱向學、肖春雷、李仁貴 [20] 
創新人才推進計劃
楊學明、劉中民、張濤、張麗華、張華民、田志堅、周永貴、楊啓華、邵志剛、王曉東、葉明亮、房本傑、張東輝、申文傑、潘秀蓮、葉茂、徐兆超、呂雪峯、韓洪憲、李先鋒、陳萍、朱文良、孫志剛、傅強 [21] 
傑出青年基金
包信和、李燦、韓克利、關亞風、張濤、許國旺、楊學明、張東輝、楊維慎、梁鑫淼、申文傑、周永貴、陳萍、陳光文、楊啓華、趙宗保、潘秀蓮、葉明亮、李國輝、張麗華、金盛燁、呂雪峯、傅強、孫志剛、李先鋒、黃延強、章福祥、彭章泉、王峯、汪國雄、江凌、吳忠帥 [22] 
優秀青年基金
傅強、孫志剛、劉龑、徐兆超、章福祥、劉曉豔、任澤峯、傅碧娜、肖春雷、郭建平、袁開軍、卿光焱、周雍進、徐舒濤、劉舒、林堅、田文明 [23]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科研機構

大連化物所於2011年10月啓動了潔淨能源國家實驗室(DNL)的籌建工作,據2022年3月研究所官網顯示,實驗室設有11個研究部和1個研究平台;設有9個研究室。有2個國家重點實驗室,1個國家工程實驗室,4個國家級工程中心,2箇中國科學院重點實驗室,6個省級重點實驗室。 [1]  [25] 
國家級實驗室
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
分子反應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低碳催化技術國家工程研究中心
膜技術國家工程研究中心
燃料電池及氫源技術國家工程研究中心
國家催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國家能源低碳催化與工程研發中心
院級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化學激光重點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分離分析化學重點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炫燃料電池及複合電能源重點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航天催化材料重點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電化學儲能技術工程實驗室
所級研究室(部)
—室:儀器分析化學研究室
二室:精細化工研究室
五室: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
七室:化學激光研究室
十一室:化學動力學研究室
十五室:催化與新材料研究室
十八室:生物技術研究部
二十五室:大連光源科學研究室
二十八室:本草物質科學研究室
DNLO3:燃料電池研究部
DNLO6:生物能源研究部
DNLO8:化石能源與應用催化研究部
DNLO9:節能與環境研究部
DNL12:低碳催化與工程研究部
DNL16:太陽能研究部
DNL17:諸能技術研究部
DNL19:氫能與先進材料研究部
DNL20:能原研究技術平台
DNL21:能原基礎和戰略研究部
DNL22:能源材料研究部(籌)
DNL26:能源戰略研究中心 [15]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設施資源

  • 儀器設備
據2022年3月大連化物所公共技術中心能源研究技術平台官網顯示,能源研究技術平台共有儀器設備54台(套);據大連化物所人才招聘網官網顯示,研究所配備單件價值100萬元以上各類儀器設備近300台(套)。 [16]  [25] 
各專業技術組儀器設備概況
公共分析測試組
現有設備共計50台套,儀器設備總資產7518萬元。
電鏡技術研究組
現有高端電鏡設備5台,包括環境透射、環境掃描、球差校正掃描透射電鏡等,同事配備了低温冷凍樣品杆、離子減薄儀等制樣設備,總資產6000餘萬元。
高分辨質譜技術研究組
-
核磁技術研究組
現有700兆和400兆液體高分辨核磁共振譜儀各一台,總資產約1000萬元。
穆斯堡爾譜技術研究組(穆斯堡爾譜中心)
現有多套57Fe和119Sn穆斯堡爾譜測量裝置,可在各種氣氛、温度、壓力、電化學等原位、非原位條件下對功能材料中穆斯堡爾核素的狀態變化進行實時動態跟蹤,表徵樣品中穆斯堡爾核素的物相、價態、配位結構和磁性等。 [17] 
  • 館藏資源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圖書館館藏中的一部分是從原“南滿鐵道株式會社中央試驗所”接收的藏書。據2022年3月大連化物所圖書館官網顯示,該館藏書8萬餘冊(其中外文書4.5萬冊、中文書3.5萬冊)。期刊1482種(其中中文刊694種、外文刊788種)。早期書刊採集的重點是化學、化工及有關的科學出版物,隨着研究所事業的發展,增加了對分子反應動力學、新能源、生物技術等新興學科圖書的收藏。 [14]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科研成就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科研成果

  • 概況
據2022年3月大連化物所官網顯示,2011年以來,大連化物所取得各類科研成果290餘項,以第一完成單位獲得省部級以上獎勵80餘項,其中獲得國家獎勵8項,中科院、省部級一等獎16項。2013年,張存浩院士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2014年,“甲醇製取低碳烯烴技術”獲得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2022年,李燦院士研究團隊的“液態太陽燃料合成”技術獲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技術發明獎一等獎。 [33] 
2011年到2020年,大連化物所發表SCI論文總數9697篇。其中,影響因子大於5的3749篇,1373篇學術論文發表在Science、Nature、Angew. Chem.、JACS等頂級學術刊物上(IF>9)。出版科技專著27部。
2011年到2020年,大連化物所累計申請專利9671件,其中發明專利8582件,累計專利授權3702件,其中發明專利授權3214件。 [1] 
論文發表 [32] 
論文發表 論文發表
專利申請與授權 [32] 
專利申請與授權 專利申請與授權
  • 基礎科研成果(部分)
“實驗觀測到化學反應中的量子干涉現象”入選2020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
發現電子角動量對化學反應微分截面的影響
利用大連相干光源發現最小冰立方新結構
發展了中空碳球負載Co單原子催化劑用於Li-Se電池正極材料
發現金屬與惰性非氧化物載體之間的金屬—載體強相互作用
發現等離激元光催化劑電荷分離的偏振效應 [29] 
  • 應用研究成果(部分)
研製出新型“雙高”鋰離子電池—超級電容器混合儲能器件
開發的重質油懸浮牀加氫技術千噸級中試裝置開車成功
“第三代甲醇制烯烴(DMTO-Ⅲ)技術”通過科技成果鑑定
千噸級“液態太陽燃料合成示範項目”通過科技成果鑑定
乙烯多相氫甲酰化及其加氫制正丙醇工業裝置開車成功
研發出新一代低成本、高功率密度全釩液流電池電堆 [30] 
  • 獲獎(部分)
獲獎名稱
主要完成人
獲獎類別
獲獎年度
獲獎等級

“第三代甲醇制烯烴(DMTO-III)技術開發及產業化”團隊
2023年度中國科學院科技促進發展獎
2023
[36] 
“液態太陽燃料合成”技術
李燦院士研究團隊
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技術發明獎
2022
一等獎 [33] 
孫公權
孫公權
全國創新爭先獎
2020
人物獎
無機膜微結構設計及其分離機制研究
楊維慎、彭媛、朱雪峯、李硯碩、班宇傑
遼寧省自然科學獎
2020
一等獎
催化燃燒技術及其在揮發性有機氣體(VOCs)催化淨化領域的應用
王勝、王樹東、林樂、袁中山、汪明哲、李德意、倪長軍、高典楠
遼寧省科技進步獎
2020
一等獎
新一代氫燃料電池技術研發及應用團隊
邵志剛、侯明、俞紅梅、衣寶廉、宋微、孫樹成、艾軍、林永俐、鄭利民、周利
中科院科技促進發展獎
2020

面向海上天然氣脱碳淨化的PTFE中空纖維膜接觸器技術及應用
曹義鳴、康國棟、李萌、劉丹丹、王麗娜、周美青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技術發明獎
2020
三等獎
基於液相色譜-質譜聯用的高覆蓋代謝組學方法開發及應用
許國旺、趙欣捷、石先哲、劉心昱、胡春秀、周麗娜、趙春霞、路鑫、尹佩源、徐志良
中國分析測試協會CAIA獎
2020
特等獎
鈀膜純化緊湊高效的燃料電池氫源技術
李慧
中國膜工業協會科學技術獎
2020
二等獎
康國棟
康國棟
侯德榜化工科學技術獎青年獎
2020
人物獎
高穩定性反應控制相轉移催化劑開發及其在清潔製備環氧氯丙烷中的應用
高爽、張毅、呂迎、趙公大
技術發明獎
2019
三等獎
葉茂
葉茂
侯德榜化工科學技術獎
2019
人物獎
包信和
包信和
納米研究獎
2019
人物獎
郭鵬
郭鵬
中國分子篩新秀獎
2019
人物獎
周雍進
周雍進
中國生物技術創新大會最具發展潛力獎
2019
人物獎
謝聰鑫
謝聰鑫
中國化學會菁青化學星火獎
2019
人物獎
水產品中主要危害物快速檢測及毒性評價技術研發與應用
盧憲波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科技進步獎
2019
三等獎
長鏈正構烷烴高效異構催化材料基礎研究
李燦、範峯滔
中國石化前瞻性基礎性研究科學獎
2019
二等獎
李先鋒
李先鋒
國際儲能創新聯盟“青年科學家獎”
2019
人物獎
煤基乙醇技術
朱文良、劉中民、劉紅超、田鵬、申文傑、劉勇、劉應春、倪友明、王林英、張建明
科技促進發展獎
2018

非常規溶劑介導的生物質轉化
趙宗保、李昌志、張澤會、謝海波、劉武軍
遼寧省自然科學獎
2018
二等獎
微生物油脂技術
趙宗保、張素芳、龔志偉、朱志偉、沈宏偉、吳思國、趙鑫、胡翠敏
大連市技術發明獎
2018
一等獎 [31]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學術刊物

催化學報是中國化學會催化學會會刊,由中國化學會和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主辦。於1980年創刊,月刊,為英文刊。由科學出版社與Elsevier出版社出版,所有文章電子版在Elsevier的ScienceDirect網絡平台上出版,紙版期刊中國國內外公開發行。《催化學報》主要報道能源、環境、新材料、多相催化、均相催化、生物催化、光催化、有機化工、電催化、表面化學、催化動力學等學科領域的基礎性及應用基礎性的最新研究成果。
《催化學報》自2001年起所發表文章全部被美國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SCIE)收錄。此外還被Ei Compendex(EI),《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等十幾種中國國內外重要數據庫收錄。
能源化學(英文)主要報道化石能源、電化學能、氫能、生物質能、太陽能、能源材料和納米技術等與能源化學相關的創造性科研成果,以促進能源化學領域的學術交流,加速能源科學的探索研究和新能源技術的開發和利用。
《能源化學(英文)》被中國國內外多種重要檢索系統和數據庫收錄,它們是美國《科學引文索引(擴刊版)》(SCIE)、美國《工程索引》(EI)、美國《化學文摘》(CA)、美國《劍橋科學文摘》(CSA)、俄羅斯《文摘雜誌》(AJ)、《中國科技論文與引文數據庫》(CSTPCD)和《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CSCD)。
色譜,月刊,是中國化學會和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主辦、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管、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專業性學術期刊,於1984年創刊,中國國內外公開發行。主要報道色譜學科的基礎性研究成果,色譜及其交叉學科的重要應用科研成果及最新研究進展,包括新方法、新技術、新儀器在輕工食品、環境安全、生命科學、天然產物、生物醫學、檢驗檢疫、組學研究、石油工業等各個領域的應用,以及色譜儀器與部件的研製和開發。
《穆斯堡爾數據期刊(英文)》(MERDJ: MOssbauer Effect Reference and Data Journal、 ISSN 0163-9587)是國際穆斯堡爾譜學信息交流的核心刊物。它由國際穆斯堡爾數據中心(MEDC、 MOssbauer Effect Data Center)創辦,MERDJ每年出版十期,再加一期數據集,每期主要包括穆斯堡爾新數據和新聞通訊兩大部分。2011年在保持期刊原有特色的基礎上,增設了穆斯堡爾譜學研究綜述(MOssbauer Reviews)的新欄目。
《化學物理通訊》2000年4月復刊,由科技處主辦,它是在《化物文獻信息》的基礎上進行擴版、並由季刊改為月刊的研究所內部刊物。(注:1980-1988年大連化物所圖書情報室曾編輯過同名刊物,共計出版32期)。 [28]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人才培養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學科建設

截至2022年3月,大連化物所設博士後科研流動站2個,4個一級學科博士點和碩士點,9個二級學科博士點和碩士點。 [1]  [24] 
博士後科研流動站:化學、化學工程與技術 [25] 
一級學科博士學位培養點:物理學、化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化學工程與技術 [1] 
二級學科博士學位培養點:原子與分子物理、光學、分析化學、有機化學、物理化學、化學工程、生物化工、工業催化、材料物理與化學 [24] 
一級學科碩士學位培養點:物理學、化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化學工程與技術 [26] 
二級學科碩士學位培養點:原子與分子物理、光學、分析化學、有機化學、物理化學、化學工程、生物化工、工業催化、材料物理與化學 [24]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教學建設

  • 培養數據
自1949年3月建所以來,大連化物所造就了若干享譽中國國內外的科學家及一大批高素質研究和技術人才,先後有20位科學家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4位當選為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1位當選為歐洲人文和自然科學院院士,1位當選為加拿大工程院國際院士。截至2020年底,在所研究生1446人(含聯合培養317人,留學生62人),其中博士生837人,碩士生609人。已培養研究生3147名,其中博士2204名,碩士943名。 [1] 
  • 培養方案
碩士學位研究生:
碩士研究生培養過程實行學分制管理。研究生獲得學位所需學分由課程學習學分和必修環節學分兩部分組成,二者不能相互替代。
碩士研究生培養採取“兩段式”的培養模式,包括課程學習和科研實踐兩個階段。碩士研究生入學後第一年在代培基地集中參加課程學習,期間遵循《中國科學院大學研究生課程集中教學管理規定》和中國科技大學教學管理相關規定,完成基礎理論和專門知識的學習。碩士研究生從入學後第二年開始進入導師所在的研究室,依託導師所在單位的科研項目、科研條件和科研設施,進行科研實踐和開展學位論文工作,培養研究生科學研究能力或獨立承擔專門技術工作能力。
碩士研究生培養實行導師或導師小組負責制。導師或導師小組負責指導研究生科研工作,導師作為第一責任人,要堅持“立德樹人”為教育的根本任務,關心研究生政治思想品德,並在嚴謹治學、科研道德和團結協作等方面對研究生嚴格要求,配合、協助研究生教育管理部門做好研究生的各項管理工作。 [26] 
博士學位研究生:
博士研究生按照招考方式可分為普通招考、碩博連讀及直接攻博三種類型。
博士研究生培養過程實行學分制管理。研究生獲得學位所需學分由課程學習學分和必修環節學分兩部分組成,二者不能相互替代。
在博士生培養過程中,可根據所從事課題研究的不同特點,積極開展同中國國內外專業對口的大學或研究所的聯合培養,回所進行答辯和授予學位,以利於開闊視野,提高博士學位論文質量。
博士生的培養實行導師負責制和以導師為首的指導小組集體培養相結合的方式,或指定專人作為輔助導師協助導師指導。博士生導師主要負責業務學習、學位論文選題和論文質量把關等方面的全面指導,還應負責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並在嚴謹治學、科研道德和團結協作等方面對研究生嚴格要求,配合、協助研究生教育管理部門做好研究生的各項管理工作。導師要全面關心博士生的成長,既教書又育人,要堅持“立德樹人”為教育的根本任務。指導小組的其他成員或輔助導師側重參與課題的論證和關鍵技術問題等方面的指導。博士生指導小組一般由該學科和相關學科的專家(副研究員或高級工程師以上)組成。 [27]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合作交流

  • 國際合作
據2022年3月研究所官網顯示,大連化物所與國際大學、公司和研究機構聯合設立了中法催化聯合實驗室、中法可持續能源聯合實驗室、中德催化納米技術夥伴小組、DICP-BP能源創新實驗室、DICP-SABIC先進化學品生產研究中心和中法分子篩聯合實驗室等十幾個國際合作研究機構。 [1] 
  • 校所合作
2016年4月,大連理工大學張大煜學院成立,該學院是由大連理工大學和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共同出資建設而成的高端化工人才培養基地。張大煜學院擁有獨立物理空間、行政架構和特區機制,採用集人才培養、學科建設和科學研究等為一體的校所合作新模式。 [13]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文化傳統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形象標識

  • 識別系統
大連化物所視覺識別系統 大連化物所視覺識別系統
能源學院視覺識別系統 能源學院視覺識別系統
(參考資料 [6] 
  • 所徽
標誌由中國科學院首任院長郭沫若先生題字;標誌的中心主體由代表原子的橢圓形三環構成,既突出化物所科學研究的專業特點,又藴含了嚴謹的科學精神和無限的探索力;中間一環分解為C、P兩個字母,C為Chemical,代表化學;P為Physics,代表物理。三環聯合既象徵多學科的交叉融合,又表現出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高技術產業的綜合集成;三環圍繞着中心的圓點象徵團隊精神,表現出化物所具有強烈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標誌以藍色為基本色,表明大連化物所坐落在海濱城市大連。 [7] 
大連化物所所徽 大連化物所所徽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精神文化

  • 創新文化概述
創新文化目標:營造有利於科技持續創新和人才輩出的良好氛圍;發揚求真務實、團結協作的科學作風;建設優美和諧的工作環境。“攀登科學技術高峯,為我國經濟發展、國防建設和社會進步作出基礎性、戰略性、前瞻性的創新貢獻。”
創新文化建設的任務
  1. 明確創新目標,樹立科技創新價值觀;
  2. 創造各具特色的研究工作、管理工作、高技術企業和後勤服務企業的文化氛圍,並有機融合;
  3. 弘揚化物所精神,凝聚職工隊伍;
  4. 建立與創新體系相適應的規章制度;
  5. 提高創新隊伍的綜合素質;
  6. 確立職工羣眾認同的良好的科研道德規範;
  7. 樹立品牌意識,塑造化物所的良好形象;
  8. 建設與完善優美的園區環境。
所發展戰略目標:發揮學科綜合優勢,加強技術集成創新,以可持續發展的能源研究為主導,堅持資源環境優化、生物技術和先進材料創新協調發展,在國民經濟和國家安全中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創建世界一流研究所。
所使命宣言:圍繞“選控化學與工程”開展基礎性、戰略性及前瞻性的科學研究與高技術開發,為增強國家的科技實力、推動經濟可持續發展提供創新科技成果和培養高層次科技人才。 [8] 
  • 化物所精神
鋭意創新,協力攻堅,嚴謹治學,追求一流。 [9] 
  • 所歌
大連化物所所歌由李燦院士作詞,作曲家鐵源譜曲,創作於2009年建所60週年之際。歌詞共分兩段:第一段是對研究所數十年奮鬥歷程的總結和回顧,第二段主要展示研究所新時期的發展特色和化物所人的責任擔當。意在激勵全所人奮發向上,傳承發揚“鋭意創新、協力攻堅、嚴謹治學、追求一流”的大連化物所精神。
2019年,大連化物所對所歌進行了重新編曲和錄製,對旋律進行了適度潤色,配器增添了更多符合時代的元素,請所內職工、研究生共同演唱,此外還專門製作了鋼琴小提琴演奏版本。 [10] 
大連化物所所歌歌詞
遼東半島大海邊,
槐花飄香羣英薈萃,
化學物理奠基業,
任務帶學科,
任務帶學科。
啊,
規劃宏圖協力攻堅,
祖國需要衝鋒在先,
規劃宏圖協力攻堅,
祖國需要衝鋒在先。
渤海黃海波濤湧,
台山環抱人才倍增,
嚴謹唯真求創新,
基礎融應用,
基礎融應用。
啊,
自強不息追求卓越,
中華興盛當為己任,
自強不息追求卓越,
中華興盛當為己任。
中華興盛當為己任! [10] 
大連化物所所歌譜曲 大連化物所所歌譜曲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文化講壇

為了深入推進創新文化建設,促進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的交融互動,營造良好的激勵創新的人文環境和氛圍,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大連化物所黨委經研究決定,創辦大連化物所文化講壇。
講壇的宗旨:傳播人文知識,提供學習、交流平台,提高人文素養,促進科技創新。
講壇的形式:邀請中國國內外有一定影響的專家和學者,以專題報告會或者講座形式,不定期開展開放式報告及交流活動。
講壇的內容:以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非自然科學領域為主要內容。
講壇的組織:文化講壇由所辦公室負責組織、協調。各部門舉辦的符合講壇要求的報告和講座,均可納入文化講壇。 [11]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文化刊物

《化物生活》創辦於1984年,是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所內的一本綜合性刊物,其內容圍繞科研中心任務,堅持服務科研大局,發揮輿論宣傳、教育引領和文化傳播作用。先後推出了“黨建園地”“講身邊人 説身邊事”“黨徽在身邊閃光”等多個欄目。 [12]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機構領導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現任領導

職務
姓名
所長
黨委書記
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
副所長
李先鋒王峯 [34]  黃延強 [4]  [35]  [37]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歷任領導

所長
任職時間
黨委書記
任職時間
屈伯川(第一任所長)
1949.3-1950.12
王維章(總支)
1953.4-1954.12
董晨(第二任所長)
1950.12-1952.11
蘇恆(總支)
1954.12-1957.6
張大煜(第三任所長)
1952.11-1968
1957.7-1958.5
顧以健(第四任所長)
1978.4-1983.4
洪琪
1958.5-1959.3
樓南泉(第五任所長)
1983.5-1986.8
白介夫
1959.3-1964.8
張存浩(第六任所長)
1986.8-1990.8
劉時平
1964.8-1968
袁權(第七任所長)
1990.8-1994.8
席文獻
1972.7-1973.7
楊柏齡(第八任所長)
1994.8-1998.11
劉時平
1973.7-1977.4
鄧麥村(第九任所長)
1998.11-2000.8
顧寧
1977.7-1978.11
包信和(第十任所長)
2000.8-2007.2
王坪
1978.11-1983.5
張濤(第十一任所長)
2007.2-2017.3
1983.5-1984.5


裘宗濤
1984.5-1986.10


1986.10-1990.2


姜熙傑
1990.2-1998.12


1998.12-2003.3


張濤
2003.3-2009.10


包翠豔
2009.10-2012.7


張濤
2012.7-2014.12


王華
2014.12-2020.10 [5]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