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陶成章

鎖定
陶成章(1878年1月24日-1912年1月14日),字煥卿,號陶耳山人,浙江紹興會稽陶堰西上塘人。清末著名的革命家,光復會創立者及領袖之一,他的活動對辛亥革命的成功有着很大的貢獻。 [3] 
陶成章飽讀詩書,早年為私塾教師。1900年的義和團運動激發了陶成章挽救民族危亡的愛國意識,他曾兩次赴京欲行刺慈禧太后。1902年赴日本留學,翌年回國。1904年10月與蔡元培龔寶銓等在上海發起建立以江浙人士為主的反清革命團體“光復會”,推蔡元培為會長,陶成章則負責聯絡會黨。1905年陶成章與徐錫麟等於紹興創立大通學堂,招收會黨人士並將其教育成為軍事骨幹。1906年在東京加入同盟會,任留日會員浙江分會會長,兼同盟會機關刊物《民報》編輯。不久回國,聯絡閩、皖各省,成立光復軍,被推為5省大都督,與徐錫麟、秋瑾加緊皖浙起義準備。1907年徐錫麟安慶起義失敗後,陶成章被清廷通緝,流亡至南洋,在當地辦報宣傳革命,籌募經費,並舉辦學校培養革命子弟。1910年,與章炳麟等人重組光復會,陶成章擔任副會長。1911年,武昌起義後指揮光復會舊部參與上海光復行動。上海光復後,又領導光復軍參與光復南京,並策劃杭州光復。取下杭州後,被舉為浙江省臨時參議會議長。
1912年1月14日在上海廣慈醫院遇刺身亡。 [3]  1月17日,孫中山唁電緝兇的電文:“陶君抱革命宗旨十餘年,奔走運動不遺餘力。光復之際,陶君實在巨功,卒遭慘禍,可為我民國前途痛悼。豈容不軌橫行,戮我良士。”
概述圖片來源:紹興市人民政府網。
中文名
陶成章
別    名
陶煥卿
性    別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地
浙江紹興
出生日期
1878年1月24日
逝世日期
1912年1月14日
政    黨
光復會
代表作品
陶成章集
《中國民族權力消長史》
《浙案記略》
職    業
革命家
主要成就
創立光復會
參與推翻滿清王朝
清末舊民主主義革命的倡導者
信    仰
基督教

陶成章人物生平

陶成章早年經歷

陶成章 陶成章
陶成章(1878年~1912年),字煥卿,曾用名漢思、起東、志革、巽言、匋耳山人、會稽山人等,紹興會稽陶堰西上塘人。生於光緒三年十二月二十二日(公曆為1878年1月24日)。幼時家境貧寒。他自幼聰穎,6歲入學,讀書過目成誦,博通經史,年15為塾師,由於受到當時進步思想的薰陶,16歲的陶成章便走上了民主革命的道路。1900年義和團掀起洶湧澎湃的反帝愛國怒潮,陶成章欲謀殺西太后,並親赴奉天(今瀋陽),遊歷內蒙古東西盟,察看地形,預為日後實行革命之計。 [8] 
1901年(光緒二十七年),陶成章又至北京,因無機可乘不得要領而回,道經徐州,旅資缺乏,步行七晝夜,幾至餓斃。同年,《辛丑條約》簽訂後,中國民族危機空前嚴重,而清政府的腐敗更加暴露無遺,這時,陶成章居北京,審察大勢,目睹帝國主義種種橫行不法之狀,“手執國旗身佩劍,歐洲之兵也”,而清廷只是“仰承白人的奴隸耳”。這使他很快地意識到僅僅謀殺西太后或王公大臣,不能改變中國現狀,因此,他決定以暴力手段“實行中央革命”推翻清王朝。

陶成章投身革命

陶成章 陶成章
1902年(光緒二十八年)夏,由蔡元培出資,陶成章去日本學習陸軍,希望由此進入軍界,進行武裝鬥爭,經過5個多月的努力,先後就學清華、成城學校,他結識了黃興、楊篤生等著名革命志士,並與“軍國民教育會”浙籍留日學生龔未生相識,結為莫逆之交,迅速投入沸騰的反清鬥爭,並與上海言光復者相應和。
1903年(光緒二十九年),為了發動革命,陶成章毅然返國。傾注全力於聯絡浙江會黨,發展革命組織。1904年(光緒三十年)初,偕魏蘭深入浙江內地聯絡各地會黨,在雲和創辦先志學堂,建立據點。1904年冬,他與蔡元培、龔寶銓同組革命組織光復會,推蔡元培任會長,陶成章擔負聯絡蘇、浙、閩、皖、贛5省會黨之重任。在浙江、上海、日本、南洋羣島等地發展組織,成為光復會的實際領導人,從此,陶成章真正走上了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道路。 [4] 
從此以後,陶成章始終不渝地進行反清的民主革命活動,特別在聯絡浙江會黨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他穿着草鞋日行八九十里,聯絡浙東諸縣的“九龍會”“雙龍會”等會黨,共謀覆清,並把“猛回頭”“新山歌”等大量民主刊物,源源不斷地送到浙江內地。從1904年2月開始至1905年9月大通學堂開學為止,前後經一年半時間,他四次深入浙江內地,乃至廣大的農村,進行許多實際工作,而且利用會黨聚集的場所,進行宣傳演説,鼓動會黨羣眾的革命熱情,同時也採取容易被農民羣眾所接受的民間戲班形式,遊行遠近村落間,多演宋明亡國的故事,藉此向農民羣眾宣傳國家淪亡的痛苦。為了響應黃興等領導的“長沙起義”,他親赴金華、蘭溪等地,招呼會黨,佈置暴動,這次起義雖然沒有成功,但他並不氣餒。
1905年(光緒三十一年)9月,他又與徐錫麟創辦大通學堂,加緊培養革命力量,使大通學堂成為浙江革命的搖籃和策源地。在辦大通學堂時,為了掌握軍權,陶成章又提出捐官去日本,以便學成回來實現“中央革命”,徐錫麟同意,於是動員許仲卿出資5萬銀元,徐錫麟捐道台、填步兵科,陶成章捐知府、填步兵科,陳志軍捐同知、填炮兵科,陳魏捐同知、填騎兵科,龔寶銓捐同知、填工兵科,他們於同年冬去日本。到日本後,被清駐日監督王克敏以身體不合格為由所拒,捐官計劃失敗。
陶成章與在東京編輯的《民報》 陶成章與在東京編輯的《民報》
1906年(光緒三十二年)1月,陶成章在日本東京加入中國同盟會,任同盟會駐日分會長,並任“民報”發行人和總編輯,發表《桑澥遺徵》等激烈的革命文章。他與魯迅、章太炎關係非常親密。他常到魯迅寓所,談論革命大計,還在魯迅處存放許多革命文件,並介紹魯迅加入光復會。不久回國,聯絡閩、皖各省,成立光復軍,被推為5省大都督,與徐錫麟秋瑾加緊皖浙起義準備。 [4] 
1907年(光緒三十三年)7月,安慶起義失敗,徐錫麟、秋瑾相繼殉難,陶成章悲痛欲絕,因遭清廷通輯,國內無法立足,再度亡命日本。1908年(光緒三十四年),他“着單衣,坐四等艙,代煤工勞動抵船值,到達爪哇”,動員華僑參加革命。接着,他赴新加坡任《中興日報》記者,在報上發表《痛陳中國不得不革命的理由》,駁斥了保皇派反對革命的謬論。在任仰光《光華日報》主筆期間,更將自著的《浙案紀略》連續刊載。以浙江革命黨人為民主革命英勇鬥爭的光榮史蹟,來鼓舞海外華僑的革命熱情,《浙案紀略》一書,不僅對當時的革命宣傳起積極作用,而且為我們留下了一部研究浙江辛亥革命的珍貴史料。
1910年(宣統二年),與章炳麟等人重組光復會,在日本東京建立光復會總部,舉章太炎為會長,陶成章為副會長,在南洋建立執行總部。 [3-4] 
1911年(宣統三年)2月,黃花崗起義前夕,光復會會員李燮和電召陶成章迅速回國以謀響應,1911年3月,陶成章得訊立即從南洋爪哇返國,準備再次舉行反清起義,但當他回到上海時,聞廣州起義已失敗,驟聆兇報,不禁痛哭流涕,他對革命滿腔熱情由此可見。因未能成功只得再赴南洋,宣傳革命,向華僑籌款。不久,陶成章奮起重整旗鼓與尹鋭志、尹維峻在上海創建“鋭峻學社”,作為光復會總部的機關,主持光復會與光復軍的領導工作,繼續不懈地奔走江浙之間,號召革命黨人圖謀再舉,積極籌劃光復會員光復杭州、南京,為辛亥革命建立了功勳。1911年7月,為了支援即將普遍爆發的武裝起義,再度去南洋各地募集鉅款,以為應援。 [4]  [6]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後,陶成章於11月初從南洋歸國,指揮光復會舊部參與上海光復行動。上海光復後,又領導光復軍參與光復南京,並策劃杭州光復。取下杭州後,被舉為浙江省臨時參議會議長。當時,上海和杭州都已先後光復,陶成章回到杭州,被委任為總參謀。他極力主張北伐,直搗清政府巢穴。接着他又奔走各地,聯絡同志,一面“電召浙江温、台、處三府添練義勇三營,以為後援”,一面又在上海設立籌餉局,“電告外洋各地機關速匯鉅款,以便接濟”。據《全浙公報》刊載陶成章親自參加指揮“金陵圍攻”戰役,説他在“瀰漫彈雨,激烈金風的戰鬥中,奮勇登陣,無役不從”。
南京的攻克,為臨時政府的成立創造了條件,陶成章設籌餉局於上海的同時,成立光復軍總司令部,積極準備進行北伐。 [8] 
但是在上海與浙江相繼光復後,以陳其美為首的同盟會江浙勢力與以陶成章為首的光復會勢力,發生了爭奪各地政治權力的矛盾與鬥爭。陶成章的革命活動,遭到陳其美等的嫉恨。鬥爭越來越尖鋭與激烈,竟發展到仇殺領導人的地步。 [7-8] 

陶成章遇刺身亡

民國元年(1912年)1月因病療養於上海法租界廣慈醫院(今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 )陳其美指使的蔣介石、王竹卿遣刺客狙擊於醫院,彈中胸部,終因醫治無效而卒,時在民國元年1月14日(陰曆十一月二十六日)夜間二時許,年僅35歲。 [2]  [4] 
光復會會長章太炎聞知陶成章被殺的噩耗,痛不欲生,幾欲昏厥,即致電孫中山要求緝兇嚴辦,同時指出,陶成章對辛亥革命的巨大貢獻,譽為“國之瑰寶”。斷然拒絕孫中山的邀請,不願擔任南京臨時政府的樞密顧問,還跑到南京,送給臨時政府一副對聯,將同盟會與孫中山罵了一頓:“羣盜鼠竊狗偷,死者難瞑目;此地龍盤虎踞,古人之虛言。”後來他終於另組統一黨,倒向袁世凱,與同盟會對立。 [6]  [8] 
陶成章被害後,國內震驚,革命黨人尤為憤慨。孫中山聞訊,“不勝駭異”,“非常痛悼”,公開向報界宣佈這是一起“挾私復怨”、“擅行仇殺”的血案。中山先生是一位胸懷坦蕩的革命家,雖然成章生前曾反對過他,和他意見分歧,但是,他不計前嫌,肯定成章領導的光復會成員在辛亥革命中的重大貢獻,稱讚“光復會有徐錫麟之殺恩銘,熊成基之襲安慶,近者攻上海,復浙江,下金陵,則光復會新舊部人皆與有力,其功表見於天下”。對成章慘遭暗害,中山深表痛惜,他下令:“嚴速究緝,務令兇徒就獲,明正其罪,以泄天下之憤。”
民國元年(1912年)1月17日,孫中山唁電緝兇的電文:“陶君抱革命宗旨十餘年,奔走運動不遺餘力。光復之際,陶君實在巨功,卒遭慘禍,可為我民國前途痛悼。豈容不軌橫行,戮我良士。”

陶成章人物評價

陶成章造像 陶成章造像
由於陶成章對辛亥革命的巨大貢獻,被章太炎譽為“國之瑰寶”。 [8] 
1916年(民國五年)8月,孫中山親自蒞臨紹興東湖陶社祭陶 ,稱其“奔走革命不遺餘力,光復之際陶君實有巨功”,題“氣壯山河”匾額給予很高評價,又寫輓聯“煥卿先生千古”表示哀悼。魯迅更稱頌“陶成章是個真正的革命實行家”。建有成章小學成章中學。“陶社”亦已闢為紀念堂,以示紀念。《中國近現代人名大辭典》有錄。 [4]  [8] 
陶成章之孫陶亞成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説,對祖父,我想用16個字概括:品格高尚,言行一致,思想進步,身體力行。 [5] 

陶成章個人作品

陶成章不但是辛亥革命時期傑出的革命活動家,而且還是一位頗有成就的歷史學家。但他在史學上的成就,鮮為人所議。
陶成章主要著作有《龍華會章程》《中國民族權力消長史》《浙案紀略》《陶成章集》(中華書局1986年4月第一版)。 [1] 

陶成章親屬成員

  • 妻子
陶成章首任妻子王氏名茶花,生兩子,繼任妻子孫氏名曉雲,生一子。 [9] 
妻子王茶花,1880年出生於紹興縣富盛墳山村,世代茶農。17歲與陶成章結婚。19歲生長子守和,21歲生次子守鹹,一生信佛,1937年去世。
妻子孫曉雲,1880年生於紹興上虞縣松廈村,辛亥革命時期積極參加反帝反封建鬥爭,先後加入同盟會和光復會,1909年和陶成章結婚。陶成章遇害後隱姓埋名。1965年6月病逝於上海,享年86歲。
  • 子女
長子陶守和(1900—1950),畢業於浙江法政專科學校。曾任該校教師。1931年法專停辦後,任嘉興秀州中學國文教員和總務主任。1932年經蔡元培推薦前往鎮江任江蘇省高等法院推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由陳叔通推薦,被任命為最高法院民庭審訊員,啓程時舊病復發,病逝於杭州,享年51歲。
次子陶守鹹(1902~1967),畢業於杭州工業專科機械專業。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南下,由尹鋭志介紹進南京兵工廠任工程師。1937年抗戰爆發後,隨工廠遷武漢,再任湖南長沙公路局設計師。後輾轉去湘西沅陵,是湘西公路設計者之一。1945年,抗戰勝利後回杭州,任清波中學數學教師。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返紹興任紹興樹人中學數學、地理教師。1967年6月,病逝於紹興,享年65歲。
子陶守銓(1911~1983),字本生,又名珍。生於日本東京。7歲在上海入小學,後入上海四明中學讀書,畢業後考入上海市商業專科學校會計專業。1933年,任上海市商會會計、業務科長。抗戰爆發後為淮海路難民收容所負責人。1945年9月後仍在上海市商會工作,曾任上海玩具廠廠長、上海煤炭公司經理、上海市工商聯執委等職。曾協助湯志鈞完成《陶成章集》編輯工作。1983年患腦溢血去世,享年73歲。
  • 孫輩
長孫陶永銘(陶守和子),1926年生,抗戰時期度過了艱難困苦的流亡生活,後入讀英士大學法律系。1949年5月,轉入浙江大學法律系,畢業後任教於暨陽中學,先後在紹興師範、紹興三中和紹興師專附中任教達38年。1982年後任第一屆紹興民進組織主委和省政協委員、市政協常委。有三子一女:陶侃、陶健、陶宏、陶華華。陶侃,1982年畢業於杭州大學哲學系,現為紹興文理學院副院長、教授。
陶乃壟(陶守鹹之子),1932年生,1959年清華大學研究生畢業,曾任第七機械工業部辦公室副主任,浙江省農業機械所主任,浙江國際經濟技術合作公司副總經理(副廳級),高級工程師。
陶亞敏(陶守銓之子),1936年生,1951年7月參軍,1952年畢業於西南軍區氣象幹部訓練班,後由部隊建制轉入地方,在廣西工作,退休前為廣西壯族自治區氣象局業務管理處副處長,高級工程師。
陶亞文(陶守銓長女),1941年生,1964年湖北大學經貿系畢業,退休前為中南財經大學會計系教授。
陶亞秋(陶守銓幼女),1942年生,1965年北京化工學院畢業,退休前為華南理工大學化工系教授。 [9] 

陶成章後世紀念

陶成章故居

陶成章故居
陶成章故居(3張)
紹興東湖建有陶社以紀念先烈,紹興陶堰陶成章故居為紹興縣級文物保護單位。陶成章故居為清末磚木結構建築,坐北朝南,二進三開間,中隔天井,東有側廂,佔地面積407平方米。第二進座樓曾毀於火災,1916年陶成章父親陶正用政府發給撫卹金重建。九十年代末全面整修並對外開放。
第一進平屋,明間台門斗上懸掛全國政協副主席孫孚凌題的“陶成章故居”楷書橫匾。儀門上掛有陶成章半身像,兩側輓聯為“皖變是先驅,九死完成光復志;越賢為傑出,萬流憑弔廣慈魂。”總結了陶成章革命的一生。遺像前蒼柏簇擁,象徵了烈士不朽的愛國精神。東次間為灶間和雜物間。東廂房平屋四間,南首第一間為陶成章生前書房。
第二進座樓。樓下闢為陶成章生平事蹟陳列,通過翔實的圖片、實物介紹了陶成章革命實幹家的一生。真像孫中山對陶成章評價的那樣:“陶君抱革命宗旨十餘年,奔走革命不遺餘力,光復之際,陶君實有巨功。”樓上按原狀佈置,供人們瞻仰。中間為烈士婚後卧室,東次間為陶成章父母寢室,西次間為陶成章遺物陳設,包括陶成章聯絡會黨、奔走革命時用過的小皮箱及與友人之間的來往書信等。

陶成章墓址

陶成章之墓,位於風篁嶺南天竺(原位於杭州西泠橋畔鳳林寺邊)。
陶成章墓
陶成章墓(2張)
民國元年(1912年)1月14日,陶成章在上海廣濟醫院被刺身亡。同年1月22日,烈士靈柩由上海紹興會館遷來杭州西泠橋畔鳳林寺前安葬。陶成章之墓(兩側為楊哲商、沈由智附葬墓)用青石板構築,呈長方形墓體,前置供桌,碑文刻在墓體前石體上,簡潔端莊。
1964年,陶成章之墓被遷到雞籠山,文化大革命期間被毀。1981年9月,再遷至現址。安葬時另換骨罈,中置硯石一方,上刻:“陶成章墓一九八一年九月自雞籠山遷至南天竺”字樣。今陶墓在徐錫麟墓西側,墓仍按原樣修復,呈矩形,陶墓居中,楊哲商、沈由智附葬左右。墓高1.5米,寬2米,用青石砌成。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