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陳金喜

(東南大學教授)

鎖定
陳金喜,男,1971年9月生,東南大學教授,2001年在南京大學獲博士學位。
中文名
陳金喜
民    族
出生日期
1971年9月
性    別

陳金喜人物經歷

陳金喜 陳金喜
2001年在南京大學獲博士學位。2001年至2003年在復旦大學化學系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 2003年至2005年獲得日本學術振興會的資助在京都大學合成和生物化學系Susumu Kitagawa 課題組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 2005年至2007年在名古屋工業大學物質工學系Hideki Masuda課題組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2007年4月回國到東南大學化學化工學院工作。 [1] 

陳金喜研究方向

多孔道材料的設計合成、低熱固相合成化學、微波合成化學。

陳金喜主要貢獻

1、手性孔道和螺旋結構的構築研究。我們將在已知的具有手性特徵結構研究的基礎上,研究生成手性和螺旋結構骨架結構的構築。(i)骨架組成與骨架拓撲結構關係的研究。(ii)具有手性孔道結構的結構構築規律的研究,尤其是骨架中存在的特定結構構築基元及其連接方式的研究。(iii)手性結構導向劑與手性孔道結構關係的研究。合成手性微孔配位聚合物,製作手性敏感探針或敏感器。
2、微介孔雙功能催化材料的合成研究。在嘗試合成微孔配位聚合物晶體的過程中,同時引入介孔模板,這樣,所合成的樣品不僅具有微孔晶體的均勻微孔,而且還可以同時有均勻一定的介孔結構,我們期望這些樣品可以在某些催化反應中顯示出優異的催化性能。開發出具有選擇性催化性能的配位聚合物。
3、納米材料的功能化研究。開發出在藥物輸送、醫學造影方面具有應用前景的微孔配位聚合物納米晶。
4、傳質的捕獲和轉移研究。單質、分子和粒子等在多孔材料孔內的吸附和擴散。能量的儲存與轉移:氫氣、甲烷、甲醇、乙炔和苯等與多孔材料孔壁吸附中的電子效應、電荷效應、極化效應、空間效應和化學作用。無能源氣體分離、醇水分離和有機物分離:多孔材料有序和定向膜的合成和氣體分子、水、有機分子在孔道內的吸附和擴散中的尺寸效應、極化效應和動力學效應等。 [1] 

陳金喜科研項目

先後主持並完成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大孔徑及手性微孔孔道的合成和表徵”;上海市博士後基金,“新型具有納米孔道的金屬-有機骨架材料的合成和表徵”;以及日本學術振興會科學研究補助金'Preparation of Microporous Metal-Organic Frameworks Having Coordinatively Unsaturated Catalytic Sites'。參加的項目有“環境友好催化劑的研製”,日本科學技術交流財團知的Cluster科研補助金。正在主持江蘇省自然科學基金“多功能微孔分子基材料的構築及其催化、儲氫性能研究” 和教育部留學回國人員科研啓動基金“新型微孔配位聚合物的設計合成”。 [1] 

陳金喜論文

在Angewandte Chemie-International Edition,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Coordination Chemistry Review, Microporous and Mesoporous Materials, Crystal Growth & Design, Chemistry Letters等國內外刊物發表論文20餘篇;論文被國內外同行引用400餘次。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