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陳衍景

鎖定
陳衍景,男,1962年生,山東定陶人,九三學社成員,北京大學教授,從事區域礦牀學研究和教學,理學博士,博士生導師。2023年8月入選中國科學院地學部院士增選有效候選人名單。 [3] 
中文名
陳衍景
國    籍
中國
出生日期
1962年
主要成就
2015年度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
出生地
山東定陶

陳衍景人物經歷

80~90年在南京大學地球科學系攻讀學士、碩士、博士學位;90年12月~95年3月先後在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和北京大學地質學系做博士後;95年留任北京大學地質學系副教授,98年遴選為教育部優秀跨世紀人才,99年起受聘北京大學A類(教授類)崗位;01年12月-02年11月在澳大利亞國立大學訪問學者;03年起受聘為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百人計劃研究員,博士導師。兼任中國區域協會自然資源專業委員會主任,英文版地球化學等4種雜誌編委。
2021年8月1日,入選2021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初步候選人名單。 [2] 

陳衍景學術成就

根據:(1)陸陸碰撞體制的流體成礦作用是現有《板塊構造》、《區域成礦學》等學科的空白點或薄弱環節;(2)碰撞造山帶在我國最豐富、最宏偉、最複雜、最典型,佔據我國陸地面積的70%以上,且富藴熱液礦牀和花崗岩類,是世界範圍研究碰撞體制流體成礦作用的最佳“實驗室”;(3)我國經濟(尤其是資源經濟)建設和地質勘探事業主要在碰撞造山帶地區實施,需要搞清陸陸碰撞體制的流體成礦作用。因此,優選秦嶺和新疆北部分別為古特提斯和古亞洲造山帶的代表而開展研究,於1990年提出了碰撞造山體制流體作用與成巖、成礦、成藏作用的構造動力學模式。
強調:(1)板片俯衝派生流體和岩漿,造成礦牀成帶分佈;(2)從碰撞早期到晚期,流體成礦作用勢必經歷3個不同性質的演化階段;(3)中期減壓-增温體制勢必導致最強烈的流體成礦作用,即成礦大爆發或大規模成礦。所建模式已逐步被排他性依據所證明,也被運用到不同地區的實際研究和勘查。
此外,將地體構造的概念運用於早前寒武紀研究,確定華北南緣的塊體構造格局和地質、成礦差異;將花崗綠巖地體劃為O型(始洋型)和C型(始陸型)兩類,提出O型地體有利於金礦化;在登封地區發現了石牌河不整合,解體登封羣和太華羣;在國際前寒武地層分會增設23億年分期界線之前,提出23億年地質環境災變的存在;藉助配位化學的軟硬酸鹼理論,建立了沉積物稀土地球化學演化的氧化還原模式,指出沉積稀土鐵建造只能出現在23億年以後。
以上成果被大批學者接受和引用,其中,31篇第1作者論文在99-03年被SCI他引87次。曾6次獲部級科技進步二等獎以上獎勵,個人獲茅以升青年科技獎。

陳衍景研究領域

1。從更廣學科角度對秦嶺、天山等造山帶進行地質地球化學研究,豐富和完善陸陸碰撞體制的流體成礦作用模型,充實更多更有力的排他性依據,使秦嶺逐步成為同類研究的國際經典地區之一;在造山型金礦研究熱潮的基礎上,超前研究造山型銀礦,帶動類似研究;通過高温高壓實驗,重現碰撞體制流體產生和成礦機制,檢驗所建模型,佔據新的科學研究制高點;逐步填補現有《板塊構造》、《區域成礦學》等學科的空白點或薄弱環節。
2。23億年前後地質環境突變的地球化學響應和記錄,23億年環境突變事件對成礦作用和生物演化的影響。
3。金、銀、銅等礦牀的找礦評價理論與方法研究,中國金屬礦牀形成與分佈規律研究。

陳衍景獲獎

獨立完成的《大陸碰撞成礦理論的創建及應用》經翟裕生、孫樞、翟明國推薦,獲得2015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