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陳文華

(農業考古學家)

鎖定
陳文華,1935年出生於福建省廈門市,1958年畢業於廈門大學歷史系。曾任江西省社會科學院副院長、首席研究員、中國農業歷史學會副會長,中國科技史學會副理事長,八屆、九屆全國政協委員、江西省茶葉協會名譽會長、江西省中國茶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高級顧問,中華茶人聯誼會高級顧問、中國茶葉流通協會高級顧問、華僑茶葉發展基金會高級顧問、浙江林業大學茶文化學院客座教授、《農業考古》主編。於2014年5月14日20時07分在出差途中不幸逝世 [1] 
中文名
陳文華
國    籍
中國
出生日期
1935年
逝世日期
2014年5月14日
畢業院校
廈門大學
出生地
福建廈門
職    稱
教授

陳文華人物評價

陳文華 陳文華
“非常突然!5月9日我送爸爸去機場,沒想到竟成永別!”5月15日晚,正趕往廈門料理後事的陳磊在電話中哽咽地告訴記者。
14日晚7時40分,我國農業考古學科創辦人、茶文化研究著名專家陳文華教授在大慶出差途中因病逝世,享年80歲。江西省社科院研究員、同為茶文化研究著名專家——陳文華的老同事、學術搭檔餘悦教授評價:陳文華教授的逝世,給中國農業考古、中國茶文化研究與推廣、江西茶界,都帶來了無可彌補的損失。 [2] 

陳文華事件經過

“這個消息太突然了,他是贛茶文化研究、傳播的開拓者和奠基人,江西茶文化界失去了一位領軍人物。”15日,江西省社科院研究員、江西發展戰略研究所所長餘悦,驚悉“中國農業考古第一人”、我國茶文化泰斗陳文華教授,於5月14日20時07分在出差途中不幸逝世,決定要趕往陳文華的老家福建,送好朋友一程。
“他是這個月的12日在哈爾濱參加一個茶文化學術研討會後,13日出差到大慶進行茶文化交流的,沒想到14日就……”餘悦向記者介紹,他與陳文華交往20多年,從沒看他鬆懈過。
“我們正在編一本300萬字的《中華茶史》,我是主編,他是總編委,他這一走,我再也聽不到他的建議了。”餘悦介紹,陳文華平時看起來精神狀態良好,還有2個月就是他的八十大壽,如今突然逝世,令他難以接受。
農業考古學從無到有,逐漸成長成熟,這是陳文華的貢獻。”餘悦回憶,陳文華從事考古研究工作40多年,一直致力於中國農業考古學研究。陳文華最大的成就,就是創建了農業考古學這個學科,特別是在1981年陳文華創辦大型學術期刊《農業考古》,引起國內外學術界廣泛關注。
英國科技史權威李約瑟博士來信評價説:“這樣的雜誌,毫無疑問很久以來就是需要的。它將引起西方世界極大的興趣。它確實充滿了最引人入勝的作品,對東亞科學史圖書館的讀者來説,將是最有價值的”。
1986年,陳文化被日本考古界稱為“中國農業考古第一人”。
餘悦認為,陳文華的突然逝世,對農業考古學術界來説,失去了一位巨星,也是這個學科無法彌補的損失。 [1] 
 

陳文華人物成就

他把中國茶文化端上國際舞台
“他的去世是中國茶文化研究領域的重大損失。”中華茶館聯盟發起人之一、副會長王怡靈在微信中説。中華茶館聯盟發起人之一、會長張衞華在微信中哀悼:陳文華教授是他此生最崇敬的真正茶人,是江西茶界引以為豪的專家,是中國茶文化界的一面旗幟。
“值得一提的是,他把中國茶文化端上了國際舞台。”餘悦介紹説,從2004年起,陳文華每年秋都應邀赴日本東京、京都等地講授中國茶文化課程,培訓日本學員。 餘悦回憶,除了去日本教學,陳文華還多次應邀出訪韓國、泰國、美國、德國、瑞典、芬蘭、丹麥講學,並先後於2003年、2004年、2009年三次應邀帶南昌女子茶藝隊出訪法國。
“由於陳文華教授在茶文化界的突出貢獻,已被公認為全國茶文化界的泰斗,在國內外茶文化界享有很高聲譽。”餘悦説,更令他感動的是,陳文華教授不顧年歲已高,仍孜孜不倦奔走於全國和全省各重點茶產區指導茶文化研究和培訓教學工作,並開創了江西乃至全國種植、加工、銷售皇菊的先河,打造了“中國茶文化第一村”的江西婺源縣上曉起村。
餘悦介紹,陳文華是自費到婺源縣曉起村實踐新農村建設,在上曉起村建起“中國茶文化第一村”的。“教授參加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陳文華不是第一個;但是拿自己的錢來建設新農村,全國還沒有第二個,所以有人稱他是傻子教授,但他傻得有價值,傻得令我尊敬、感動。” [1] 

陳文華主要經歷

陳文華1935年出生於霞浦三沙,少年時代畢業於三沙中心小學,1947年舉家遷廈門,父親是個木匠。還在他十歲的時候,因生活所迫,父親就丟下一家老小,背井離鄉,漂泊到海外謀生,善良的母親節衣縮食供他讀書。陳文華髮奮苦讀,在文學、歷史、美術、文藝等知識的海洋裏遨遊,成為廈門大學歷史系一位高材生。畢業分配在江西博物館。在八年中,他參加挖掘了上千座古墓,江西幾個大型水庫
他幾乎是用腳一步一步量完的。在無數個充溢瘴氣的墓穴裏,他總是頭一個進去,掘墓時掉下的磚頭泥土經常砸得他頭昏眼花。有時為了守衞文物,他還要在墓地過夜。為蒐集農業考古資料,他跑遍了全國除西藏、台灣外的各省博物館。
他發現將農史研究與考古學結合起來將有廣闊的前景,可以形成一門邊緣學科,於是提出“農業考古”的概念。於是他決定用國家農委領導人資助他的科研經費創辦了大型學術刊物《農業考古》。雜誌一出版,立即引起國內外學術界的強烈反響——英國研究中國科技史的權威李約瑟博士來信讚揚:“《農業考古》充滿了迷人的作品,它是我們東亞科學史圖書館最有價值的刊物。它將引起西方世界的極大興趣。”我國的史學權威白壽彝教授在專稿中也讚揚道:“《農業考古》是近年來辦得很有生氣、很有特色、很有影響的一個刊物。”“在考古學、民族學、歷史學、農史學等學科的交叉點上開拓了新的領域。”這個“新的領域”就是中國農業考古學。它在日本考古學界也產生很大影響,稱陳文華為“中國農業考古第一人”,1985年邀請他到日本奈良、東京、大阪、福岡等地講學。
1991年,由陳文華主持的“首屆農業考古國際學術討論會”在南昌召開,來自國內外150多位學者參加會議,這是國際學術界對新興學科中國農業考古學的支持和肯定。陳文華獻給大會的禮物是由中國農業出版社出版的大型學術著作《中國古代農業科技史圖譜》。會後世界著名的農業考古學家馬尼士博士,立即提出要和江西合作進行考古發掘以解決稻作起源的問題。後經國家文物局批准,組成中美聯合考古隊在陳文華40年前參加發掘的江西省萬年縣仙人洞遺址進行考古發掘,指名由陳文華任顧問。三年之後,果然發現了1萬年前的稻作遺蹟,將江西稻作歷史推到1萬年前,引起國際學術界的重視。於是“第二屆農業考古國際學術討論會”於1997年又在南昌舉行,來自美國、加拿大、羅馬尼亞、日本、韓國和中國學者近200人集聚仙人洞,考察了這一重大發現。仙人洞遺址也因此而被國務院確定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黨和政府對他的國內外學術成就給以高度評價和榮譽,1998年授予國家級有突出貢獻專家稱號,1991年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1993年當選為全國政協委員。

陳文華學術論著

陳文華 陳文華 [3]
《中國古代農業科技史簡明圖表》(農業出版社1978年9月出版)
《中國農業技術發展簡史》 (合作)(農業出版社1983年1月出版)
《中國稻作的起源》 (日本東京六興出版社1989年1月出版,獲江西省第四次優秀社會科學成果一等獎)
《論農業考古》 (江西教育出版社1990年7月出版)
《中國古代農業科技史圖譜》 (農業出版社1991年12月出版,江西省社會科學院優秀科研成果一等獎、江西省第五次優秀社會科學成果一等獎)
《中國農業考古圖錄》 (江西科學技術出版社1994年1月出版,獲第9屆中國圖書獎、1994年度華東地區科技出版社優秀科技圖書一等獎)
《農業的起源和發展》 (南京犬學出版社1996年3月出版)
《農業考古》 (文物出版社2001年1月出版,獲2002年全國文博考古十佳圖書)
長江流域茶文化 (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8月出版.長江文化研究文庫)
《中國古代農業文明史》 (江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年8月出版,獲華東地區優秀圖書一等獎)
《中國農業通史夏商西周春秋卷》 (中國農業出版社2006年5月出版)
中國茶文化學 (中國農業出版社2006年9月出版)
《試論中國農具史上的幾個問題》 (發表於《考古學報》1981年第4期,獲江西省社會科學優秀論著二等獎)
《試論中國傳統農具的歷史地位》 (發表於《考古學報》1984年第4期,獲江西省社會科學優秀論著三等獎)(江西教育出版社1990年7月出版)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