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陳峯

(山水畫家)

鎖定
陳峯,祖籍義烏,1962年10月生於浙江省建德市梅城。1979年師從馬鵬先生(原浙江美術學院副院長,80年代末移居加拿大),1982年被施南池先生(上海著名書畫家、詩人)收為入室弟子,並同時得到餘任天、朱恆、洪世清等老師的指點。出版有《陳峯畫集》、《陳峯山水畫集》。現為金融美術家協會理事、浙江省美術家協會會員、浙江省金融美術家協會副主席、杭州市美術家協會藝術指導委員會委員、建德市美術家協會名譽主席、建德市政協書畫院副院長、新安江書畫院副院長兼秘書長 [1] 
中文名
陳峯
國    籍
中國
民    族
出生地
浙江建德
出生日期
1962年10月4日
職    業
山水畫家

陳峯藝術簡介

陳峯的藝術風格
師承蕭門 心語富春
中國畫發展到現在,離不開傳承和創新,沒有傳承,談何創新。試想,歷史上如果沒有留下如此豐富多彩的碑帖,今天,到哪裏去找書法家?正所謂無本之木必枯、無源之水必竭。然而,每個畫家的心路和歷程是各不相同的。
陳峯生長在古郡嚴州,寧靜而秀麗的富春江孕育了他的繪畫熱情。登上烏龍山,遠眺嚴州古城內外,蘭江、富春江、新安江彙集於此,形成三江口,商旅輪渡不絕。蘭江兩岸,隱約縹渺,新安江一瀉至此,顯得安靜平和,南北雙塔對峙千秋,令人懷古、遐想。而富春江山色葱蘢,植被茂厚,七里瀧灘多水急,幽深而迷幻,相傳五子胥由楚入吳,經胥嶺、渡富春江,此渡口如今已改稱子胥渡……傳説與富春江山水之美,怡養了少年陳峯文靜內向的個性,使他偏愛富春江,不論是春、是秋,或是冬夏,在河邊行走,或是林中漫步,使其感到充實,欣慰,他的心默默地在和富春山水對語,故鄉的山山水水孕育了他的繪畫細胞。
馬鵬的出現,開啓了他一生的航程。二十世紀六十年代,馬鵬是浙江美術學院的教授、副院長,是國內久負盛名的版畫家,七十年代末,他來富春江七里瀧林區體驗生活,與陳峯相識,使陳峯如魚得水,大自然賦於這位少年的熱情,終於可以通過繪畫來展示。他手摹心追,勤奮備至,受馬先生啓蒙,使他的起點比常人高。而馬鵬現今已是加拿大的功勳藝術家,在他一生中,得少年陳峯為伴,成為忘年交,度過了富春江邊最為難忘的日日夜夜。常引以為念,深感慰解。他與人説:一生難得有此君。
溯錢塘,經富春江、新安江上黃山,廣州漢密哈頓是歷代畫家的首選之路。然而,遍遊各地名山之後,每位畫家的心路卻各不相同。滬上著名畫家施南池先生,是一位學者型的畫家,吟詩、作畫、著文無一不精,他對於富春江、新安江山水情有獨鍾,退休後數十年,幾乎有一半時間行吟於富春江畔。他來建德最初認識的是陳峯,見陳峯温文爾雅,為人真誠,收他為入室弟子,傳為佳話。並授以平生所學。
施先生是著名畫家蕭俊賢(《清代畫史》稱蕭俊賢山水“出宋入元,以造化為師”被稱為“蕭派山水畫”;日人大村西崖所著《中國美術史》稱之為“民國以來一大家”)的高足,二十六歲時經畫家謝公展引見,拜蕭俊賢為師,常侍蕭先生左右,苦學不輟,深得蕭先生賞識。其山水畫蒼古渾厚、淡遠秀逸,其蘭竹隨手而就,飄逸灑脱。施先生課徒,立意、佈局、用筆、設色、式式皆有法度。陳峯勤於耕耘,數十年來,反覆揣摩。他的畫,已得到蕭派繪畫的精髓,其筆情理念,正是從他對富春江山水的感悟而來,淡而彌厚、清而彌永,他畫畫,實際上是在和富春山水對語。
胡承斌
2012年8月28日
陳峯藝術的自我定義
我認為,除了與以前的停滯不前的文化生活相比而顯得非常富有活力之外,從藝術的內在思想的質量以及對新形式語言的探索來看,整個前衞藝術探索時期中相當數量作品本身卻含有不確定價值趣味的混亂的低級相對主義色彩的文化特徵。其中的現象和原因是複雜的。不過,我總體上傾向於下面的批判:有許多作者基於被物化了的“現實的”“深刻”悟性--誠如前衞藝術家中較有理論涵養的丁方先生所言:“20世紀的殘酷現實使得太多的人體驗,親嘗種種隱藏在理想,正義後的血腥和欺騙......”他們在精神中所得出的世界是相對的,破碎的,或者是不確實的,無根性的,偶然的,因而又是荒誕的。這是一種有着悠久歷史的牢固的但混亂的觀念。它可以在人類思想史上隱隱地追尋到一個非常遙遠的“場所”。只要回顧歷史上相關的巨大社會動亂之後的相應時期的某些思想與價值觀念的特徵即可。然而,不可否認,這卻是短視的,極其有害的,因為它自身包含有它的認識論意義上的最終“歸宿”,並導致了人性的敗壞。在那場由共蠶黨發動的文化大革命[實際上文化與人類精神的沒法用任何詞彙形容的災難],人們的精神以及多樣性的趣味遭到沉重的毀滅性的打擊。文化的幾乎一切基礎都不復存在。這場災難的影響是深遠的,它造就了新的人性類型--那種既不是傳統中國的“禮義仁智信”,也不是西方的公正仁慈與博愛,更不是那些當權的領袖們所想象的“馬克思主義的社會主義新人”。文化大革命以後,產生了一種對什麼都滿不在乎、沒有文明的繼承概念、什麼都可以毫無障礙地組合、沒有任何內心世界的觀念,等等,總之,是一種缺乏價值判斷的支離破碎的藝術家頭腦。在這些藝術家---他們總是“別樣”看世界--看來,藝術是世界的一個“碎片”而已,因而在本質裏在劫難逃--肆意奸辱之又何妨?!他們象撥弄一個玩具一樣,把美、善良以及別人的信念撥來撥去。我曾聽到一個新潮美術家聲稱,他是在碎片的夾縫了賭博!這樣,在一種混亂的精神驅使下,在對藝術的本性缺乏起碼的認知的狀態中,藝術家把這一切在取消任何藝術的價值判斷之後,以一種“理所當然”的方式塞入了他們的作品。有些作品應該説做得相當隱蔽,有的還穿上了美麗悦目的外衣。
藝術作品相對於藝術家而言,在信念與理解方面看來從來不是不確定的或模糊不清的。它顯示了某種恆古以來永駐藝術家精神世界裏的“支點”。在形式語言方面,藝術作品又是以如此明確的方式展現於人的感受的豐富性裏。至於一個人真的感到或產生不確定性,模糊感,那麼這個人還需受教育,自我改造以便首先形成自我完善的世界,包括語言的錘鍊。縱觀這一時期的作品,他們大部分在不同程度上顯示了信仰的貶值,精神混亂以及美的淪喪或故弄玄虛。應該説,這正是歷經十年文化大革命之浩劫之後,在面對西方輝煌藝術成就的無序而猛烈衝擊時,中國文化界必然產生的悲慘的精神空白的結果。從藝術的形式語言方面看,在這一時期,急功近利的中國藝術家用了幾年的時間狂熱而迅速地走了一遍西方百年藝術史。堪稱另一種“泡沫經濟”式的文化。

陳峯作品賞析

陳峯 陳峯
陳峯作品
陳峯作品 陳峯作品
陳峯作品 陳峯作品
陳峯作品 陳峯作品
陳峯作品 陳峯作品
雲山深處 雲山深處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