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陳克非

(國民革命軍起義將領)

鎖定
陳克非(1903年—1966年) ,別號鍾靈,又名文彥、毓彥,浙江天台人。黃埔軍校第五期政治科畢業,陸軍大學特別班第五期、將官訓練班第二期畢業。歷任國民革命軍第一軍第九師排長、連長、營附,第九師第五十一團副團長、團長。
抗日戰爭爆發後,任第二軍第九師第四十九團團長、師參謀長、副師長。1944年,任中國遠征軍第九師師長。先後參加淞滬會戰徐州會戰武漢會戰崑崙關戰役、第二、三次長沙會戰、遠征印緬抗戰諸役。
1946年秋,陸大將官訓練班畢業,歷任整編第九師第九旅旅長、整編第十五師師長、第十五軍代軍長、第二兵團第五軍參謀長、第二軍軍長、第二十兵團司令官。1948年9月,授陸軍少將。 [5] 
1949年12月24日,在四川郫縣率部起義。先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中南軍區高參兼第五十軍副軍長、中南軍政委員會參事、武漢市政府參事、湖北省政府參事室副主任,民革第三、四屆候補中央委員,湖北省政協常委,第三、四屆全國政協委員。著有《光榮的抉擇》、《第二十兵團從鄂西潰退入川到起義的經過》等。 [1] 
文化大革命爆發後,陳克非因“歷史問題”受到迫害,於1966年含冤去世。1979年4月,中央統戰部在武漢召開陳克非將軍追悼大會,並予以平反昭雪。 [4] 
中文名
陳克非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日期
1903年
逝世日期
1966年
主要成就
參加抗戰、率部起義
出生地
浙江天台

陳克非人物生平

陳克非黃埔經歷

1926年夏,陳克非考入黃埔陸軍軍官學校第五期(時軍校已改名為中央軍事政治學校)。進校後經過一段時間的入伍訓練,考試合格,並於是年11月編入學生隊。當時正忙於北伐戰爭,軍校的學生亦過着緊張的軍旅生活,學習秩序很不正常。
1927 年,“四一二”政變後,蔣介石在南京建立了國民政府,同時在軍校內開展“清黨”,搞得人心惶惶。7月,第五期的部分學生遷往南京,並於當月20日舉行了畢業典禮。直到此時陳克非才領到了軍校頒發的畢業證書。後來他被分配到蔣介石的嫡系部隊第一軍第九師任少尉排長(該師原是國民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1928年北伐到濟南後,經調整部隊建制,才改稱為第九師)。該師師長是蔣鼎文 [3] 

陳克非軍閥混戰

1929年,蔣鼎文奉命率師西征討伐桂系,陳克非隨軍沿江西進武漢,桂軍不戰而敗。未幾,蔣介石又以第九師為基礎建立第二軍,轄三個師,即蔣鼎文的第九師、陳誠的第十一師、夏鬥寅部的第十三師。蔣鼎文任軍長兼第九師師長,陳誠為副軍長,陳克非則在九師任連長。
1930年5月,蔣、馮、閻爆發中原大戰,蔣鼎文率第二軍三師一旅之兵力,進擊馮、閻。陳克非隨師轉戰中原,並升任為營長。馮、閻敗北,蔣鼎文率部進駐洛陽。九師營地紮在張鈁的家鄉。張鈁曾贈給第九師燃料和灰面,這給陳克非留下了難忘的印象。次年,該師在蔣鼎文的指揮下,參加了蔣介石對江西中央蘇區發動的第三次“圍剿”。
1932年1月,日本侵略軍進攻上海,十九路軍奮起抗戰,蔣鼎文奉命率部赴上海蔘戰,時第九師駐嘉善一帶,師長李延年(蔣鼎文已不兼師長)。是年年底,第九師又奉命參加了對江西蘇區的第五次“圍剿”。

陳克非參加抗戰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李延年接任第二軍軍長。陳克非任該軍第九師第五十一團副團長,第二年升任為該師第四十九團團長。當時,王凌雲所部的第七十六師和楊寶轂部的新三十三師也先後編入第二軍建制。他們在鄂北、鄂西等地,與日軍展開了多次激戰。1942年,由王凌雲接任軍長,陳克非於1944年晉升為第二軍第九師師長。 [3] 
根據陳克非將軍回憶:
第九師不同於其他部隊,是由蔣介石親自掌握的。1925年,蔣介石將黃埔軍校的兩個教導團擴編為兩個師,後又收許崇智部改編為一個師,合併成為國民革命軍的第一軍,軍長由蔣介石兼任。第九師就是原來第一軍的第一師,於1928年到達濟南後,經調整部隊建制改稱的,師長為蔣鼎文(1928年—1931年)。
1930年,蔣介石又以第九師為基礎建立第二軍,轄三個師,即:蔣鼎文部的第九師,陳誠部的第十一師,夏鬥寅部的第十三師。軍長為蔣鼎文,副軍長為陳誠。爾後第十一師擴編為第十八軍,夏鬥寅師也調編出去了。1937年,抗日戰爭發生後,李延年接任軍長,其後王凌雲部的第七十六師和楊寶轂部的新三十三師也先後編入第二軍建制。1942年,王凌雲接任軍長。抗日戰爭結束後,軍改為師,原第二軍改稱整編第九師,原第九師改為整編第九旅。1948年,又恢復建制為軍。由陳克非接任軍長。到1949年,以第二軍為基礎又擴編為第二十兵團,最後在四川彭縣起義。 [2] 

陳克非解放戰爭

抗日戰爭結束後,蔣介石一面與共產黨搞和平談判,一面加緊準備發動打“內戰”,並對軍隊建制方面進行了調整。這時原第二軍改稱為整編第九師,原第九師則改為整編第九旅。陳克非於1946年任整編第九師第九旅旅長。1948年,又恢復建制為軍,陳克非任整編第十五師師長,不久升任為第二軍軍長,所部駐在南陽、鄂西一帶。這時全國性的“內戰”正在激烈進行。
1948年11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取得遼瀋戰役勝利之後,隨即發起了淮海戰役。蔣介石見勢不妙,電調陳克非率第二軍南下,保衞南京。陳克非隨即奉命率部往南推進。但當他的先頭部隊到達沙市後,才發現缺乏轉運船隻,為解決運輸問題,陳克非親自到漢口向華中“剿共”總司令白崇禧交涉。而白崇禧卻對他説:近幾天以來,情況很緊張,三兩天內恐怕黃伯韜杜聿明邱清泉等兵團都要被共軍包圍和殲滅。重裝部隊轉移困難空運補給不易,你去了也無濟於事。陳克非聽罷感到很驚奇。未過多長時間,顧祝同總長從南京給他打來電話,説:淮海方面的戰事已到了關鍵時刻。黃伯韜已犧牲了。現在共軍把兵力集中到杜聿明兵團這方面.....目前,空軍運糧彈頗感困難。白總司令想留你們第二軍在華中,但南京方面現無作戰的有力部隊,經總統考慮決定,你們第二軍可留一個師在華中,主力由你自己率領來南京。但到第2天清早,白崇禧又對他説:顧總長要我告訴你,杜、邱等兵團已無法挽救了,你們第二軍全部不去南京,留在華中,在沙市集中休整,歸第十四兵團司令宋希濂指揮(當時宋在漢口)。事後,陳克非便返回到沙市。
1949年4月,白崇禧命令陳克非率部赴長沙,陳的主力剛剛到達常德,因情況變化,又奉令返抵枝江仍歸宋希濂指揮。當時,宋的司令部設在宜昌,陳克非用電話向宋的司令部報到,從中得知宋去湖南未回。這時人民解放軍已開始橫渡長江,陳部在觀音寺以南與解放軍打了一仗,接着急速向宜昌轉移。宋希濂在炮火連天的情況下,由湖南迴到宜昌。在解放軍的強大攻勢下,他們只好放棄宜昌,轉移到巴東、建始間,憑險抗拒。這時陳克非已被提升為第二十兵團司令官。
是年11月,陳克非為解決部隊過冬棉衣問題,由恩施乘飛機前往重慶,找川陝甘邊區綏靖公署主任胡宗南及軍需署長陳良,要求他們幫忙解決。事情辦妥後,陳即飛回恩施。這時,人民解放軍的先頭部隊已到達秀山,陳克非率部轉向川東,於當月中旬到達彭水南北一線。當晚他與宋希濂起到江口見蔣經國。在談話間,蔣經國取出他父親寫的兩封信分別交給宋希濂、陳克非。陳一看很激動,特別是見信開頭蔣介石親筆稱他“克非吾弟”、末敍“飭長子經國持書前來代表餘意”,信尾署名為“中正手啓”,陳覺得很光榮,他向蔣經國表示恪盡職責,抱定“做個不成功便成仁的軍人”,蔣經國聽罷很高興,稱許陳克非為“標準將領”。
陳克非回到駐地後,與參謀長徐建德研究了一下有關兵力部署等問題,他很想在川東阻擊戰中建立功勳,以回報蔣家父子之恩。但好夢不長,在人民解放軍的猛烈打擊下,他的主力被截斷,失去掌握。他只好率領兵團的幾個直屬部隊,突破川東,奔向川南,經綦江到達璧山集中。這時,他聽説原在重慶的國民黨軍政要員都逃往成都了,隨即亦率本部向成都方面轉進,並於12月初到達該地。 [3] 

陳克非率部起義

這時蔣介石正住在成都軍校,當得知陳克非已來到成都時,隨即便在軍校召見了陳克非。見面後,蔣介石勉勵陳克非要發揚“黃埔精神”,並把敗逃到成都附近的宋希濂的部隊(時宋下落不明)也統歸陳克非指揮。原先,陳克非以為這次晉見,準會受到蔣介石的處分或捱罵,結果非但未受任何責怪,反而更被信任,因此他對蔣仍充滿幻想。未幾,從川東轉移出來的國民黨的零碎隊伍,陸續到了成都。陳克非據各部的實力調查報告和自己眼前所見到的情形,覺得好像亂麻一團。
是月12日,陳克非又往成都軍校,想再向蔣介石面陳底細,但到時一見,竟人去樓空。經打聽他才知道,蔣介石已在兩天前乘飛機逃到台灣了。此時此刻,他對蔣才大失所望。而今後自己該怎麼辦,他一時心中茫然,不知所措。
這天晚飯後,第十五軍二四三師師長段國傑來見陳克非。段對陳説:“今天曾見到多年前的老長官張鈁先生,我還到了他兒子張光居的寓所....”陳克非一聽到“張鈁"這個名字,就倍覺神往,隨即就邀段國傑一道去見張鈁。見面時張鈁對他説:“劉文輝鄧錫侯潘文華等已於蔣老頭子走後的第二天聯名通電起義。我的兒子張光居當團長,就是在鄧錫侯那裏起義的。”講到這裏,張鈁停了一下,然後以嚴肅而慎重的態度接着説,“克非兄啊,我們的蔣先生這一輩子算完了,沒辦法了。國民黨連續打敗仗,南京、上海相繼解放,席捲兩湖、兩廣,大勢所趨,人心所向,國民政府在大陸已無立足之地。依我看來,是完了,沒辦法了。這不是我為共產黨當宣傳員,因為段國傑過去和我是同事,現在他是你的部下,直接間接都是一家人,為我們自己本身利害的關係,不妨説説知心....”聽罷,陳克非越覺不安寧。因為這時他的部隊已歸胡宗南統一指揮, 胡已給他下達了配合“掃清內憂"的緊迫任務,並催他馬上準備出兵,解決鄧錫侯的部隊,免除裏應外合之隱患。陳克非不想出兵幫胡宗南打鄧錫侯,但又怕得罪胡宗南,因此他思想負擔很沉重,覺得左右為難。
形勢在急劇地變化,中國人民解放軍攻佔重慶後,迅速攻向成都。這時陳克非已把胡宗南交給他解決鄧部的任務拋到了腦後,在張鈁的幫助下,立即派副軍長段成濤到彭縣和劉文輝鄧錫侯聯繫。不久,段成濤回來向他報告説:不但劉文輝、鄧錫侯願意相助,而且在他們那裏的共產黨地下工作組的代表朱德欽、陳離等人,亦表示歡迎,説“向人民起義是光榮的,黨的起義政策是不變的”,並限三天之內作出答覆。陳克非聽罷,思想上展開了激烈的鬥爭。想來想去,還是下不了決心。到22日,當他向胡宗南總部打電話聯繫時,才發現電話線已經撤了,胡宗南本人已於早晨7時從廣漢機場上飛機逃跑了。直到這時他才拿定了主意,次日便找羅廣文商量起義事宜,並向張鈁請教如何擬定有關起義的通電。起義電稿擬好後,又通知各軍軍長開會,簽名表明態度。然後將電稿連同簽名原件送往彭縣,當晚由劉文輝的電台發往北京。起義終於實現了。
陳克非説:“我認為選擇這條起義之路,是生路、是光明之路。”從此他走向了新的人生。當時他被任命為中國人民解放軍中南軍區高參兼第五十軍副軍長,後又歷任中南軍政委員會參事室參事、武漢市人民政府參事室參事、湖北省人民政府參事室副主任、湖北省政協常委、全國政協委員等職。

陳克非人物結局

陳克非將軍一生光明磊落,一心救國愛民。影片《大進軍——席捲大西南》有賀龍會見陳克非將軍的情節。1950年1月1日,賀龍特地安排接見陳克非將軍。文化大革命爆發後,陳克非因“歷史問題”受到迫害,於1966年含冤去世。
陳克非將軍故居 陳克非將軍故居
1979年4月,中央統戰部在武漢召開陳克非將軍追悼大會,並予以平反昭雪。陳克非將軍的忠骨,埋在家鄉螺溪村外的老磨山。2004年,陳克非將軍入選當代百位傑出天台人。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