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陡劍岷

(西北師範大學美術系教授、系主任)

鎖定
陡劍岷,1929年生於甘肅省臨潭縣。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1942年在國立西北師範學校上學時,受業於啓蒙老師潘國嚴先生。1946-1949年就讀於西北師範學院,1949年畢業留校任教,1956-1957年就讀於中央美術學院,先後受業於呂斯百艾中信吳作人董希文常書鴻等名師,受到了良好的美術教育。
西北師範大學院委會消息,西北師大退休教授、著名油畫家陡劍岷先生於2019年10月21日上午9點多在蘭逝世,享年90歲。 [1] 
中文名
陡劍岷
出生日期
1929年
出生地
甘肅省臨潭縣
啓蒙老師
潘國嚴先生

陡劍岷人物簡介

陡劍岷畢生從事美術教育工作,曾任西北師範大學美術系教授﹑系主任;蘭州城市學院美術系教授、系主任,隴東學院美術系兼職教授,甘肅省文聯理事、甘肅省美協理事。多幅作品被北京人民大會堂、甘肅省博物館、省圖書館、地區文化館、紀念館、大專院校和機關單位收藏陳列。 [2] 
在教學之餘,陡劍岷創作過一些油畫歷史畫、風俗畫、風景畫參加省級美展並在報刊上發表。有一幅作品曾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陳列,有多幅作品被省博物館、省圖書館、地區文化館、紀念館、大專院校及機關單位收藏。

陡劍岷人物成就

陡劍岷 陡劍岷
2000年,在澳大利亞悉尼市舉辦了個人畫展。同年有四幅油畫參加了在美國舉辦的《美國———中國風景畫展覽》。
1996~2008年間,美國多所大學、博物館、藝術中心和畫廊為他舉辦了十幾次個人畫展,此間他參加了多次美術展覽,並進行學術報告、座談會及遠程教育報告等。
2000年美國俄亥俄州瑪斯金格姆學院英語系教授、系主任,文學與藝術分院院長丹娜·愛德薩爾博士出版了她的專著《和諧的視野———陡劍岷的藝術》一書,
2003年瑪斯金格姆大學出版專著:《四季之歌——陡劍岷的繪畫》一書,向西方世界介紹了他的藝術。該兩部書均屬美國國會圖書館藏書。
縱觀陡劍岷先生的藝術人生,深入生活,以勤治學是一個鮮明特點。60多年來,陡先生和眾多藝術家或教育家一樣,難以避免地經歷了數度政治風雨,但始終對藝術和教育事業痴心不移。在教學中,他不僅授課嚴謹,還常常利用業餘時間組織學生觀摩或寫生。教學之餘則勤於創作,筆耕不輟,作品頗豐。特別是文革後更加煥發了藝術青春,進入創作盛期。他極為重視深入生活,到現實生活和大自然中發現美、表現美。為了外出寫生方便,他自己改裝了一輛能夠攜帶油畫箱、隔離箱、畫凳、畫傘和帳篷的自行車,常常騎着這樣的自行車到甘南、隴南和青海等地寫生,先後騎壞了3輛自行車,累計行程6萬公里。親手設計製作各種寫生畫箱數百餘個,並獲得國家專利。他在下鄉寫生中,結交了很多農民朋友,並建立
了多個寫生點。每次下鄉寫生最短一個月,長則八個月由於頻頻深入生活,他不僅對這一帶的自然風景有着深刻體驗,也對社會生活特別是農村生活有了深入瞭解,藝術活動更加自覺,文革期間3000幅油畫作品被毀,改革開放之後,又創作和寫生油畫作品累計達2000多幅。熱情之高,精力之盛,作品之豐令眾多青年藝術家自嘆弗如。
綜覽陡劍岷先生的藝術道路,其在教學和藝術風格上的突出特徵是融匯中西、雅俗共賞。長期以來,陡劍岷先生注意研究西方美術發展的趨勢和流派特徵,特別喜歡法國19世紀巴比松畫派和俄羅斯巡迴畫派的作品,晚年對美國哈德遜畫派也很鍾情。曾自費到俄羅斯特列洽可夫美術館、聖彼得堡美術館和美國紐約大都會美術館、華盛頓國家美術館、芝加哥美術館、波士頓美術館、史密松寧美術館、克里夫蘭美術館等世界著名美術館考察學習,欣賞西方美術大師的經典作品,把握西方美術的發展潮流,開闊藝術視野,啓迪藝術思想。同時,也注重繼承中國優秀文化傳統,高度關注中國美術的發展狀態和當代變革,特別是在中央美術學院上學時,就受老一輩油畫家影響,自覺思考油畫民族化問題。學成之後,從現實生活體驗中,更加強化了創作具有民族文化特點,為普通羣眾所喜愛的通俗化油畫的藝術定位。他堅定地認為,油畫是外來的藝術形式,但油畫絕不是也不應當是一種模式,油畫的發展必然是多樣化。文學有通俗文學,音樂有通俗音樂,油畫也應當有通俗式油畫。通俗不等於庸俗,通俗油畫也不是商品畫。通俗性油畫應當雅俗共賞,應當為普通羣眾所喜愛。
在這種藝術觀念指導下,多年來,陡劍岷先生在素描教學中力主將西方素描教學的塊面結構和表現方法與中國傳統繪畫的線條結構和表現方法相結合,用塊面和線條共同塑造形象,倡導學生多畫速寫,尤其是動態速寫,以豐富繪畫表現手段,增強作品的表現力。在油畫教學和油畫創作中,陡劍岷先生始終強調中西融通,走油畫民族化和雅俗共賞的藝術道路,力求在中西融合上形成自己的藝術風格,體現自己的藝術價值。在他眾多的作品中,不乏“西化”的學院式佳作,如《河灣》、《卓尼大橋》、《擔水的路》、《小溪》、《冶木河》等,這些作品繪畫性和表現性強,着力追求印象化的藝術感覺和豐富的色彩效果,形象概括,用筆洗練,當厚則厚,該薄則薄,於不經意間展示西方油畫語言的魅力。但更多的作品則是吸收了中國繪畫的優長,具有淳厚的民族風韻,如《森林之晨》、《幽靜的峽谷》、《夏登峪牧場》、《岷山洮水》、《松鳴巖》、《興隆山》等等。這些作品從構圖形式,形象表現,透視處理,色彩運用和筆觸技法等諸多方面,都注意吸收中國傳統繪畫的表現方法,相對而言形象更加具體,用筆更加細膩,既講究塊面,重視光影,也重視發揮線條的長處和作用,色彩也較明亮,儘可能地拉近了與普通羣眾欣賞習慣的距離,具有雅俗共賞的藝術功效。
陡劍岷先生是生長在洮河邊,自幼受到洮河流域良好自然生態環境的滋養,對中國大西北富有鮮明特點的自然景象有着刻骨入髓的感情,因而,他的油畫創作天然地以風景為主。雪山、峽谷、森林、草原、岩石、河流、飛瀑、田野、村落、牛羊,無不是他傾注於深情的風光美景。這些大多取材於洮河流域和冶力關林區的風景作品,或全景式再現岷山洮水壯觀遼闊的自然景象,或刻意表現山之巍峨、松之高潔、草之嫵媚、花之妖嬈、水之清澈、光之柔和以及人之純樸、牛羊之健碩、風情之多彩、意境之美妙。這些作品以情寫景,以景抒情,情景交融,給人以情的感染和美的享受,正如美國瑪斯金格姆學院教授丹娜·愛德薩爾博士評價的那樣,當人們欣賞陡劍岷先生的風景畫時,首先感到的是平靜安寧,似乎可以走到森林幽幽的深處,把手伸進冰涼的溪水,可以聞到陣雨後濕濕的泥土氣息。這些畫是沉默的詩篇、視覺的詩篇。
陡劍岷先生的作品中,小幅寫生油畫居多。這些小油畫有的雖然只有書本大小,但形象生動,色彩豐富,筆觸靈動,刻畫精細,有的僅寥寥數筆,便得一絕佳美景。陡劍岷先生也創作過不少大幅面主題性油畫。上世紀70年代初期,應當時甘肅省美術機構約請,為全省美術展覽創作了巨幅革命歷史畫——《更喜岷山千里雪》。這幅油畫主題是表現毛澤東主席著名詩詞《七律·長征》所展現的壯麗景象和革命精神。人物眾多,場面宏大,在甘肅省博物館寬敞的展覽大廳展出時,以恢宏氣勢贏得好評,《甘肅日報》曾以少有的通欄形式刊發。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