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陝西理工大學化學與環境科學學院

鎖定
化學與環境科學學院前身為陝西理工學院化學系,始建於1958年,先後經歷了漢中大學農化科,漢中師範學院化學系,陝西理工學院化學系等階段,2006年經學校學科整合,組建了化學與環境科學學院(簡稱化學學院)。 [1] 
中文名
陝西理工大學化學與環境科學學院
簡    稱
陝理工化學學院
創辦時間
1958年
辦學性質
公立大學
校    訓
明德、礪志、博學、篤行
知名校友
李漢榮 張濤 李雋 王建科 劉誠
所屬地區
中國 陝西 漢中
類    型
理工
屬    性
省屬普通高校
主要院系
化學系、應用化學系、環境科學與工程系、化學工程系
現任校長
何寧

陝西理工大學化學與環境科學學院學院簡介

陝西理工學院化學與環境科學學院其前身為陝西理工學院化學系,始建於1958年,先後經歷了漢中大學農化科,漢中師範學院化學系,陝西理工學院化學系等階段,2006年經學校學科整合,組建了化學與環境科學學院。 化學與環境科學學院現有化學(師範類)專業、應用化學專業環境科學專業環境工程專業、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等五個專業。擁有一個校級優秀名牌專業(化學專業)、兩個校級重點學科(分析化學、物理化學)、一門校級精品課程(無機化學)、三門校級優秀課程(分析化學、有機化學和物理化學)和一門校級重點課程(化工原理)。 [1] 

陝西理工大學化學與環境科學學院師資隊伍

學院現有教職工76人,其中專任教師69人,教師中有教授7人、副高16人,具有博士學位28人、在讀博士15人,具有博士和碩士學位教師佔教師總數80%以上。師資隊伍年齡、職稱、學歷、學緣結構合理。在學校以學科建設為龍頭的辦學思想指導下,學科建設工作、科研水平有了較大的提升。 [1] 

陝西理工大學化學與環境科學學院科研概述

近年來在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230餘篇,多篇論文被SCI和EI收錄,11項科研成果分別獲得陝西省高等學校科技成果獎和學校科研成果特別獎,34項研究課題獲省市、學校等部門立項資助,學院建立應用化學研究所,為地方的科技進步與經濟發展服務。學院一貫重視教學研究,教學質量穩步提高,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出版各類教材、科研專著二十餘部,獲得省政府教學成果二等獎1項,學校優秀教學成果獎10餘項;教師教風嚴謹,教學效果好。學院從1958年至2007年累計輸出畢業生2378人,畢業生遍及國內外各個行業,大部分已成長為單位的骨幹力量,為國家和地方的科技、教育與經濟建設做出了貢獻。 [2] 
學院高度重視學科建設和科研工作,極力推動科研水平的提升。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4項,省部級、廳局級等部門立項資助20餘項,橫向項目30餘項。近年來在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580餘篇, 30餘篇論文被SCI或EI收錄,授權國家發明專利10餘項,60餘項研究成果獲得陝西省廳局級以上科技成果獎。以雙聘院士張濤院士領軍的催化科學與技術研究所和雙聘教授李雋教授領軍的理論與計算化學研究所已初具規模,把我院的學科建設和科學研究提升到一個新的層次。我院學科方向與社會經濟發展聯繫緊密,已有多項科研成果在陝西省轉化為生產力,為企業帶來可觀的新增產值,為當地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學院一貫重視教學研究,教學質量穩步提高,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出版各類教材、科研專著二十餘部,獲得省政府教學成果二等獎1項,學校優秀教學成果獎10餘項;教師教風嚴謹,教學效果好。學院從1958年至2014年累計輸出畢業生4716人,畢業生遍及國內外各個行業,大部分已成長為單位的骨幹力量,為國家和地方的科技、教育與經濟建設做出了貢獻。 [1] 

陝西理工大學化學與環境科學學院辦學條件

化學與環境科學學院實驗中心近年來有了大的發展,2007年被學校評為校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現有基礎化學實驗室、現代化學實驗室、化工與應化實驗室、環境科學與工程實驗室等4個實驗室,16個實驗分室,實驗設備總值553.94萬元,能滿足師生的教學科研需要。實驗室向學生開放,近年來,在完成教學和科研任務的同時,實驗中心利用現有設備積極為地方經濟服務,影響力不斷擴大。

陝西理工大學化學與環境科學學院學院領導

總支副書記閔鎖田:
全面主持總支工作,負責師生思想政治工作,穩定安全工作,分管學生工作辦公室。
正處級調研員閆天宏:
協助總支書記工作,負責學生管理工作,學生就業指導等工作。
副院長閔鎖田:
全面主持行政工作,負責人事管理、財務管理、資產管理等工作,分管行政辦公室、實驗中心、資料室。
副院長聶峯:
協助院長工作,分管教學、教務工作,學生專業素質拓展等工作。
副院長葛紅光:
協助院長工作,分管科研、科技服務、學科建設等工作。

陝西理工大學化學與環境科學學院科研機構

化學學院的應用化學研究所
應用化學研究所主要對秦巴山區的資源進行開發與利用,該研究所始建於1990年,通過十幾年的建設和發展,已經形成一定規模和一定研究能力的平台,該研究所有教授4人,有副教授3人,研究所成員均具有碩士以上學歷,基礎雄厚,對天然產物開發與利用的研究設備齊全。 研究方向:對秦巴山區野生資源進行開發利用,以“紮根秦巴,服務地層”為宗旨,對秦巴山區的藥用植物的生物活性成分進行提取和利用,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績,本研究方向的特色是用現代分離和分析方法研究天然有機產物,主要是中草藥中化學成份的分離檢測和鑑定,並且改進和創新天然藥物微量生理活性成份分析的新方法。利用秦巴山區得天獨厚的天然植物資源,尤其是特有植物資源開展研究,推動秦巴山區天然藥物資源開發利用和中藥現代化,直接服務於區域經濟和科技進步。本研究方向承擔了多項區域特有天然藥物成份的分離分析研究項目,其中陝西省重點實驗室項目二項,陝西省教育廳和漢中市科委,四川省廣元市科委科技攻關項目二項。一九九0 年以來,學科組成員從事“馬兜鈴酸的製取和衍生物的合成”(《化學通報》1990.1)、“秦巴山區鈕子七揮發油化學成份藥用價值”(《化學世界》1994.12)、“3,4二甲氧基苯甲酸氨基硫脲與銅(Ⅱ)顯色”(《分析化學》1994.5)等,共發表論文60餘篇,有的論文被國外多種文獻收錄與轉載,有的科研成果引起了國外有關科研機構的關注。近年來還取得了科技成果轉化項目“新型植物抗生素牛至油生產技術”,該技術成果2004年7月已轉讓於陝西省武楊畜業公司,技術轉讓費60萬元,現已鑑定技術轉讓合同。天然藥物化學成分的研究,是隨着分離技術和鑑定方法愈趨於微量、快速而發展起來的,特別是近二、三十年中發展的各種層析分離技術和各種光譜分析法,使天然產物,尤其是天然藥物因成份複雜,含量少,不易分離和難以進行結構測定的困難,得到很大程度的解決。本研究方向立足於對秦巴山區天然藥物化學成份的定量分析和結構表徵。主要作用和意義在於:①研究自然環境對天然藥物化學成份及含量的影響。②發現新的活性成份。③建立比較完整的天然藥物化學成份數據庫和指紋圖譜庫。④研究新的快速有效的分離分析方法。對於西部開發,對於開發、利用、保護我國西部這一生物資源寶庫,服務於區域經濟,有重要的意義。

陝西理工大學化學與環境科學學院專業設置

化學(師範類)
培養目標:通過學習使學生掌握化學科學的基本理論、基礎知識和實驗技能的具有現代教育觀念,適應教育改革需要,能夠在中學和中等學校進行化學教育和化學教學研究工作。 修業年限及授予學位:四年,修滿學分授予理學學士學位。 就業方向:中學、職業學校、科研部門、政府機關等。
應用化學
培養目標:應用化學是化學滲透到其他自然科學和技術科學的有關領域而形成的科學。本專業包括分析測試技術、環境和資源化學等方面。培養學生掌握化學基礎理論知識和有關的工程基礎,具有較強的實驗技能,初步的科研能力。能在科研機構及其事業單位從事科研、科技開發及科技管理等工作的專門人才。 修業年限及授予學位:四年,修滿學分授予理學學士學位。 就業方向:化工、輕工、醫藥衞生、食品、環保、質檢及相關企業。
環境科學
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具備環境科學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具有良好科學素養及一定的科學研究、科技開發和管理能力,掌握環境監測與環境質量評價的方法以及進行環境規劃與管理的基本技能,能在科研機構、高等學校、企事業單位及行政部門從事環境科學教學、研究、環境保護、環境管理等方面的專門人才。 就業方向:環保企業、環境監測與管理機構、科研單位、大中院校、國家機關。
環境工程
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具有環境科學與工程等方面的知識、素質和能力,能在環境污染綜合治理和環保產業等領域從事環境污染控制、環境工程設計、環境規劃、環境管理、環境監測、環境質量評價等方面工作,並具備工程意識和創新能力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環境科學與工程的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掌握廢水、廢氣、固體廢棄物、噪聲污染控制和智力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修業年限及授予學位:學制四年,授予學士學位。 就業方向:科研院所、政府管理部門、工礦企業從事污染治理、環境工程設計、施工管理等。
化學工程與工藝
培養目標: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化學工程與化學工藝學方向的基本訓練,具有對現代企事業進行模擬化優化革新改造等方面的能力。 修業年限及授予學位:四年,修滿學分授予工科學士學位。 就業方向:環境部門、設計單位、工礦企業、科研單位等。

陝西理工大學化學與環境科學學院學科建設

化學學科是我校的優勢學科之一,歷經50多年建設形成了獨特的人才培養定位和特色:“理論功底”與“綜合實踐能力”並重,專業素質和科技創新能力協調發展,面向地方事業發展和特色主導產業需求,培養社會適用、市場競爭力強的高級應用型人才。學科交叉滲透,產學研結合,學科研究凸顯以區域天然產物和礦產資源開發、環境保護為重點。已建成“分析化學”和“物理化學”兩個校級重點學科,研究方向穩定,建設目標明確、措施得力、成效顯著。分析化學學科形成現代分析技術與應用、天然資源開發利用、藥物合成等研究方向;物理化學學科以催化科學、理論與計算化學、功能材料化學、配位化學與熱化學等為主的研究方向。
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已建成一支朝氣蓬勃有創新能力的科研團隊。現有教授7人、副高15人,引進博士28人、在讀博士15人,雙聘院士1人、漢江學者特聘教授5人,有博士和碩士學位教師佔教師總數80%以上。師資隊伍年齡、職稱、學歷、學緣結構合理。
注重科學研究,承擔國家863項目2項、國家973項目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4項,省部級、廳局級等部門立項資助20餘項,橫向項目30餘項。在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表研究論文580餘篇,被SCI或EI收錄50餘篇,授權國家發明專利10餘件,獲廳局級以上科技成果獎20餘項。出版各類教材、科研專著20餘部,獲省政府教學成果二等獎1項,學校優秀教學成果獎10餘項。
加強科研平台建設,建有一個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兩個校級重點學科、兩個校級科技創新團隊、兩個校級研究所、兩個校級優秀教學團隊。以雙聘院士張濤領軍的“催化科學與工程技術研究所”和特聘教授李雋領軍的“理論與計算化學研究所”已形成規模,並取得了一批標誌性科研成果。實驗教學中心被評為校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建成四大平台:科技創新實驗室平台、分析測試實驗室平台、大學生創新實驗室平台、基礎及專業教學實驗室平台等,用房面積7000m,儀器設備1000餘台套,總值1400餘萬元。引進科技企業,聯合共建的礦物分析測試中心獲得省質監局計量資質認證。中外文藏書15萬冊、中外文期刊150種。
積極開展社會服務,和企業聯合進行科技攻關,為城固振華、漢中天然谷、漢江藥業、漢中鋅業等地方企業提供技術服務。省級成果鑑定8項,驗收4項,其中“天然捲煙製品改良劑的研製與應用新技術”、“漢中盆地土壤養分供給能力研究與應用”、“安宮黃體酮清潔化生產工藝”等研究成果已用於生產,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明顯。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