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環境科學與工程

(中國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

鎖定
環境科學與工程(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是一門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屬於環境科學與工程類專業,基本修業年限為四年,授予工學學士學位。 [7] 
環境科學與工程專業主要研究研究人與環境相互作用及其調控理論、技術、工程和管理方法;旨在培養具備環境科學與工程學科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掌握相關專業的專門知識,能夠在環境保護及相關領域從事教育、研究與開發、工程設計、諮詢和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質專門人才。 [3] 
中文名
環境科學與工程
外文名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專業代碼
082501
授予學位
工學學士
修業年限
四年
專業類別
環境科學與工程類
學科門類
工學
專業層次
本科

環境科學與工程設置背景

環境科學與工程專業是20世紀70年代以來,隨着環境問題的凸顯和演變,在自然科學工程科學人文社會科學等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新興的綜合性交叉學科專業。
環境科學與工程專業是研究人與環境相互作用及其調控理論、技術、工程和管理方法的專業,具有問題導向性、綜合交叉性和社會應用性三大基本特徵。環境科學與工程類專業的主要任務是研究環境演化規律、揭示人類活動和自然生態系統的相互作用關係,探索人類與環境和諧共處的途徑和方法;研究控制環境污染、保護環境與自然資源的基本理論、技術、工程、規劃和管理方法,是保護生態環境,實現社會、經濟、環境、資源協調發展的主幹專業。
由於環境問題的複雜性和綜合性、人與環境相互作用的廣泛性以及環境污染防控目標和方法的多樣性,環境科學與工程類專業同自然科學、技術科學、工程科學、人文社會科學等學科專業之間相互交叉、滲透和融合。隨着經濟社會和人類文明的發展,環境問題的內容、形式也不斷變化,環境科學與工程類專業的內涵不斷豐富,外延不斷拓展,在社會發展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對其他學科專業的滲透和影響也越來越深入。
環境保護是中國的基本國策,可持續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是中國的發展戰略。中國快速發展過程中生態環境問題的特殊性和解決環境問題的緊迫性,形成了對環境科學與工程類專業人才的巨大需求,環境科學與工程類專業畢業生具有廣闊的就業前景。 [3] 

環境科學與工程發展歷程

20世紀80年代,瀋陽農業大學開始開設農業環境保護方面的課程,並受全國高等農業院校教材指導委員會的委託,編寫了全國農業院校首部適用於農科各專業環境教育的《農業環境保護》教材。 [8] 
1983年,南昌航空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科設立。
1984年,南昌航空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專業招收第一批本科生。 [12] 
2012年9月,教育部將新的環境科學與工程(專業代碼082501)專業取代舊的環境科學與工程(專業代碼081005S)專業。 [6] 
2020年2月21日,教育部頒佈《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2020年版)》,環境科學與工程專業為工學門類專業,專業代碼為082501,屬於環境科學與工程類專業,授予工學學士學位,學制為四年。 [7] 

環境科學與工程培養目標

環境科學與工程專業旨在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有可持續發展理念,具備環境科學與工程學科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掌握相關專業的專門知識,能夠在環境保護及相關領域從事教育、研究與開發、工程設計、諮詢和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質專門人才。 [3] 

環境科學與工程培養規格

  • 學制
4年。
  • 授予學位
工學學士。其中環境科學專業、資源環境科學專業可授予工學或理學學士學位。
  • 參考總學分
總學分為140-180學分,包括畢業設計(論文)學分。
  • 人才培養基本要求
1.思想政治和德育方面:按照教育部統一要求執行。
2.業務方面
(1)掌握環境科學與工程學科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和科學研究方法,以及相關專業的專門知識。
(2)瞭解環境保護的方針、政策和制度。瞭解國內外環境問題和環保思想的發展歷史,環境科學與工程學科的理論前沿、最新技術和產業發展動態。
(3)具有認識主要環境問題、分析實際環境問題和解決複雜環境問題的基本能力。具有較強的總結、提煉、歸納能力,一定的系統思維和批判性思維能力以及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創新創業能力、實踐能力和專業素養。
(4)具有較強的自主學習、書面和口語表達、交流溝通和組織協調能力以及團隊合作精神。
(5)熱愛環保事業,具有可持續發展理念、環境意識和安全意識。具備科研素養、職業倫理、法律觀念、追求卓越的態度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
(6)掌握1門外語,具有一定的國際視野和跨文化交流、競爭與合作能力。
3.體育方面:按照教育部統一要求執行。

環境科學與工程課程體系

環境科學與工程總體框架

  • 課程體系構建原則
課程體系和課程設置應能支持培養目標和各項畢業要求的有效達成。課程體系設計應有行業或企業專家參與。
核心課程體系是實現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關鍵。各高校應根據人才培養目標,將核心知識領域的知識單元組合成核心課程,將這些核心課程根據學科的內在邏輯順序和學生知識、素質能力形成的規律組織編排,並適當增加本校研究或應用特色內容,形成專業核心課程體系。
人文社會科學類通識教育課程佔總學分的比例不低於15%,數學和自然科學類課程佔總學分的比例不低於15%,專業類基礎知識和專業知識課程佔總學分的比例不低於30%;實踐類課程和教學環節佔總學分的比例不低於20%。 [3] 
  • 人才培養多樣化建議
環境科學與工程專業具有綜合性交叉學科的特點,因此人才培養應體現專業特點,以培養綜合型、複合型人才為目標,使學生在獲得專業基礎知識的同時,得到全方位、多方面發展。專業教學應注重能力培養,加強素質教育,滿足社會多樣化人才培養的需求。 [3] 

環境科學與工程理論課程

  • 通識類知識
涵蓋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念、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形勢與政策、外語、人文社會科學、計算機與信息技術等基礎理論和知識,涉及創新創業方面的知識,具體內容由各高校根據辦學定位和人才培養目標確定。 [3] 
  • 學科基礎知識
環境科學與工程專業的基礎知識應覆蓋數學、物理學、化學(無機化學、分析化學、有機化學、物理化學)、生態學、環境學、地質學、環境化學、環境微生物學(或生物學)等的核心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技術和方法,具體內容由各高校根據辦學定位和人才培養目標確定。 [3] 
  • 專業知識
不同專業的課程應覆蓋相關知識領域的核心知識內容,有助於學生服務生產實踐、解決實際環境問題能力的提高。教學內容覆蓋專業發展歷史和現狀等方面的內容。
1.環境工程專業
教學內容應涵蓋工程基礎、環境工程專業基礎和環境工程專業知識等知識領域的主要內容。
工程基礎知識領域的核心知識單元主要包括工程力學、流體力學或水力學、工程製圖和電工學等。
環境工程專業基礎知識領域的核心知識單元主要有環境工程原理、環境監測、工程設計原理等。
環境工程專業知識領域的核心知識單元主要包括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氣污染控制工程、固體廢物處理與處置、物理性污染控制、環境影響評價、環境規劃與管理、清潔生產、生態工程;其他知識單元主要包括環境工程儀表與自動化、環保設備基礎、環境工程施工技術、環境工程技術經濟等。
具體教學內容由各高校根據辦學定位和人才培養目標確定,但應涵蓋環境監測、環境工程原理、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氣污染控制工程、固體廢物處理與處置和環境管理等核心知識單元。
(2)環境科學專業
教學內容應涵蓋環境自然科學、環境技術科學和環境人文社會科學等知識領域的主要內容。
環境自然科學知識領域的核心知識單元主要包括生態過程與效應、環境化學過程與效應、環境生物過程與效應、環境物理過程與效應;其他知識單元包括環境地學過程與效應、環境模擬等。
環境技術科學知識領域的核心知識單元主要包括環境監測、水污染控制、大氣污染控制、土壤污染控制和固體廢物污染控制基本原理以及環境影響評價方法;其他知識單元包括物理性污染控制、生物污染防治、區域污染調控和生態修復原理等。
環境人文社會科學知識領域的核心知識單元主要包括環境管理、環境法律、環境經濟和環境規劃;其他知識單元包括環境倫理和全球環境問題及對策等。
具體教學內容由各高校根據辦學定位和人才培養目標確定,但應涵蓋上述核心知識單元的主要內容。
(3)環境生態工程專業
教學內容應涵蓋生態學、環境科學和工程學等知識領域的主要內容。
生態學的核心知識單元主要包括基礎生態學、產業生態學、區域生態學等基本知識;其他知識單元包括生物科學的基本知識。
環境科學的核心知識單元主要包括環境化學過程與效應、環境生物過程與效應、生態環境監測與評價;其他知識單元包括環境地學過程與效應等。
工程學的核心知識單元包括環境工程原理、污染控制工程、污染環境修復、環境生態原理與設計等。
具體教學內容由各高校根據專業背景、辦學定位和人才培養目標確定,但應涵蓋生態學、生態規劃與管理、生態(環境)監測與評價、環境生態工程原理與設計等核心知識單元。
(4)其他專業
其他專業應根據辦學定位和人才培養目標,參考上述3個專業的知識體系要求,確定符合培養目標的知識體系。 [3] 
  • 專業核心課程示例(括號內數字為學分數)
示例
環境學導論(2)、環境地學(2)、環境生物學(3)、環境監測(3)、環境工程原理(3)、環境化學(3)、水處理工程(4)、大氣污染控制工程(3)、固體廢物處理與處置(2)、物理性污染控制(2)。 [3] 

環境科學與工程實踐教學

  • 實踐類教學環節
應加強實踐類教學環節,通過頂層設計構建實踐課程體系,包括實驗、課程設計、實習和畢業設計(論文)等,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主要包括實驗技能、科研能力、實踐能力等。工程類專業還應包括工藝及工程設計能力、工藝操作能力等。
實驗:學科基礎和專業課程及計算機信息技術應設置實驗環節。實驗課程應涵蓋觀察性實驗、驗證性實驗、設計性實驗、綜合性實驗和研究性實驗。各高校可根據辦學特色及實驗/實習教學目的與要求,開展實驗教學,專業基礎和專業課程實驗不得少於5學分或160實驗學時,並應涵蓋專業主幹課程的核心知識單元。
課程設計:工程類專業應開設至少2門專業課程設計。
實習:應與企業或行業合作,建立相對穩定的實習基地,開展認識實習、生產實習和畢業實習。
畢業設計(論文):畢業設計(論文)選題應結合環境科學與工程專業的實際問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協作精神、分析問題以及綜合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對畢業設計(論文)的指導和考核應有企業或行業專家參與。
  • 專業實驗示例
環境監測實驗、環境生物實驗、環境科學與工程實驗等。
其他實踐類教學環節示例:專業實習、水處理工程課程設計、大氣污染控制課程設計、固體廢物處理與處置課程設計、創新實踐項目、畢業設計(論文)(含畢業實習)等。 [3] 

環境科學與工程教學條件

環境科學與工程教師隊伍

  • 數量和結構
專業的專任教師數量和結構滿足環境科學與工程專業教學需要,生師比不高於20:1。新開設專業專任教師應不少於10名;在校本科生超過120名時,每增加20名學生,至少增加1名專任教師。
專任教師中具有碩士及以上學位的比例不低於90%,40歲以下授課教師應具有博士學位。專任教師中具有高級職稱的比例不低於30%。
專任教師能獨立承擔80%以上的專業基礎課程和專業課程,擔任主幹課程教學任務的教師應具有講師及以上職稱,30%以上主要專業課程由具有高級職稱的教師講授。
助理教學崗位設置:根據課程特點和學生人數,配置適量的助理教學教師,協助主講教師指導作業、討論、實驗、實習和答疑。 [3] 
  • 教師背景和水平
1.教師職業素質
教師應遵守《高等學校教師職業道德規範》,愛國守法,敬業愛生,教書育人,嚴謹治學,服務社會,為人師表。
教師應具有足夠的教學能力,積極從事教學研究、教學改革和教學建設;注重教學效果,積極改進教學方法,不斷提高教學水平。
教師的科研能力能滿足專業教學需要,能開展科學研究、技術開發和工程實踐,參與學術交流。
2.專業背景和工程背景
從事環境科學與工程專業主幹課程教學工作的教師的本科和研究生學歷中,至少有一個學歷應為環境科學與工程類專業或相關專業。
從事專業教學工作的教師,本科畢業於環境科學與工程類或相關專業的教師比例不低於50%。
工程類專業,從事專業教學(含實驗教學)工作的教師中80%應具有6個月以上的企業或工程實踐經歷。
  • 教師發展環境
擁有良好的學科發展基礎,為教師從事教學、科研提供基本的條件、環境和氛圍,鼓勵和支持教師開展教學改革、學生指導、學術交流、社會服務等。使教師明確其在教學質量提升過程中的責任,不斷改進工作,滿足專業教育不斷髮展的要求。

環境科學與工程設備資源

  • 教學設施要求
1.實驗室
基礎課程和專業基礎課程實驗室面積及儀器設備要達到教育部相關規定的要求。
專業基礎課程和專業課程實驗室儀器、設備的覆蓋面要達到一定規模,種類和台套數應滿足開設最低要求實驗課程的需要;實驗室符合國家安全規範,面積滿足實驗課開設要求。
2.實習基地
針對環境科學與工程類專業特點,按照不同實習環節在人才培養中的作用,建立長期穩定的、滿足教學要求的實習基地,鼓勵各高校聯合建立實習基地或實現資源共享。
  • 信息資源要求
院系自建圖書資料室或學校圖書館中應有滿足環境科學與工程專業人才培養要求的圖書、期刊、標準、規範及其他資料,並具有數字化資源及信息檢索工具。

環境科學與工程教學經費

教學經費投入能較好地滿足人才培養需要,且穩步增長。
新辦專業應保證充足的專業開辦經費,專業教學科研儀器設備應滿足教學要求。已辦專業除正常教學運行經費外,應有穩定的經費投入,滿足實驗室維護更新、圖書資料購置、實習基地建設等需求。 [3] 

環境科學與工程質量保障

  • 教學過程質量監控機制
各高校應對主要教學環節(包括理論課、實驗課等)建立質量監控機制,使主要教學環節的實施過程處於有效監控狀態;各主要教學環節應有明確的質量要求;應建立對課程體系、教學內容和主要教學環節的定期評價機制,評價時應重視學生與校內外專家的意見。
  • 畢業生跟蹤反饋機制
各高校應建立畢業生跟蹤反饋機制,及時掌握畢業生就業去向和就業質量、畢業生職業滿意度和工作成就感、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的滿意度等;應採用科學的方法對畢業生跟蹤反饋信息進行統計分析,並形成
分析報告,作為質量改進的主要依據。
  • 專業的持續改進機制
各高校應建立持續改進機制,針對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和薄弱環節,採取有效的糾正與預防措施,進行持續改進,不斷提升教學質量。 [3] 

環境科學與工程培養模式

  • 新農科背景下農林高校環境學科建設
1.“農業資源與環境”與“環境科學與工程”學科交叉融合
只有多學科交叉融合和深度嫁接發展才能讓農林高校有新的發展動能,讓傳統農林有新農科的生命力,最終達到全面提升解決農業農村現代化中重大科學技術問題的能力。傳統農業資源與環境學科,重農資輕環境,傳統“環境科學與工程”重城鎮輕農村。地方農林院校農業資源與環境和環境科學與工程存在較大的交叉深度融合空間。除了將農業環境保護納入農業資源與環境下的二級學科,更應該整合環境科學與工程的師資和學生資源,這樣才能加快農業資源與環境國家一流本科建設步伐。環境科學與工程專業只有更多的將主要科研和教學精力着眼於農業環境的治理與修復研究和人才培養,利用農業資源與環境已有的學科優勢,才能打造具有農林院校特色的環境學科建設模式和人才培養體系。
2.農業資源與環境與環境科學與工程學科培養計劃調整
公眾調查發現,老百姓對農林專業的認識都相對比較狹隘,導致大多數農林專業都歸類於冷門專業之列。隨着新農科的建設,要努力讓農林專業成為顯學、熱學,讓人爭先恐後地願意學、想學。從教育部開始號召鼓勵新農科建設以來,正式啓動了兩年多,許多農林高校開始着手對傳統農林專業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要想與環境科學與工程深度融合,同樣需要優化調整學科專業結構,如在農業資源與環境專業培養計劃中增設環境生態學、固體廢棄物處理與處置、環境工程學等環境科學與工程專業主幹課程。從本科生開始增強其對環境保護的認識和環境專業素養,逐步在農業生產人才中灌輸環保的意識。此外,同樣需要在環境科學與工程專業培養中增設“農業環境保護”“環境土壤學”“農村環境整治與生態修復”等關於農業環境保護方面的課程,改變絕大多數高等院校重城鎮環境修復輕鄉村生態修復的局面,培養具有農林特色的環境專業人才。要提高所有課程的高階性、創新性、挑戰度。要堅決取消清考,高校要大膽地把畢業率降下來。不能按時畢業的學生,以後也要重新登記交費註冊學習。
3.對農業資源與環境與環境科學與工程學科的提檔升級
當前中國糧食安全的獲得是以付出更高資源環境為代價。現代農業對環境和生產質量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少投入、多產出、高質量。隨着勞動力成本的提高和單位面積生產效率放緩,傳統農林學科將難以支撐未來農業發展。要實現綠色高效發展,必須依靠現代生物技術、信息技術和工程技術等交叉知識作為支撐。在此背景下,新農科的出現將適應社會新需求,是歷史發展的必然。在高等學校專業設置中將設立新的農科專業或改造原有的農科專業,推進農科與理工文學科深度交叉融合,主動適應信息社會對人才需求的轉變,新農科被視為對傳統農林學科的“提檔升級”。未來要把農林的實踐教育基地建設當成一個戰略支撐點,讓學生在實踐中知農愛農為農,知環保愛環保重環保。要圍繞農業系統價值鏈、農業產業生態鏈、農業產品健康鏈,用現代生物科技、信息科技、工程科技改造和提升傳統農科,構建為新農業、新鄉村、新農民、新生態建設提供全域支撐的新農科集羣,為促進天藍山青水淨、食品安全、生活恬靜的美麗幸福生活做出歷史性新貢獻。
4.建立農業環境保護人才培養體系
作為地方農科院校,辦學經費有限、難以大規模引進具有多學科背景教師的情況下,必須通過內部挖潛,儘早整合環境科學與工程教師資源,加強農業環境保護師資力量建設。新農科的踐行,落腳點在人才的建設。農業資源與環境學科的新農科建設同樣必須在人才培養上下功夫,既要打牢基礎理論,掌握農業資源與環境學科核心知識,注重培養學生的生產技能,同時傳授生態文明觀和現代經營管理理念,還要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心繫“三農”,以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增強人才培養與未來農業發展的契合度。農業資源與環境學科必須以高質量發展為主線,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全面深化綜合改革,加快“雙一流”建設,繼續實施一流人才培養行動計劃,進行課程體系再優化。具體而言,就是要強化多
元化課程體系,補齊美育、勞育教育短板,同時對專業結構再做調整,佈局更多的新農科專業、交叉學科專業。還要加強與企業合作,建立更多的產學研基地,要讓學生儘早地接觸與農業資源與環境學科相關的高新技術企業,瞭解和感受高新技術為傳統農業帶來的根本性改變。
代表院校:江西農業大學 [10] 
  • 環境科學與工程專業生產實習的創新實踐
1.制定和完善各類實習制度
為明確教學任務重要性、指導和約束實習中的教學行為、獎勵優秀師生,學校完善《實踐課程計劃》等制度,建立了《環境類專業實習制度》《環境類專業實踐課指導組織制度》《環境類專業實習執行制度》《實習生手冊》《實習檢查制度》等一系列確實可行的制度。這些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穩定了學校環境類實習的機制和指導組織,使實習有序、按時進行。
2.建立長期穩定的實習基地
生產實習實訓基地是高等教育的實踐基礎平台,是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創新能力的核心資源。雖然學校一直沿襲生產實習的培養內容,但因為合作意向不明確以及經費等問題,很長一段時間環境類實習單位不能固定,造成實習單位的頻繁變動。新的實習單位對培養目標和內容不熟悉,不利於展開指導;沒有合作協議,使單位把實習作為支持學校完成任務的義務,部分單位認為同意接受學生就可以,不負責、不監督學生達到實習鍛鍊的目的;部分學生自己聯繫單位實習後,從不到崗;還有學生利用此段時間複習考研,不認真參加實習等等,致使實習的教學質量較差。教學改革中依據合作時間是否超過3年、現場指導效果是否達到教學要求、工程技術人員的資質、是否具有用人前景和科研合作價值等標準對實習單位進行類梳理和篩選。
3.修訂人才培養方案,校企共同制定實習內容,及時總結實習經驗
修訂人才培養方案。以前專業生產實習時間一般為4周,除去佈置相關事務、企業報到和回程時間,真正留給學生進行實習的時間非常短。企業實習的學生可能只弄清了工藝流程,不清楚應用的原理;事業和政府單位的實習生僅瞭解運作程序,並沒有時間深入到服務和管理對象,以及法律法規和標準的實際應用。實踐教學收效甚微,造成資源浪費。針對實習單位及學生多次提出實習時間過短的問題,安徽農業大學及時修訂了環境科學與工程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延長時間至2個月。實習劃分為熟悉職能部門、學習、實際操作和交流四個階段,前兩個階段分別在7—8個工作日完成,第三階段需到各主要部門進行實際操練,最後請企業技術和管理人員互動交流。改革得到實習單位和學生的高度認可,實習單位可以利用這段時間對新進員工進行職業培訓、實習生在熟悉基本流程後參與部分現場工作,深入瞭解理論應用的方法,與單位工程技術人員交流。這一改革舉措利於為學生初步搭建職業平台。同時,學校與企業積極協商,共同制訂實習內容。原有實習基本以學校教師組佈置任務、學生完成為主。教學改革中,學校專業指導委員會邀請行業技術和管理精英對擬定的實習內容提出意見建議,並請實習單位技術指導人員提出反饋,最後定稿並實施。通過改革,實習內容詳實,更切合實際,學生能夠真正學習到生產和管理中的實用知識。
代表院校:安徽農業大學 [9] 
  • 環境科學與工程專業“三創”人才培養
1.優化人才培養方案
根據國家建設對環境科學與工程專業人才培養的需求,本着專業可持續發展理念,以學院2016版人才培養方案為基礎,借鑑兄弟院校人才培養模式,分別修訂2017、2018和2019版環境科學與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方案。通過優化課程體系,培養課堂理論與課外實踐、實訓相結合,“三創”教育與專業教育相融合的“三創”複合人才,提高環境科學專業學生的工程應用及“三創”能力。
2.加強校內外實踐平台建設
依託院校內的綠點學社,營造具有特色與校園文化的“三創”新陣地。以特產生產區域的環境保護為切入點,開展污染調查研究以及土壤、大氣和水的環境監測。以專業型社團為媒質,根據學生專業興趣及特長進行優化組合,
培育“三創”造項目的建設。以高年級學生帶動低年級學生,深耕細作,開創“三創”的實踐活動,為參加“三創”項目大賽作準備。充分調動學生“三創”的積極性,鼓勵校內各專業學生跨學科參加競賽。加強與地方企業或社會組織之間的溝通、交流與合作,依託校內資源與校外企業合作共建校內實訓基地,為學生搭建“三創”實踐平台。通過實踐開拓眼界,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將理論知識轉化於實際“三創”的應用當中。
3.加強“三創”導師隊伍的建設
高校“三創”師資隊伍是開展創業不可缺少的主力軍,為此加強專業教師隊伍的建設顯得尤為重要。為迎合“三創”教育的需要,教師應進行繼續再教育,學院環境系應選派教師去參加國家級、省部級項目培訓或到其他高校進修學習,提升“三創”專業素養。通過“三創”的理論知識的學習,創新項目的實踐和行業的案例的研究,使教師們成為具有工科背景的雙創教師。環境系應成立以“三創”專職教師、創業成功的校友、傑出企業家等組成的“三創”導師人才庫。由入庫導師根據學院環境科學與工程專業複合型應用人才的培養目標,共同制定“三
創”相關課程的課程標準和教學大綱。另外,還可以積極聘請人才庫外的專業實踐能力強的“三創型”兼職教師進校授課或實踐指導,培育“三創”型環境科學與工程專業教師,為開展“三創”教育提供足夠的師資保障。
代表院校:寧德師範學院 [11] 

環境科學與工程數據統計

截至2022年12月31日,環境科學與工程專業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規模2000-2500人。 [4] 

環境科學與工程發展前景

環境科學與工程考研方向

環境科學與工程、環境工程、公共管理、環境科學。 [1] 

環境科學與工程就業方向

國家政府機關及事業單位、設計院及各類環保企業,主要從事工藝環境管理、環境諮詢服務、智慧環境開發、污染治理設施運營管理、環保工程設計與開發、環境監測、環境影響評價等相關工作。 [2] 

環境科學與工程開設院校

地區
院校數量
院校名單
河北
1
河北環境工程學院
——
——
山西
2
呂梁學院
呂梁學院
——
內蒙古
2
內蒙古工業大學
河套學院
——
遼寧
2
遼寧工業大學
營口理工學院
——
上海
1
上海交通大學
——
——
江蘇
2
南京理工大學
無錫學院
——
浙江
3
浙江海洋大學
浙江農林大學
浙江師範大學
安徽
2
皖西學院
安徽科技學院
——
福建
4
寧德師範學院
閩南師範大學
廈門華廈學院
廈門大學嘉庚學院
——
——
江西
4
南昌大學
江西農業大學
景德鎮學院
萍鄉學院
——
——
山東
3
菏澤學院
青島大學
煙台大學
河南
2
信陽師範大學
南陽師範學院
——
廣東
4
暨南大學
華南理工大學
北京師範大學珠海分校
南方科技大學
——
——
廣西
1
百色學院
——
——
重慶
4
重慶交通大學
西南大學
重慶文理學院
陸軍勤務學院
——
——
四川
4
成都理工大學
西昌學院
綿陽師範學院
成都工業學院
——
——
貴州
3
遵義師範學院
貴州民族大學
茅台學院
雲南
4
雲南大學
雲南農業大學
昭通學院
文山學院
——
——
陝西
1
陝西科技大學
——
——
甘肅
1
蘭州石化職業技術大學
——
——
寧夏
1
寧夏大學
——
——
新疆
2
喀什大學
新疆工程學院
——
表格內容參考資料來源:陽光高考,摘錄時間:2023年7月25日 [5]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