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附郭縣

鎖定
附郭縣是指統縣政區和高層政區的治所所在的縣。與其他縣相比,除本縣的治所外,附郭縣的縣城中還設有上級政區的治所。因此,附郭縣與統縣政區乃至高層政區有更加密切的聯繫,在各縣中地位最高。 [1] 
中文名
附郭縣
別    名
倚郭縣

附郭縣背景介紹

戰國以前,中國實行以宗法關係為基礎的分封制,即“分土而治”,商王、周王僅直接管轄“王畿”,地方則由方國諸侯國統治,當時尚未形成政區制度。中國的政區制度起源於郡縣制,即“分民而治”。關於縣制的起源,目前有春秋時期楚國、秦國、晉國等説。至於郡的設置,則始於春秋後期晉國。戰國時期,郡已普遍大於縣,逐漸形成了郡統轄縣的兩級行政區劃制度。大致而言,秦漢時期比縣高一級的統縣政區為郡,隋唐五代宋遼金為州,元代為路、府、州,明清為府、直隸州,民國初期為道。統縣政區少則只管一縣,多則統轄數十縣,但都有治所,往往設置在經濟發達、人口聚集、交通便利的縣城中,對周邊有較強的輻射作用。於是,在中國古代行政區劃體系中,就有了若干縣以“附郭”的形式存在。 [1] 

附郭縣發展歷史

若統縣政區或高層政區的治所(城池)跨越了兩個縣的縣境(一治兩縣),那麼,這兩個縣就構成一對“雙附郭縣”。
歷史上,雙附郭縣多數為高層政區治所所在之處,例如首都、省城,抑或經濟發達、交通便利、人口眾多、賦税繁重之地。南北朝時期,鄴城作為北齊的都城,還曾出現了鄴、臨漳、成安三附郭縣。清代雍正二年(1724),蘇州府析長洲縣置元和縣,加上原有的吳縣,蘇州府城有吳縣、長洲縣、元和縣三縣附郭。唐代乾封元年(666),長安都城京兆尹的雙附郭縣長安縣、萬年縣又分出乾封縣、明堂縣,形成了京城四附郭縣,堪稱附郭縣之最。雙附郭縣、三附郭縣、四附郭縣統稱為多附郭縣。
隋唐以前,傳世文獻對“郭”、“郛郭”等城郭和“縣”已多有記載,《南齊書·州郡志》《魏書·地形志》等文獻在一些“郡”後標出了“治……(縣)”,《隋書·地理志》則在一些縣後標出了“置……(郡)”,尚未直接標記為“附郭縣”。自唐代《元和郡縣誌》始,一些地理總志對附郭縣有了明確記載。自《金史·地理志》起,正史地理志開始明確指出了附郭縣的存在。
歷代傳世文獻(以地理文獻為主)對附郭縣的記載有“(治)郭下”、“倚(郭)”、“附郭(廓)”等多種方式,《輿地紀勝》《明一統志》《大明清類天文分野之書》《肇域志》《讀史方輿紀要》等文獻均有此類記載,這説明附郭縣的這幾種表達方式在含義上無異。明清以後,尤其是清代各省通志、各府縣方誌基本上都有附郭縣及其沿革的明確記載,且大多記為“附郭”。因此,“附郭縣”這一政區通名遂沿用。
傳統的附郭縣在中國的行政區劃體系中還留有一些痕跡,例如青海省共和縣同仁縣瑪沁縣仍然是附郭縣的建制。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