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關帝廟

(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關帝廟)

鎖定
關帝廟位於齊齊哈爾市龍沙公園內,建於清乾隆四年(1739年),佔地面積1200平方米。有正殿,前後殿,東西配殿及山門,均為傳統的磚木結構,正殿高10米,三鋪頂,正脊飾有二龍戲珠,山牆正上方有精美石雕,裝飾華麗。店內關羽塑像居中高2米,左有周倉,右有關平,牆上右有描繪關公故事的重彩壁畫。1984年修整時,增建兩座樣式相同,高8.5米的鐘樓,長280米的青磚牆鑲嵌30多個各式漏窗,使整個建築渾然一體,其為市級保護單位 [1] 
中文名稱
關帝廟
地理位置
齊齊哈爾市龍沙公園內
氣候類型
中温帶大陸性季風氣候
佔地面積
1200平方米
開放時間
全天候開放
門票價格
免費
興建時間
清乾隆四年(1739年)
國    家
中國
重修時間
1932年、1980年
保護級別
市級
所屬地區
黑龍江省
園內景點
望江閣、澄江閣、萬卷閣

關帝廟廟寺簡介

在百年龍沙公園中區兒童遊樂場附近,有一條南北向的便道。便道的東側是著名的國家級文保建築——黑龍江圖書館舊址,也稱萬卷閣。西側同樣是古建築,從左到右依次是關帝廟、道教協會、壽公祠。若論及建築歷史和影響,以關帝廟最久 [1] 

關帝廟武廟之建

從方式濟《龍沙紀略》可知,康熙末葉,齊齊哈爾“郊外惟庵剎四五而已。
關帝廟簡介 關帝廟簡介
”其中是否有關帝廟,不得而知。至乾隆朝,黑龍江將軍轄區的關帝廟已經不只一座。史料顯示,齊齊哈爾龍沙公園內關帝廟建立最早。對其建造時間,説法不一。偽滿大同元年(1932年)《重修黑龍江省城關聖帝君廟碑記》中,有關帝廟“建自有清乾隆間”的文字。民國八年(1919年)出版的魏毓蘭《龍城舊聞》、偽康德九年(1942年)出版的《滿洲古蹟古物名勝天然紀念物彙編》均認為,齊齊哈爾關帝廟建於清嘉慶戊寅年(即嘉慶二十三年,1818年)。但偽滿康德六年(1939年)出版的《龍江縣誌》則認為,關帝廟“建於前清乾隆四年(1739年)……嘉慶戊寅年重修。”西清《黑龍江外記》中,有乾隆年間黑龍江將軍傅玉毀關帝廟中靴匠祖師像的記載,證實乾隆年間齊齊哈爾關帝廟已經存在 [1] 
  乾隆時代,齊齊哈爾城中有城隍廟、土地祠、馬神廟、觀音庵,城外有先農壇、關帝廟、萬壽寺、三官廟、龍王廟、大悲庵、藥王廟、鬼王廟、昭忠祠、普恩寺、河神廟、鎮江閣,住僧、道人均隸屬於黑龍江將軍衙門户司。户司設僧官一人,被稱為長僧負責宗教事務。其餘的僧人基本上是被流放的“盜與閹”。墨爾根、黑龍江城也有關帝廟,建立時間不詳。在黑龍江荒村僻壤,祭祀關帝、土地的不可勝記,反映了祭祀關帝極為普遍 [1] 
  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至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永瑋任黑龍江將軍期間,主導確定了齊齊哈爾城官祭迎神、送神、獻爵、讀祝的儀式和程序,其中就有關帝廟。這套程序,完全是京城廟祭的翻版,由此可知京旗宗教文化對黑龍江的影響。
  史料顯示,道光、咸豐、光緒皇帝均御賜過齊齊哈爾關帝廟匾額,
關帝廟 關帝廟
名人字畫也很多,而今均散失殆盡。關帝廟正殿曾有楹聯:“志在春秋功在漢;心同日月義同天”(有把“天”寫作“年”的),橫批“亙古一人”(有寫作“忠義恆天”的),出自道光年間流放齊齊哈爾的翰林、户部尚書英和之手 [1] 
  至庚子之亂前,關帝廟因有官、民祭祀,香火不斷。東廂房一度還建起戲樓。庚子之難後,寺廟黯然,一派蕭條。據《東北義和團檔案史料》記載,光緒二十七年四月(1901年6月),百餘名俄兵來到廟內,強拆戲樓底座圍磚200餘塊,經住僧勸阻,戲樓得以保存。
清宣統年間,黑龍江巡撫周樹模撥銀一百三十六兩重修廟門、圍牆,並親自到該廟主持最後一個年度的官祭。至此,持續一百三十餘年的春秋官祭終止。民國初年,關帝廟的住持是僧人,並非道士,廟內尚有道光時代的匾額。據林傳甲《龍江舊聞錄》記載,關帝廟東廂有內台,舊時演戲處。自戲園興起,改成舞台,演戲者日少,不久成為厝柩之用,卜奎關帝廟自此衰落下去。後來,督軍吳俊陞在關帝廟安置過齊齊哈爾軍樂隊。
  1932年,在偽滿齊齊哈爾公安局長劉允升,省長程志遠(先任)、韓雲階(後任),警備司令官張文鑄等動議下,撥款千餘兩,同時募集部分資金,責成省會公安消防督察長李鴻臣、司法科長蔡遇春修繕關帝廟,僅半年多即告完工。劉德權記其事,市長楊乃時書丹,刻下《重修黑龍江省城關聖帝君廟碑記》。
  1946年齊齊哈爾解放之初,市人民政府決定將關帝廟、壽公祠等處劃入龍沙公園。文化大革命前後,關帝廟成為文化局職工住宅。1980年,政府動遷住户,撥款進行大規模整修。確定了由前殿、正殿(“忠義權衡”殿)、後殿(“夜觀春秋”殿)組成,同年九月被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984年關公、關平、周倉的塑像重新塑成,齊齊哈爾某官員定廟名為“關公廟”,以別“帝”字,成為全國少有的現象。
001年,關帝廟正式歸屬道教,並恢復正規宗教活動。而今,廟門常開,然香火難盛。忠義、道德、誠信、英勇之精神體現於此,應光大倡導為善! [1] 

關帝廟忠義之魂

在黑龍江,老百姓奉祀關羽最為虔誠,不稱武聖,也不稱帝君,稱關老爺,把關帝廟稱為老爺廟。據《黑龍江外記》記載,齊齊哈爾關帝廟內殿神像擺設極其威嚴,兩壁圖繪的出征將士戰績也井井有序。大殿的外層,甲仗森然,都是從徵將士凱旋後所陳列的實物。這種關帝廟中圖繪出徵將士戰績、陳列凱旋戰利品的行為,可謂黑龍江關帝廟一景。之所以出現這種狀況,有着特殊的歷史背景 [1] 
自黑龍江將軍設立,黑龍江成為清八旗兵源基地,奉調出徵成為黑龍江滿洲、蒙古、達斡爾、鄂温克等披甲的任務。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二月,清軍兵分三路征剿準噶爾噶爾丹,黑龍江將軍薩布素擔任了東路總指揮,率領盛京、吉林、黑龍江八旗之兵,沿克魯倫河由東向西進剿,圓滿完成了使命。
  此後,黑龍江將軍奉命調遣官兵南征北戰史不絕書。史志資料統計,從征剿噶爾丹到中日甲午戰爭,黑龍江官兵出征至少六十九次。僅道光、咸豐之際,就出徵達四十四次。咸豐、同治之間“幾於無歲無之”。出征官兵總數達六萬七千七百三十餘人。著名的,有雍正年間征剿準噶爾部噶爾丹策零之戰;乾隆年間平定達瓦奇、阿木爾撤納及平定天山南路回部維吾爾大小和卓木之戰,鎮壓台灣林爽文暴動,進剿金川,徵緬之戰;嘉慶年間絞殺白蓮教起義之徵戰;道光年間平定張格爾叛亂之戰;同治年間征剿太平天國、捻軍之戰,等等 [1] 
在入關參加征剿的同時,黑龍江官兵還要面對剿撫馬賊的戰鬥。同治年間以後,東三省馬賊充斥,商賈往來均以鏢手護行,齊齊哈爾、呼蘭、黑龍江三城皆有行局,從事保鏢職業的,直隸滄州人為多。據《黑龍江述略》記載:“官家亦每倚以為用,不借練軍之力”。黑龍江馬賊橫行,多出沒於呼蘭、綏化、巴彥三城之間。同治初年,吉林、黑龍江馬賊猖獗,吉林將軍富明阿奏調五百鄂倫春兵進剿,協調黑龍江各城兵力,一戰而定。光緒五年(1879年),爆發了孔廣才起義,越獄者焚燬呼蘭衙署,與官兵武裝對抗,一度影響很大,但最終被鎮壓。從將軍特普欽、依克唐阿,直至程德全,馬賊問題一直困擾着黑龍江治安,始終沒有得到完全解決 [1] 
  當時的黑龍江索倫達斡爾官兵為大清衝鋒陷陣,獲巴圖魯稱號,圖像紫光閣者不乏其人,由此成為國之棟樑者大有人在,贏得“索倫驍勇聞天下”的美譽。徐珂《清稗類鈔》認為,“國朝以巴圖魯為勇號,獲賞者榮,得清字者尤榮。巴圖魯之稱始於元代,致死疆場之義,蓋獎其為勇士也。有武略者始得之。”《黑龍江志稿》説,索倫達斡爾官兵“其慶生還者,十不一二也。不死於鋒鏑戰爭之場,即死於溽暑厲(癘)疫瘴煙之地。即或有事乎遠戍更替,非皓首歸來,即勤勞致疾。竟有酬庸有典,而貧不能堪;恤賞渥頒,而無人承襲。江省地廣人稀,其殆影響於此歟?然鹹同中興,黑龍江兵號稱勁旅,馳聲於大江南北,與湘淮各軍埒,如多隆阿、都興阿之名將,尤並世所稀焉。”名譽自當可喜,但徵調造成的黑龍江壯年人口凋零也顯而易見。
  八旗的基礎是牛錄,也就是俗稱的佐。黑龍江達斡爾、鄂温克牛錄的組成,基本是以哈拉、莫昆、村屯為單位編制在一起的,士兵之間的情感聯繫非常緊密,有“打仗親兄弟、上陣父子兵”的傳統。徵調抽兵,有兩成年男丁家庭出戰一人。因此,出戰之際,大家情同手足,互相砥礪。
  清代,聖武關帝以忠肝義膽聞名,在少數民族中影響最大。非血緣關係者到關帝廟歃血為盟者極為普遍。出征時到關帝廟祈願,歸來到關帝廟還願,向關帝“彙報”戰功屬於常情,因此才出現陳列戰利品於關帝廟的狀況。
  清代的黑龍江,關帝廟作為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所弘揚的忠義思想已經遠遠超越了道教文化的範疇,構架起強有力的精神力量,支撐着八旗武士的信仰 [1] 

關帝廟古建流芳

齊齊哈爾關帝廟從乾隆四年(1739年)建立到如今已經有近三百年的歷史。從目前掌握的資料看,齊齊哈爾關帝廟的建築風格與中原關帝廟建築沒什麼不同,似乎更多傳承了中原建築式樣,應為山西建築師作品。
  1932年,重修關帝廟時曾經添修前後配殿各三楹,棟宇牆垣也相應完善。1980年的修復是在這個基礎上進行的。其格局、建築特色和展示,譚彥翹先生、劉霈林先生均有記載,大致情況如下:
  關帝廟前原有一塔院,中設碑碣,記載了許多史蹟。可惜偽滿修建神社時,被日人剷平。山門兩側有角門。東角門右側的外牆上掛着“關帝廟道教經箱”木牌,為的是招攬香客請經箱超度亡靈。山門之前有兩根裝斗的旗杆,鬥側鏤刻五孔銅錢圖案。舉辦廟會時,每每懸掛方形黃色旗,右書“風調雨順”,左書“國泰民安” [1] 
  整個廟宇為四進式院落,分別是馬殿、執事殿、正殿、家廟。
  馬殿三間,正門懸掛“關帝廟”匾額,配有楹聯:想當年匹馬單刀凜凜威風超萬古,到今時伏魔護國洋洋豪氣鎮千秋。墀頭有“天官賜福”條幅,為道教廟宇的標誌之一。馬殿中間有穿堂。穿堂過道兩側為木柵,柵內設馬童、戎馬塑像。東柵為紅馬,西柵為白馬。東西兩山繪“八破”壁畫,“八破”即八種破損的物件:破燈籠、破丕缸、破經卷、破信封……等,寓意極深。馬殿後東鼓樓,西鐘樓。
  執事殿三間,有南北穿堂兒。殿內置“肅靜”、“廻避”兩面虎頭牌,陳列成雙的金瓜、斧鉞、大刀、長戟、蛇矛和朝天凳以及幢蓋,幢的周邊綴滿黃、綠、紅三色的緞子飄帶,飄帶書寫施主姓名或商家字號。執事殿與正殿之間,是帶有須彌座的香亭。香亭的左右有房間,屋前各有一株參天古柏,傳説是乾隆時代建廟時種植的 [1] 
  正殿三間。門兩側是前面説到的英和手書楹聯。前廊東端立有高約二百釐米,寬約七十五釐米的“黑龍江省城關聖帝君廟碑”。碑身與碑座皆木製,碑後有雲板和木梆。前廊西端立一把高兩米多的鐵製偃月刀。殿內正中張一幔帳,幔中為金面綠袍關公坐姿塑像,左手託髯,目光炯炯。兩根盤龍硃紅大柱之後,東為關平塑像,西為周倉塑像,對面而立。正座兩旁,西為財神比干塑像,東為三隻眼的馬王爺塑像。
正殿東西各有三間配殿。東配殿是三教祖師殿,中如來,左老聃,右孔子。兩旁台上有各行業祖師:手執盛酒葫蘆的杜康真人;手執理髮師“喚頭”的羅祖真人;手執木匠拐尺的公輸班;手執畫譜的吳道子;手執“脹圈”的孫師邈;手執線、錐子的靴匠祖師;手被黃袍覆蓋的唐明皇及像前卧牛的孫臏真人,等等。
  西配殿供奉十八羅漢像壁畫,大概繪於民國年間,出自周玉章之手。在齊齊哈爾,佛道不分家,文化相互包容,這一點在寺廟雕塑、壁畫中體現的淋漓盡致。西配殿有一尊無固定席位的彩塑站像,名“十不全”,是患者之神。
  最後一座殿堂是家廟,殿供奉關公的先人,現尚存墨龍壁畫。有東屋三間。北部分為行道教儀式的“皇經壇”。中間部分為“知客室”,東牆正中供奉“天尊”三清教主像。“知客室”南側套間是“監院室”,為住持的居處。西屋三間,一部分是遊方“掛單”道士的住所,北部分偽滿時被關帝廟警察分所佔據。
  而今,關帝廟每天都對外開放,迎來許多香客和參觀的遊人。在龍沙公園棲身,關帝廟是幸運的,古香古色的建築在老榆樹的懷抱裏顯得那樣安詳。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