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關帝廟

(黑龍江省虎林市關帝廟)

鎖定
關帝廟,在虎林市虎頭鎮正南,始建於清雍正年間(1723—1735),嘉慶十四年(1809)重修,1927年大修。
中文名
關帝廟
位    置
黑龍江省虎林市
依山而建,面對烏蘇里江,分前殿、正殿兩部分,是一處典型的清代廟宇建築。正殿為懸山式五架樑廊廡式建築,內供塑像七尊,中為關羽。虎頭關帝廟位於我國最東部邊境,據中俄界江烏蘇里江邊僅百米,被譽為“東方第一廟”。
虎頭關帝廟,始建於清朝雍正年間,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因其地處祖國的最東方,又被譽為“東方第一廟”。1809年(嘉慶十四年)重修,1927年、1987年、2015年進行了三次修繕。1984年被載入《中國名勝詞典》,1987又被列入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據考證,虎頭關帝廟是當年由關內來烏蘇里江兩岸山林中,採參挖藥的商人為防虎害,求財保命而共同捐資修建的。該廟南北長17米,東西寬8米,高4.5米,四周花牆,廟頂綠瓦,垂檐飛角、斗拱交錯,是典型的漢族廟宇建築。在1860年不平等的中俄《北京條約》簽訂之前,關帝廟一直是烏蘇里江兩岸各族人民進行祭祀和集市貿易的場所。
該廟分前後兩個殿室,共用一個流水,在我國古代建築中並不多見。殿中供奉着三尊神像,正中關羽,左手拈髯,右手持卷,正氣凜然;左有關平捧印;右有周倉持刀,器宇軒昂,神態各異。兩側牆壁上繪有“三顧茅廬”、“單刀赴會”、“刮骨療傷”等三國故事。前廳明柱上書有一幅絕世對聯,上聯為:兄玄德弟翼德德兄德弟;下聯為:師卧龍友子龍龍師龍友;橫批為:亙古一人。廟宇規模雖小,卻佈局緊湊,透着神韻和靈氣。值得一提的是,關帝廟在蘇聯紅軍進攻虎頭要塞激戰中,是唯一一座沒有遭到破壞的建築,在廟中避難的百姓也都安然無恙,使得虎頭關帝廟名氣大增,香客不斷。
關帝廟曾經是抗聯的國際秘密聯絡點。---在抗日時期,關帝廟是東北抗日聯軍第七軍對蘇地下交通站。
1945年8月10日,蘇聯紅軍攻佔關東軍虎頭要塞戰役打響,在持續十幾天的炮火中,虎頭關帝廟周圍的建築皆被炮火毀壞,只有關帝廟屹立不倒,片瓦未損。人們感嘆,“關帝廟不毀,中國人的心氣就不散。”解放後,虎頭關帝廟已被重新修葺,重放昔日光彩。
關帝廟見證了虎頭的300年風雲變幻,在虎頭被日軍鐵蹄踐踏的歲月裏,它又見證了中國人民反抗日本侵略的艱苦卓絕的鬥爭,在那個年代裏,它悄悄地掩護着抗聯地下交通員們的行蹤,見證了他們的生死訣別……
那時候,關帝廟住着一個“瘋子”,“瘋子”原名付德海,密山人。1933年日本鬼子侵佔密山,殺害了他的父親,掠走了他的母親,他含恨離開了家鄉,參加了由虎林縣委徐鳳山書記領導的抗聯組織,做起地下工作。1936年,他假扮和尚,蝸居在關帝廟中,成為一名國際秘密交通員。 
付德海利用“瘋癲”作掩護,成立聯絡站,把蘇聯運來的電台、槍支、彈藥、文件轉運給抗聯,又把抗聯蒐集的情報送往蘇聯。他還多次獲取鬼子的討伐情報,及時通知抗聯隊伍,使隊伍成功躲過日軍的多次圍剿。1937年春,付德海被俘,日本憲兵對他進行了嚴刑逼供,但他堅強不屈,在難以承受的折磨中依然裝瘋賣傻。憲兵隊找不到付德海“通匪”證據,不得不放了他,但是日軍並沒有放鬆對他的監視。
出獄後,人們看到,付德海的腿已有殘疾,而且更加“瘋顛”。一月後,日軍終被麻痹,放鬆了對他的監視,抗聯乘機將他調離虎頭。撤離的時候,他像飛鳥一樣飛進他眷戀的深林之中。
“瘋子”付德海撤離之後,抗聯組織又派一個號稱鄭老道的交通員住進關帝廟,鄭老道原名鄭吉祥,道號裕長,安東浪頭人。1933年加入黨組織,一直為抗聯蒐集傳遞情報。
鄭老道機智勇敢,意志堅定,多次完成抗聯組織交給的重大任務。有一次他在送情報的途中迷了路,凍掉了右腳趾頭,沒能躲過日軍的追捕。日本憲兵對鄭老道用盡酷刑,但他一直咬定他是去大王家村開道場的途中走迷了路。日軍沒找到“通匪”證據,不得不把他放回關帝廟。
日軍一直對“瘋子”的突然失蹤有疑慮,所以對鄭老道多了一絲警覺,不想留下隱患,就在1937年12月的一天夜裏,對鄭老道實施了暗殺。兩天後,和鄭老道來往較多的人均被憲兵隊逮捕,生死不明。
1938年春,烏蘇里江開江後,漁民在江下游李從田島發現一具屍身,顱腦破碎,難以辨認,但該屍身右腳趾頭缺失,便確認這就是鄭老道,於是,人們悄悄埋葬了這位英雄的抗聯情報員。
經過抗聯交通員的血染,這座關帝廟更紅了,成為了承載這段抗日曆史的紅色記憶。它不單單是“東方第一廟”,更是“東方第一抗日國際交通站”,受到人民敬仰,成為著名的紅色景點。這是中華民族不屈外辱、抗擊倭寇的人文精神,通過關帝廟代代傳承。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