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長臂猿科

鎖定
長臂猿科(學名:Hylobatidae):哺乳綱、靈長目下的一科動物,有4屬20種。因臂特別長而得名。體長45.6-63.5釐米,無尾,體重6-13千克。直立高不過0.9米;腿短,手掌比腳掌長,手指關節長;身體纖細,肩寬而臀部窄;有較長的犬齒。臀部有胼胝,無尾和頰囊。喉部有音囊,善鳴叫,不同種種類叫聲差別很大。雄猿一般為黑、棕或褐色;雌猿或幼猿色淺,為棕黃、金黃、乳白或銀灰色。
棲息於熱帶雨林和亞熱帶季雨林,樹棲。白天活動。善於利用雙臂交替擺動,速度極快,能在空中隻手抓住飛鳥。在地面或藤蔓上行走時。喉部音囊發達,善於鳴叫。以各種熱帶水果和多種嫩樹葉、芽、花苞等為食。分佈在亞洲的南部和東南部的大陸及島嶼上。
中文名
長臂猿科 [1] 
拉丁學名
Hylobatidae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哺乳綱
亞    綱
真獸亞綱
靈長目
亞    目
類人猿亞目 狹鼻下目
長臂猿科
4屬 [7] 
20種 [7] 
命名者及年代
Gray, 1870
保護級別
極危(CR)5種、瀕危(EN)14種、易危(VU)1種 IUCN標準 [5] 
外文名
Gibbon

長臂猿科形態特徵

長臂猿科共有20種,它們體形大小和毛色各有不同。因臂特別長而得名。體長45.6-63.5釐米,體重6-13千克。直立高不過0.9米;無尾,腿短,手掌比腳掌長,手指關節長;身體纖細,肩寬而臀部窄;有較長的犬齒。臀部有胼胝,無尾和頰囊。喉部有音囊,善鳴叫,不同種種類叫聲差別很大。雄猿一般為黑、棕或褐色;雌猿或幼猿色淺,為棕黃、金黃、乳白或銀灰色。 [1-2] 
頭上的黑色冠毛如同一頂小帽的是戴帽長臂猿,身手敏捷的是敏猿,也稱黑掌長臂猿;體毛長而蓬鬆,體色銀灰的是銀白長臂猿,也稱銀猿;面部生長着一圈白毛的是灰長臂猿;合趾猿是體形最大的長臂猿,體長為70-90釐米,雙臂展開達180釐米,體重為10-16千克。體毛長軟蓬鬆,均為黑色,面部裸露,嘴的附近略有一些白毛,眼眉為紅棕色。耳朵較小,鼻子扁平,鼻孔較大。雄猿的頭部有一撮直立的毛,還有明顯的黑色陰莖毛簇,毛的長度達15釐米左右。合趾猿區別於其他猿類的明顯特徵還有兩個:一是喉部的聲囊裸露,又圓又大,呈灰色或粉紅色,鳴叫的時候象皮球一樣鼓起;二是第二、第三趾之間呈蹼狀,使這兩個足趾永久性地聯接在一起,甚至聯至末端的關節。 [1-2] 
長臂猿科

長臂猿科棲息環境

長臂猿屬主要棲於南亞熱帶季風常綠闊葉林,海拔一般在1000-2000米;冠長臂猿屬棲息於熱帶雨林和南亞熱帶山地濕性季風常綠闊葉林,其棲息地海拔約從100-2500米;白眉長臂猿主要棲於南亞熱帶季風常綠闊葉林,在中國雲南西部,多棲於海拔2000-2500米之間的中山濕性常綠闊葉林和落葉闊葉林,冬季常向下作垂直遷移。嚴格樹棲。 [1] 

長臂猿科生活習性

長臂猿營典型的樹棲家族式小羣體生活,一般由3-5只組成一個家族,系典型的單雄單雌配偶系。其中有一隻成年雄猿和一隻成年雌猿,其餘都是半成年和幼小的長臂猿,由成年雄猿擔任首領。長臂猿成熟期比較長,家庭關係不僅穩定,而且和諧友善,家族中的成員之間一般都很和睦,互相愛護,共同防衞。每一羣均有固定的領域範圍,領域大小約2-4平方千米。 [3] 
白天活動。多在高大的樹冠中上部進行覓食,高度在10-25米左右,善於利用雙臂交替擺動,手指彎曲呈鈎,輕握樹枝將身體拋出,騰空悠盪前進,一躍可達10餘米,速度極快,能在空中隻手抓住飛鳥。在地面或藤蔓上行走時,雙臂上舉以保持平衡。 [3] 
覓食時不鳴叫。常以各種熱帶水果(漿果、核果、堅果,特別喜食榕樹果)和多種嫩樹葉、芽、花苞等為食,在所覓食物中以無花果佔主要成分。亦食少量昆蟲、小鳥和鳥卵等動物性食物。食物種類約85種,其中,植物性食物佔食物總數的90.6%。 [3] 

長臂猿科分佈範圍

主要分佈在亞洲的南部和東南部的大陸及島嶼上的熱帶或亞熱帶森林中。 [1]  [9] 
長臂猿科分佈圖 長臂猿科分佈圖 [9]

長臂猿科繁殖方式

長臂猿繁殖的速度很慢,每隔兩年才生一胎,雄猿和雌猿主要在冬季和春季交配,首先互相接近,叫聲變得更為響亮,聲音較長而有曲調。經多次試情接觸,達成配偶,進行交配。雌猿懷孕期約為7個月,交配受孕後依然同羣體一起活動,3-4個月後腹部微有隆起,隨着胎兒增長,腹部逐漸增大,日常行動也變得更謹慎小心,但直至分娩依然隨同羣體在一起。 [3] 
分娩一般在秋季和初冬,每胎僅產一仔,剛出生時體重為300克左右,大多是灰黃色,4-5月齡後逐漸變成黑色或棕黑色,半年後全身變為黑色。幼仔2歲時就能自己生活了,但仍不離開羣體,直到6歲左右,接近性成熟時才慢慢脱離羣體,獨立生活,尋覓配偶。 [3] 
對長臂猿的進一步觀察發現,與其説一隻雄性長臂猿是一個關心後代的父親,不如説它是配偶的看守者。它同樣也是一個勇敢的防衞者,保衞着叢林中供他的配偶及子女食用的嫩葉和成熟了的果實。單配偶制有利於雄性長臂猿的生殖利益,通過在熱帶雨林的複雜、凌亂的樹冠中與他的“妻子”保持一個較近的距離,他可以確保自己是雌性長臂猿所生後代的親生父親。在猿類中比較獨特的是,雄性長臂猿事實上與他們的配偶是不易區別開的,這是一個能夠反映出為了雌性而展開的競爭處於較低水平的特徵。只有最大的長臂猿——合趾猿,其雄性個體表現出了一種比較高等的對子女的關心,在他的嬰兒只有一歲左右時開始承擔對它們的日常照顧,在以後的兩年中也繼續對它們進行照看。 [3] 

長臂猿科下級分類

長臂猿科 4屬 20種

中文名稱
學名
命名者及年代
Hylobates
Illiger,1811
1
Hylobates abbotti
Kloss, 1929
2
Hylobates agilis
F. Cuvier, 1821
3
Hylobates albibarbis
Lyon, 1911
4
Hylobates funereus
I. Geoffroy, 1850
5
Hylobates klossii
Miller, 1903
6
Hylobates lar
Linnaeus, 1771
7
Hylobates moloch
Audebert, 1798
8
Hylobates muelleri
Martin, 1841
9
Hylobates pileatus
Gray, 1861
冠長臂猿屬
Nomascus
Miller, 1933
1
Nomascus annamensis
Thinh, Mootnick, Vu Ngoc Thanh, Nadler & Roos, 2010
2
Nomascus concolor
Harlan, 1826
3
Nomascus gabriellae
Thomas, 1909
4
Nomascus hainanus
Thomas, 1892
5
Nomascus leucogenys
Ogilby, 1840
6
Nomascus nasutus
Kunkel d'Herculais, 1884
7
Nomascus siki
Delacour, 1951
Hoolock
Haimoff et al., 1984
1
Hoolock hoolock
Harlan, 1834
2
Hoolock leuconedys
Groves, 1967
3
Hoolock tianxing
Peng-Fei Fan, Kai He, Xing Chen et al., 2017
Symphalangus
Gloger, 1841
1
Symphalangus syndactylus
Raffles, 1821
[4-5] 

長臂猿科保護現狀

長臂猿科保護級別

全部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15-2019年ver3.1:
極危(CR)——5種;瀕危(EN)——14種;易危(VU)1種。 [5] 
全部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Ⅰ、附錄Ⅱ和附錄Ⅲ》(CITES)2019年版附錄Ⅰ。 [8] 
長臂猿科中的西白眉長臂猿、東白眉長臂猿、高黎貢白眉長臂猿、白掌長臂猿、西黑冠長臂猿、東黑冠長臂猿,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一級。 [6] 

長臂猿科種羣現狀

該屬物種分佈範圍狹窄有限,被認為一直處於數量減少的趨勢,下降的原因是因為棲息地喪失、降水量減少、旅遊影響、道路發展,當地的原始森林正被栽培作物取代,主要威脅是棲息地被破壞,致使生存環境發生改變。均被列為生存瀕危的物種。 [5]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