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灰長臂猿

鎖定
灰長臂猿(學名:Hylobates muelleri):靈長目、長臂猿科動物。體重4-8千克,體長440-635毫米。體毛着色變化從灰色至褐色。頭頂部和胸部的毛髮比身體的其餘部分更暗,有濃而密的白灰色眉紋。沒有尾巴。像其他長臂猿一樣,具有極長的手臂和手指。在樹間遊動擺盪時靠此給予相適應的助手。
主要棲於南亞熱帶季風常綠闊葉林,海拔一般在1000-2000米。常以各種熱帶漿果、核果和多種嫩樹葉、芽、花等為食。聽覺和嗅覺靈敏,性膽怯,怕冷。分佈於。屬於CITES附錄Ⅰ。
中文名
灰長臂猿 [6] 
拉丁學名
Hylobates muelleri
別    名
婆羅洲長臂猿
米勒長臂猿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哺乳綱
靈長目
長臂猿科
長臂猿屬
灰長臂猿
亞    種
無亞種 [3] 
命名者及年代
Martin, 1841
保護級別
瀕危(EN)IUCN標準
外文名
英文 Bornean Gibbon, Bornean Grey Gibbon, Borneo Gibbon, Grey Gibbon, Müller's Bornean Gibbon, Müller's Gibbon
法文 Gibbon de Muller
西班牙文 Gibón de Mueller

灰長臂猿動物學史

該物種在婆羅洲中部的廣大地區與白鬚長臂猿雜交。此外,灰長臂猿與北部灰長臂猿西部灰長臂猿這二個物種之間有寬闊的級間帶。灰長臂猿(Hylobates muelleri)以前被認為是一個亞種(H.muelleri muelleri)。形態學和其他遺傳數據雖然表明它們的分離和物種地位的提升,但這需要使用來自更廣泛的已知來源個體的數據進行澄清。灰長臂猿與婆羅洲中部分水嶺上游的白鬚長臂猿自然雜交,該區域綿延約3000平方公里。這種雜交不被認為對該物種構成威脅。灰長臂猿和西部灰長臂猿之間存在雜交,並且可能與西部灰長臂猿發生雜交,其中分佈範圍重疊或相遇。 [2] 

灰長臂猿形態特徵

灰長臂猿屬於體型較小的猿猴種類。體重4-8千克,體長440-635毫米。體毛着色變化較單一,從灰色至褐色。頭頂部和胸部的毛髮比身體的其餘部分更暗。有臀墊,長犬齒。拇指的基部從手腕而不是手掌延伸,這可以擴展運動的範圍。兩性異形不是明顯。 [1] 
腿短,手掌比腳掌長,手指關節長;身體纖細,肩寬而臀部窄;有較長的犬齒。臀部有胼胝,無尾和頰囊。喉部有音囊,善鳴叫。 [1] 
通常有頭頂有黑帽、手腳和腹部區域黑色,形成鮮明對比。白鬚長臂猿(卡普阿斯河和巴里託河之間的西南婆羅洲)也可能有類似的顏色,但通常比灰色更暖棕色。此外,灰長臂猿的雄性生殖器毛簇通常比白鬚長臂猿的雄性更短(2.5釐米對5釐米),而且在大多數情況下,生殖器簇是黑色的,不像白鬚長臂猿的那樣比較亮。 [5] 
灰長臂猿

灰長臂猿棲息環境

主要棲於熱帶森林中。該物種在原始森林和次生林中生活,最常選擇的是熱帶常綠闊葉林或半常綠雨林 [1] 

灰長臂猿生活習性

灰長臂猿集羣

一般由4只組成一個家族,其中有一隻成年雄猿和一隻成年雌猿,其餘是半成年和幼小的長臂猿,由成年雄猿擔任首領。長臂猿成熟期比較長,家庭關係不僅穩定,而且和諧友善,家族中的成員之間一般都很和睦,互相愛護,共同防衞。也常見3或4個彼此沒有關係的獨猿形成的羣體,這些都是誰被迫離開家庭和尚未建立自己的領地的成年灰長臂猿。 [1] 

灰長臂猿習性

習性與其他長臂猿相似,過着雌雄配偶式的家庭生活,具有領域性,每個羣體的領域範圍大約為34.2公頃。是晝行動物,每天有8至10小時活躍,白天在森林20-30米高的樹上用兩臂攀抓樹枝擺動、騰躍,前後肢並用,速快如飛。由於這種運動的高度特徵,經常轉換胸臂方向,長期的進化適應,使肩部兩側變平,而不像猴類那樣較為寬闊,肘部較長,臂肘可以全方位旋轉360度,既可以左右前進,又能夠急進急退,雙足只起到輔助蹬踏的作用。在地面可直立行走,行走時雙手抱在頭上保持平衡,這種時尚的行走不能保持長距離。不喜歡游泳,避免進入水域。聽覺和嗅覺靈敏,性膽怯,怕冷。 [1] 

灰長臂猿鳴叫

鳴叫是羣體成員的主要聯絡方式,每天清晨,雄獸和雌獸合唱般地啼嗚,一般持續15分鐘,或抑揚頓挫,或悲悽低迴,雄獸的叫聲夾在雌獸的聲音之中,並且在叫聲結束時,附加上一段尾音。觸覺交流也很重要,家長和它們的後代之間。觸覺交流涉及梳理毛髮、交配、玩、有時也具侵略的舉動。除了聲音和觸覺溝通的形式,這些動物也採用面部表情、手勢和身體姿勢與同種溝通。 [1] 

灰長臂猿食性

灰長臂猿消耗大量的水果。像其他長臂猿一樣,這些動物主要是食果。也吃各種各樣的其他食品,包括葉、花和昆蟲。由於它們的活動量大,有必要食用富含熱量的食物,水果具有較高的卡路里含量。 [1] 

灰長臂猿分佈範圍

分佈於文萊、印尼(加里曼丹)、馬來西亞(沙巴)。該種與白鬚長臂猿在婆羅洲中部地區有大面積的交叉區域。此外,與其他原來的二個亞種北部灰長臂猿和西部灰長臂猿之間也有很大的交叉區域。 [2] 
灰長臂猿分佈圖 灰長臂猿分佈圖 [2]

灰長臂猿繁殖方式

灰長臂猿8歲時性成熟,沒有嚴格的繁殖季節。雌性具有約28天的發情週期。儘管生殖器經受被認為與排卵有關,會發生顏色和膨脹度的變化,但該物種沒有可見性腫脹。雄性比雌性交配更頻繁。如果雌性願意交配,它會向前彎曲並接受。如果雌性不願意,會忽視雄性或離開該交配區域。 [1] 
雌獸懷孕期約為7個月,交配受孕後依然同羣體一起活動,3-4個月後腹部微有隆起,隨着胎兒增長,腹部逐漸增大,日常行動也變得更謹慎小心,但直至分娩依然隨同羣體在一起。分娩一般在秋季和初冬,每胎僅產一仔。雌性會照顧幼仔持續長達兩年,此後,幼獸會在家族羣中繼續生活,並幫助父母照顧弟弟妹妹,接近性成熟時才慢慢脱離羣體,獨立生活。該物種每2至3年繁殖一胎。性成熟期8-9年,壽命為25年左右,人工飼養可達44年,有達57年的記錄。 [1] 

灰長臂猿保護現狀

灰長臂猿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15年ver3.1——瀕危(EN)。 [2] 

灰長臂猿種羣現狀

在印度尼西亞的三個地點使用各種技術估算種羣密度,庫泰國家公園為每平方千米9-14.6只,SungaiWain森林保護區為每平方千米7.9-9.5只(Nijman和Menken 2005年),每平方千米10.2±2.5只(Gilhooly等人2015年,Cheyne等人2016年)。在11項關於伐木影響的研究中,有6項報告下降,3項是中立的(Meijaard等人,2005年)。灰長臂猿的物種總量估計在80,000-100,000只之間(Cheyne等人,2016年)。 [2] 

灰長臂猿主要威脅

灰長臂猿受20世紀90年代的火災和森林砍伐持續影響(包括合法與非法採伐,泥炭沼澤的排水,擴大油棕櫚種植園等),物種數量數量大幅下滑。被人類獵殺和棲息環境惡化是物種瀕危的主要原因。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