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合趾猿

鎖定
合趾猿(學名:Symphalangus syndactylus):長臂猿科、合趾猿屬動物。是體形最大的長臂猿,身高最高達1米,體長為70-90釐米,雙臂展開達180釐米,體重為10-16千克。體毛長軟蓬鬆,均為黑色,面部裸露,嘴的附近略有一些白毛,眼眉為紅棕色。其特點是第二和第三個腳趾連在一起,喉部有無毛會膨脹的氣囊,作用是產生聲音共鳴,發出響亮的聲音。
棲息於熱帶雨林和亞熱帶季雨林。日行性動物,喜歡單獨或者小羣一起生活,主要的食物是水果。是樹棲性猿類,生活在蘇門答臘和馬來半島的森林中。
中文名
合趾猿
拉丁學名
Symphalangus syndactylus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哺乳綱
亞    綱
獸亞綱
靈長目
亞    目
簡鼻亞目
長臂猿科
合趾猿屬
合趾猿
亞    種
無亞種 [4] 
命名者及年代
Raffles, 1821
保護級別
瀕危(EN)IUCN標準 [2] 
同義學名1
Hylobates syndactylus (Raffles, 1821)
同義學名2
Simia syndactylus Raffles, 1821
同義學名3
Symphalangus continentis Thomas, 1908
同義學名4
Symphalangus gibbon (C. Miller, 1779)
同義學名5
Symphalangus subfossilis Hooijer, 1960
同義學名6
Symphalangus volzi (Pohl, 1911)
外文名
Siamang

合趾猿動物學史

合趾猿曾經被認為有二個不同的亞種,即大陸亞種(Symphalangus syndactylus continentis)和蘇門答臘亞種(Symphalangus syndactylus syndactylus);然而,Roos等人在2014年的亞洲靈長類動物分類學中的研究,並沒有發現任何亞種。該物種是一個單一物種 [2] 

合趾猿形態特徵

合趾猿是體形最大的長臂猿,身高最高達1米,體長為70-90釐米,雙臂展開達180釐米,體重為10-16千克。體毛長軟蓬鬆,均為黑色,面部裸露,嘴的附近略有一些白毛,眼眉為紅棕色。耳朵較小,鼻子扁平,鼻孔較大。雄獸的頭部有一撮直立的毛,還有明顯的黑色陰莖毛簇,毛的長度達15釐米左右。 [1] 
合趾猿區別於其他猿類的明顯特徵還有兩個:一是喉部的聲囊裸露,又圓又大,呈灰色或粉紅色,鳴叫的時候象皮球一樣鼓起;二是第二、第三趾之間呈狀,使這兩個足趾永久性地聯接在一起,甚至聯至末端的關節。 [1] 

合趾猿棲息環境

合趾猿棲息於熱帶雨林和亞熱帶季雨林,樹棲。主要棲息於初級和次級熱帶常綠雨林,生活的垂直海拔高度在305-1220米之間,活動地區擁有豐富的無花果樹,這是提供給它們的主要食物來源之一。 [1] 
該物種在次生林中以較低的密度出現,但可以在次生地區持續存在。在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的葛林芝塞布拉國家公園的一些地區,它們的範圍從低地到海拔2,000米,偏好低地和山下/山地森林類型。沼澤森林棲息地很少見合趾猿。合趾猿在印尼蘇門答臘的武吉巴里杉西拉坦國家公園內的森林邊緣保持相對較高的密度。該物種很少出現在印尼蘇門答臘巴當託魯森林羣的山下森林邊緣和受干擾的森林地區。 [2] 

合趾猿生活習性

合趾猿是日行性動物,喜歡以家庭為單位組成小羣一起生活。是一夫一妻制的靈長類動物,一般由5只組成一羣,其中有一隻成年雄猿和一隻成年雌猿,其餘都是半成年和幼小的長臂猿,最多有3個後代。由成年雄猿擔任首領。長臂猿成熟期比較長,家庭關係不僅穩定,而且和諧友善,家族中的成員之間一般都很和睦,互相愛護,共同防衞。一個家族羣領地區域在15至35公頃。 [1] 
棲息於森林的樹冠層,在樹冠的上方休息和睡眠。白天活動,開始在黎明和黃昏結束前一到兩個小時,善於利用雙臂交替擺動,手指彎曲呈鈎,輕握樹枝將身體拋出,騰空悠盪前進,一躍可達10餘米,速度極快,能在空中隻手抓住飛鳥。在地面或藤蔓上行走時,雙臂上舉以保持平衡。在樹上跳躍的時候雙臂張開,成一個十字。 [1] 
主要的食物是水果和葉子,也吃昆蟲和花朵。在合趾猿的飲食中,水果佔20%至50%,特別是無花果;嫩葉佔大約40%至65%。實際比例根據不同的年份有所變化。 [1] 

合趾猿分佈範圍

該物種分佈於印尼(蘇門答臘島中西部的巴里山山脈和蘇門答臘島東部的山麓或準平原)、馬來西亞(霹靂河以南的馬來半島山脈)和泰國半島南部的一小部分地區。也可能分佈在印尼的邦加島。 [2] 
合趾猿分佈圖 合趾猿分佈圖 [2]

合趾猿繁殖方式

合趾猿繁殖的速度很慢,每隔兩年才生一胎,雄獸和雌獸主要在冬季和春季交配,首先互相接近,叫聲變得更為響亮,聲音較長而有曲調。經多次試情接觸,達成配偶,進行交配。雌獸懷孕期約為230天,交配受孕後依然同羣體一起活動,3-4個月後腹部微有隆起,隨着胎兒增長,腹部逐漸增大,日常行動也變得更謹慎小心,但直至分娩依然隨同羣體在一起。分娩一般在秋季和初冬,每胎僅產一仔,剛出生時體重為300克左右,大多是灰黃色,4-5月齡後逐漸變成黑色或棕黑色,半年後全身變為黑色。幼仔2歲時就能自己生活了,但仍不離開羣體,直到6歲左右,接近性成熟時才慢慢脱離羣體,在8-9歲時達到性成熟。獨立生活,尋覓配偶。 [1] 

合趾猿保護現狀

合趾猿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16年ver3.1——瀕危(EN)。 [2] 

合趾猿種羣現狀

在蘇門答臘武吉巴里杉西拉坦國家公園對該物種的一項研究中,O'Brien等人在2003年和2004年計算了每2.23平方千米一個羣體的平均羣體密度,平均羣體規模為3.9,物種數量估計為22,390只(CV=36%)。武吉巴里杉西拉坦國家公園的範圍南端一直保持着健康的種羣,如果公園保持現有的森林面積,並且停止非法棲息地退化和狩獵,這些種羣應該可以長期生存(O'Brien等人,2004年)。除了武吉巴里杉西拉坦國家公園外,合趾猿的其他主要森林區域包括Leuser生態系統、Bukit Tiga Puluh、Gunung Leuser、Kerinci Seblat和Way Kambas國家公園。在馬來西亞半島,沙瑪拉如國家公園(Taman Negara Samalaju)、Belum、Grik、Krau和Ulu Trengganu野生動物保護區以及金馬倫高原野生動物保護區是據點。一小部分種羣生活在泰國的哈拉巴拉野生動物保護區。 [2] 
該物種的密度估計範圍為武吉巴里杉西拉坦國家公園的每平方千米4.2-10.3只個體(O'Brien等人,2004年),勒塞爾火山國家公園的密度估計為每平方千米7.0-15.0只個體(1980年),葛林芝塞布拉國家公園平方千米7.2-24.6只(2009年),韋卡巴斯國家公園每平方千米2.8只(Marshall和Sugardjito1986年),多洛克·西皮羅克自然保護區(Dolok Sipirok)為每平方千米9.9只,在馬來半島的低地/山地森林中為每平方千米2.4-5.7只(Chivers1974;MacKinnon 1977年)。2010年在泰國南部進行的調查顯示,哈拉巴拉野生動物保護區部分地區的密度為每平方千米0.13-1.43組。 [2] 

合趾猿主要威脅

合趾猿的主要威脅是寵物貿易、棲息地喪失、森林碎片化、伐木、道路發展、農田開墾和水電建設,這些都破壞了合趾猿居住的森林。在合趾猿的蘇門答臘島棲息地,大約40%已經被銷燬;在馬來西亞半島,低地森林估計每年以2500平方千米的速度正在消失。剩下的森林也極其分散。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