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黑冠長臂猿

鎖定
黑冠長臂猿(學名:Nomascus concolors):體長45-64釐米,平均體重5.7千克,最高可達8千克。兩性之間的毛色相差很大。雄性完全是黑色的,頂多在嘴角邊有幾根白毛。頭上有一簇毛。雌性的毛色從黃灰色到淡棕色,在頭的頂部和腹部有一黑斑,此外手指和四肢可能部分是黑棕色的。
生活在一夫一妻制的家庭羣中,由一頭雄獸、一頭雌獸和一至三頭幼獸組成。領地由它們的叫聲來標誌。可以在樹上使用靈活的長臂跳躍攀爬。主要吃果子,偶爾也吃一些樹葉和小動物。分佈於中國雲南老撾
中文名
黑冠長臂猿 [10] 
拉丁學名
Nomascus concolor
別    名
黑長臂猿
西黑冠長臂猿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哺乳綱
亞    綱
獸亞綱
靈長目
亞    目
簡鼻亞目
長臂猿科
黑冠長臂猿屬
黑冠長臂猿
亞    種
2亞種 [7] 
命名者及年代
Kunkel d'Herculais, 1884
保護級別
極危(CR)IUCN標準;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一級 [3-4] 
同義學名1
Hylobates concolor (Harlan, 1826)
同義學名2
Nomascus harlani Lesson, 1827
同義學名3
Nomascus henrici de Pousargues, 1897
同義學名4
Nomascus niger Ogilby, 1840
同義學名5
Simia concolor Harlan, 1826
外文名
英文 Black Crested Gibbon, Black Gibbon, Concolor Gibbon, Indochinese Gibbon, Western Black Crested Gibbon
法文 Gibbon Noir
西班牙文 Gibón de cresta negra
德文 Westlicher Schopfgibbon

黑冠長臂猿動物學史

黑冠長臂猿在1986年以前,曾經被認為有4個亞種N.c.concolorN.c.furvogasterN.c.jingdongensisN.c.lu),但2010年,通過對DNA的識別,其中分佈於雲南西南部、湄公河以西的滇西亞種(N.c.furvogaster)和分佈於雲南中部景東無量山區的景東亞種(N.c.jingdongensis),已經被認為是指名亞種的同義詞,而老撾亞種(N.c.lu)仍被認為是一個有效的亞種(Thinh等2010年)。 [3] 

黑冠長臂猿形態特徵

黑冠長臂猿為中型猿類,體矯健。頭體長43-54釐米;後足長15-16.5釐米;顱全長9-11.5釐米;體重7-8千克。雄性全黑色;雌性黃色、橙色或淺褐色,有黑冠,胸部和腹部通常有黑斑。雌雄面部無毛均為淺黑色,頭頂有突出的毛冠。雌雄均無尾,也無頰囊。不同亞種雌性的深冠斑形狀不同:指名亞種為小的鑽石形;分佈於無量山的為圓形,有拖垂的頸背線;而分佈於滇西南的整個頭冠有一塊大斑,並有頸揹帶。 [8-9] 
與所有靈長類動物的體型相比,黑冠長臂猿的臂長最長。黑冠長臂猿的手臂大約是身體長度的兩倍,腿長的一倍半。黑冠長臂猿以56千米/小時的速度(通過擺動移動)比任何人都跑得更快。 [8] 
黑冠長臂猿

黑冠長臂猿棲息環境

主要棲於熱帶雨林和南亞熱帶山地濕性季風常綠闊葉林、半常綠和落葉林。其棲息地海拔約從100-1500米,.在雲南中部的棲息地氣候温涼濕潤、終年無雪、霜期短,一年四季都有鮮嫩的樹葉、花苞和果實。活動與覓食均在15米高大喬木的樹冠層或中層中穿越進行,很少下至5米以下的小樹上活動。 [1]  [3] 
生活在海拔高達2700米的亞熱帶和山區的常綠、半常綠和落葉林中。 [8] 
,在中國僅限於常綠闊葉林。在武梁山和哀牢山,黑冠長臂猿生活在海拔1,800-2,800米之間,在海拔低於1,500米的地方沒有出現黑冠長臂猿的族羣。食物供應影響了黑冠長臂猿分佈的範圍,它們避開2,500米以上的區域,儘管受到人類的干擾較少。據報道,在越南北部,該物種出現在海拔1,600-2,000米。在老撾的黑冠長臂猿,所有記錄均在571-815米之間進行。 [3] 

黑冠長臂猿生活習性

黑冠長臂猿領地

而在中國,矮林作為黑冠長臂猿活動的走廊。該物種的平均組大小似乎也因地區或研究而有很大差異;無量山的大多數羣體每羣有兩個繁殖雌性。在老撾基於對5組黑冠長臂猿的觀察,確定了每個羣體規模平均在3.6-3.8只之間。中國的羣體佔據了很大的家庭範圍,觀測面積為151公頃、260公頃和>100頃(範和江2008年)。無量山大寨子的一組研究表明,每日行進距離在300-3,144米之間,平均為1,391米,與果實和葉片的丰度有關,在有些月份的行進距離較低,即果實利用率低(範和江2008)。 [8] 
活動領域比較固定,無季節遷移現象。黑冠長臂猿社羣的活動範圍大多在60公頃左右,遠大於其他長臂猿,種羣密度為2.6只/平方千米。 [8] 

黑冠長臂猿活動

黑冠長臂猿通過一種稱為臂伸的樹棲運動形式從一棵樹移動到另一棵樹,在這種運動中,黑冠長臂猿只用它們的長臂來支撐它們的體重,從一個樹枝擺動到另一個樹枝。只有少數其他猿類和猴子適應了這種獨特的運動形式。黑冠長臂猿是伸展大師,空中距離可達15米,速度可達56千米/小時。 [8] 
營家族式生活,黑冠長臂猿生活在由成年雄性和雌性以及最多5個後代組成的小型家庭羣體中。一個長臂猿家庭每天都在其棲息地範圍內尋找新的食物來源。性機警,晨昏活動,有固定的活動範圍和活動路線。樹棲,攀援自如,很少下地。睡覺時蜷曲在樹上,有時也會在大樹幹上仰天而卧。大部分時間都在樹冠的高大樹木上度過。是晝行性活動的,在食物來源附近的高大茂密的樹木中睡覺。 [2]  [8] 
白天活動。活動時,很少下地,也很少在樹上用前肢爬,幾乎所有活動都是在樹枝上用前肢攀登,或在樹枝間悠盪,可説是凌空跳躍,長臂攀攬自如,悠盪時只用前掌四指搭一把便騰躍而過,不必用拇指抓握。但爬樹則要用大拇指。從不造窩,只在茂密樹葉叢裏休息。休息的姿勢十分有趣,像人蹲在地上那樣,前肢抱攏兩膝,臉貼胸、膝。這樣,身上濃密厚毛不透雨水,更保温暖。有時也會在大樹幹上仰天而卧。只有在覓食時才爬到高突的樹冠上,或爬到竹林灌叢中去。 [1]  [8] 

黑冠長臂猿交流

主要通過發聲進行交流,但也通過身體互動和麪部表情進行交流。每當日出時分,晨曦中常能聽到惹人注意的猿啼聲,“呼-呼-呼,呼,呼”,清澈嘹亮,此起彼落;有時又混和着低沉的應諾聲“烏-烏”,交錯嘈雜。配對的黑冠長臂猿的二重唱結構穩定,由雄性主導,而且有着極高的雌雄特異性——兩性的鳴叫不論在音調還是音節上都沒有任何重疊。儘管長臂猿的鳴叫是由基因決定的,每種長臂猿都有其固定的鳴叫模式,但是隨着環境的變化,其鳴叫也會表現出一定的可塑性,這就會體現在其個體的差異上。 [1] 
黑冠長臂猿有一種複雜的語言(近距離呼喊),這一發現(2015年)徹底改變了科學家對人類語言起源的看法。例如,長臂猿可以傳達正在接近的捕食者類型、威脅的距離以及它是在移動還是站在一個地方。 [8] 
它們以其獨特的響亮複雜的警笛式發聲而聞名。黎明時分通常可以聽到歌曲;然而,季節和天氣似乎會影響唱歌的時間、頻率和持續時間。精心發聲用於多種目的,包括加強夫妻關係、吸引配偶和建立家庭領地。在餵食前的早晨,可以聽到長臂猿獨鳴或雌雄對鳴的二重唱的吼聲。這些吼聲是在樹頂發出的,帶有單獨的音符和非常精緻的曲調。鳴叫中獨特的音符使研究人員能夠區分性別和不同種類的黑冠長臂猿。每個亞種甚至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的發聲模式和音符。 [8] 

黑冠長臂猿食性

雖然黑冠長臂猿也吃芽、葉、樹皮、花朵、小型脊椎動物、昆蟲和卵,但它們的大部分食物都是含糖量高的水果,如無花果。不大喝水,主要靠食物裏的水分,或雨後舔葉片上的露水,在春旱時才偶爾下地喝水。 [8] 
該物種的攝食生態學為46.5%的葉子、25.5%的果實、18.6%的無花果、9.1%的花、0.3%的其他。據報道,它們還以灰背大鼯鼠、鳥卵、小鳥和蜥蜴為食。 [3]  [8] 

黑冠長臂猿分佈範圍

分佈於中國(雲南)、老撾和越南。歷史記載見於中國廣西,甚至遠至長江三峽地區,現僅見於雲南,呈零星分佈。 [3] 
該物種作為一個整體不連續地出現在中國西南部、老撾西北部和越南北部。一千年前,黑冠長臂猿分佈在中國南部和中部的大部分地區,一直到黃河流域。 [3] 
指名亞種分佈於中國南部(雲南中部和西南部)和越南北部(老街、安白、山羅和萊州省)。位於薩爾温江(怒江)和紅河之間,北緯23°45'N,南緯約20°N(Groves2001年)。 [3] 
老撾亞種出現在老撾的西北部。是一個孤立的種羣,該物種僅在湄公河東岸約20°17'-20°25'N的一個小區域內被發現(格羅夫斯2001年)。 [3] 
黑冠長臂猿分佈圖 黑冠長臂猿分佈圖 [3]

黑冠長臂猿繁殖方式

黑冠長臂猿的社羣配偶製為“一夫多妻”制,即一隻成年雄性和2只成年雌性組成。只有受到幹憂的小羣才是“一夫一妻”制。一年1胎,一胎1仔。產仔期約在每年的5-6月。飼養壽命可達30餘年。 [8] 
黑冠長臂猿的出生率很低,通常一次只出生一個後代,間隔2-3年。妊娠期持續約7-8個月。黑冠長臂猿的後代出生時長有白色的皮毛。在最初的幾個月裏,嬰兒緊貼母親的腹部,而母親則在樹冠周圍擺動。嬰兒的皮毛顏色,不論性別,在1歲左右開始慢慢地從白色變為灰色,最終完全變為黑色。 [8] 
母親將嬰兒哺乳至2歲,在此期間雄性和較大的後代也提供嬰兒護理。幼猿皮毛顏色保持黑色,只有在7歲或8歲達到性成熟時才會改變。因此,無法從顏色區分亞成體的性別。 [8] 
達到性成熟時,雌性會從黑色變為黃米色,雄性和雌性都會離開自己的原生家庭。據估計,性成熟在6-7歲,壽命為30-40年。 [8] 

黑冠長臂猿亞種分化

黑冠長臂猿(2亞種)
序號
中文名稱
學名
命名者及年代
1
黑冠長臂猿指名亞種
Nomascus concolor concolor
Harlan, 1826
2
黑冠長臂猿老撾亞種
Nomascus concolor oncolor lu
Delacour, 1951
[7] 

黑冠長臂猿保護現狀

黑冠長臂猿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15年ver3.1——極危(CR)。 [3] 
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2021年2月5日)一級。 [4] 

黑冠長臂猿種羣現狀

該物種種羣大多被隔離成島狀分佈。棲息生境的縮小和變化是根本原因,在其分佈範圍內,生境已經喪失了75%。其次,偷獵、種羣分佈的不連續以及種羣小、繁殖率低等都是黑冠長臂猿瀕臨滅絕的主要因素。
雖然該物種出現在老撾、越南和中國,但中國擁有該分類羣中最重要的種羣,其他兩個國家的種羣數量很少。該物種中國部分的種羣估計範圍為約270-300只,中國最重要的亞羣居住在無量山和哀牢山。無量山報告了98組(Haimoff等1986;Jiang等2006;Lan1993年),但後來的調查僅證實了87組(Luo2011年)。在景谷縣發現了大約4個羣體的小種羣。2006年,在無量山發現的大多數羣體都生活在穩定的雙雌性羣體中,平均羣體規模為6.2只,因此,估計無量山的總量為500-600只(如果使用平均組的大小為6只)。哀牢山6個縣約180個羣體,其中新平124個,楚雄11個,南華2個,雙白26個,京東9個,鎮遠9個(孫等,2012年);大約有680-720只(如果使用每組4只的平均羣體規模)。在滇南可能有3個地區出現,分別是靖平縣八角河(記錄2組)、分水嶺自然保護區(可能1-2組,但未證實)和黃連山自然保護區(可能1-3組,但未證實Ni和Ma 2006年)。雲南南部總量估計不到25只(Ni 和Ma2006年)。湄公河西岸有2個有證實記錄的地點;永德有3個羣體在大雪山自然保護區(Sun 2012) 和雪竹嶺大山的2個種羣。這個種羣,以前被認為是Nomascus concolor furvogaster,正處於滅絕的邊緣。 [3] 
分佈於越南的指名亞種僅由22-25組組成,大約20組位於安拜省和山羅省蒙拉森林相鄰的Mu Cang Chai物種棲息地保護區,而在Van Ban自然保護區只有2-5組(Haimoff等1986;Rawson等2011;Tien1983)。在Van Nan,數量可能正在減少,而在Muong La/Mu Cang Chai,近年來物種數量趨於穩定(Rawson等人,2011年)。
老撾亞種也受到嚴重壓制,已知僅在兩個地區發生:Nam Kan NPA和Nam Ha NPA(MAF2011年)。在Nam Kan NPA,在2014年的全面的調查中,僅發現三個地方仍然擁有黑冠長臂猿,聽到了10組黑冠長臂猿,並觀察到了 39個個體。這表明最大的老撾物種數量少且易受傷害;該研究記錄了一些以前已知長臂猿不再存在的地方。核心人口以生態旅遊項目為中心,加上當地禁止狩獵的禁忌,為這一小部分黑冠長臂猿提供了保護(Youanechuexian等2014年)。 [3] 
2022年3月3日數據顯示,黑冠長臂猿增至約700只。 [5] 
2022年6月,雲南南澗彝族自治縣西黑冠長臂猿種羣數量已由瀕臨滅絕恢復到了監測到的3羣15只,種羣保護取得階段性成果。 [6] 

黑冠長臂猿主要威脅

黑冠長臂猿在其生活的整個範圍內的最大威脅包括破壞性的當地森林使用和狩獵,而選擇性伐木和農業侵佔是額外的威脅(Geissmann等人2000;Jiang等人2006;Sun等人2012;Wei等人2017年).在老撾,儘管某些地區存在當地對狩獵黑冠長臂猿的禁忌(Geissmann2007年;Rawson等2011年;Youanechuexian2014年),但這些動物被捕獲並殺死以維持生計以及寵物和“醫藥”交易。亞洲開發銀行通過NamKan資助的基礎設施和3號公路等狩獵和發展活動構成了額外的威脅。在越南,根據地點的不同,這些長臂猿主要受到人類對棲息地的影響和狩獵壓力的威脅,但最終總是兩者兼而有之。森林火災和水電建設等其他問題威脅着越南部分物種數量(Rawson等人,2011 年)。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