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長相思·汴水流

鎖定
《長相思·汴水流》是唐代詩人白居易的詞作。此詞上片寫景,寫女子倚樓懷人所見,暗寓戀情;下片直抒胸臆,寫女子久盼丈夫不歸的怨恨。前三句用三個“流”字,寫出水的蜿蜒曲折,也釀造成低徊纏綿的情韻;下面用兩個“悠悠”,更增添了愁思的綿長。全詞以“恨”寫“愛”,多用重字、疊字,通過淺易流暢的語言、和諧的音律,表現人物的相思之痛、離別之苦;特別是那一派流瀉的月光,更烘托出哀怨憂傷的氣氛,增強了藝術感染力,顯示出這首小詞言簡意富、詞淺味深的特點。
作品名稱
長相思·汴水流
作品別名
長相思·別情
長相思·閨怨
作    者
白居易
創作年代
中唐
作品出處
全唐詩
文學體裁

長相思·汴水流作品原文

長相思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頭。吳山點點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歸時方始休。月明人倚樓。 [1] 

長相思·汴水流註釋譯文

長相思·汴水流詞句註釋

⑴長相思:詞牌名,調名取自南朝樂府“上言長相思,下言久離別”句,多寫男女相思之情。
⑵汴水:淮河的支流。隋煬帝時開鑿的通濟渠,唐宋人稱為汴河,源於河南,往東南流入安徽宿州、泗縣,入淮河。
⑶泗水:淮河的另一條支流。源於山東曲阜,因四源併發,故名泗水,向南流經江蘇徐州後,在江蘇淮安入淮河。
⑷瓜洲:在江蘇省揚州市南長江北岸,與鎮江隔江相望。本為江中沙洲,沙漸長,狀如瓜字,故名。一作“瓜州”。
⑸吳山:在浙江杭州,春秋時為吳國南界,故名。此處泛指江南羣山。
⑹悠悠:深長的意思。 [1] 

長相思·汴水流白話譯文

汴水長流,泗水長流,流到長江古老的渡口,遙望去,江南的羣山在默默點頭,頻頻含羞,凝聚着無限哀愁。
思念呀,怨恨呀,哪兒是盡頭,伊人呀,除非你歸來才會罷休。一輪皓月當空照,讓我倆緊緊偎傍,倚樓望月。

長相思·汴水流創作背景

關於此詞作年,王汝弼在《白居易選集》中説:“據《白香山詩後集》《病中詩序》的紀年,此詞當系開成四年(839)春,即柳枝回南,白氏惜別之作。”
白居易有樊素小蠻兩個得寵侍姬,故其詩云:“櫻桃樊素口,楊柳小蠻腰。”錢易南部新書》戊雲:“白樂天任杭州刺史,攜妓還洛,後卻遣回錢塘。故劉禹錫有詩答曰:‘其那(奈)錢唐蘇小小,憶君淚染石榴裙。’”在白居易由杭州帶回來的這數個歌妓中,應該包括樊素和小蠻。白居易晚年時,垂垂老矣,而這些寵姬卻正值青春,白居易不忍耽擱她們,故將其遣回。白居易在其《不能忘情吟》序中傷感地道出了這段情事。其序雲:“樂天既老,又病風,乃錄家事,會經費,去長物。妓有樊素者,年二十餘,綽綽有歌舞態,善唱楊枝,人多以曲名名之,由是名聞洛下。籍在經費中,將放之。馬有駱者,阻壯駿穩,乘之亦有年。籍在長物中,將之。圉人牽馬出門,馬首反顧一鳴,聲音間似知去而旋戀者。素聞馬嘶,慘然立且拜,婉孌有辭,辭畢泣下。子聞素言,亦愍然不能對。且命回勒反袂,飲素酒。自飲一杯,快吟數十聲,聲成文,文無定句,句隨吟之短長也。凡二百三十四言。噫!予非聖達,不能忘情,又不至於不及情者。事來攪情,情動不可。因自哂,題其篇曰《不能忘情吟》。”洪邁在《容齋五筆》“不能忘情吟”中雲:“予既書白公鍾情蠻素於前卷,今復見其《不能忘情吟》一篇,尤為之感嘆,輒載其文,因以自警。……觀公之文,固以遣情釋意耳,素竟去也。此文在一集最後卷,故讀之者未必記憶。東坡猶以為柳枝不忍去,因劉夢得‘春盡絮飛’之句方知之。於是美朝雲之獨留,為之作詩,有‘不似楊枝別樂天,恰如通德伴伶玄'之語。然不及二年而病亡,為可嘆也。”宋僧惠洪冷齋夜話》中也記載有白居易此段情事。其在“東坡南遷朝雲隨侍作詩以佳之”這則材料中雲:“東坡南遷,侍兒王朝雲者請隨行。東坡佳之,作詩,有序曰:‘世謂樂天有鬻駱放楊枝詞,佳其至老病不忍去也。’然夢得詩曰:‘春盡絮飛留不得,隨風好去落誰家。’樂天亦云:‘病與樂天相共住,春同樊素一時歸。’則是樊素竟去也。予家有數妾,四五年相繼辭去,獨朝雲隨予南遷。因讀樂天詩,戲作此贈之。”
通過以上材料,可以看出,白居易寫《長相思·汴水流》這首詞是為了懷念自己與樊素的這段情事。 [2]  [3] 

長相思·汴水流作品鑑賞

長相思·汴水流整體賞析

這首詞是抒發“閨怨”的名篇,構思比較新穎奇巧。它寫一個閨中少婦,月夜倚樓眺望,思念久別未歸的丈夫,充滿無限深情。詞作採用畫龍點睛之筆,最後才點出主人公的身份,突出作品的主題思想,因而給讀者留下強烈的懸念。
上片全是寫景,暗寓戀情。前三句以流水比人,寫少婦丈夫外出,隨着汴水、泗水向東南行,到了遙遠的地方;同時也暗喻少婦的心亦隨着流水而追隨丈夫的行蹤飄然遠去。第四句“吳山點點愁”才用擬人化的手法,婉轉地表現少婦思念丈夫的愁苦。前三句是陳述句,寫得比較隱晦,含而不露如若不細細體會,只能看到汴水、泗水遠遠流去的表面意思,而看不到更深的詩意,這就辜負了作者的苦心。汴水發源於河南,古汴水一支自開封東流至今徐州,匯入泗水,與運河相通,經江蘇揚州南面的瓜州渡口而流入長江,向更遠的地方流去。這三首是借景抒情,寓有情於無情之中,使用的是暗喻和象徵的手法。“吳山點點愁”一句,承“瓜洲古渡”而入吳地,而及吳山,寫得清雅而沉重,是上片中的佳句。“吳山點點”是寫景,在這裏,作者只輕輕一帶,着力於頙的“愁”字。著此“愁”字,就陡然使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吳山之秀色不復存在,只見人之愁如山之多且重,這是一;山亦因人之愁而愁,這是二;山是愁山,則上文之水也是恨水了,這是三。一個字點醒全片,是其筆力堪稱強勁。
下片直抒胸臆,表達少婦對丈夫長期不歸的怨恨。前三句寫她思隨流水,身在妝樓,念遠人而不得見,思無窮,恨亦無窮。“悠悠”二字,意接流水,筆入人情。“恨到歸時方始休”一句,與《長恨歌》之“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各擅勝場。《長恨歌》寫死別,故恨無絕期;此詞寫生離,故歸即無恨。“恨到歸時方始休”,句意拙直,不假藻飾,然而深刻有味,情真意真。末句“月明人倚樓”,是畫景也是情語。五字包攏全詞,從而知道以上的想水想山,含思含恨,都是人於明月下、倚樓時的心事;剪影式的畫幅,又見出她茫茫然遠望馳思,人仍未歸,恨亦難休,幾乎要化為山頭望夫石也。
另有觀點認為,不能僅看這首詞的表面文字就簡單歸結其為“閨怨”主題。如果立足於白居易自身的情感生活,可知白居易是藉此詞訴説與樊素的離別之情,是自身真實生活情感的寫照,而不是所謂的閨怨題材。 [2]  [3] 

長相思·汴水流名家點評

明·李廷機《草堂詩餘評林》卷五:樂天此等詞調最膾炙人口。 [4] 
清·許昂霄詞綜偶評》:(後段)古樂府之遺。 [4] 
清·黃蘇蓼園詞選》:沈際飛曰:“‘點點’字俊。”太白開山後,乃至元和,又見此二闋,不易得也。 [4] 
清·陳廷焯詞則·放歌集》卷一:“吳山點點愁”,五字精警。《雲韶集》卷一:“吳山點點愁”是唐人語,宋人不能道,結得孤悽。 [4] 
近代·俞陛雲唐五代兩宋詞選釋》:此詞若“晴空冰柱”,通體虛明,不着跡象,而含情無際。由汴而泗而江,心逐流波,愈行愈遠,直到天末吳山,仍是愁痕點點,凌虛着想,音調復動宕入古。第四句用一“愁”字,而前三句皆化“愁”痕,否則汴泗交流,與人何涉耶!結句盼歸時之人月同圓,昔日愁眼中山色江光,皆入倚樓一笑矣。《花菴詞選》評此二詞,謂“非後世作者所及”。 [4] 

長相思·汴水流作者簡介

白居易(772—846),唐代詩人。字樂天,號香山居士。生於河南新鄭,其先太原(今屬山西)人,後遷下邽(今陝西渭南東北)。貞元進士,授秘書省校書郎。元和年間任左拾遺及左贊善大夫。後因上表請求嚴緝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兇手,得罪權貴,貶為江州司馬。長慶初年任杭州刺史,寶曆初年任蘇州刺史,後官至刑部尚書。在文學上,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是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其詩語言通俗,人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和元稹並稱“元白”,和劉禹錫並稱“劉白”。有《白氏長慶集》傳世。 [5] 
參考資料
  • 1.    嚴 傑選編.白居易集.南京:鳳凰出版社,2014:268-269
  • 2.    唐圭璋 等.唐宋詞鑑賞辭典(唐·五代·北宋).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8:30-31
  • 3.    王 芳.白居易《長相思·汴水流》主題辨析[J].新課程(教育學術),2011(5):165-166
  • 4.    王兆鵬.唐宋詞彙評(唐五代卷).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85-86
  • 5.    蕭滌非 等.唐詩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1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