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長潭村

(浙江省湖州市安吉縣章村鎮下轄村)

鎖定
長潭村原屬孝豐縣金石鄉,現屬安吉縣章村鎮。其位於西天目山北麓,龍王山風景區,距縣城37公里,面積17.4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641畝,林地23264畝,人口為997人。
中文名
長潭村——黃浦江源第一村
重要貢獻
黃浦江源頭 自然保護區 原始森林
所屬地
浙江省安吉縣章村鎮
人口數量
997人
著名景點
龍王山漂流 雙漁塘水庫 天橋
歷史名跡
龍王山、千畝田

長潭村村情概況

長潭村地處黃浦江源頭,與龍王山省級自然保護區緊密相連,擁有良好的地理位置優勢。境內羣山連綿起伏,雲霧繚繞,環境優雅,有着“黃浦江源第一村”之美譽。龍王山為浙北第一高峯,得生態環境資源及山水風情、歷史遺蹟、神話傳説等人文景觀資源,其特點為富、野、清、險、秀、曠;組合形成獨特的“龍王九景”。 春天滿山遍野的櫻花和杜鵑花、夏天千奇百怪的雲海、秋天的滿山紅和冬天的冰雪世界是龍王山景觀的四大“景點”。這裏還有着非常豐富的動植物資源,生態極具多樣性,是休閒旅遊的好去處。這個羣山環抱的山村,民間藝術豐富多彩,竹木工藝品、根雕等不勝枚舉,尤以書畫之風最盛,書畫愛好者眾多,世界藝術大師吳昌碩曾游龍王山,在西泠印社寫下“天帷地載、山高水長”的佳句。 長潭村現有人口1834人,住户525户,轄區內共有17個村民小組,村內各類基礎設施齊全,並設有長潭村商業服務小區。村域面積為17.44平方公里,以山林為主,農田為輔,山林面積17430餘畝。長潭村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孕育了豐富的農、林、物產,形成了在全省乃至國內外富有特色的品種資源庫,我村以豐富的竹林資源和旅遊資源為依託,根據集羣化、規模化、品牌化、特色化的要求,因地制宜發展現代農業、特色工業和休閒產業,大力發展竹林經濟和休閒旅遊,其中竹產業、水電站及二、三產業是長潭村的主要經濟來源。長潭村農家樂的發展深入結合龍王山景區的建設,不斷拓展產業鏈,發展户外拓展和漂流等休閒運動,同時把一些主題活動如蔬菜採摘節、鄉土文藝演出等融入農家樂活動,不斷挖掘遊客在農事和休閒活動上的參與性,樹立動態休閒特色,進一步強化農家樂“精品化”發展,使生態旅遊的品質得到進一步的提升,讓遊客在生態天然的環境裏體驗真正休閒、愜意的生活。 近年來,長潭村各項事業穩步發展,先後獲得了縣級文明村、生態村、平安村和省級小康示範村等多項榮譽。在村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同時,對村莊各方面提升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我村積極響應上級關於建設“中國美麗鄉村”的指示,結合目前實際情況,堅持以人為本,促進人與自然共進、和諧發展的原則,在原有基礎上按照“村村優美、家家創業、處處和諧、人人幸福”的建設目標,逐步實施“環境提升”、“產業提升”、“素質提升”、“服務提升”四大工程,積極打造生態環境優美、村容村貌整潔、產業特色鮮明、社區服務健全、鄉土文化繁榮、農民生活幸福的人居環境,並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村莊基礎設施日趨完善,村民生活環境不斷提高,呈現出道路通暢、設施齊全、衞生整潔、環境優美、處處和諧的新面貌。 [1] 

長潭村鄉村發展

相傳古時村區旱魃為患,赤地千里。龍王治水,門衞獨角龍出而請命,因辛勞過度,體力不支下墜,形成一座大山,後人尊為龍王山。老龍氣絕時,口吐龍涎,注成一潭,潭水常年不涸,因名長潭。
咸豐同治年間,太平軍佔領時,不少村民參軍。後遭清軍屠殺,又遇瘟疫,人口鋭減。隨之有安徽、福建、河南及浙江的金華、台州、温州大批移民遷入墾荒。來自不同地區的移民,多數以親友或同鄉聚居,分散各地。按山形地勢、生活習俗和生產方式不同,或居高山,或住平原,逐漸形成多處自然村點。移民職業也有所不同,福建、河南人多數給本籍人幫工務農;温州人和部分台州人燒炭,台州、安慶人種玉米,都定居在山區;金華移民多數做手藝。長期來,他們刻苦耐勞,與本地人和睦共處,互通婚姻,繁衍生息。多方人雜處,語言習慣相互融合,迄今無論老少都能説兩種以上方言。1945年,新四軍一度入村,不少人蔘加革命,村民踴躍支援新四軍抗日活動,長潭村成為革命老區。
1984年,雙舉塘水庫建成,雙舉塘、高峯庵兩自然村部分山民分別移至涼亭、東沙塢、長潭建的新樓房,花瓶山自然村全村遷至長潭東北0.7公里的毛山腳老墳窩重建新村。1992年轄長潭、田壟裏、姜家、橫山頭、水村、石門坎、田畈裏、小差裏、毛山腳、花瓶、陽山、橋頭、大坎頭、東沙塢、魚塘灣、墳山腳、涼亭、梅塢裏、大溪廟、觀音岙、地風壟、燒香壟、雙舉塘、高峯庵、李家灣、喝水塘、土洞、前門山28個自然村。村委會駐地長潭。有487户、1810人。

長潭村資源產業

長潭村雙漁塘農家樂全景
長潭村雙漁塘農家樂全景(2張)
長潭村資源豐富,竹林總面積1.8萬畝。1949年後,堅持培育管理,由原來每度產竹30萬支增至80萬支,毛竹蓄積量達240萬株。竹筍年產1600噸,毛竹副產品都有大量出產。以石竹筍為原料的天目筍乾,年產40~50噸。花瓶山雲霧茶花瓶細毛尖,是長潭名茶;雙魚高峯茶,因庫面雲霧瀰漫,質量大為增進,為滬、蘇、杭、嘉、湖等各地品茗者共賞。裏平山螢石礦,藴藏豐富,今有外地客商投資修築公路進行開採。九龍潭泉,清澈明淨,舊時常有人取飲治病,傳為龍涎聖水,飲之健脾強身,經科研單位化驗證實為優質礦泉水。 [2] 
1949年前,長潭村交通阻塞,貧困落後。1949年後,尤以80年代改革開放以來,生產發展,糧食產量提高,由缺糧村變為自給村;公路建成,山貨出運暢通;村辦企業原只一家竹器廠,今有茶廠、筍廠、竹木加工廠、拉絲織布廠等12家。其中個體户楊朝陽於1985年創辦木製玩具廠(朝陽工藝廠),產品主要出口日本、聯邦德國,工人百餘,1992年產值達100萬元,利税9萬餘元。
客車可直達,每逢山貨出運季節,各地車輛絡繹不絕,商業、服務業應運而生,服裝、南雜百貨、菜攤等星布全村;從事農副產品購銷行商不下百人。住房不斷翻新,絕大多數已建起二三層至四五層樓房;户户吃上自來水。水村還在房前屋後集資澆築水泥路。辦起幼兒園1所,為年輕父母入廠解除後顧之憂;村完全小學蓋起16間樓房,山高路遠的學生可在校膳宿。家家有電視,且不斷由黑白向遙控、大屏幕彩電更新換代;衣着、傢俱等也趨向華麗、堂皇。
1992年,全村工農業總產值1200萬元,比1978年增長71.4%;人均純收入1300元,比1978年增長97.1%。

長潭村奇山勝景

長潭村五月的竹林
長潭村五月的竹林(2張)
參考資料羣山環抱,阻西北寒流與熱帶季風於境外,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氣温宜人。尤其入春後,夜聞雷雨聲,春筍破土出,茶枝吐新芽,露滴竹更翠,花開映日紅。而陰山面仍積雪未融,冰凌高懸,碧玉琉璃,晶瑩奪目,風景如畫。明代進士、兵部郎中、安吉州判伍餘福以及進士、兵部郎中、江西按察使吳維嶽等名人均來此遊覽觀賞。
村區九龍潭,相傳宋代富户徐氏女食桃得孕,產九龍,徐父怒砍,九龍飛去,各自於龍王山腳一滾,成九潭,女亦悲憤死,曾建有徐仙姑祠,亦稱龍母廟。伍餘福《天目山記》雲:“……入水村,過寒村,絕無人煙,疑與人寰相隔,而天目境界至是始分矣;又次長潭,其水色紺且黑,噴石吞沙,勢若跳珠,或謂龍母在焉,蓋今之所謂徐仙姑者是也”。九龍潭距長潭東南2公里老營出口處裏平山,海拔879米,層巒疊嶂,竹林茂密,自半山懸泉一道,噴瀉數十仞,似飛虹下垂,白龍入海,即九龍潭瀑布,堪與雁蕩山龍湫、廬山瀑布爭勝。吳維嶽曾題名飛虹澗,並作詩讚賞。為鄣南二十景之一。其上游平坦有田,故名裏平山。
自長潭3.5公里至喝水塘,海拔700米山上,有1979年興建、1984年竣工的雙舉塘水庫。庫區碧波盪漾,引來野鴨羣棲,候鳥驟至。三畝峽上架設引水渡槽,高23.5米、長112米,行人抬頭落帽,下瞰膽寒,故稱“天橋”。下游一、二級電站,裝機容量960千瓦,年發電494萬千瓦時。庫下引水渠道長3000米,穿過63米隧道,盤山繞嶺,為自然風光平添景色。
長潭南行3公里,拾級而上到高峯庵,海拔650米。清《(光緒)孝豐縣志》載:“高湖庵,縣南金石鄉,天目山僧觀吾建,中有湖如練”。今湖已淤,竹海圍繞山田,山農系安徽遷來。歷來竹編籬笆、竹管引水、竹橋渡人、竹筍饗客;冬圍火塘取暖,煮茶迎賓,夏置竹椅竹榻,納涼聊天。民風淳樸,饒有竹鄉情味,涼爽高曠,適於建造度假村和民風遊覽。 [2] 
長潭至龍王山林場場部,步行2公里,海拔1000餘米山上,削壁千仞,氣勢磅礴,千年古松,巍然矗立。巖壁有一跳板,立其上可眺望南溪遠景,孝豐雲鴻塔、老石坎水庫均歷歷在目。附近有石板無數,長短不一,平淨如砥,有全解或半解,鋸痕紋絡分明,解至半者以石砧之,名仙人鋸板;東行2公里至石蟹裏,山產石蟹,懸崖險谷,絕壑難渡。採藥者常繞道,後突現一石樑,稱仙人橋。據傳明藥聖李時珍曾到此採藥。今橋畔建雲霧亭,供遊人休憩。
長潭東南3公里,過地風壟,地下生風,涼風撲面,盛夏溽暑,如入清涼世界;入龍王山更是涼爽,疑是陽春三月或已序屬三秋,是理想避暑佳境。山上松海濤聲如雷,奇松千姿百態,似在伸臂迎賓。尚有諸多景觀,均各具特色。

長潭村村莊新貌

合併圖冊
合併圖冊(3張)
長潭村與龍王山省級自然保護區緊密相連,山水相依,環境優美,風景宜人,既有得天獨厚的地理生態資源,又有歷史積澱深厚的人文景觀,有“黃浦江源第一村”之美譽。全村總人口1833人,農户525户,共有7個自然村,17個村民小組,村域面積17.4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641畝,林地23264畝。全村自然資源極為豐富,民風勤勞淳樸。村級集體和村民的主要收入來源是毛竹、三產(農家樂)及小水電站股份收入。 [2] 
長潭村在鎮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以豐富的竹林資源和旅遊資源為依託,緊緊圍繞“生態立村、旅遊興村”發展思路,大力開發竹產業和休閒旅遊業,積極配合開發龍王山景區和雙漁塘景區,建設長潭綜合服務區,走特色化發展之路,實現了經濟及各項社會事業的快速健康發展。2008年實現村集體收入69萬元,人均集體可支配收入596元,2008年度農民人均純收入13082元。隨着村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對居住環境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村裏通過基礎設施建設、生態建設和村莊環境整治,全村的總體面貌日新月異,文明水平不斷提高,先後獲得安吉縣先鋒工程先進黨支部、縣級文明村、縣級生態示範村、縣級新農村建設主題教育活動先進單位、市級綠化村、省級小康示範村等榮譽稱號。
長潭緊緊圍繞“美麗鄉村”建設“村村優美、家家創業、出處和諧、人人幸福”的總體要求,強化措施,村莊環境面貌得到了明顯改善,各項事業呈現出健康良好的發展態勢。一個環境優美、風景秀麗、人民富裕的長潭村正敞開胸懷喜迎八方來客。

長潭村自然生物

自然保護區
龍王山風景欣賞
龍王山風景欣賞(29張)
黃浦江源頭坐落在浙江安吉龍王山自然保護區內(國家級森林公園),主峯1587.4米,是浙北、華東長江三角洲地區第一高峯。龍王山富有原始森林、峯巖澗溪、碧潭等自然景觀,空氣清新、水體純淨、環境幽雅得生態環境資源及山水風情、歷史遺蹟、神話傳説等人文景觀資源,其特點為富、野、清、險、秀、曠;組合形成獨特得“龍王九景”;黃浦江源、松峯天塹、幽峽仙蹤等。近代,世界藝術大師吳昌碩曾游龍王山,在西泠印社寫下“天帷地載、山高水長”的佳句。 [2] 
1999年經專家考察,龍王山被上海市地理學會論證確認為“黃浦江源”原上海市市長汪道涵先生親筆題名“黃浦江源”。
龍王山藴藏着豐富的生態環境資源,擁有156大種654屬1400餘種植物種類,僅浙江省植物分佈新記錄就有10種,國家一二級保護植物23種,觀賞植物200種,藥用植物162種。春天滿山遍野的櫻花和杜鵑花、夏天千奇百怪的雲海、秋天的滿山紅和冬天的冰雪世界是龍王山景觀的四大“景點”。龍王山還有金錢豹、梅花鹿、大樹蛙等多種國家、省級保護動物。此外龍王山還生存着世界特有物種------安吉小鯢
龍王山源自遠古傳説“龍生九子”。當年王母娘娘之女(徐姑)因思凡而下人間,與東海龍王三太子相愛而誕下九子;最後得王母娘娘賜予之神毯而造福凡間百姓。龍王山從此聲名遠揚。
大鯢養殖基地
安吉龍都大鯢養殖基地始建於2007年,坐落在龍王山自然保護區境內,環境優美,水質清澈,基地養殖娃娃魚採用自然山泉水,品質上乘。佔地面積6000餘平方米,建有養殖基地二個,養殖池150個,繁殖基地一個,繁殖池15個。養殖場現存有商品大鯢3000尾,基地擁有種魚200餘尾。

長潭村所獲榮譽

2022年1月,入選2019年浙江省3A級景區村莊名單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