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長孫稚

鎖定
長孫稚(?-535年),鮮卑長孫氏,名稚,字承業,原名冀歸,河南洛陽人。魏上黨王長孫道生曾孫,殿中尚書長孫觀之子。北魏大臣。 [51] 
太和末(477年-499年),長孫稚為前將軍,從孝文帝南征,授七兵尚書,太常卿、右將軍。永平二年(509年),出為撫軍大將軍,領揚州刺史、假鎮南大將軍,都督淮南諸軍事。孝昌二年(526年),長孫稚為大都督,北上鎮壓鮮于脩禮義軍,因與河澗王元琛不合,未能協同作戰。被義軍敗於五鹿,俱免官。尋為假鎮西將軍、討蜀都督,率軍鎮壓正平郡陳雙熾起事。晉授平東將軍,複本爵。後任尚書右僕。 [51] 
孝昌三年(527年),為行台,討雍州刺史蕭寶夤。武泰元年(528年),雍州平,授車騎大將軍,雍州刺史,兼尚書僕射、西道行台。孝莊帝即位,封其為上黨王。改馮翊王,後降為郡公。普泰元年(531年),授驃騎大將軍。次年,長孫稚奉斛斯春命,入洛陽向節閔帝啓奏謀誅爾朱世隆兄弟之意。孝武帝繼位後,以定策功,更封開國子,長孫稚請轉授姨兄之子元惲,獲准。永熙三年(534年),長孫稚鎮守自虎牢隨孝武帝入關赴長安。授太師,錄尚書事,封上黨王。永熙四年(535年),長孫稚去世。 [51] 
別    名
長孫冀歸
長孫幼
承業
所處時代
北魏→西魏
民族族羣
鮮卑族
逝世日期
535年
主要成就
解圍蒲阪、奪取潼關、逼降叛軍
本    名
長孫稚

長孫稚人物生平

長孫稚襲封要職

長孫稚出身於將門世家,其曾祖父長孫道生、父親長孫觀都是北魏著名將領,長孫道生官至司空,封上黨王;長孫觀官至徵南大將軍、襲封上黨王。 [1] 
長孫稚六歲時,繼承上黨王爵位,依例降封為上黨公。北魏孝文帝元宏見他年幼繼承家業,故賜名為長孫稚(《北史》記載為避唐高宗李治名諱稱長孫幼)。長孫稚少年時期聰明敏鋭並且有才華技藝,虛心敬愛士人,初任前將軍。太和十七年(493年),跟隨孝文帝南征 [2]  ,授任七兵尚書、太常卿、右將軍。 [3] 
宣武帝元恪即位,當時侯剛的兒子侯淵,是長孫稚的女婿。侯剛受到元乂的厚待,所以長孫稚得以驟然擢升。出任撫軍大將軍,兼任揚州刺史,代理鎮南大將軍、都督淮南諸軍事。 [4]  [5] 

長孫稚守衞壽陽

正光二年(521年)七月,南朝梁豫州刺史裴邃打算襲擊壽陽,便暗中結交壽陽人李瓜花等人作為內應。裴邃部署好軍隊並約定好攻城的時間,但怕被魏軍發覺,便先給北魏揚州方面送去一封書信,信中説:“北魏原來在馬頭設置防衞,現在聽説要修築過去的白捺城,如果這樣的話,就表示你們要發起進攻,我們這邊也需要修築歐陽城,增加邊境的守備,現在築城的兵士已集中,只等你們的回信。”長孫稚和他的幕僚們商議此事,大家都説:“我們這裏沒有修築白捺城的意圖,應當把實情告訴他們。”錄事參軍楊侃説:“白捺是個小城,本來不是什麼險要之地;裴邃這人很狡詐,一貫老謀深算,現在大量集結、調動軍隊,恐怕有別的企圖。”長孫稚頓時醒悟過來説:“錄事應當馬上寫一篇檄文送給裴邃。”於是,楊侃在檄文中對裴邃説:“你們調集兵力,想是有其他用意,為什麼反而誣陷我們修築白捺城呢?不要以為我們這裏沒有能人。”裴邃收到檄文後,認為北魏已經發覺他的企圖,就遣散了他的軍隊。李瓜花等人因為錯過約定時間,就互相告發檢舉,導致有十多家被處死。 [6] 
正光五年(524年)九月,裴邃與虞鴻襲佔壽春,長孫稚率兵抗擊裴邃,一天之內與之交戰九次,梁軍後軍將軍蔡秀成因為迷路而沒有及時趕到,裴邃作戰不利只好領兵撤退。宣武帝元恪派遣行台酈道元、都督河間王元琛率軍支援長孫稚。 [7-9] 
孝昌元年(525年)正月,元琛抵達壽春,想要出兵與梁軍決戰。長孫稚認為當時久雨不晴不可以輕易出兵,元琛拒不聽從,擅自率領五萬兵士出城攻打裴邃。裴邃列出四個圓形軍陣等待元琛軍隊前來,並指派直閣將軍李祖憐前去魏軍前面挑戰,然後偽裝敗退;長孫稚和元琛出動全軍追擊李祖憐,裴邃的四個圓形軍陣爭相行動,結果魏軍中伏,魏軍大敗,被斬殺一萬多人。元琛逃進城內,長孫稚領兵在後面攔擊梁軍。入城後便關門固守,再也不敢出來迎戰。 [10]  起初,長孫稚總領強大的魏軍,卻長久不與梁軍決戰,當時下面議論紛紛,懷疑他別有用心。朝廷再派遣河間王元琛和臨淮王元彧、尚書李憲等三位都督,對外聲稱援助長孫稚,其實是為了防範他。 [11-12] 

長孫稚討伐民亂

孝昌二年(526年)正月,五原郡降户鮮于修禮等人率領北鎮流民在定州的左城舉事,朝廷任命長孫稚為大都督負責討伐叛亂,令他與河間王元琛共同討伐鮮于修禮。 [13]  四月,長孫稚率領大軍行至鄴城,朝廷詔令解除他的行台、大都督職,以河間王元琛擔任大都督,酈道元擔任行台。長孫稚派遣其子長孫子裕向朝廷上奏説:“前次我與元琛同在淮南,元琛因不聽正確意見而導致失敗,獨因我而得以保全,於是我們之間便產生了嫌隙,如今我實在難以接受他的調遣,希望朝廷給予調節。”但朝廷沒有準許。長孫稚和元琛前進到呼沱(一作呼沲)時,長孫稚不想出戰,但元琛不許,強迫他即刻出戰。長孫稚行進到五鹿的時候,遭到了鮮于修禮的截擊,元琛沒有前去援救。叛軍全部到達後,長孫稚的軍隊一敗塗地,長孫稚和元琛一併獲罪而被去職。 [14-16] 
同年六月,遷居蜀地的正平郡絳縣人陳雙熾聚眾反叛,自稱始建王。朝廷復任長孫稚為代理鎮西將軍、討蜀都督,前往討伐叛軍。 [17]  長孫稚因接連作戰有功,被授為平東將軍,並且恢復了原來的爵位。後來被授任為尚書右僕射。 [18-19] 

長孫稚平定雍州

孝昌三年(527年)十月,雍州刺史蕭寶夤佔據長安反叛,朝廷任命長孫稚為行台前往討伐蕭寶夤。 [20]  當時,長孫稚背發毒瘡還沒有痊癒,胡太后慰勞他説:“你的病如此嚴重,我本想讓你靜心修養,但朝廷卻無人可派怎麼辦?”長孫稚回答説:“我應當為朝廷死而後已,哪敢不盡自己的力量呢?”當時長孫稚的兒子長孫子彥也患腳病,扶着枴杖入宮拜謝。尚書僕射元順回頭對眾人説:“我們身處於廟堂高位,各任要職,朝廷危難的時候,唯獨讓患病的將領為我們出征,這恐怕不合適吧?”當時朝堂之上沒有敢回答的人。 [21-22] 
當時,薛鳳賢在正平郡反叛,薛修義的軍隊聚集在河東,分別佔據鹽池,圍攻蒲坂,準備東西聯合,來響應蕭寶夤的叛亂。孝昌四年(528年)正月,蕭寶夤大軍包圍馮翊,但沒有攻下。長孫稚的軍隊行進到恆農,行台左丞楊侃對長孫稚説:“昔日魏武曹操韓遂馬超潼關交戰數日,雙方相持不下,依韓遂、馬超的才能,遠不能與曹操相比,但是戰事卻很長時間沒有結果,原因就在於韓遂、馬超扼守住險要關口。現在叛軍的守備已經很穩固了。這種局面即使是魏武曹操再生,也難以施展他的才能。您不如向北奪取蒲阪,再渡過黃河向西,進入敵人的腹地,必置叛軍於死地。這樣華州之圍便會不戰而解,潼關守敵必定顧慮後方而逃走。周圍的城池也必然會隨之解圍,長安城便可坐而取之。如果我的計策可行的話,我願意為您做前鋒。”長孫稚説:“你的計策倒是很好,但是現在薛修義包圍河東、薛鳳賢據守安邑,宗正珍孫把守虞坂,無法通過,怎麼能到達呢?”楊侃説:“珍孫只不過是一介武夫,因偶然的機緣得以成為將領,他只能被人驅使,哪能指揮得了別人!河東郡的治所在蒲阪,蒲阪西邊靠近黃河,所轄區域大部分在郡治所的東部。薛修義率軍隊、百姓向西包圍郡治蒲阪,他們的父母、妻兒卻還都留在原來的地方,一旦聽説官軍到來,他們都會有內顧之憂,一定會望風披靡不戰自潰。”長孫稚便派自己的兒子長孫子彥與楊侃一起率領騎兵從恆農北渡黃河,佔據石錐壁。楊侃聲言:“現在暫時停在這裏等待步兵,並且看一看民心所向。”於是命令那些送來投降者的名單的人各自回到村子,並且告訴他們:“等到官軍燃起三堆烽火時,你們也要燃舉烽火相呼應。那些不舉烽火相呼應的人,便是賊軍的同黨,要殺掉他們,將沒收的財產犒賞軍隊。”於是村民們相互轉告,即使內心不想投降的人也假裝舉起烽火,一夜之間,火光遍佈數百里。圍攻蒲阪的叛軍不知其中原委,各自潰散逃歸。薛修義也逃回老家,與薛鳳賢一起請降。正月十八日,長孫稚率軍攻克潼關,進入河東。 [23-25] 

長孫稚保衞鹽池

當時,恰逢孝明帝元詡下詔要廢除鹽池税,長孫稚上疏説:“鹽池是上天賦予的物產,況且靠近京城,正應該把它當作寶物好好守護,依據常理均衡地補給百姓。當今之時,四方多難,國家府庫空虛,冀州、定州叛亂紛起,國家正常的户調絹帛無法收上來,一切全靠府庫的儲備,只有支出,沒有收入。大致估算一下鹽税收入,一年之中,按絹的價值計算的話,不少於三十萬匹絹的收入,這就猶同將冀州、定州這兩個州置於京郊一樣。現在如果再廢除鹽池税的話,那可就是兩次失計。臣上次之所以敢違抗您的聖旨,沒有先討伐關內的賊兵,而是先徑直解除河東之圍,這並不是以長安為緩而以蒲坂為急,而是蒲坂一但淪陷,就會失去鹽池,三軍勢必會缺乏糧食。上天助我大魏,這一計策果然是正確的。過去孝文帝太平之年,什麼都不缺少,尚且創置鹽官對鹽池加以管理、保護,那樣做的目的,並不是要跟老百姓爭利,而是擔心由於利益衝突而導致社會動亂。何況當今國家財政不足,租税已經提前徵收六年,户調已經摺合到明年,這些都是掠取百姓私財的措施,事情出於不得已。我這就讓那些管理、保護鹽池的將尉們,回去率領他們的部下,仍按往常一樣徵收鹽税,是否廢除,再聽陛下以後的詔令。” [26-28]  不久,長孫稚打敗蕭寶夤的部將侯終德,蕭寶夤出逃,雍州平定。
孝昌四年(528年)二月,朝廷授任長孫稚為車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雍州刺史 [29-30]  、尚書僕射、西道行台。 [31] 

長孫稚升官封王

永安元年(528年)四月,孝莊帝元子攸繼位,封長孫稚為上黨王。不久,授任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改封馮翊王 [32]  ,後降為馮翊郡公。永安二年(529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升任司徒 [33]  ,加任侍中,兼任尚書令、大行台,仍舊鎮守長安。 [34-35] 
建明元年(530年),前廢帝元恭即位後,長孫稚升任太尉,錄尚書事。等到韓陵之戰失敗,斛斯椿先佔據河橋,謀劃誅殺爾朱氏。長孫稚進入洛陽,向前廢帝報告誅殺爾朱世隆兄弟的意圖。 [36-37] 

長孫稚隨遷去世

北魏孝武帝元修初年,長孫稚改任太傅、錄尚書事。以擁立皇帝的功勞,另封開國子。長孫稚上奏請求改授給姨表哥哥廷尉卿元洪超的次子元惲。當初,長孫稚出生後母親亡故,被元洪超的母親所撫養,所以請求讓爵位,北魏孝武帝准許他的請求。 [38]  孝武帝西遷關中時,長孫稚鎮守虎牢,隨駕趕赴長安 [39]  ,授任太師、錄尚書事,封上黨王。 [40] 
大統元年(535年),長孫稚去世,追贈假黃鉞、大丞相、都督三十州諸軍事、雍州刺史,諡號文宣。 [41] 

長孫稚主要成就

北魏孝昌三年(527年)十月,車騎大將軍蕭寶寅起兵反叛,尚書僕射行台長孫稚領兵討伐。叛軍佔踞潼關,圍攻馮翊(今大荔縣)。長孫稚駐軍於弘農(今華陰)。左丞楊侃説:潼關險要,重兵駐守,不如北取蒲坂,渡河而西,入其腹地,則華山之圍不戰自解,潼關守兵必自顧而遁。枝節既解,長安唾手兵北渡據錐壁。長孫稚命令凡釋降者各回其村。並告知:官軍舉三烽為號,降者需舉烽相應,不降者必進擊屠殺。村民聞訊暗中奔走相告。一夜之間,火光遍數百里,圍城叛軍不測虛實,各自逃散。薛修義、薛鳳賢率部投降,長孫稚軍擊潰叛軍,馮翊之圍不戰自解,長孫稚佔據潼關,獲全勝。 [42] 

長孫稚歷史評價

  • 魏收《魏書》:①聰敏有才藝,虛心愛士。 [1]  ②熾乃早稱英俊。” [1] 
  • 李延壽《北史》:少輕俠,鬥雞走馬,力爭殺人。

長孫稚軼事典故

長孫稚年少時鬥雞走馬,與人爭鬥將其殺死,躲藏在龍門鎮將陳興德家。後來,長孫稚了為報恩,將繼室羅氏前夫之女呂氏,嫁給陳興德之兄陳興恩。 [43] 

長孫稚家庭成員

長孫稚父祖

  • 曾祖:長孫道生 [44]  司空兼侍中、上黨王。
  • 祖父:長孫抗 [45]  ,字烏者,特進、上黨康王。 [46]  (《長孫儁墓誌》)
  • 父親:長孫觀 [47]  ,字拔六觀),徵南大將軍、上黨定王。 [46]  (《長孫儁墓誌》

長孫稚妻子

正妻:張氏,生二子長孫子彥長孫子裕 [43] 
繼室:羅氏,生三子:長孫紹遠、長孫士亮、長孫季亮。羅氏大長孫稚十餘歲,性格好妒,不許長孫稚有姬妾。有四個童僕因她懷疑與丈夫有染,被迫害致死。 [43] 

長孫稚子女

兒子
  • 長孫子彥(字儁),以字行,官至後軍大都督,諡號威襄。 [46] 
  • 長孫子裕,(字裕),隋太常卿,平原侯。
  • 長孫紹遠,精通禮樂,才華橫溢,號稱樂祖,死後配饗廟庭。
  • 長孫士亮(字澄),北周刺史,義文郡公。 [48] 
  • 長孫季亮(字總),隋朝金紫光祿大夫,清都郡公。
女兒
  • 長孫氏,嫁給侯剛之子侯淵。 [4] 

長孫稚史籍記載

  • 魏書·卷二十五·列傳第十三》 [1] 
  • 北史·卷二十二·列傳第十》 [49] 
  • 資治通鑑 卷一百五十 梁紀六》 [50] 
參考資料
  • 1.    《魏書·卷二十五·列傳第十三》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5-03-18]
  • 2.    《北史·卷二十二·列傳第十》:(長孫觀)子冀歸,六歲襲爵,降為公。孝文以其幼承家業,賜名幼,字承業。承業聰敏有才藝,虛心愛士,為前將軍,從孝文南討。
  • 3.    《魏書·卷二十五·列傳第十三》:(長孫觀)子冀歸,六歲襲爵,降為公。高祖以其幼承家業,賜名稚,字承業。稚聰敏有才藝,虛心愛士。為前將軍,從高祖南討,授七兵尚書、太常卿、右將軍。
  • 4.    《魏書·卷二十五·列傳第十三》:世宗時,侯剛子淵,稚之女婿。剛為元叉所厚,故稚驟得轉進。出為撫軍大將軍,領揚州刺史,假鎮南大將軍,都督淮南諸軍事。
  • 5.    《北史·卷二十二·列傳第十》:宣武時,為揚州刺史、假鎮南大將軍、都督淮南諸軍事。
  • 6.    《資治通鑑·卷一百四十九》:秋,七月,丁酉,以大匠卿裴邃為信武將軍,假節,督眾軍討義州,破魏義州刺史封壽於檀公峴,遂圍其城;壽請降,復取義州。魏以尚書左丞張普惠為行台,將兵救之,不及。以裴邃為豫州刺史,鎮合肥。邃欲襲壽陽,陰結壽陽民李瓜花等為內應。邃已勒兵為期日,恐魏覺之,先移魏揚州雲:“魏始於馬頭置戍,如聞復欲修白捺故城,若爾,便相侵逼,此亦須營歐陽,設交境之備。今板卒已集,唯聽信還。”揚州刺史長孫稚謀於僚佐,皆曰:“此無修白捺之意,宜以實報之。”錄事參軍楊侃曰:“白捺小城,本非形勝;邃好狡數,今集兵遣移,恐有它意。”稚大寤,曰:“錄事可亟作移報之。”侃報移曰:“彼之纂兵,想別有意,何為妄構白捺!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勿謂秦無人也。”邃得移,以為魏人已覺,即散其兵。瓜花等以失期,遂相告發,伏誅者十餘家。稚,觀之子;侃,播之子也。
  • 7.    《魏書·卷二十五·列傳第十三》:蕭衍將裴邃、虞鴻襲據壽春,稚諸子驍果,邃頗難之,號曰“鐵小兒”。詔河間王琛總眾援之。
  • 8.    《北史·卷二十二·列傳第十》:梁將裴邃、虞鴻襲據壽春,承業諸子驍果,邃頗難之,號曰:“鐵小兒”。詔河間王琛總眾援之。
  • 9.    《資治通鑑·卷一百五十》:九月,戊申,成景俊拔魏睢陵。戊午,北兗州刺史趙景悦圍荊山。裴邃帥騎三千襲壽陽,壬戌夜,斬關而入,克其外郭。魏揚州刺史長孫稚御之,一日九戰,後軍蔡秀成失道不至,邃引兵還。別將擊魏淮陽,魏使行台酈道元、都督河間王琛救壽陽,安樂王鑑救淮陽。
  • 10.    《資治通鑑·卷一百五十》:琛至壽陽,欲出兵決戰。長孫稚以為久雨,未可出;琛不聽,引兵五萬出城擊邃。邃為四甄以待之,使直閣將軍李祖憐先挑戰而偽退;稚、琛悉眾追之,四甄競發,魏師大敗,斬首萬餘級。琛走入城,稚勒兵而殿,遂閉門自固,不敢復出。
  • 11.    《魏書·卷二十五·列傳第十三》:琛欲決戰,稚以雨久,更須持重。琛弗從,遂戰,為賊所乘,稚後殿。初,稚既總強兵,久不決戰,議者疑有異圖。朝廷重遣河間王琛及臨淮王彧、尚書李憲等三都督,外聲助稚,內實防之。
  • 12.    《北史·卷二十二·列傳第十》:琛欲決戰,承業以雨久,更須持重。琛弗從,遂戰,為賊所乘,承業後殿。初,承業既總強兵,久不決戰,議者疑有異圖。朝庭重遣河間王琛及臨淮王彧、尚書李憲等三都督,外聲助承業,內實防之。
  • 13.    《資治通鑑·卷一百五十一》:五原降户鮮于修禮等帥北鎮流民反於定州之左城,改元魯興,引兵向州城,州兵御之不利。楊津至靈丘,聞定州危迫,引兵救之,入據州城。修禮至,津欲出擊之,長史許被不聽,津手劍擊之,被走得免。津開門出戰,斬首數百,賊退,人心少安。詔尋以津為定州刺史兼北道行台。魏以揚州刺史長孫稚為大都督北討諸軍事,與河間王琛共討修禮。
  • 14.    《魏書·卷二十五·列傳第十三》:會鮮于脩禮反於中山,以稚為大都督北討。尋以本使達鄴城。詔稚解行台,罷大使,遣河間王琛為大都督,酈道元為行台。稚遣子子裕奉表,稱與琛同在淮南,俱當國難,琛敗臣全,遂生私隙。且臨機奪帥,非算所長。書奏,不納。琛與稚前到呼沱,稚未欲戰,而琛不從。行達五鹿,為脩禮邀擊,琛不赴之。賊總至,遂大敗,稚與琛併除名。
  • 15.    《北史·卷二十二·列傳第十》:會鮮于修禮反於中山,以承業為大都督北討。尋以本使達鄴城,詔承業解行台,罷大使,遣河間王琛為大都督,酈道元為行台。承業遣子子裕奉表,稱與琛同在淮南,俱當國難。琛敗臣全,遂生私隙。且臨機奪帥,非策所長。書奏,不納。琛與承業前到呼沲,承業未欲戰,而琛不從。行達五鹿,為修禮邀擊,琛不赴之,賊總至,遂大敗。承業與琛併除名。
  • 16.    《資治通鑑·卷一百五十一》:長孫稚行至鄴,詔解大都督,以河間王琛代之。稚上言:"向與琛同在淮南,琛敗臣全,遂成私隙,今難以受其節度。"魏朝不聽。前至呼沱,稚未欲戰,琛不從。鮮于修禮邀擊稚於五鹿,琛不赴救,稚軍大敗,稚、琛並坐除名。
  • 17.    《資治通鑑·卷一百五十一》:六月,魏降蜀陳雙熾聚眾反,自號始建王。魏以假鎮西將軍長孫稚為討蜀都督。
  • 18.    《魏書·卷二十五·列傳第十三》:尋而正平郡蜀反,復假稚鎮西將軍、討蜀都督。頻戰有功,除平東將軍,複本爵。後除尚書右僕射。
  • 19.    《北史·卷二十二·列傳第十》:尋而正平郡蜀反,復假承業鎮西將軍、討蜀都督。頻戰有功,除平東將軍,複本爵。後除尚書右僕射。
  • 20.    《資治通鑑·卷一百五十一》:魏以尚書僕射長孫稚為行台以討寶寅。
  • 21.    《魏書·卷二十五·列傳第十三》:未幾,雍州刺史蕭寶夤據州反,復以稚為行台討之。稚時背疽未愈,靈太后勞之曰:“卿疹源如此,朕欲相停,更無可寄如何?”稚答曰:“死而後已,敢不自力。”時子彥亦患腳痹,扶杖入辭。尚書僕射元順顧相謂曰:“吾等備位大臣,各居寵位,危難之日,病者先行,無乃不可乎?”莫有對者。
  • 22.    《北史·卷二十二·列傳第十》:未幾,雍州刺史蕭寶夤據州反,復以承業為行台討之。承業時背疽未愈,靈太后勞之曰:“卿疹源如此,朕欲相停,更無可寄,如何?”承業答曰:“死而後已,敢不自力。”時子彥亦患腳癉,扶杖入辭。尚書僕射元順顧相謂曰:“吾等備為大臣,各居寵位,危難之日,病者先行,無乃不可乎!”莫有對者。
  • 23.    《魏書·卷二十五·列傳第十三》:時薛鳳賢反於正平,薛脩義屯聚河東,分據鹽池,攻圍蒲坂,東西連結,以應寶夤。稚乃據河東。
  • 24.    《北史·卷二十二·列傳第十》:時薛鳳賢反於正平,薛修義屯聚河東,分據鹽池,攻圍蒲坂,東西連結,以應寶夤。承業乃據河東。
  • 25.    《資治通鑑·卷一百五十二》:蕭寶寅圍馮翊,未下;長孫稚軍至恆農,行台左丞楊侃謂稚曰:“昔魏武與韓遂、馬超據潼關相拒,遂、超之才,非魏武敵也,然而勝負久不決者,扼其險要故也。今賊守禦已固,雖魏武復生,無以施其智勇。不如北取蒲阪,渡河而西,入其腹心,置兵死地,則華州之圍不戰自解,潼關之守必內顧而走。支節既解,長安可坐取也。若愚計可取,願為明公前驅。”稚曰:“子之計則善矣;然今薛修義圍河東,薛鳳賢據安邑,宗正珍孫守虞坂不得進,如何可往?”侃曰:“珍孫行陳一夫,因緣為將,可為人使,安能使人!河東治在蒲反,西逼河漘,封疆多在郡東。修義驅帥士民西圍郡城,其父母妻子皆留舊村,一旦聞官軍來至,皆有內顧之心,必望風自潰矣。”稚乃使其子子彥與侃帥騎兵自恆農北渡,據石錐壁,侃聲言:“今且停此以待步兵,且觀民情向背。命送降名者各自還村,俟台軍舉三烽,當亦舉烽相應;其無應烽者,乃賊黨也,當進擊屠之,以所獲賞軍。”於是村民轉相告語,雖實未降者亦詐舉烽,一宿之間,火光遍數百里。賊圍城者不測其故,各自散歸;修義亦逃還,與鳳賢俱請降。丙子,稚克潼關,遂入河東。
  • 26.    《魏書·卷二十五·列傳第十三》:時有詔廢鹽池税,稚上表曰:“鹽池天資賄貨,密邇京畿,唯須寶而護之,均贍以理。今四境多虞,府藏罄竭。然冀定二州且亡且亂,常調之絹,不復可收。仰惟府庫,有出無入,必須經綸,出入相補。略論鹽税,一年之中,準絹而言,猶不應減三十萬匹也,便是移冀定二州置於畿甸。今若廢之,事同再失。臣前仰違嚴旨,不先討關賊而解河東者,非是閒長安而急蒲坂。蒲坂一陷,沒失鹽池,三軍口命,濟贍理絕。天助大魏,茲計不爽。昔高祖昇平之年,無所乏少,猶創置鹽官而加典護,非為物而競利,恐由利而亂俗也。況今王公素餐,百官尸祿,租徵六年之粟,調折來歲之資,此皆出人私財,奪人膂力。豈是願言,事不獲已。臣輒符司監將尉還率所部,依常收税,更聽後敕。”
  • 27.    《北史·卷二十二·列傳第十》:時有詔廢鹽池税,承業上表曰:“鹽池天資賄貨,密邇京畿,唯須寶而護之,均贍以理。今四境多虞,府藏罄竭,然冀、定二州,且亡且亂,常調之絹,不復可收。仰惟府庫,有出無入,必須經綸,出入相補。略論鹽税,一年之中,準絹而言,猶不應減三十萬疋也。便是移冀、定二州置於畿甸,今若廢之,事同再失。臣前仰違嚴旨,不先討關賊,徑解河東者,非是閒長安而急蒲坂。蒲坂一陷,沒失鹽池,三軍口命,濟贍理絕。天助大魏,茲計不爽。昔高祖昇平之年,無所乏少,猶創置鹽官而加典護。非為物而競利,恐由利而亂俗也。況今王公素餐,百官尸祿,租徵六年之粟,調折來歲之資。此皆出入私財,奪人膂力,豈是願言,事不獲已。臣輒符司監將尉,還率所部,依常收税,更聽後敕。”
  • 28.    《資治通鑑·卷一百五十二》:會有詔廢鹽池税,稚上表以為:“鹽池天產之貨,密邇京畿,唯應寶而守之,均贍以理。今四方多虞,府藏罄竭,冀、定擾攘,常謂之絹不復可收,唯仰府庫,有出無入。略論鹽税,一年之中,準絹而言,不減三十萬匹,乃是移冀、定二州置於畿甸。今若廢之,事同再失。臣前仰違嚴旨,而先討關賊,徑解河東者,非緩長安而急薄阪,一失鹽池,三軍乏食。天助大魏,茲計不爽。昔高祖昇平之年,無所乏少,猶創置鹽官而加典護,非與物競利,恐由利而亂俗也。況今國用不足,租徵六年之粟,調折來歲之資,此皆奪人私財,事不獲已。臣輒符同監將、尉,還帥所部,依常收税,更聽後敕。”
  • 29.    《魏書·卷二十五·列傳第十三》:稚克寶夤將侯終德,寶夤出走,雍州平。除雍州刺史。
  • 30.    《北史·卷二十二·列傳第十》:及雍州平,除雍州刺史。
  • 31.    《資治通鑑·卷一百五十二》:二月,魏以長孫稚為車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雍州刺史、尚書僕射、西道行台。
  • 32.    《資治通鑑·卷一百五十二》:癸卯,以江陽王繼為太師,北海王顥為太傅;光祿大夫李延寔為太保,賜爵濮陽王;幷州刺史元天穆為太尉,賜爵上黨王;前侍中楊椿為司徒;車騎大將軍穆紹為司空,領尚書令,進爵頓丘王;雍州刺史長孫稚為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賜爵馮翊王;殿中尚書元諶為尚書右僕射,賜爵魏郡王;金紫光祿大夫廣陵王恭加儀同三司;其餘起家暴貴者,不可勝數。延寔,衝之子也,以帝舅故得超拜。
  • 33.    《資治通鑑·卷一百五十三》:丙午,魏以城陽王徽為太保,丹楊王蕭贊為太尉,雍州刺史長孫稚為司徒。
  • 34.    《魏書·卷二十五·列傳第十三》:莊帝初,封上黨王,尋改馮翊王,後降為郡公。遷司徒公,加侍中,兼尚書令、大行台,仍鎮長安。
  • 35.    《北史·卷二十二·列傳第十》:孝莊初,封上黨王,尋改馮翊王,後降為郡公。遷司徒公,加侍中、兼尚書令、大行台,仍鎮長安。
  • 36.    《魏書·卷二十五·列傳第十三》:前廢帝立,遷太尉公,錄尚書事。及韓陵之敗,斛斯椿先據河橋,謀誅爾朱。使稚入洛,啓帝誅世隆兄弟之意。
  • 37.    《北史·卷二十二·列傳第十》:節閔立,遷太尉公、錄尚書事。及韓陵之敗,斛斯椿先據河橋,謀誅爾朱。使承業入洛,啓節閔誅世隆兄弟之意。
  • 38.    《北史·卷二十二·列傳第十》:孝武初,轉太傅,以定策功,更封開國子。承業表請回授其姨兄廷尉卿元洪超次子惲。初,承業生而母亡,為洪超母所撫養,是以求讓。許之。
  • 39.    《魏書·卷二十五·列傳第十三》:出帝初,轉太傅,錄尚書事。以定策功,更封開國子。稚表請回授其姨兄廷尉卿元洪超次子惲。初,稚生而母亡,為洪超母所撫養,是以求讓,許之。出帝入關,稚時鎮虎牢,亦隨赴長安。
  • 40.    《北史·卷二十二·列傳第十》:武帝入關,承業時鎮武牢,亦隨赴長安,位太師、錄尚書事,封上黨王。
  • 41.    《北史·卷二十二·列傳第十》:大統元年,薨,贈假黃鉞、大丞相、都督三十州諸軍事、雍州刺史,諡曰文宣。
  • 42.    長孫稚克敵據潼關  .渭南市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6-03-28]
  • 43.    《魏書·卷二十五·列傳第十三》:稚妻張氏,生二子,子彥、子裕。後與羅氏私通,遂殺其夫,棄張納羅。羅年大稚十餘歲,妒忌防限。稚雅相愛敬,旁無姻妾,僮侍之中,嫌疑致死者,乃有數四。羅生三子,紹遠、士亮、季亮,兄弟皆廉武。稚少輕俠,鬥雞走馬,力爭殺人,因亡抵龍門將陳興德家,會赦乃免。因以後妻羅前夫女呂氏,妻興德兄興恩以報之。
  • 44.    《魏書·卷二十五·列傳第十三》:長孫道生,嵩從子也。
  • 45.    《魏書·卷二十五·列傳第十三》:(長孫道生)子抗,位少卿,早卒。
  • 46.    《魏故使持節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太子太傅後軍大都督侍中雍州刺史平高公長孫使君墓誌》 曾祖諱烏者,特進上黨康王。祖諱拔六觀,司空定王。考諱稚,太師文宣王。公諱儁,字子彥,河南洛陽人,太尉上黨靖王之玄孫.........八年,作六軍,為後軍大都督。春秋五十二,大統十四年歲次戊辰五月十七日薨,贈本官雍州刺史。諡曰威襄,其年十月廿二日,祔葬於文宣王之塋。
  • 47.    《魏書·卷二十五·列傳第十三》:抗子觀,少以壯勇知名,後襲祖爵上黨王。
  • 48.    《侍中太傅錄尚書事馮翊郡開國公第四子散騎常侍徵東將軍金」紫光祿大夫西華縣 開國侯長孫士亮妻廣平郡君宋氏墓誌》 夫人諱靈妃,廣平烈人人也。祖弁,識悟恢朗,才美當時。高皇帝賞」遇,顧命斯托,歷位給事黃門侍郎吏部尚書相州大中正烈人子使」持節鎮北將軍瀛州刺史。父維,機亮衝敏,少播令響。襲爵除冠軍將」軍營洛二州刺史.........世子山尼,次道客。女始蘭,次瞿沙。 【志側】大魏永興二年歲次癸丑正月庚寅朔廿日己酉。北京圖書館藏拓
  • 49.    《北史·卷二十二·列傳第十》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5-03-26]
  • 50.    《資治通鑑 卷一百五十 梁紀六》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04-23]
  • 51.    錢木爾·達瓦買提主編;那順巴特爾,莫福山副主編.中國少數民族文化大辭典 綜合卷.北京:民族出版社.1999.第384頁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