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鐘山即事

鎖定
《鐘山即事》是北宋政治家、文學家王安石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這首詩反映的是幽閒意境,抒寫了詩人神離塵寰、心無掛礙的超脱情懷,但字裏行間也藴含着的孤獨、寂寞和政治上失意的心情。
作品名稱
《鐘山即事》
作    者
王安石
創作年代
北宋
作品出處
《臨川先生文集》
文學體裁
七言律詩

鐘山即事作品原文

鐘山即事
澗水無聲繞竹流
竹西花草弄春柔
茅檐相對坐終日
一鳥不鳴山更幽 [1] 

鐘山即事註釋譯文

鐘山即事詞句註釋

⑴鐘山:紫金山,今江蘇省南京市。即事:就眼前景物加以描寫,有感於當前事物。
⑵澗水:山澗流水。
⑶竹西:竹林西畔。弄春柔:在春意中擺弄柔美姿態的意思。
⑷茅檐:茅屋檐。相對,對着山 。
⑸幽:幽靜,幽閒。 [1]  [2] 

鐘山即事白話譯文

山澗中的流水,靜悄悄的,繞着竹林流淌。竹林西畔,那繁花綠草,柔軟的枝條在春風中搖晃。我坐在茅屋檐下,整天看着這明媚的春光;夕陽西下,耳邊聽不到一聲鳥鳴,山中顯得格外的靜寂幽曠。 [2] 

鐘山即事創作背景

這首詩是王安石變法失利後,辭去相位退居金陵,日遊鐘山時有感而作。 [2] 

鐘山即事作品鑑賞

王安石在晚年罷相隱居之後,詩歌創作也發生了變化,政治題材減少了,寫湖光山色的小詩多了,壯年時代的豪放雄奇的風格改變了,取而代之的是清空精絕、雅麗低迴。這個時期的作品在藝術上則更為成熟了,有一唱三嘆之感。
這是一首饒有風味的小詩。詩人坐在家門口,對着澗水、綠竹、花草,興趣盎然。不知不覺地,白天過去,夕陽下山,山中十分幽靜,連鳥都不叫一聲。看似脱去世故,其還是人退而心不退,故作此詩,以表達心中的不平。 在詩人王安石的筆下,一切都是鮮活的,都是充滿生機與活力的,“澗”是鮮活的,在山間竹林裏迴環往復,奔騰跳躍,唱着歌,帶着笑流向遠方;“竹”也是鮮活的,彷彿在你的思維深處亭亭玉立,舞動腰身,款款弄姿,將那婀娜的影子倒影於流水之中;再看那“花草”,正在舞弄柔情。
然而,在詩人的筆下,一切又都那麼幽深靜寂,“澗”是幽靜的,“竹”是幽靜的,“花草”也是幽靜的,無聲無息,自生自長,隨心所欲,享受春天,自我陶醉。人,“茅檐相對坐終日”,整天整日一聲不響地在屋檐下對着大山靜靜的坐着,幽閒、寂寞至極。末句是改用南朝梁王籍《入若耶溪》句:“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王安石翻過一層,變成“一鳥不鳴山更幽”。對這樣的改寫,前人多有譏刺,認為一鳥不鳴,山自然更幽,用不着多説,所以王安石這麼一改,是點金成鐵。王安石的詩與王籍的詩實際上代表了兩種修辭手法。王籍是用反襯。山中鳥雀齊鳴,聲音撲耳,是因為山裏已沒有人,成了鳥的世界,鳥才會如此啼鳴,就像歐陽修《醉翁亭記》所説,是“樹林陰翳,鳴聲上下,遊人去而羣鳥樂也”。這樣寫,寓靜於鬧,更富有情理韻味,經常被詩家所採用,如杜甫《題張氏隱居》:“春山無伴獨相求,伐木丁丁山更幽。”就是用此手法。王安石的詩是直寫,從正面渲染靜態,顯得平淡自然,直截明快。從詩歌的底藴來説,王籍的詩更耐讀一些。
王安石善於融合前人詩句入詩,有很多成功的例子。這首詩從這一點上來説,改得似乎太不高明,與他的學養不稱。從這一反常來考慮,古人常以鼠雀喻讒佞的人攻擊別人,王安石推行新法,受到很多人反對,在詩中也許即以“一鳥不鳴”表示自己退居後再也聽不到這些攻訐聲因此而很高興。 [1]  [2] 

鐘山即事作者簡介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號半山,人稱半山居士。封為舒國公,後又改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漢族,北宋臨川縣城鹽埠嶺(今臨川區鄧家巷)人。慶曆二年(1042年)進士。嘉祐三年(1058年)上萬言書,提出變法主張。宋神宗熙寧二年(1069年)任參知政事,推行新法。次年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熙寧七年(1074年)罷相,次年復任宰相;熙寧九年(1076年)再次罷相,退居江寧(今江蘇南京)半山園,封舒國公,不久改封荊,世稱荊公。卒諡文。執政期間,曾與其子王雱呂惠卿等註釋《詩經》《尚書》《周官》,時稱《三經新義》。其文雄健峭拔,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歌遒勁清新。所著《字説》《鐘山一日錄》等,多已散佚。今存《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後人輯有《周官新義》《詩義鈎沉》等。 [3] 
參考資料
  • 1.    張鳴.宋詩選:人民文學出版社,2007:164
  • 2.    李夢生.宋詩三百首全解: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68-69
  • 3.    繆鉞 等.宋詩鑑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7:14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