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漢字)

鎖定
銅,漢語常用字(一級字) [1]  ,讀作tóng,形聲字,最早見於戰國文字 [2]  。本義為金屬名,古稱赤金;後引申為銅質器物的省稱,還可用來比喻堅強、牢固。
(基本信息欄參考資料: [3] 
中文名
拼    音
tóng
注    音
ㄊㄨㄥˊ
總筆畫
14
部    首
結    構
左右結構
繁體字
字    級
一級字 [1] 
平水韻
一東 平聲 [4] 
統一碼
基本區 U+94DC
鄭    碼
pld
倉頡碼
opbmr
筆順號碼
31115251251

字源演變

字形演變 字形演變 [2]
銅(繁體)自金文至楷書字形皆為從金、同聲。“釒”為金粒,作為形符,表示義與金屬有關;“同”為會合、聚集,於此作為不示義的聲符,表示音讀。在六書中屬於形聲字。現代漢語規範字作“銅”。 [5] 
《説文》:“銅,赤金也。從金,同聲。”《漢書·食貨志》:“金有三等,黃金為上,白金為中,赤金為下。”春秋時金文洹子孟姜壺:“齊侯拜嘉命,於上天子用璧備一𤔲(笥),於大舞(巫)𤔲(司)折(誓)於(與)大𤔲(司)命用璧、兩壺、八鼎……用鑄爾羞銅,用御天子之事。” [2] 

詳細釋義

拼音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tóng
名詞
金屬元素。符號Cu。淡紫紅色,延展性、導電性和導熱性都很好。古謂之赤金。銅的合金是電氣工業、機械工業、國防工業等的重要原料。
copper
墨子·雜守》:“寇近,亟收諸雜鄉金器,若銅鐵及他可以左守事者。”
漢書·食貨志下》“赤金為下”顏師古注引三國魏孟康曰:“赤金,丹陽銅也。”
清史稿·災異志一》:“黃濟縣民金澤妻生子無耳目口鼻,兩頭一角,扣之有聲如銅。”
銅山;銅花;銅金;銅粉;銅陵;銅落;銅腥
指銅製樂器。
brasswind instrument
賈誼《新書·胎教》:“太子生而泣,太師吹銅,曰‘聲中某律’。”

指銅印。
bronze seal
揚雄《法言孝至》:“由其德,舜禹受天下不為泰。不由其德,五兩之綸,半通之銅,亦泰矣。”李軌注:“五兩之綸,半通之銅,皆有秩嗇夫之印、綬,印、綬之微者也。”

指銅錢,錢。
money
《後漢書·崔寔傳》:“﹝崔烈﹞從容問其子鈞曰:‘吾居三公,於議者何如?’……鈞曰:‘論者嫌其銅臭。’”
初刻拍案驚奇》卷三三:“不過是誤殺子孫,不致償命,只罰些銅納贖。”
聞一多《死水·洗衣歌》:“銅是那樣臭,血是那樣腥。”

指銅鏡。
bronze mirror
孟郊《君子勿鬱郁士有謗毀者作詩以贈之》之二:“玄發不知白,曉入寒銅覺。”
明袁宏道《病起偶題》詩之一:“對客心如怯,窺銅只自憐。”
金人瑞《閨怨》詩:“湖州鏡子淨於天,照病臨愁十四年。銅亦命中無福廕,不教一遍得鮮妍。”

形容詞
喻堅固的。
solid
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福建三·延平府》:“諺曰:‘銅延平,鐵邵武。’”
銅郭;銅堞;銅樓;銅山鐵壁銅頭鐵額
喻堅強,強大有力的。
strong

銅豌豆 [3]  [6] 

古籍釋義

説文解字

銅,赤金也。從金同聲。徒紅切 [3] 

説文解字注

銅,赤金也。
銅色本赤。今之白銅、㸃化為之耳。《食貨志》曰:金有三等。黃金為上。白金為中。赤金為下。孟康曰:赤金、丹陽銅也。按丹陽銅卽吳王濞傳章郡銅山、貨殖傳章山之銅也。
從金。同聲。
徒紅切。九部。 [3] 

康熙字典

《唐韻》徒紅切。《集韻》《韻會》徒東切。𠀤音同。《説文》:赤金也。《本草集解》:銅有赤白靑三種。赤銅出川廣雲貴等處,山中土人穴山採礦,鍊取之。白銅出雲南,靑銅出南番。《廣韻》:金之一品。《前漢·律曆志》:凡律度量用銅者,取為物至精,不為燥濕寒暑變節,不為霜露風雨攺形也。
又自然銅。一名石髓鉛。
又銅靑。《本草集解》:銅之精華,卽空綠,以次空靑也。《抱朴子·金丹卷》:銅靑塗腳,入水不腐。
又地名。《左傳·成九年》:執諸銅鞮。注:銅鞮,晉別縣,在上黨。《前漢·地理志》:益州郡銅瀨縣。
又山名。《前漢·吳王濞傳》:吳有豫章郡銅山。
又官名。《前漢·百官公卿表》:水衡都尉屬官有辨銅令丞。注:辨銅,主分別銅之種類也。
又宮名。《左傳·襄三十一年》:銅鞮之宮數里。注:銅鞮,晉離宮。
又人名。《前漢·古今人表》:銅鞮伯華。
又《前漢·宣帝紀》:金芝九莖,產於函德殿銅池中。注:銅池,承霤也。以銅為之。
又《古今注》:秦始皇有名馬曰銅爵。
又《史記·孝文本紀》:初與郡國守相為銅虎符。
又與洞通。《山海經》:洞庭之山。注:洞,或作銅。 [7]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中國大陸-中國台灣-中國香港) 字形對比(中國大陸-中國台灣-中國香港)

書寫演示

書寫演示 書寫演示

書法欣賞

音韻集匯

韻書集成

字形
韻書
聲調
韻目
字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釋義
廣韻
平聲

全濁
徒紅切
dʰuŋ
金之一品
集韻
平聲

全濁
徒東切
duŋ
説文赤金也
韻略

平聲





徒紅切

釋雲赤金
增韻

平聲





徒紅切


中原音韻

陽平
東鍾



次清

tʼuŋ

中州音韻

平聲
東鍾





徒龍切

赤金
洪武正韻

平聲


全濁
徒紅切
d‘uŋ
説文赤金 [8] 

上中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王力系統
d
ɔŋ
董同龢系統
ûŋ
周法高系統
d
ewŋ
李方桂系統
d
ung
兩漢
西漢


東漢




ung


ung
南北朝
北魏後期北齊

齊梁陳北周隋

隋唐
擬音/高本漢系統

擬音/王力系統

d
擬音/董同龢系統

擬音/周法高系統

d
擬音/李方桂系統

d
ung
擬音/陳新雄系統

[9-10]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