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銀行信用缺失

鎖定
銀行信用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金融市場的有序性、公正性和競爭性,給金融發展環境造成許多不利影響。銀行界逐步從“存貸款”管理轉移到以“風險管理”為主線的管理體系,並且開始引進國際一流銀行全面風險管理的理念、方法與技術。作為銀行業面臨的首要風險,信用風險引起了銀行業的高度重視。
中文名
銀行信用缺失
詮    釋
銀行信用是支柱和主體信用
特    點
有序性、公正性和競爭性
表現形式
銀行服務承諾與實際工作較大差距
原因分析
觀念制度,信息原因,信用風險

銀行信用缺失產生背景

社會信用體系中,銀行信用是支柱和主體信用,是連接國家信用企業信用個人信用的橋樑,在整個社會信用體系的建設中,具有先導和推動的作用。可以説,銀行信用的正常化,是整個社會信用健全完善的重要標誌,也是構築健康金融體系的基石。
然而,在具體信用風險管理工作中,信用風險管理不僅是技術、方法、規程和手段,更重要的是培育一種信用文化,是使大家在同一種文化的背景下有統一的認知、統一的行為模式。信用文化背景的建立比信用風險規章制度的建立更難,但比規章制度更有效。我國的銀行業在建章建制上不比國際同行差,缺少的是理解、支持並最終貫徹執行的信用環境、信用文化。可以説,分析銀行信用缺失的現狀、原因,對建立銀行信用體系十分有益。

銀行信用缺失表現形式

1.銀行服務的承諾與實際工作存在較大差距。隨着競爭的加劇,商業銀行紛紛做出諸如“一流的服務、一流的效率、一流的質量”的承諾。但實際上,由於一些金融機構缺乏現代金融服務意識和信貸營銷理念,某些基層網點人員服務意識較差,致使銀行實際工作與服務承諾之間出現了較大落差。
2.規範和穩健經營意識比較淡薄。少數金融機構為了逃避審計、財税及人民銀行的監管,人為偽造、變更會計憑證和賬簿,人為調整會計報表,虛報或瞞報經營業績。個別金融機構為表現政績,提供的各類資產負債數據失實。這些情況的出現,使原本信息不對稱的金融機構誠信缺損,並且藴涵了極大的道德風險
3.少數銀行基層網點結算紀律鬆弛,匯票到期後,拖延付款或無理拒付,造成銀行承兑匯票的違約。
4.信貸資金違規進入股市。個別金融機構擅自放寬條件,違規對企業簽發的無真實貿易背景的商業匯票進行承兑貼現致使部分資金違規流入股市。
5.少數機構不能嚴格執行國家的利率政策。
6.存在發放貸款時扣除利息,與開發商合謀發放假按揭貸款,信貸服務中的霸王條款等現象。個別金融機構擅自放寬條件,違規對企業簽發的無真實貿

銀行信用缺失原因分析

銀行信用缺失觀念制度

我國傳統文化中,誠信是基本的行為準則,但這並不是與市場經濟相匹配的誠信理念。在現代經濟條件下,誠信原則進一步體現為一種經濟倫理。經濟倫涉及到微觀的個人、企業組織和宏觀層面的經濟體制,其核心是經濟行為的目的性、合法性和道德規範三者的統一,兼顧效率與公平。
從觀念分析的角度看,我國缺乏與市場經濟相匹配的誠信理念,主要在於我國傳統道德倫理中缺乏與現代市場經濟相匹配的道德規範。即使是所謂儒商的道德規範,如重義輕利,過分強調禮讓重視和諧,其實是抑制競爭、忽視效率,阻礙了商品經濟的發展。現代誠信倫理的核心是尊重其他經濟主體和公共的產權邊界,存在理性的道德激勵。我國經濟脱胎於計劃經濟,在原有體制下,國有是公有、共有,沒有經濟主體獨立產權概念,不能給守信者以激勵,在公平競爭中增加社會的財富,相反卻產生了大量不道德競爭等違反誠信原則的商業行為,並有成為隱性制度的傾向。所以,經濟的正常運行既要有如法規等成文的制度安排,也要有如誠信等隱性制度約束,缺乏誠信道德規範的經濟社會,難以保證理性的法律秩序。誠信作為市場經濟的基本原則,是確保經濟活動有效性的重要因素,是構建市場經濟制度的道德基礎。因此,經濟倫理必須跟上市場經濟的發展進程,把誠信理念的“自律”與法治的“他律”有機結合起來。

銀行信用缺失信息原因

(1)信息不對稱問題。研究表明,市場信息往往是不完全的,它只提供了價格等顯現信息,卻無法提供有關市場主體(如借款人)“質地”的隱性信息,這種信息往往是潛在的,一方掌握而另一方不掌握,信息分佈嚴重不對稱。在金融領域,債權銀行佔有的信息往往是非常不充分的。以銀行的貸後管理為例,借款人在內部信息、還款意願等方面所佔有的信息居於絕對優勢,在銀企雙方的博弈中信息高度不對稱。企業財務狀況和其他基本數據對於銀行來説是外部信息,對外財務報表反映的信息具有一定的侷限性,報表數據存在非動態、不及時和可信度不高等問題,有關企業的大量信息則分散在工商税務、政府主管部門、金融機構等部門,這些信息也是零散的、不完整或是不準確不及時的。
(2)社會化信用不健全。信息方面的第二個問題是社會化信用服務體系不健全,銀行信息來源單一化。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社會化信用服務體系薄弱,服務水平不高。在歐美等發達國家,誠信制度已有100多年的歷史,包括企業信用制度和個人信用制度的社會信用服務體系較為完善,信用消費已超過全社會消費總量的10%,企業經營活動的80%以信用支付逃廢銀行債務的情況較少。

銀行信用缺失信用風險

我國金融機構風險管理手段落後,尤其是有關借款人誠信的信用風險管理的技術。在西方國家,較大的金融機構都建有一套較為完備的信用風險管理系統,如古典式的專家信用分析法和以計量統計分析為基礎的信用風險模型法。我國銀行在信用建設中,很有必要借鑑國外先進的管理模型和技術,逐步建立與深化適合中國銀行業的信用風險度量、評價系統,使我國銀行的信用風險管理更加科學化。

銀行信用缺失誠信缺損

誠信就是誠實加信用,誠信既是為人之本,也是商業行為之本,只有建立全社會的誠信基礎,才能維繫信用關係,現代經濟才能存在和發展,誠信是現代市場經濟的基本要素。在我國當前經濟轉軌過程中,誠信問題已成為最稀缺的資源之一。誠信缺損包括制度、市場和道德的全方位缺損,在金融領域突出表現為道德風險道德風險加劇了金融資產的運行風險,是構成金融領域不良資產的重要成因。

銀行信用缺失應對措施

銀行業要嚴格規範經營,帶頭維護信用秩序
1.努力提高服務質量,建立和完善誠信的金融服務體系。隨着銀行向現代化企業的轉變,一方面,銀行作為企業也要“重合同、守信用”,做出的承諾,一定要兑現;另一方面,要提高銀行服務的質量和水平。
2.建立誠信的經營考核體系。建立誠信體系就要求銀行端正經營意識與經營行為,擯棄不合理的以規模、總量為主的考核體系和考核指標,努力消除誘發各種製假造假的因素,要堅持依法經營與穩健經營相結合的原則,以“鐵賬本、鐵算盤、鐵規章”在社會中立足。
3.建立失信懲戒機制和守信增益機制。一方面,銀行要繼續依法對逃廢債企業採取懲戒措施,在落實債權基礎上,加強追償力度。另一方面,通過大力支持守信企業發展等多種方式,提高企業及整個社會的信用意識。
4.建立以防範風險為主要內容的內控制度和工作業務規程。包括貸款和對外交易支付的授權授信制度、財務成果分配和圍繞以防範風險而設計的會計核算制度等,要把各個業務處理環節都置於制度監督之下。
5.要發揮銀行在信用體系中的重要作用。巴塞爾協議是規範銀行運行的法典,也是銀行進行信用管理的法律依據。要使銀行具有信用發現、甄別、管理以及防範風險的動力和能力,只有加快改革的步伐與力度,引入競爭機制和破產機制,進行股份制改造,明晰產權主體及其權責利;進一步推進銀行公司治理結構的改革;在完善內部治理結構後,分期分批上市,運用資本市場強化銀行的內部激勵機制和風險約束機制,促進商業銀行在良好的信用環境中儘快發展壯大。
強化央行外部監管,增強服務功能
1.加強人民銀行的風險監管。要嚴格完善監管法規規章,儘可能避免制度缺陷。嚴格依法監管,執法必嚴,違法必糾。應嚴把機構的市場準入關,建立一套機構設置的考核體系,把業務量、成本、經濟效益、資本金或營運資金、內控制度及主要負責人的擬任資格等因素都納入該體系之中,加強機構的業務監管,建立一種平等的競爭機制,使其在界定的業務範圍內合法、穩健經營與發展。
2.要繼續發揮金融債權聯席會議的作用,嚴厲打擊各種惡意逃廢銀行債務行為,堅持系統內貸款企業信用狀況定期通報制度,加強對企業信用狀況的監督。
3.繼續加大商業承兑匯票的試點工作,重構良好的銀企關係,讓更多的企業充分認識到“信用就是財富”、“信用就是無形資產”,從而真正建立起銀企雙贏的格局。
4.要完善和增強銀行信貸登記諮詢系統的功能。進一步提高信貸諮詢系統的科技含量,不斷優化和完善系統功能。建立企業、個人徵信系統。督促商業銀行憑貸款卡放貸,進一步建立完善還款記錄制度。進一步充實借款企業信息,主動為金融機構提供信息服務,通過內部通報等方式加強風險提示。
完善監督
建立舉報制度,鼓勵社會各界對違反國家金融方針政策的行為進行舉報。強化信息披露,提高透明度,強化市場約束。發揮會計、審計事務所及信用評估等中介機構的作用,委託其開展對金融機構的審計、檢查和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