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金耳

鎖定
金耳(學名:Naematelia aurantialba (Bandoni & M. Zang) Millanes & Wedin)是耳包革科、耳包革屬真菌。擔子果大型,半球形至不定型塊狀,全體呈腦狀至分裂為數個具深溝槽而粗厚的裂瓣,直徑3-12釐米,高2-8釐米。子實層遍生外露表層,為一寬廣疏鬆包含着擔子的區域;原擔子初橢圓形至卵形;成熟下擔子球形、近球形,稀有梨形至具短柄狀基部,長13-25微米,寬11.5-19.5皮米。 [1]  [5] 
金耳分佈於中國福建四川雲南陝西山西貴州西藏等高海拔林帶,以滇西北及西藏東南部多產。多生長於夏、秋季,在海拔1800-3200米範圍內生長較多,常單生或羣生於闊葉林、針闊混交林中的殼鬥科、樺木科等闊葉樹朽木上。 [2]  [5] 
金耳含有豐富脂肪,蛋白質和磷、硫、錳、鐵、鎂、鈣、鉀等微量元素,是一種營養滋補品,並可作為藥用。其性温中帶寒,味甘,能化痰、止咳、定喘、調氣,平肝腸,主治肺熱、痰多,感冒咳嗽、氣喘、高血壓等病症。 [6] 
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大型真菌卷》(2018年5月)——易危(VU)。 [4] 
(概述圖參考來源: [7] 
中文名
金耳
別    名
金黃銀耳
黃耳
腦耳
黃木耳
雲南黃木耳
拉丁學名
Naematelia aurantialba (Bandoni & M. Zang) Millanes & Wedin [5] 
真菌界
擔子菌門
銀耳綱
銀耳目
耳包革科
耳包革屬 [5] 
金耳

金耳真菌學史

金耳學名發展

在1985年以前,中國的多數文獻資料中,金耳的學名多源於鄧叔羣的《中國的真菌》一書,為Tremella mesenterica Retz. ex Fr.。如戴芳瀾的《中國真菌總彙》、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隊的《西藏真菌》、張光亞的《雲南食用菌》和卯曉嵐的《中國大型真菌》等著作中都採用這一學名。 [5] 
其實,金耳的形態解剖學特徵和營養模式等分類學性狀與Tremella mesenterica的描述並非完全一致。1976年,黃年來提出金耳的學名應為Tremella encephala Pers.,但此學名對應的分類羣雖子實體形態解剖特徵與金耳很相似,但仍與金耳存在一定差異:①其子實體幹後為暗棕褐色至褐黑色;②其是以血痕韌革菌(Stereum sanguinolentum (Alb. et Schw.) Fr.)為寄主,而非毛韌革菌;③生長在針葉樹上,而非闊葉樹。國內已有與此學名對應的分類羣分佈報道,一般生長在馬尾松、廣東松等針葉樹上,中文名為腦狀銀耳。因此,黃年來提出的學名未被其他學者採用。 [5] 
二十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湖南師範大學生物系彭寅斌對中國銀耳屬、銀耳科、銀耳目進行了系統研究,並於1981年在《湖南師範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發表《中國銀耳屬》文章,提出國產金耳的學名為Tremella aurantia Schw. ex Fr.(1822)。其時,中國金耳的馴化栽培和開發利用研究興起,迫切需要給予中國金耳一個準確的學名及分類地位。為此,彭寅斌於1986年專門在《食用菌》雜誌上發表《金耳學名問題》,詳細論述了學名Tremella mesenterica在中國金耳上使用的不合理性,並在分析子實體皆為異質型的3個學名Tremella encephala Pers. (1822)、Tremella aurantia Schw. ex Fr. (1822)和Tremella tremelloides (Berk) Massee (1880)分別對應的分類羣的形態解剖結構特徵、生理營養特徵和自然分佈等特徵的基礎上,提出中國金耳可能與北美類羣相似,用Martin和Lowy的資料作依據,可以定作Tremella aurantia Schw. ex Fr.的結論。此後一段時間,許多從事金耳馴化栽培和開發利用的學者都接受此觀點。然而,中國金耳的生物學特徵與Tremella aurantia所描述的分類羣特徵仍有較大差異。 [5] 
1990年,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員藏穆和加拿大學者Bandoni R. J.以大量中國四川、雲南和西藏產金耳標本為研究對象,全面系統地描述了中國金耳的形態解剖學分類特徵,並將其與已報道的銀耳屬中寄生於韌革菌的具異質型子實體結構的另外5個分類羣Tremella aurantia Schw. et Fr.、Tremella encephala Pers.、Tremella spectabilis Moller、Tremella steidleri (Bers.) Board. Galt.及Tremella tremelloides (Berk.) Massee 的分類特徵進行比對分析,認為國產金耳與這5個已知分類羣都存在差異,是一個未被描述過的新分類羣。同年,Bandoni R. J.和藏穆在《Mycologia》雜誌上發表《On an undescribed Tremella from China》論文,將中國金耳建立為一個新的種Tremella aurantialba Bandoni & Zang, sp. Nov.。該論文的發表使得人們全面瞭解了中國金耳分類羣的分類特徵,並得到世界學者的一致認同,中國金耳才有了新的學名:Tremella aurantialba Bandoni & Zang (1990),此後諸多學者在其研究報道中都使用此學名。論文還指出該物種已由劉正南等實現人工栽培。 [5] 

金耳分類發展

在中國金耳學名的發展演變過程中,大家曾一致認為金耳是銀耳屬Tremella Fr.中的一個物種。但早在1816年,Fries就根據子實體的同質型或異質型特性,建立了子實體為異質型的新屬Naematelia,以區別於子實體為同質型的Tremella屬的其他物種。現代研究表明,異質型子實體往往是由寄生真菌和寄主兩個物種的菌絲共同構成的,而同質型子實體只由寄生真菌一個物種的菌絲構成。雖然Fries建立了Naematelia屬,但他在後期文獻中也是經常混用。關於Naematelia屬是否成立,沒有得到普遍認可。以後的學者,有的使用此屬名,有的不使用,從而造成了這些具異質型結構物種的同物異名現象,有時在Tremella屬中,有時在Naematelia屬中。1983年,黃年來在《金耳菌種分離法初步研究》一文中使用的金耳學名為Tremella aurantia Schw. ex Fr.,但他也指出:“若依本人的看法,應把金耳的學名改為Naematelia aurantia (Schw. ex Fr.) Huang, Comb. Nov.更為合適”。 [5] 
隨着分子生物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分子分類學特徵為解決經典分類學中遇到的難題提供了豐富的證據,為分類學發展注入了活力,提供瞭解決方案。2011年,西班牙學者米蘭斯(Millanes A. M.)聯合盧森堡、瑞典學者共同發表論文《Phylogeny and character evolution in the jelly fungi (Tremellomycetes, Basidiomycota, fungi)》,運用rDNA的3個基因nSSU、5.8S和nLSU的序列構建系統樹,發現Tremella屬的42個物種中,具有異質型子實體的3個物種單獨形成一個小羣,歸入Naematelia Fr.(耳包革屬),與其他39種加以區分。 [5] 
2015年,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劉新展博士聯手荷蘭和國內學者發表《phylogeny of tremellomycetous yeasts and related dimorphis and filamentous basidiomycetes reconstracted from multiple gene sequence analyses》論文。運用7個基因序列構建銀耳目及相關分類羣的系統樹,證明具有異質型子實體的銀耳屬物種與同質型子實體的物種在遺傳上具有明顯差異,獨立成一小羣。該論文同時建議要依據分子的特徵,升級銀耳目的系統分類。 [5] 
2016年,劉新展博士又聯合荷蘭、德國、俄羅斯、美國、西班牙、瑞典和國內學者發表《Towards an integrated phylogenetic classification of the Tremellomycetes》論文,通過7個基因序列構建的系統樹,表明銀耳屬中具有異質型子實體的5個物種Tremella aurantiaTremella indecorataTremella encephalaTremella aurantialbaTremella microspora自然地歸為aurantia一羣,明確指出這一羣將被看作是一個屬,而屬名Naematelia Fr.是可用的。該論文接受金耳為一個獨立的物種,並認為Bandoni R.和藏穆使用的種加詞(aurantialba)是有效的,將銀耳屬中具有異質型子實體的5個物種都組合到 Naematelia Fr.屬中。對金耳的學名和分類地位同意Millanes & Wedin的處理意見,由此形成了中國金耳的新學名:Naematelia aurantialba (Bandoni & M. Zang)Millanes & Wedin,同時也就生成了金耳的主要異名:Tremella aurantialba Bandoni & M. Zang。 [5] 

金耳形態特徵

擔子果大型,半球形至不定型塊狀,全體呈腦狀至分裂為數個具深溝槽而粗厚的裂瓣,直徑3-12釐米,高2-8釐米,栽培時稀可長達25釐米,基部狹窄,幹後縮小,堅硬。基本保持原狀;鮮時表面橙黃色至桔紅色,幹後橙黃色至金黃色;外層膠質,內部微白色肉質纖維狀,寬窄不一,可從基部分枝直達頂部,新鮮標本上最明顯。瓣片內實。偶有中空的。菌絲直徑2-5微米,有鎖狀聯合。 [1] 
子實層遍生外露表層,為一寬廣疏鬆包含着擔子的區域;原擔子初橢圓形至卵形;成熟下擔子球形、近球形,稀有梨形至具短柄狀基部,長13-25微米,寬11.5-19.5皮米,十字形縱分隔或稍斜分隔,頂生,側面再育;上擔子圓筒形,長15-25皮米,稀長達100-190皮米,直徑2.5-3.5皮米,頂部常膨大至6-7微米;擔孢子球形至廣卵形,有小尖,近軸側稍平直,(8-13)皮米×(7-10.5)皮米,近無色,成堆時黃色,萌發產生再生孢子或萌發管。分生孢子球形至卵形,2微米×3微米。 [1] 

金耳近種區別

金耳
黑木耳
鮮時表面橙黃色至桔紅色,幹後橙黃色至金黃色。
初期為柔軟的膠質,粘而富彈性,以後稍帶軟骨質,幹後強烈收縮,變為黑色硬而脆的角質至近革質。
金耳 金耳
黑木耳 黑木耳

金耳產地生境

金耳分佈於中國福建、四川、雲南、陝西、山西、貴州、西藏等高海拔林帶,以滇西北及西藏東南部多產。多生長於夏、秋季,在海拔1800-3200米範圍內生長較多,常單生或羣生於闊葉林、針闊混交林中的殼鬥科、樺木科等闊葉樹朽木上。 [2]  [5] 
金耳的自然生長和發生都離不開其耳友菌——粗毛硬革菌,這種菌不但一直伴隨着金耳菌絲的生長,而且還與金耳的菌絲共同組織發育為金耳子實體。沒有粗毛硬革菌,金耳就不能正常生長和發育。因此,通過子實體組織分離得到的菌種也不是金耳一種菌絲,而是金耳和粗毛硬革菌兩種菌體的混合體。 [3] 
金耳分解木質纖維素類的能力極弱,只能利用單糖或較簡單糖類碳源,而對木質纖維素的利用則依靠粗毛硬革菌菌絲的分解。殼鬥科的樹種、桐、楮、栲都是金耳栽培的很好樹種,代料栽培中闊葉木屑中加入一定量的麥麩、米糠、玉米粉和石膏等,可獲較高的產量。 [3] 
菌絲體生長適温為23-25℃,子實體的生長適温為15-20℃。 [3] 
段木栽培的以含水量50%左右為宜,代料栽培的基質含水量以55-65%為宜。子實體生長髮育以大氣相對濕度85-95%最適。子實體的抗旱能力較強,給予乾乾濕濕的濕差,可使子實體生長健壯,出耳率高。 [3] 
菌絲生長不需要光,子實體形成必須有光誘導。子實體發育需要足夠的通風,通風不良會使子實體色澤暗淡。適當的通風、充足的氧氣才能使金耳形成自然的橙黃和橙紅色素。酸鹼度以pH值5.8-6.2時生長最好。 [3] 

金耳栽培技術

金耳菌種準備

栽培金耳必須製備好含有金耳菌絲或酵母狀分生孢子和粗毛革菌的混合菌種。金耳菌絲是由擔孢子或酵母狀分生孢子萌發而來,菌絲細而短,透明無色,平伏於培養基表面,極少有豎立的氣生菌絲菌絲移植後極易變成酵母狀分生孢子。粗毛革菌菌絲,初期疏鬆,呈棉花狀,白色,很快轉為黃色或橙黃色,呈厚氈狀,略呈革質而韌,有些菌絲有鎖狀聯合,很容易產生盤狀或貝殼狀或不規則的子實體。培育的金耳菌種必須是兩種菌絲的生長都很正常,才能用於栽培。 [3] 

金耳養料配製

  1. 闊葉樹木屑78%,米糠20%,蔗糖1%,碳酸鈣1%。料與水比為1:1。 [3] 
  2. 闊葉樹木屑70%,米糠20%,玉米粉5%,豆稈粉3%,蔗糖1%,石膏粉1%。料與水比為(1:1)-(1:3)。 [3] 

金耳栽培管理

採用12釐米×46釐米、厚0.04毫米的聚丙烯或聚乙烯薄膜袋。裝料時要均勻,鬆緊一致,紮緊袋口,每袋打4穴。封貼膠布後按常規進行滅菌。冷卻後在穴口接入菌種。 [3] 

金耳菌絲培養

接種後的菌袋置於培養室內進行發菌培養,温度保持在22-25℃,空氣相對濕度為60%左右,每天通風兩次,每次30分鐘。經13-15天培養後,當接種穴處大多出現有突起時,揭開膠布可見種穴內長出結實性的金耳原基,此時即可進入出耳管理。 [3] 

金耳出耳管理

原基形成後,培養室温度保持不變,相對濕度提高到80%,增加通風次數和通風量,促進原基分化。原基開始分化後,將穴口膠布揭起,貼成中間拱起小孔隙的通風口,以加快菌絲生長速度和原基的分化,並在袋上蓋濕報紙,使相對濕度提高到85-90%。當穴內腦狀原基逐漸增大,可在接種穴周圍用鋒利的小刀割去1釐米塑料薄膜,穴口直徑達3-4釐米,使基內增加氧氣,促使子實體迅速生長、色鮮、個大。子實體長至直徑8-10釐米時,再次將濕度提高到95%,加大通風量並給予充足的光照,以利於子實體完全展開,轉色成為橙黃色金耳。 [3] 

金耳採收管理

當金耳子實體充分展開成腦狀,色澤鮮豔,呈橙黃或橙紅色。觸之富有彈性時,應及時採收。如果過熟後採收,幹品為咖啡色或黑褐色,表面皺紋不顯,甚至粘成膠團,失去商品價值。採收時,用利刀從基部切下,留下耳腳,有利於出再生耳。採收的菌袋停止噴水3天,温度保持在18-24℃,待耳基又開始突起時,再將濕度提高到85-90%,約經15天后又可收一批再生耳。 [3] 

金耳菌種保存

菌種是重要的食用菌生產資料,必須很好保藏,要做到不死亡,不衰退,不被雜菌污染。保存菌種的基本原理是使菌絲的生理代謝活動儘量降低,通常採用的手段是低温、乾燥和減少氧氣供應。 [3] 
母種的低温保存:這是一種常用的而且是最簡單的保存方法。首先是將要保存的菌種移接到適宜的斜面培養基上。為減少培養基水分蒸發,延長保存時間,可將瓊脂用量加到2.5%,再加入0.2%的磷酸二氫鉀、磷酸氫二鉀、碳酸鈣等緩衝劑。將要保存的菌種放入4℃的冰箱內保存,每隔3-4個月轉管一次。 [3] 
原種和栽培種的短期保存:原種和栽培種一般應按計劃生產,長好後及時使用,不宜長期保存,只能作短期保存。栽培種體積大,數量多,不可能在冰箱內大量保存。要保存的原種必須菌絲粗壯,活力強,封口嚴密,無雜菌感染。要保存的栽培種必須菌絲粗壯,沒有污染或出黃水現象。把挑出的符合保存標準的原種和栽培种放入保存室內,保存室應該乾淨、涼爽、乾燥、黑暗,以降低其生命活動,減少變異退化,温度以5-10℃為宜,不要超過15℃。在這樣的條件下,栽培種可保存1-2個月。 [3] 

金耳主要價值

金耳食用價值

金耳用温水泡發,摘淨根部砂粒,再用清水浸泡,即可烹調食用。金耳的滋補營養價值優於銀耳黑木耳等膠質菌類,是一種珍貴的高級宴席佳餚和營養滋補品,有“名山珍”之譽。在雲南,金耳可製作成各種素菜,具有特殊的色、香、味,金耳所富含的膠質,用冰糖燉食,軟糯、滑嫩爽口,有清心補腦的保健作用。當地穆斯林把金耳當作傳統甜菜,有清心補腦的保健作用。 [6] 

金耳藥用價值

藥理研究表明,金耳有豐富脂肪,蛋白質和磷、硫、錳、鐵、鎂、鈣、鉀等微量元素,菌絲體多糖,由鼠李糖、甘露糖、葡萄糖、半乳糖、巖藻糖組成;子實體多糖由葡萄糖、葡萄糖醛酸、甘露糖、木糖、鼠李糖組成。是一種營養滋補品,並可作為藥用。其性温中帶寒,味甘,能化痰、止咳、定喘、調氣,平肝腸,主治肺熱、痰多,感冒咳嗽、氣喘、高血壓等病症。其具有四項藥用功能:
  1. 提高肌體代謝機能,抑制腫瘤細胞的生長。 [6] 
  2. 調節肌體代謝機能,改善肌體營養狀況。 [6] 
  3. 提高人體抗衰老、抗缺氧能力,降血脂和降膽固醇。 [6] 
  4. 促進肝臟脂代謝,防止脂肪在肝臟積累,提高肝臟解毒功能。經常食用可有效地防病健身,延緩衰老。近期有研究説明,金耳所含有的甘露糖、葡萄糖及糖,可防癌抗癌,並有治肺熱、氣喘、高血壓等作用。 [6] 

金耳美容價值

金耳因膠質細膩、清利潤滑、氣味馨香,可製成各種功用的高檔護膚美容化妝品,具有滑潤皮膚、美化皮膚、改善皮膚的功效。 [6] 
金耳

金耳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大型真菌卷》(2018年5月)——易危(VU)。 [4] 

金耳食物營養成分

食物名稱 金耳
含量參考 約每100克食物中的含量
蛋白質 9.83 g
25.2 g
膳食纖維 1.72 g
0.28 g
0.17 g
0.03 g
展開
參考資料
  • 1.    楊祝良.中國真菌志·第二卷·銀耳目和花耳目.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10:52-56
  • 2.    才曉玲.常見食用菌簡介.北京: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2018.06:151
  • 3.    悦讀坊主編.你應該知道的人工栽培與野生菌 上.武漢: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6.01:45
  • 4.    關於發佈《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大型真菌卷》的公告  .生態環境部[引用日期2021-09-14]
  • 5.    楊林雷,李榮春,曹瑤,李夢傑,羅祥英,楊曉君,聞紹峯,沈真輝,陸青青,子靈山.金耳的學名及分類地位考證[J].食藥用菌,2020,28(04):252-255+276.
  • 6.    周春.金耳名山珍[J].開卷有益—求醫問藥,2015(05):70.
  • 7.    鄒方倫,宋培浪,王波主編.中國·貴州高等真菌原色圖鑑.貴陽:貴州科技出版社,2009.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