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戴芳瀾

鎖定
戴芳瀾(1893年5月4日-1973年1月3日),出生於浙江鎮海,籍貫湖北江陵。真菌學家,植物病理學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中央研究院院士,生前是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員、所長。 [1-2]  [8] 
戴芳瀾1919年畢業於哥倫比亞大學研究生院;1921年—1923年任廣東省農業專門學校教授;1923年—1927年任南京東南大學植物病理學教授;1927年—1934年任南京金陵大學植物病理系教授兼系主任;1934年—1950年任清華大學教授兼農業研究所植物病理研究室主任、農學院植物病理系主任;1948年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0年—1957年任北京農業大學教授;195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59年—1973年任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所長;1973年1月3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0歲。 [1-2] 
戴芳瀾長期從事真菌分類學、形態學、遺傳學及植物病理學的研究與教學工作。 [1] 
中文名
戴芳瀾
國    籍
中國
出生地
浙江鎮海
出生日期
1893年5月4日
逝世日期
1973年1月3日
畢業院校
哥倫比亞大學
職    業
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
1948年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
195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籍    貫
湖北江陵

戴芳瀾人物生平

青年戴芳瀾 青年戴芳瀾
1893年5月4日,戴芳瀾出生於浙江鎮海。
1910年—1911年,從上海震旦中學肄業。
1912年—1913年,畢業於北京清華學校留美預備班。
1914年—1919年,先後獲美國康奈爾大學農學院學士學位和哥倫比亞大學研究生院碩士學位。
1919年,任教於南京江蘇省立第一農業學校。
1920年,在天津一私人農場做園藝師。
1921年—1923年,任廣東省農業專門學校教授。
1923年—1927年,任南京東南大學植物病理學教授。
1927年—1934年,任南京金陵大學植物病理系教授兼系主任。
戴芳瀾留影 戴芳瀾留影
1934年—1950年,任清華大學教授兼農業研究所植物病理研究室主任、農學院植物病理系主任。
1934年—1935年,在美國紐約植物園及康奈爾大學研究院專攻真菌遺傳學。
1948年,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
1950年—1957年,任北京農業大學教授。
戴芳瀾在顯微鏡前開展研究 戴芳瀾在顯微鏡前開展研究
1953年,任中國科學院真菌植病室主任。
195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195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1956年—1958年,任中國科學院應用真菌學研究所所長。
1959年—1973年,任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所長。
1973年1月3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0歲。 [1-2]  [8] 

戴芳瀾主要成就

戴芳瀾科研成就

  • 科研綜述
中國真菌總彙 中國真菌總彙
戴芳瀾早年對水稻、果樹等作物病害及其防治進行了研究;20世紀30年代以後從事真菌分類學、形態學、遺傳學及植物病理學的研究,特別在霜黴菌、白粉菌、鹿角菌、鏽菌、鳥巢菌、尾孢菌等菌的分類方面,以及竹鞘寄生菌的形態學和脈孢菌的細胞遺傳學方面進行了系統的研究。 [1] 
  • 學術論著
截至1973年1月,戴芳瀾共發表論文50餘篇 [11]  ,他的代表論著有《芋疫病》《三角楓上白粉菌之一新種》《中國真菌雜錄》《中國真菌總彙 [2]  《中國經濟植物名錄》《中國植物病理學會會訊》等。 [8] 
  • 學術交流
時間
學術活動名稱
舉辦地
1918年
中國科學社第三次年會 [14] 
美國
1933年
中國植物學會成立大會 [14] 
重慶
1940年
中央研究院評議會會議 [14] 
重慶
1941年
中央研究院評議會會議 [14] 
重慶
1948年
中央研究院院士會議 [14] 
南京
1953年
全國植物病理學會議 [14] 
北京

戴芳瀾人才培養

  • 講授課程
1955年在中科院學部成立大會上與周總理握手 1955年在中科院學部成立大會上與周總理握手
1913年,戴芳瀾在沙市商業學校講授《英語》等課程 [7]  ;1920年,在廣東省立農業專門學校講授《植物病理學》等課程 [8]  ;1950年,在北京大學生物系講授《真菌學》等課程。 [14] 
戴芳瀾在南京東南大學講授《植物病理學》等課程 [8]  ;在金陵大學講授《植物病理學》《真菌學》等課程。 [8] 
  • 治學態度
1955年,戴芳瀾(左2)、丁穎(右2)、劉儀(右1)等合影 1955年,戴芳瀾(左2)、丁穎(右2)、劉儀(右1)等合影
戴芳瀾在治學上是嚴謹的,他嚴格要求學生,從不輕易稱讚人。他認為:不適當的誇獎不是對人的愛護,而是對自負與自滿的助長,會把人毀了。他要求別人做到的自己一定做到,而且必先做到。他對別人進行指導,不是採用命令式,而是採取啓發式,讓對方去思考、去探索、去醒悟。他培養的學生都能獨立思考和獨立工作。 [7] 
  • 教學方法
戴芳瀾培養學生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
一、重視基礎課的教學,要求學生知識面要廣,基礎要堅實。
二、提倡啓發式教育,要求嚴格,賞罰分明。戴芳瀾講課,注重啓發,輕其所輕,重其所重。他對學生的培養是放手的,讓學生髮揮最大的主觀能動性。
三、組織學術討論會或讀書會,提倡認真讀書。他主張讀書的面要廣,要博覽羣書,不知限於讀菌物學方面的書刊,還要讀動物學、植物學、細菌學、病毒學、生物學、生化學、遺傳學以及生命起源、生物演化史和名人傳記等方面的書。 [7] 
  • 培養成果
戴芳瀾指導學生做實驗,左一為鄭儒永 戴芳瀾指導學生做實驗,左一為鄭儒永
戴芳瀾為中國真菌學和植物病理學的發展培養了大批人才 [11]  ,如植物病理學家陳鴻逵,植物病理學和微生物學家俞大紱院士,植物病毒學家周家熾,植物病理學家林傳光,植物病理學家裘維蕃院士 [2]  ,農業教育家魏景超,植物病理學家黃亮,植物病理學家仇元,農業教育家王清和 [11]  ,真菌學家鄭儒永院士 [13]  ,植物病理學葛起新等。 [5] 

戴芳瀾榮譽表彰

時間
榮譽表彰
1948年
1955年
德意志民主共和國農業科學院通訊院士 [8] 
1955年
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8] 

戴芳瀾社會任職

時間
擔任職務
1935年8月
中國植物學會副會長 [14] 
1936年8月
中國植物學會第四屆理事會理事長 [16] 
1940年
中央研究院第二屆評議會評議員 [14] 
1949年
清華大學校務委員會委員 [14] 
1949年12月
北京農業大學校務委員會委員 [14] 
1953年
1953年
全國植物病理工作委員會主任委員 [14] 
1954年9月—1959年4月
1955年10月
中國科學院科學獎金委員會委員 [14] 
1955年10月
全國抗生素研究工作委員會委員 [14] 
1959年4月—1964年12月
1962年
1964年12月—1973年
1972年
《中國孢子植物誌》主編 [14] 

戴芳瀾個人生活

  • 家世背景
戴芳瀾與妻子鄧淑媛合影 戴芳瀾與妻子鄧淑媛合影
戴芳瀾出生在一個破落的官僚家庭 [7]  ,兄弟輩排行第二 [8]  ,8歲時母親去世 [14]  ,中學全靠伯父資助。戴芳瀾自幼勤奮好學,考取了清華學堂留美預備班,從而得以出國深造,後因父親失業而輟學回國,喪失了進一步深造的機會。 [2] 
  • 婚姻家庭
戴芳瀾的妻子是鄧淑媛。 [2] 

戴芳瀾人物評價

戴芳瀾在康奈爾大學就讀期間 戴芳瀾在康奈爾大學就讀期間
“戴芳瀾是中國真菌學的創始人和中國植物病理學的主要創建人之一。”(《中國科學報》評) [9] 
“一代宗師,治學楷模。”(戴芳瀾誕辰100週年生物學家貝時璋院士題字紀念) [2] 
“戴芳瀾對近代真菌學和植物病理學在中國的形成和發展起了開創和奠基的作用。”新華網評) [7] 
“戴芳瀾為青年一代真菌學人樹立了勇往直前、開拓創新的榜樣。”(時任微生物所真菌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蔡磊評) [9] 
“戴芳瀾是中國地衣學的奠基人。”(地衣真菌學家魏江春院士評) [2] 
“戴芳瀾一生為中國真菌學和植物病理學的發展嘔心瀝血,在各個方面作出了突出的貢獻,他的業績和道德風範是中國科學界頂尖的,堪稱楷模。他是中國真菌學和植物病理學的主要奠基人之一,為中國真菌學研究在國際上嶄露頭角打下了堅實基礎,是‘中國真菌之父’。”(《中國檔案》評) [11] 

戴芳瀾人物紀念

  • “戴芳瀾”夏令營
戴芳瀾雕像 戴芳瀾雕像
為增進大學生對生命科學前沿的瞭解,拓寬科學視野,培養實踐能力,開啓創新思維,推動生命科學領域的人才培養,為大學生提供置身中國科學院高水平生命科學研究的機會,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2019年舉辦“戴芳瀾”大學生暑期夏令營。 [6] 
  • 芳瀾講堂
2019年12月30日,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首屆“芳瀾講堂”開講。“芳瀾講堂”以戴芳瀾的名字命名,開設芳瀾講堂不僅是為了紀念戴芳瀾,也是為了讓更多人瞭解他做科研的初心和治學精神,把他不畏困苦、矢志不渝、堅韌不拔的精神永遠地傳承下去。 [3]  [10] 
  • 戴芳瀾獎
2015年,中國菌物學會設立戴芳瀾科學技術獎(戴芳瀾獎),以鼓勵菌物科技工作者積極開展系統性、原創性的科學研究、技術實踐和技術創新,更好地為菌物學科發展和國民經濟服務。 [4] 
  • 豎立雕像
2002年,湖北科技名人雕塑園落成並對外開放,首批有17位科學家的塑像入選並落座,其中就包括戴芳瀾塑像。 [15]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