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金庸故居

鎖定
金庸故居-袁花位於浙江省海寧市袁花鎮新偉村一組(赫山房),是著名武俠小説作家金庸的故居,也是其出生之地。 金庸故居坐落在袁花新偉查家,查家在清代“一門十進士,兄弟三翰林”,被清聖祖稱為“唐宋以來巨族,江南有數人家”。
金庸故居定於2024年3月8日試開館,3月12日正式開放。開放時間為8:30-16:30。 [2] 
中文名
金庸故居
地理位置
海寧市袁花鎮新偉村一組
開放時間
8:30-16:30
故居民稱
袁花

金庸故居故居簡介

金庸故居 金庸故居
袁花,山清水秀,素有“花園之鎮”的美名。小鎮傍依着蒼鬱的毛竹山,朝霞映襯下的花溪橋橫貫花溪合,靜靜地點綴着流淌的花溪水,古老的花溪街兩側花團錦簇、綠樹成蔭,構成了一幅濃郁的江南水鄉圖。 俗話説: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正是這江南小鎮養育了一代名人——金庸。
金庸故居,遠遠望去,白色的圍牆、青灰色的磚瓦房。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金庸作品中“七十二俠客”長廊,向右拐彎,來到了書房——赫山房,在一直向西走是《走進金庸》展示廳,金庸從小就是一名優秀的學生,由於戰亂,隨校流亡,輾轉千里,來到香港,在香港這塊特殊的土地上一手創辦了《明報》,成為報業鉅子。在隨後的17年中,他推出《天龍八部》等中長篇小説十五部三十六卷(計一千一百萬字)。金庸小説在全世界暢銷不衰,讀者超億萬,世間罕見,金庸也贏得文壇巨匠的聲譽。

金庸故居金庸介紹

金庸故居人物

金庸,原名查良鏞,1924年生,浙江海寧人,出身望族。大學主修英文和國際法。畢生從事新聞工作,曾在上海《大公報》、香港《大公報》及《新晚報》任記者、翻譯、編輯,1959年創辦香港《明報》,任主編兼社長曆35年,期間創辦《明報月刊》《明報週刊》、新加坡《新明日報》及馬來西亞《新明日報》等。所獲榮銜甚多,包括:1981年英國政府O.B.E.勳銜,褒揚其對新聞事業及小説寫作的貢獻;1986年香港大學社會科學榮譽博士,表揚其對社會工作及文學創作的成就;1988年香港大學文學院中文系名譽教授;1992年加拿大UBC大學DoctorofLetters。

金庸故居作品

1994年北京大學名譽教授;以及1996年劍橋大學榮譽院士等。金庸閲歷豐富,知識淵博,文思敏捷,眼光獨到。他繼承古典武俠小説之精華,開創了形式獨特、情節曲折、描寫細膩且深具人性和豪情俠義的新派武俠小説先河。 金庸的作品包括:1.武俠小説:《書劍恩仇錄》《碧血劍》《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雪山飛狐》、《飛狐外傳》《倚天屠龍記》《連城訣》《天龍八部》《俠客行》《笑傲江湖》《鹿鼎記》《白馬嘯西風》《鴛鴦刀》《越女劍》。以上各書均曾被改編為電影、電視連續劇、廣播劇、舞台劇等,其中若干作品已被譯成英文、泰文、越文、法文、馬來文、韓文等在海外流傳,日文版亦將由德間書店於1996年9月起陸續出版,其作品銷路長期高踞華人社會之榜首。2.政治評論:撰寫《明報》社評二十餘年,有《香港的前途》評論集。 3.散文:有隨筆、電影評論、戲劇評論、佛學研究及歷史人物研究《袁崇煥評傳》等。 4.翻譯:已出版者三種,在報刊連載者四種。5.電影劇本:十餘種,電影劇本《絕代佳人》獲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金章獎。

金庸故居故居改造提升

提升後的金庸故居分為“居”和“展”兩部分。其中,“居”部分重在復原當年生活場景,呈現金庸的出生成長環境與家族背景;“展”部分以“文心俠骨赤子情——金庸的故事”為主題,展示了金庸的生平事蹟,蒐集了金庸的大量一手珍貴資料,如手稿、作品、改編的影視劇等,很多資料都是首次公開展示,展陳內容具有權威性和全面性,展陳方式注重互動性和創意性。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