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金以林

鎖定
金以林,男,漢族,1967年12月生於北京,祖籍上海青浦,博士。 [5]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副所長 [5] 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歷史學院近代史系博士生導師、系主任 [4]  。擔任中國史學會秘書長 [11] 中國現代文化學會會長、中國抗日戰爭史學會副會長 [12]  。先後於中國人民大學香港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獲得學士、碩士、博士學位。1990年7月參加工作,2015年1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入選第三批國家“萬人計劃”哲學社會科學領軍人才 [1]  、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 [13]  、人社部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被授予“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榮譽稱號 [14]  。曾在黑龍江省雞西市人民政府掛職擔任副市長。
學術代表作有國民黨高層的派系政治(修訂版) [9]  、《近代中國大學研究 [15]  等。
中文名
金以林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籍    貫
上海
出生日期
1967年12月
畢業院校
中國人民大學
香港大學
畢業院校
新加坡國立大學
代表作品
國民黨高層的派系政治
近代中國大學研究
學位/學歷
博士
性    別
出生地
北京
職    稱
研究員

金以林人物簡介

金以林
金以林(1張)
金以林,1967年生於北京,祖籍上海青浦。中國近代史學者,主要方向為民國史、國民黨史。著有《國民黨高層的派系政治:蔣介石「最高領袖」地位是如何確立的》、《近代中國大學研究》等,亦曾參與《中華民國史》的編寫工作。 [8] 分別在中國人民大學香港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獲得學士、碩士、博士學位。現為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副所長。歷史研究是金以林最大的愛好,並願意為此「享受一生」。
在掛職擔任黑龍江省雞西市人民政府副市長期間,金以林同志負責的工作有扶貧開發(與周春雁同志共同負責)、金融等方面工作。分管市扶貧開發辦、市司法局、市民宗局、市老齡辦、市殘聯、市金融辦;聯繫市人民銀行(外匯管理局)、雞西銀監分局,駐雞西商業銀行、保險、證券、擔保、小額貸款機構;本戰線和聯繫單位的安全和信訪穩定工作。 [2] 

金以林人物履歷

1986.09——1990.07,中國人民大學歷史系本科
1990.07——1993.07,北京《學習與研究》雜誌社助理編輯
1993.07——1998.01,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抗日戰爭研究》編輯部編輯人員
1998.01——2006.02,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史研究室工作(1996.01——1998.12,香港大學哲學碩士研究生;2001.10——2003.10,新加坡國立大學中華研究系博士研究生;2004.08評為副研究員)
2006.02——2006.11,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科研處負責人
2006.11——2011.01,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科研處處長(2005.08——2009.06,復旦大學博士後流動站進行研究工作;2009.12評為研究員)
2011.01——2012.07,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史研究室主任
2012.07——,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副所長 [5] 
2018.04——,雞西市政府副市長(掛職) [2] 

金以林研究方向

民國政治史、教育史、國民黨史。

金以林個人生活

祖父:金雄白,民國時期的報人,著有《汪政權的開場與收場》。 [8] 
父親:金衝及 [6-8] 

金以林學術成就

金以林學術著作

1.《近代中國大學研究》,中央文獻出版社,2000年2月。
2.《大學史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9月。
3.《國民黨高層的派系政治:蔣介石“最高領袖”地位是如何確立的》,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年7月。
4.《黎原回憶錄》,本人執筆260千字,解放軍出版社,2009年7月。
5.《天下得失——蔣介石的人生》,與王奇生、汪朝光合著,山西人民出版社,2012年5月。 [10] 

金以林學術論文

1.〈胡漢民與“非常會議”〉,《近代史研究》,1991年第2期。
2.〈論長城抗戰〉,《抗日戰爭研究》,1992年第1期。
3.〈近代日本侵華政策的演變〉,載《偉大的勝利——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50週年》,北京同心出版社1995年8月,獲北京市第四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
4.〈戰時大學的內遷、恢復和發展〉,《中華軍史學會會刊——紀念七七抗戰六十週年專號》第3期(台北),1997年12月;另收入《抗日戰爭研究》1998年第2期。
5.〈盧溝橋事變後張自忠留平事件考〉,《抗日戰爭研究》,1998年第2期。
6.〈客屬將軍陳炯明與近代廣東禁煙禁賭〉,載丘權政主編《客家與近代中國》,中國華僑出版社1999年。
7.〈南京國民政府發展大學教育述論〉,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所編《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所青年學術論壇》1999年卷,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
8.〈論蔣胡約法之爭和國民會議的本質〉,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所編:《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所青年學術論壇》2000年卷,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9.〈寧粵對峙時期的馮玉祥〉,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編《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學術論壇》,2001卷。
10.〈從蔣氏下野到蔣汪合流〉,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編《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學術論壇》2002年卷,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11.〈二三十年代南開大學的辦學特點〉,《傳記文學》(台北),2003年第3期。
12.〈毛澤東與廣東農民運動講習所——台北國民黨黨史館藏毛澤東兩封親筆信函考證〉,《黨的文獻》,2003年第3期。
13.〈從汪、胡聯手到蔣、汪合作——以1931年寧粵上海和談為中心〉,《近代史研究》,2004年第1期。
14.〈從反叛到瓦解──石友三1931年反蔣失敗的個案考察〉,《近代中國》(台灣),2004年總第156期。
15.〈寧粵對峙前後閻錫山的反蔣倒張活動〉,《近代史研究》,2005年第5期。
16.〈地域觀念與派系衝突——以二三十年代國民黨粵籍領袖為中心的考察〉,《歷史研究》,2005年第3期。
17.〈Leaders of Nationalist Party in the 1920s-1930s〉,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Summer 2006(《中國社會科學》英文版,2006年夏季號)。
18.〈蔣介石第二次下野與再起〉,《歷史研究》,2006年第2期。
19.〈陳銘樞與蔣介石關係初探〉,《民國檔案》,2007年第1期。
20.〈戰時國民黨香港黨務檢討〉,《抗日戰爭研究》,2007年第4期。
21.〈汪精衞與國民黨的派系糾葛〉,《中國社會科學》,2008年第3期。
22.〈中國的史學研究機構及其研究現狀〉,載張海鵬主編《中國歷史學30年》,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
23.〈戰時國民黨教育政策的若干問題〉,載平野健一郎編《日中戰爭期中國的社會與文化》,慶應義塾大學出版會2010年版,中文本載楊天石主編《戰時中國的社會與文化》,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年。
24.〈蔣介石的1932年〉,載呂芳上主編《蔣介石的愛情、親情與友情》,台北時報出版社2011年3月 [3] 

金以林學術評論

1.〈辛亥革命與近代中國〉,《學習與研究》,1991年第9期。
2.〈一部有質有文新意迭見的黨史〉,《學習與研究》,1992年第2期。
3.〈抗日戰爭研究編輯部人民日報理論部舉辦抗日戰爭史學術討論會綜述〉,《抗日戰爭研究》1995年第3期。
4.〈評王奇生《黨員、黨權與黨爭:1924—1949年中國國民黨的組織形態》〉,《近代史研究》,2004年第4期。
5.〈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金衝及先生學術成績和學術思想述要〉,《高校理論戰線》,2004年第12期。本文署名霄金。
6.Book Reviews: Biography of Chen Yun. Journal of Modern Chinese History, August 2007, Volume1, Number1, pp130-131, NY(《中國近代史》創刊號,2007年8月) [3] 

金以林獎勵榮譽

第三批國家“萬人計劃”哲學社會科學領軍人才;
人社部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榮獲“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稱號 [14] 

金以林學術兼職

中國史學會秘書長 [11] 
北京歷史學會理事

金以林人物評價

《國民黨高層的派系政治:蔣介石「最高領袖」地位是如何確立的》一書確立了金以林在內地國民黨史研究的地位。 [8]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