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文字)

鎖定
醬(拼音:jiàng)是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 [2]  。此字始見於戰國文字,古字形由表示酒的“酉”和聲旁“爿(pán)”組成,小篆增加“肉”為意符。“醬”本義指加酒醃製的肉醬,引申指麥、豆等發酵後製成的調味品,又引申作動詞,指用醬或醬油醃製,還泛指像醬一樣的糊狀食品。 [14] 
中文名
拼    音
jiàng
繁    體
部    首
五    筆
UQSG [1] 
倉    頡
LNMCW [1] 
鄭    碼
TIRF [1] 
筆    順
點、提、豎、撇、橫撇、點、橫、豎、橫折、撇、豎彎、橫、橫
字    級
一級(編號:2986) [2] 
平水韻
去聲·二十三漾 [3] 
注音字母
ㄐㄧㄤˋ
筆順編號
4123541253511
統一碼
基本區 U+9171
四角碼
3760₄
筆畫數
13(部首7,部首外6)
造字法
形聲字
字形結構
上下結構
異體字
醤、𤖕、𤖙、𨟻、𨡓、𨡰

文字源流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醬”最初由“爿(pán)”和“酉”組成(圖1、2)。“爿”表示“醬”的讀音與之接近。“酉”的古文字形像一種盛酒的器皿,表示“醬”的意思跟酒有關。後來,字形中增加了“肉”(圖4),表示“醬”的意思跟肉有關。也有的字形當中,除了“爿”和“酉”,還有“皿”(圖3)。因為,無論是醬的製作,還是醬的儲存,都離不開容器。
許慎《説文解字》:“醬,醢(hǎi)也。……酒以和醬。”這提供了兩個信息:首先,醬跟醢是同一種東西;其次,做醬時要用酒。《説文》又曰:“醢,肉醬也。”按照這種説法,“醬”最初是指用酒調味醃製而成的肉醬。關於這種醬的製作方法,《周禮註疏》中有詳細記載:“必先膊幹其肉,乃後莝(cuò,鍘)之,雜以粱曲及鹽,漬以美酒,塗置甀(zhuì,古時罈子一類的瓦器)中,百日則成矣。”大致説來,是先將肉製成乾肉,然後剁碎,加酒麴和鹽攪拌,再用好酒浸漬,在容器裏密封一百天就可以食用了。
中國人制醬、食醬的歷史悠久,醬在古人的飲食生活中佔有重要的地位。漢代以後,人們將豆、麥、面等糧食發酵製成糊狀調味品,由此出現了類似於現代的人們所食用的豆醬、麪醬等。北魏賈思勰所著農學著作《齊民要術》中詳細記載了當時豆瓣醬的製作方法。漢代王充《論衡·四諱》“世諱作豆醬惡聞雷”,是説打雷的天氣不宜做醬。
再後來,人們又用蔬菜、水果制醬,“醬”的內涵和外延也隨之進一步擴大。元代熊忠編纂的《古今韻會舉要》中記載:“又菜茹亦謂之醬。”《史記·西南夷列傳》:“獨蜀出枸(jǔ)醬,多持竊出市夜郎。”司馬貞《索隱》引漢代劉德所言:“蒟樹如桑,其椹長二三寸,味酢(cù,酸),取其實以為醬,美。”如此看來,這種“枸醬”與現代的果醬相似。
《漢書·揚雄傳》記載了同時代經學家劉歆對揚雄説的一番話:“空自苦!今學者有祿利,然尚不能明《易》,又如《玄》何?吾恐後人用覆醬瓿(bù)也。”劉歆的意思是,當時的所謂學者多為追名逐利之輩,連《周易》都讀不懂,更何況是揚雄仿照《周易》創作的《太玄》呢?無人賞識的《太玄》恐怕要落得個被人用來蓋醬缸的結局。“醬瓿”原本是指盛醬的器皿,後來,人們用“醬瓿”“覆醬瓿”來比喻著作的價值不為人所識。當然,其中反映的是古代文人不被理解、不受重視的苦悶,跟醬的美味沒有什麼關係了。 [13-14] 

詳細釋義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名詞
用鹽醋等調料醃製而成的肉醬。
《周禮·天官·膳夫》:“凡王之饋,食用六穀……醬用百有二十甕。” 鄭玄注:“醬,謂酰醢也。”
太平御覽》卷九三六引三國魏曹操《四時食制》:“郫縣子魚,黃鱗赤尾,出稻田,可以為醬。”
《遼史·禮志六》:“兔肝為臡,鹿舌為醬。”
用麥、豆等加鹽發酵製成的調味品
《論語·鄉黨》:“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
元·武漢臣《玉壺春》第一折:“早晨起來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
《兒女英雄傳》第三三回:“有了面,有了豆子,有了芝麻,連作醬,磨香油,咱自家也就弄了。”
黃醬;豆瓣醬;甜麪醬
像醬的糊狀食品
paste;
jam
漢·枚乘《七發》:“熊蹯之臑,勺藥之醬。”
唐·韓愈《岳陽樓別竇司直》詩:“中盤進橙慄,投擲傾脯醬。”
果醬;蝦醬;花生醬
泛指糊狀物。
周立波《麻雀》:“沒有紙和筆,在平常,我們把肥皂作成醬,很勻的塗在粗糙的草紙上,幹了的時候,紙面會平滑得像油印用的蠟紙一樣的。”
動詞
用醬或醬油醃(菜);用醬油煮(肉)
曹禺《北京人》第二幕:“文彩由書齋小門走進,手裏拿着一支沒點的蠟燭和一副筷子,一碟從稻香村買來的清醬肉、醬黃豆之類的小菜。”
醬菜;醬牛肉
攪;沾;混雜
mix
魯迅《高老夫子》:“我輩正經人,確乎犯不上醬在一起。”
郭沫若《海濤集·流沙六》:“我腳上穿的是一雙膠鞋,昨天落水,醬上了污泥,穿在腳上滿不舒服。”
(參考資料:《現代漢語詞典》 [4]  《漢語大字典》 [5] 

古籍釋義

説文解字

【卷十四】【酉部】即亮切(jiàng)
(𨡓)盬也。從肉從酉,酒以和𨡓也;爿聲。
𨟻,古文。
𤖙,籀文。 [6] 

説文解字注

“醢也。從肉酉”注:從肉者,醢無不用肉也。
“酒以龢醬也”注:此説從酉之故。
“爿聲”注:即亮切,十部。今俗作醬。
“𤖙,籀文”注:作之陳之皆必以器,故從皿。 [7] 

廣韻

子亮切,去漾精 ‖ 爿聲陽部(jiàng)
醬,《説文》作醬,醢也。《漢書》武帝使唐蒙風曉南越,南越食蒙蜀筠醬。子亮切。四。
【校釋】切語上字原訛作“於”,據《廣韻》各本改。“《説文》作醬”之“醬”,當作“𨡓”。 [8] 

康熙字典

【酉集下】【酉部】醬;部外筆畫:11畫
古文:𨟻
《廣韻》《正韻》子亮切。《韻會》即亮切,並音將。《説文》:醢也。《韻會》:醢,肉醬也。
又豉醬。
又菜茹亦謂之醬。《正字通》:麥麪米豆皆可罨黃,加鹽曝之成醬。《禮·曲禮》:醯醬處內。《周禮·天官·膳夫》醬用百有二十罋。註:醬,謂醯醢也。《史記·西南夷傳》南越食蒙蜀枸醬。註:劉德雲:枸樹如桑,其椹長二三寸,味酢,取其實以為醬。枚乘《七發》熊蹯之臑,芍藥之醬。
《説文》本作𤖕。臑字原從足從而作。 [9]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上:U+9171;下:U+91AC) 字形對比(上:U+9171;下:U+91AC)

書寫提示

書寫提示圖 書寫提示圖
【規範提示】“酉”的第五筆是㇄(豎彎),不帶鈎。
【寫法】“〔⿰丬夕〕”窄“酉”寬。“〔⿰丬夕〕”,“丬”居左上格,豎筆收於橫中線。“夕”主體居右上格,㇇(橫撇)的撇尖抵田字格中心。“酉”,首筆橫長,在橫中線;框居中,寬度與“〔⿰丬夕〕”相當;第四筆撇、第五筆㇄(豎彎)分列豎中線左右。 [11] 

書法欣賞

音韻彙集

韻書集成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ts
i̯aŋ
先秦
王力系統
ts
ǐaŋ
先秦
董同龢系統
ts
jaŋ
先秦
周法高系統
ts
jaŋ
先秦
李方桂系統
ts
jangh
隋唐
擬音/高本漢系統

ts
i̯aŋ
隋唐
擬音/王力系統

ts
ǐaŋ
隋唐
擬音/董同龢系統

ts
jɑŋ
隋唐
擬音/周法高系統

ts
iɑŋ
隋唐
擬音/李方桂系統

ts
jang
隋唐
擬音/陳新雄系統
ts
ǐɑŋ
(參考資料:漢典 [10] 

上中古音

韻書
字頭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去聲
四十一漾
開口呼
全清
子亮切
tsjɑŋ
集韻
去聲
四十一漾
開口呼
全清
即亮切
tsiɑŋ
禮部韻略

去聲




即亮切

增韻

去聲




子亮切

中原音韻

去聲
江陽
齊齒呼

全清

tsiaŋ
中州音韻

去聲
江陽




齎相切

洪武正韻

去聲
十七漾


全清
子亮切
tsiaŋ
分韻撮要
陰去
第九張掌帳着
(參考資料:漢典 [10]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聲母和韻母用國際音標標註;各方言點的字音以當地城區中老年人口音為依據,僅作參考
方言類別
方言點
聲母及韻母
調值
調類
備註
官話(北京官話)
北京
tɕiaŋ
51
去聲

官話(冀魯官話)
濟南
tɕiaŋ
21
去聲

官話(中原官話)
西安
tɕiaŋ
55
去聲

官話(西南官話)
武漢
tɕiaŋ
35
去聲

官話(西南官話)
成都
tɕiaŋ
13
去聲

官話(江淮官話)
合肥
tɕiɑ̃
53
去聲

官話(江淮官話)
揚州
tɕiaŋ
55
去聲

晉語
太原
tɕiɒ̃
45
去聲

吳語
蘇州
tsiaŋ
412
陰去

吳語
温州
tɕi
42
陰去

湘語
長沙
tɕian
45
陰去

湘語
雙峯
tɕiɒŋ
35
陰去

贛語
南昌
tɕiɔŋ
45
陰去

客家話
梅縣
tsiɔŋ
52
去聲

粵語
廣州
tʃœŋ
33
陰去

粵語
陽江
tʃiɛŋ
24
陰去

閩語(閩南片)
廈門
tsiɔŋ
11
陰去
文讀
tsĩũ
11
陰去
白讀
閩語(閩南片)
潮州
tsiẽ
213
陰去

閩語(閩東片)
福州
tsuɔŋ
213
陰去

閩語(閩北片)
建甌
tsiɔŋ
22
陰去

(參考資料:《漢語方音字彙》 [12]  、漢典 [10] 
參考資料
  • 1.      .漢典[引用日期2020-07-23]
  • 2.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門户網站[引用日期2023-07-14]
  • 3.    平水韻 二十三漾 醬  .搜韻[引用日期2023-07-14]
  • 4.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現代漢語詞典 第7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09:648
  • 5.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 第2版[M]: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2010.04:3835
  • 6.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1275
  • 7.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註譯本》編委會編.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注全譯本 第5卷[M]. 北京:中國書店, 2010.12:2481
  • 8.    餘乃永校注. 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0.07:426
  • 9.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 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8.08:1275
  • 10.    醬的音韻方言  .漢典[引用日期2023-07-14]
  • 11.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159
  • 12.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第二版重排本)[M].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06:321
  • 13.    富麗. 説“醬”[J]. 月讀, 2020, (9):80-82.
  • 14.    傅永和,李玲璞,向光忠主編.漢字演變文化源流 下[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12.12:1568-1569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