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鄴郡

鎖定
鄴郡,中國古代行政區劃名,涵蓋河南省北部與河北省臨漳,治所在邯鄲臨漳縣(今河北省邯鄲市)。
唐杜佑撰《通典》記載,唐代鄴郡轄十一縣,轄境較大,大致在今邯鄲市南部一帶。宋樂史撰《太平寰宇記》記載,宋初鄴郡下轄六縣,轄境縮小。至宋熙寧五年,改轄四縣,轄境大致在今河南省安陽縣、林州市、湯陰縣以及河北省邯鄲市臨漳縣一帶。
鄴郡始置於隋末,存在短暫。歷北宋,相州、鄴郡並稱,時間長達200多年。
中文名
鄴郡
政區類別
古行政區(地級)
始置時間
隋末
所屬地區
河南道河北道真定府
下轄地區
安陽縣鄴縣臨漳縣
存在時間
隋末、唐中期、宋代
地理位置
今河北邯鄲轄境及臨漳縣
治    所
今河北邯鄲

鄴郡歷史沿革

公元前658年前後,春秋霸主齊桓公為衞國築鄴城(在今河南安陽北,臨漳縣西南)。 [1] 
晉文公四年(前633年),春秋霸主晉文公奪取鄴城,鄴地入晉。
魏文侯七年(前439年),鄴城作為封地歸屬魏國。魏文侯出征,以西門豹守鄴,即為魏都。 [2] 
秦始皇十一年(前236年),秦將王翦攻取鄴城,鄴地屬秦。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滅六國,統天下,鄴地為上黨、邯鄲二郡之地。
漢高帝十二年(前195年),分邯鄲郡南部置魏郡,治所在鄴縣城, [3]  領鄴等十八縣,屬冀州刺史部。 [4] 
東漢末,為冀州治,韓馥為冀州牧,治理鄴城。其後袁紹、曹操先後佔據鄴城。
東漢建安十七年(212年),割河內、東郡、鉅鹿、廣平、趙國十四縣以益魏郡。
東漢建安十八年(213年),漢獻帝封曹操為魏公,鄴城(在今臨漳縣西南三台村)成為魏公國都。 [5] 
三國魏黃初二年(221年),以廣平、陽平、魏三郡為“三魏”,長安、譙、許、鄴、洛陽為“五都”。
東晉鹹康元年、後趙建武元年(335年),後趙石虎自襄國遷都於,仍置魏郡。 [6] 
東晉升平元年(357年),前燕慕容雋從薊遷都鄴城,仍置魏郡,屬中州。
北魏天興四年(401年),道武帝以鄴行台所轄六郡(魏郡、陽平、廣平、汲郡頓丘清河)改設為相州。州治在鄴城 [7] 
東魏天平元年(534年),高歡挾孝靜帝從洛陽遷都鄴城,改相州為司州(以京師周圍地區為司州),以魏郡太守為魏尹。
北齊天保元年(550年),高歡之子高洋逼東魏孝靜帝禪位,建立北齊,仍都於鄴,改魏尹為清都尹,仍屬司州。 [8] 
北周建德六年(577年),周武帝破鄴滅齊,復置相州及魏郡。
北周大象二年(580年),楊堅輔政,相州總管尉遲迥不服,發兵討楊堅兵敗自殺,楊堅下令焚燬鄴城,並徙相州、魏郡鄴縣治所及鄴民於鄴南40裏之安陽城(安陽市老城)。安陽城遂為相州、魏郡、鄴縣治所。 [9] 
隋開皇三年(583年),廢郡改州,魏郡改為相州。
隋大業三年(607年),廢州改郡,復改相州為魏郡。隋末,又改魏郡為鄴郡。 [7]  這是以鄴作為郡名之始,治所在安陽城。
唐武德元年(618年),改州為郡,鄴郡復為相州。
唐天寶元年(742年),相州又改為鄴郡,領十縣,屬河北道(貞觀初置十道)。
唐乾元元年(758年),鄴郡復改為相州,仍屬河北道(開元增置十五道)。 [10] 
後晉天福三年(938年),復升為彰德軍節度。
北宋仍為相州亦曰鄴郡及彰德軍,屬河北西路真定府。宋代每個州府都有一個賜名,相州又稱鄴郡,相州是正名,鄴郡是賜名,以備封爵。 [11]  宋以後,安陽的正名再無鄴和鄴郡之稱。
明昌三年(1192年),相州升為彰德府。元曰彰德路,明、清皆名彰德府,民國廢府為縣,改稱安陽縣。新中國成立後,安陽市、縣並存至今。 [12] 

鄴郡行政區劃

鄴郡唐代鄴郡

鄴郡(相州),轄十一縣: [13] 
安陽縣 堯城縣 洹水縣 滏陽縣 內黃縣 鄴縣 林慮縣 臨河縣 湯陰縣 成安縣 臨漳縣

鄴郡宋代鄴郡

宋初,河北道鄴郡(相州)轄縣六:
安陽縣鄴縣湯陰縣;永定縣;臨漳縣;林慮縣。 [14] 
宋熙寧五年,河北西路真定府鄴郡(相州)轄縣四:
安陽縣(永和縣併入)、湯陰縣臨漳縣鄴縣併入)、林慮縣。 [15] 

鄴郡古鄴新鄴

北周大象二年(公元580年),隋公兼丞相楊堅鎮壓了對自己不服的相州(治所鄴城)總管尉遲迥,為了防止河北反楊勢力死灰復燃,遂下令火焚鄴城,千年名都變為一片廢墟,相州魏郡鄴縣及部分居民一併南遷二十公里至安陽城。從此安陽代替鄴城成為這一地區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因鄴縣、魏郡、相州長期治鄴城,在人們的心目中便形成了一種習慣認識,認為它們的治所就叫鄴城,又因古鄴城已不復存在,特別是鄴縣移治安陽後,安陽城自然就成了新的鄴城。
隋唐以後的鄴、鄴城、鄴下、鄴中都是指的安陽城,如李白鄴中贈王大》中的“鄴中”及杜甫石壕吏》詩中“三男鄴城戍”等。 [16] 

鄴郡典籍記載

《資治通鑑》
《資治通鑑》記載王德仁為鄴郡太守 《資治通鑑》記載王德仁為鄴郡太守
胡三省
卷第一百一十二
夏,四月,辛卯,魏人罷鄴行台,〔魏置鄴行台,見一百一十卷隆安二年。〕以所統六郡置相州,以庾嶽為刺史。〔魏相州統魏郡、陽平、廣平、汲郡、頓丘、清河六郡。杜佑曰:後魏置相州於鄴,取河亶甲居相以名州。〕 [7] 
卷第二百一十五
乙亥,鄴郡太守王琚坐贓貶江華司馬。〔鄴郡,本相州魏郡,元年更名。江華郡,道州。〕
卷第一百八十五
王德仁既殺房彥藻,〔事見上二月。〕李密遣徐世績討之。德仁兵敗,甲寅,與武安通守袁子幹皆來降,詔以德仁為鄴郡太守。〔煬帝改洺州為武安郡,相州為魏郡;此又改魏郡為鄴郡也。守,式又翻。〕
卷第二百二十
安慶緒走保鄴郡,改鄴郡為安成〔【嚴:「安成」改「成安」。】〕府,改元天成;〔考異曰:唐歷曰改元天和﹖薊門紀亂曰改元至成,與實錄年號不同。紀年、通譜兩存之。今從實錄。〕 [7] 
《三國演義》
第五十六回 曹操大宴銅雀台 孔明三氣周公瑾
……聞操會羣臣於鄴郡,慶賞銅雀台,歆乃赴鄴郡候見。
操自赤壁敗後,常思報仇;只疑孫、劉併力,因此不敢輕進,時建安十五年春,造銅雀台成,操乃大會文武於鄴郡,設宴慶賀。其台正臨漳河,中央乃銅雀台,左邊一座名玉龍台,右邊一座名金鳳台,各高十丈,上橫二橋相通,千門萬户,金碧交輝。是日,曹操頭戴嵌寶金冠,身穿綠錦羅袍,玉帶珠履,憑高而坐。文武侍立台下。…… [17] 
《通典》
唐杜佑撰《通典》卷一百七十八州郡八·鄴郡 唐杜佑撰《通典》卷一百七十八州郡八·鄴郡
卷第一百七十八 州郡八
古冀州上今置郡府二十二 縣一百二十七
鄴郡,相,十一縣:安陽 堯城 洹水 滏陽 內黃 鄴 林慮 臨河 湯陰 成安 臨漳 [13] 
鄴郡東至魏郡二百十里。南至汲郡一百九十里。西至上黨郡三百里。北至廣平郡一百八十里。東南到汲郡黎陽縣一百六十里。西南到高平郡三百二十里。西北到上黨郡黎城縣三百里。東北到廣平郡肥鄉縣一百四十里。去西京一千四百二十五里,去東京五百六十里。户十萬九千四百五十,口五十九萬一百九十六。
相州今理安陽縣。殷王河亶甲居相,即其地也。春秋時屬晉。戰國時屬魏,後屬趙。秦兼天下,為邯鄲郡地。漢為魏郡,後漢因之。魏武王建都於此。魏氏都在鄴縣。晉亦為魏郡。後趙石季龍、前燕慕容俊並都之。皆都於鄴。冉閔為慕容俊所滅,慕容暐為苻堅所滅也。後魏道武置相州,取河亶甲居相之義。東魏靜帝初遷都於此,改置魏尹及置司州牧。北齊又都焉,改為清都郡,置尹。後周武帝平高緯也。後周置相州及魏郡。自故鄴移居安陽城也。隋初郡廢,煬帝初州廢,復置魏郡。自北齊之滅,衣冠士人多遷關內,唯技巧商販及樂户移實郡郭,由是人情險詖,至今好為訴訟也。大唐為相州,或為鄴郡。領縣十一: [13] 
安陽漢魏郡城在今縣東北。有韓陵山,即高歡破爾朱兆之所。又有丹藍嵯山。
堯城有丹朱陵,又有羛陽聚故城,在今縣東。左傳雲「晉荀盈卒於戲陽」,注云「內黃縣戲陽城」。戲與羛同,許宜反。
洹水有洹水,音恆。
滏陽有漳河、滏水。隋置慈州。滏音父。
內黃漢舊縣。有繁河。漢繁陽縣故城,在今縣西北。
鄴後漢末,冀州刺史嘗理於此。有魏武帝、文帝、甄后等三陵台。東魏、北齊皆都於此。後周置相州,後徙相州於安陽,山漳水在縣西。晉史曰:「石勒諸將佐,議欲都於鄴,將攻三台。張賓進曰:『三台險固,攻守未可卒下。』於是進據襄國。」
林慮漢為隆慮。後漢避殤帝諱,改為林慮。
臨河有王莽河,古淇河顓頊陵在焉。
湯陰古羑里城,紂拘周文王之所。漢蕩陰縣。蕩音湯也。
成安漢斥丘縣故城在東南。地斥鹵,故名焉。
臨漳 [13] 
《元和郡縣圖志》
●卷第十六
河北道
相州,鄴郡。望。開元户七萬八千。鄉一百五十一。元和户三萬九千。鄉二十九。
《禹貢》冀州之域。又為殷盤庚所都,曰殷墟,項羽與章邯盟於洹水南殷墟是也。春秋時屬晉。戰國時屬魏,魏文侯使西門豹守鄴是也。秦兼天下,為上黨、邯鄲二郡之地。漢高帝分置魏郡,理鄴。後漢末,冀州理之,韓馥為冀州牧,居鄴。其後袁紹、曹操因之。建安十七年,冊命操為魏公,居鄴。黃初二年,以廣平、陽平、魏三郡為“三魏”,長安、譙、許、鄴、洛陽為“五都”。石季龍自襄國徙都之,仍改太守為魏尹。慕容雋平冉閔,又自薊徙都之,仍置司隸校尉。 [10] 
苻堅平鄴,以王猛為冀州牧,鎮鄴。後魏孝文帝於鄴立相州。初,孝文帝幸鄴,訪立州名,尚書崔光對曰:“昔河甲居相。聖皇天命所相,宜曰相州。”孝文帝從之,蓋取內黃東南故殷王河甲居相所築之城為名也。至東魏孝靜帝又都鄴城,高齊受禪,仍都於鄴,改魏尹為清都尹。周武帝平齊,復改為相州。大象二年,自故鄴城移相州於安陽城,即今州理是也。隋大業三年,改相州為魏郡。武德元年,復為相州。後或為總管,或為都督。
州境:東西二百一十四里。南北一百六十九里。
八到:西南至上都一千四百四十里。西南至東都五百八十里。北至慈州六十五里。東北至州一百八十里。東取臨縣北至邢州二百六十五里。東至魏州二百一十里。西至潞州三百五十里。東南至滑州一百三十里。
貢賦:開元貢:紗,鳳翮席,胡粉,知母。賦:綿,絹,絲。
管縣十:安陽,鄴,成安,內黃,堯城,洹水,臨漳,臨河,湯陰,林慮。 [10] 
《太平寰宇記》
卷五十五
河北道四
相州
相州。鄴郡。今理安陽縣。《禹貢》冀州之域。《尚書》雲:“殷王河亶甲居相。”即其地。春秋時,屬晉,《左傳》曰:“齊侯伐晉,取朝歌,入孟門,登太行,趙勝帥東陽之師以追之。”即此也。又為晉東陽之地,郡城即齊桓公所築。戰國時,屬魏。故《史記》曰:“魏文侯出征,以西門豹守鄴,即為魏都也。”後屬趙。秦並天下,為上黨、邯鄲二郡之地。漢高祖置魏郡,理鄴。後漢末,冀州之理韓馥為冀州牧,居鄴。其後,袁紹、曹操因之。建安十七年,冊命操為魏公,居鄴。黃初二年,以廣平、陽平、魏三郡為三魏,長安、譙、許、鄴、洛陽為五都。石季龍自襄國徙都之,仍改太守為魏尹。慕容雋平冉閔,又自薊徙都之,仍置司隸校尉。苻堅平鄴,以王猛為冀州牧。後魏於此立相州。初,道武幸鄴,訪立州名。尚書崔光對曰:“昔河亶甲居相,聖皇天命所相,宜曰相州。”道武從之。按:後魏孝文帝太和十八年,卜遷都,經鄴都,登銅雀台。御史崔光對曰:“鄴城平原千里,漕運四通。有西門史起舊跡,可以饒富,在德不在險。”請都之。帝曰:“卿知其一,未知其二。鄴城非久長之地,石虎傾於前,慕容滅於後。國富主奢,暴成速敗。且西有枉人山,山東有列人縣,北有栢人,君子不飲盜泉,水惡其名也。”遂止。東魏靜帝遷都於此,改置魏尹及司州牧。北齊武帝又都焉,改魏尹為清都尹。後周平齊,復改為相州。大象二年,自故鄴城移相州於安陽城,即今理也。隋初,郡廢,而州立。煬帝初,州廢,復置魏都。唐武德元年,置相州總管府,相州領安陽、鄴、林慮、零泉、相、臨漳、洹水、堯城八縣。二年,割林慮置巖州。四年,廢總管府,仍省零泉縣。五年,廢巖州,以林慮來屬,仍省相縣。六年,割衞州之蕩源來屬。其年,置都督府,管相 、慈、洺、黎、衞、邢六州。九年,廢都督府。貞觀元年,改蕩源為湯陰,以廢慈州之滏陽、成安二縣來屬。十年,復置都督府。管相、魏、黎、衞、洺、邢、貝七州。十六年,罷都督府。十七年,以廢黎州之內黃、臨河來屬。天寶元年,改為鄴郡。乾元元年,復為相州。梁貞明元年,魏博節度使楊師厚平,乃割相州建節為昭德軍。尋軍亂,以地歸於後唐。荘宗入魏,遂卻為屬郡,依舊隸魏州。晉天福三年,復升為彰德軍節度。皇朝因之。 [14] 
元領縣十一,今六:安陽;鄴縣;湯陰;永定;臨漳;林慮。
五縣割出:滏陽;入磁州。內黃;成安;洹水;已上三縣入魏州。臨河。入澶州。
州境:東西二百一十里;南北九十里。
四至八到:東南至東京三百五十里;西南至西京五百八十里;西南至長安一千四百四十里;東至魏州一百八十里;南至衞州一百十二里;西至潞州三百五十里;東南至澶州一百四十五里;西南至衞州一百五十六里;西北至遼州三百五十里;東北至洺州二百一十五里。
户:唐開元户:七萬八千。皇朝户:主一萬一千七百八十九,客一萬一百二十六。
風俗:自北齊之滅,衣冠士人多遷關內,惟伎巧商販及樂户以實郡郭。由是人情險詖,至好為訴訟。
姓氏:內黃郡三姓:扈;路;駱。
人物:牛牢。立志不與光武交。杜喬。審配。魏郡人,少忠烈,有不可犯之節。申紹。字景祚,魏郡人,為當時冠冕之宗。弟胤,與兄聲望俱重。唐傅弈。鄴人,曉天文歷數,為太史令。武德初,上疏請去佛。杜正倫。洹水人,隋時與兄正玄俱以秀才擢第。相高宗,至中書令。
土產:胡粉。貢。鳯翮席。貢。花口胡蘆。紗。貢。絹。貢。 [14] 
《元豐九域志》
●卷二
東路 西路
河北路
太平興國二年分河北南路,雍熙四年分東、西路。端拱二年並一路。熙寧六
年,復分二路。 [15] 
望,相州,鄴郡,彰德軍節度。(治安陽縣。)
地裏。(東京三百五十里。東至本州界七十五里,自界首至北京一百五里。西至本州界一百四十里,自界首至潞州一百二十里。南至本州界五十五里,自界首至衞州九十里。北至本州界四十里,自界首至磁州二十里。東南至本州界六十里,自界首至澶州八十五里。西南至本州界八十里,自界首至衞州七十六里。東北至本州界八十里,自界首至州九十里。西北至本州界五十里,自界首至磁州三十五里。)
户。(主二萬六千七百五十三,客二萬一千九十三。)
土貢。(紗、絹各一十匹,知母、胡粉各一十斤。)
縣四。(天聖七年改永定縣為永和。熙寧六年省永和縣為鎮入安陽,鄴縣為鎮入臨漳。)
緊,安陽。(四鄉。天禧、永和二鎮。有韓陵山、龍山、洹水、防水。)
緊,湯陰。(州南四十里。一鄉。有牟山、水、湯水、淇水。)
緊,臨漳。(州東北六十里。二鄉。鄴一鎮。有東山、漳水。)
中,林慮。(州西九十里。一鄉。陽冶一務。有隆慮山、洹水、漳水。) [15] 
《記纂淵海》
卷二十
相州【倚郭一 安陽外縣三 湯陰 臨漳 林慮】
郡號:鄴郡
州沿革:天文室壁分野,《禹貢》冀州之域,商河亶甲居相即此。春秋為晉之東陽地,戰國為魏之鄴地,秦為上黨、邯鄲二郡地。漢置魏郡,治鄴,東漢末,冀州徙治鄴。魏曹操受封於此,後稱為鄴都。晉仍為魏郡,屬冀州。後趙石虎、前燕慕容雋並都之。後魏於此置相州,東魏靜帝徙都之,改曰司州。北齊武帝又都之,改為清都尹。後周復改為相州及魏郡,治安陽。隋初罷郡,為相州。大業初,復改魏郡。唐為相州,天寶初改鄴郡。乾元初,復為相州。五代梁置昭徳軍節度,晉改彰徳軍。本朝復相州,屬河北道。 [18] 
縣沿革:
安陽,本紂都之地,《左傳》羛陽即此。秦更名安陽。
湯陰,古羑里地,戰國為魏湯陰地,漢置湯陰縣。
臨漳縣,本鄴地,魏文侯始封於此,晉改為臨漳縣。
林慮縣,本漢隆慮縣,屬河北郡,後漢改林慮縣。 [18] 
《宋史》
卷八十六 志第三十九
◎地理二
○河北路 河東路
河北西路
相州,望,鄴郡,彰德軍節度。崇寧户三萬六千三百四十,口七萬一千六百三十五。貢暗花牡丹花紗、知母、胡粉、絹。縣四:
安陽,緊。熙寧五年,省永和縣入焉。
湯陰,緊。宣和二年,以湯陰縣隸浚州,尋復來隸。
臨漳,緊。熙寧五年,省鄴縣入焉。
林慮。中。 [11] 
《讀史方輿紀要》
卷四十九
◎河南四
《禹貢》冀州之域。殷河亶甲居相,即此。春秋為晉東陽地。戰國為魏之鄴地,後屬趙。秦為邯鄲郡地。漢為魏郡治鄴,見臨漳縣。東漢末,冀州徙治焉。曹魏以受封於此,稱為鄴都。晉仍為魏郡,屬冀州。後趙石虎、前燕慕容雋,並都鄴苻堅滅燕,亦置冀州,治鄴。後魏仍為魏郡,兼置相州魏主取河亶甲居相之義,置州名相。東魏都此,改司州以魏郡太守為魏尹。北齊又都之改魏尹為清都尹。後周仍置相州及魏郡。週末,移治安陽城。隋初,廢郡,煬帝復改相州為魏郡。唐仍曰相州。天寶初,改為鄴郡至德二載,安慶緒據此,偽改安成府。乾元初,復為相州五代梁乾化五年,分天雄軍置昭德軍節度於此。明年,入晉,仍合於天雄。五代晉天福三年,置彰德軍兼領澶、衞二州。宋仍為相州亦曰鄴郡及彰德軍。金為彰德府。元曰彰德路。明初復為彰德府,領州一,縣六。今仍曰彰德府。 [19] 
參考資料
  • 1.    [(春秋)管仲]等.管子: 華夏出版社,2000年
  • 2.    [漢]司馬遷等.史記: 京華出版社, 2003年
  • 3.    (北魏)酈道元等.水經注: 華夏出版社,2006年
  • 4.    (漢)班固撰等.漢書:中華書局,2005年
  • 5.    (北齊)魏收等.魏書: 中國華僑出版社,1999年
  • 6.    [清]洪亮吉.:,.十六國疆域志:商務印書館,1958年
  • 7.    (宋)司馬光.資治通鑑:中華書局,2007年
  • 8.    施和金.北齊地理志:中華書局,2008年
  • 9.    王仲犖.北周地理志:中華書局,1980年
  • 10.    [唐]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中華書局,1983年
  • 11.    (元)脱脱等.宋史:商務印書館,民國五年[1916年]
  • 12.    金靜等.安陽縣誌:中州古籍出版社,2005年
  • 13.    (唐)杜佑等.通典:中華書局,1988年
  • 14.    [宋]樂史.太平寰宇記:中華書局,1985年
  • 15.    (宋)王存等.元豐九域志:中華書局,2004年
  • 16.    漫談安陽地名  .安陽網[引用日期2014-04-25]
  • 17.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中華書局,2009年
  • 18.    (宋)潘自牧.記纂淵海:中華書局,1988年
  • 19.    (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中華書局,1955年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