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鄭鼎

(元朝名將、潞國公)

鎖定
鄭鼎(1215~1277),元憲宗賜名也可拔都, 澤州陽城(今屬山西)人。元朝名將,官至湖北道宣慰使,領平陽太原萬户。卒贈中書右丞,諡忠毅,後加贈宣忠保節功臣、金紫光祿大夫平章政事柱國,追封潞國公,諡忠肅。
本    名
鄭鼎
別    名
鄭也可拔都
所處時代
元朝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澤州陽城
出生日期
1215年
逝世日期
1277年
主要成就
征伐大理、南宋
諡    號
忠毅、忠肅

鄭鼎人物生平

鄭鼎征討四川

鄭鼎幼年父母雙亡,能自立,讀書曉大義,不妄言笑。長大,勇力過人,尤善騎射。初為澤州、潞州遼州沁州千户
元太宗六年(1234),跟隨塔海紺卜征伐四川,攻二里關及散關,屢立戰功,還屯陝西。不久,宋將餘玠燒絕棧道,以兵圍興元(今陝西漢中),鄭鼎率眾修復棧道,大敗宋兵,解興元之圍。
元太宗七年(1235),遷陽城縣軍民長官。

鄭鼎平定大理

元憲宗三年(1253),隨忽必烈征伐大理,自六盤山臨洮,入吐蕃境,抵雪山。山路崎嶇阻塞,舍騎徒步,曾揹負忽必烈以行。敵據險要,鄭鼎力戰敗之,忽必烈壯之,賜馬三匹。至金沙江波濤洶湧,忽必烈臨水傍危石,立馬觀之。鄭鼎諫阻説:“此非聖躬所宜。”鄭鼎親扶下馬,忽必烈嘉獎之。大理平,師還,以鄭鼎殿後,全軍而返。入朝,元憲宗問以時務,鄭鼎敷對詳明,元憲宗嘉納之,賜名也可拔都。

鄭鼎進攻鄂州

元憲宗九年(1259),賜白金千兩。隨忽必烈圍鄂州(今湖北武昌),攻破大勝關、台山寨,擒其守將胡知縣。鄭鼎乘勝獨進,陷於泥潭中,伏兵突出,鄭鼎擊殺三人,餘眾遁去。忽必烈急召鄭鼎還,使者上報,忽必烈説:“為將當鎮重,不可恃勇輕進。”於是分御衞士三百人,以備不虞,且告戒説:“自今非奉命,毋得輕與敵接。”秋九月,忽必烈駐蹕長江北岸,命諸將南渡,先至者舉烽火為應。鄭鼎首奪南岸,眾軍完成渡江。進圍鄂州,鄭鼎戰益力。別攻興國軍,遇宋兵五千,力戰破之,生擒其將桑太尉。鄭鼎責以懦怯、不忠,斬之。
元世祖中統元年(1260),以功遷平陽(今山西臨汾)、太原兩路萬户阿藍答兒渾都海叛亂,鄭鼎率本道兵討之。
中統二年(1261),鄭鼎統領徵西等軍,戍守雁門關,遷河東南、北兩路宣撫使
中統三年(1262),改授平陽、太原兩路宣慰使
至元三年(1266),為平陽路總管。時值大旱,鄭鼎下車而下雨。平陽地狹人眾,經常乏食,鄭鼎導汾水,以溉民田千餘頃,開潞河鵬黃嶺道,運輸上黨之粟。興修學校,厲風俗,建橫澗故橋以便行旅。平陽的人民紛紛感激鄭鼎。

鄭鼎不幸溺亡

至元七年(1270),改任僉書西蜀四川行尚書省事,率兵巡視東川。過嘉定府(今四川樂山),遇宋兵,與戰江中,擒其將李越,獲戰船。
至元八年(1271)五月,改軍前行尚書省事。
至元十一年(1274),從伐南宋
至元十二年(1275),鎮守黃州。夏四月,改任淮西宣慰使。
至元十三年(1276),加昭毅大將軍,賜白金五百兩。
至元十四年(1277),改任湖北道宣慰使,仍領平陽、太原萬户,移鎮鄂州。夏五月,出討蘄州、黃州二州反元力量,戰於樊口,舟覆溺死,年六十三歲。
至元十七年(1280),董文忠等上奏:“鄭也可拔都遇害,其叛人家屬物產,宜悉與其子納懷(鄭制宜)。”元世祖從之。贈中書右丞,諡忠毅。後加贈宣忠保節功臣、金紫光祿大夫平章政事柱國,追封潞國公,諡忠肅。 [1-2] 

鄭鼎軼事典故

至元十四年(1277),鄂州人傅高謀反,鄭鼎懷疑城中大姓皆與傅高勾結,欲盡殺戮之。僉行中書省賈居貞不從。鄭鼎外出討賊,留其部將,約定等他還軍,內外合發,盡戮城中大姓。鄭鼎敗,溺死,鄂人始免於難。鄭鼎一時名將,獨以此事為人所責難。 [2] 

鄭鼎親屬成員

父:鄭皋,曾任金朝忠昌軍節度使
弟:鄭廷瑞,官至平陽太原萬户。
次弟:鄭甫,未冠時鄭鼎帶着入見元世祖,元世祖偉其儀狀,命給事左右。鄭甫勇略絕人,讀書,善騎射,隨鄭鼎西征有功。歷任陽曲長子、陽城、潞、平棘五縣尹,有惠政,遷平定州、潞州同知,不從長吏鐵冶課税,改邠州知州,授璽書,仍任前職,兼管民萬户。致仕,卒。
子:鄭制宜
侄子:鄭昂霄,鄭甫之子。 [1-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