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鄭寅普

鎖定
鄭寅普(정인보,1893年—1950年?),朝鮮半島近代史上的民族主義文學家、史學家、獨立運動家。字經業,號為堂、薝園、薇蘇山人,本貫東萊。著有《朝鮮史研究》、《陽明學演論》等。
本    名
鄭寅普
經業
為堂、薝園、薇蘇山人
所處時代
舊韓末、日帝強佔期、美軍政時期、大韓民國
民族族羣
朝鮮人
出生地
漢城
出生日期
1893年
逝世日期
1950年

鄭寅普人物生平

鄭寅普出身於一個累代簪纓的官宦世家,直系祖先中有鄭光弼鄭惟吉、鄭昌衍、鄭太和、鄭元容等多個政丞,其中鄭元容就是他的曾祖父。祖父鄭基年官至掌樂院正,參判鄭誾朝官至掌禮院副卿。鄭寅普十三歲時拜陽明學者李建芳為師,學習漢學。1910年日韓合併後逃往中國,同樸殷植申採浩申圭植金奎植等一起組織同濟社,開展獨立運動,致力於僑胞啓蒙事業。後因夫人成氏去世,老母無依無靠,便回到朝鮮,因從事獨立運動而多次被日本人逮捕。
1919年回國後,鄭寅普一邊在延禧專科學校、梨花女子專科學校、中央佛教專科學校講授東洋學, 一邊從事《時代日報》、《東亞日報》等的述評委員工作。這期間他首次使用“國學”這一名詞,而且致力於建立民族史觀的工作。另一方面,他主導了1935年的丁若鏞去世100週年紀念活動,並開始使用“實學”一詞來定義朝鮮王朝後期的新學風。太平洋戰爭爆發後,鄭寅普於1943年隱居全羅北道益山,1945年日本投降後回到漢城,繼續從事文史研究,於1946年發表民族主義史學鉅著《朝鮮史研究》。1946年創立國學大學,就任校長。1948年大韓民國建立後,他應李承晚總統邀請,出任監察委員長,一年後因對李承晚政府失望而辭職。朝鮮戰爭爆發後被朝鮮人民軍帶到北方,不久後在戰爭中去世。 [2] 

鄭寅普主要作品

發表詩《精疲力竭的母親》,時調《離去的郎君》、《慈母思》、《月野》,論文《文章講話》、《五千年朝鮮的靈魂》,戲劇《離去的郎君》等。尤其是他的時調,盛讚民族魂,風格古雅高尚。時調集有《薝園時調》,著作有《朝鮮史研究》、《陽明學演論》、《月南李商在先生傳》等。後人整理有《薝園鄭寅普全集》六冊。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