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李承晚

鎖定
李承晚韓語:이승만,1875年3月26日一1965年7月19日),韓國近現代史上政治家、外交家、思想家、獨立運動家,大韓民國首任總統。原名承龍雩南,本貫全州李氏,生於黃海道平山郡。早年研習漢學科舉屢試不第,1894年進入培材學堂(後來的培材大學)就讀,後參與獨立協會運動,1899年被大韓帝國政府逮捕判刑。1904年獲赦,並作為高宗皇帝李熙的密使出使美國。1905年獲得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學士學位,1910年相繼獲得哈佛大學碩士與普林斯頓大學博士學位,並投身韓國獨立運動
李承晚在美國積累了豐富的人脈,並標榜外交獨立路線,企圖通過外交活動、仰賴美國等列強的干涉來擺脱日本的殖民統治。1919年參與巴黎和會未果,提出了飽受爭議的委任統治案,同年當選大韓民國臨時政府總統,1921年在華盛頓會議的外交活動中再次失敗,其活動陷入消沉。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再度活躍,日本投降後回到南朝鮮,作為右翼勢力領袖展開反託管運動,主張南部單獨建國。1948年,李承晚在美國的支持下當選總統,於8月15日宣佈成立大韓民國。
此後李承晚連續3屆當選總統,併成為自由黨的首腦。他對內實施專制獨裁統治,嚴厲鎮壓共產主義者為代表的左翼勢力,同時為保住個人權力,兩度強行修改憲法,踐踏民主制度。對外依賴美援,堅持武力北進,拒絕與日本建交。1960年,在他第四次出任總統時,發生4.19運動,他的統治被民眾推翻。李承晚被迫辭職並亡命美國夏威夷州,5年後死在那裏,享年90歲。 [1] 
中文名
李承晚
外文名
韓文/朝鮮文:이승만/리승만 [1]  [97] 
英文:Syngman Rhee
別    名
曾用名李承龍,雩南,人稱李承晚博士
國    籍
韓國
出生日期
1875年3月26日(陰曆二月十九日)
逝世日期
1965年7月19日
畢業院校
培材學堂
喬治·華盛頓大學
哈佛大學
畢業院校
普林斯頓大學
職    業
總統(大統領)、政治家
主要成就
投身韓國獨立運動
締造大韓民國
出生地
朝鮮半島黃海道平山郡
信    仰
新教
代表作品
《獨立精神》
《清日戰記》
《替役集》
《日本內幕記》

李承晚人物生平

李承晚早年生涯

李承晚出身朝鮮王朝王族全州李氏,是朝鮮太宗李芳遠之長子(廢世子)讓寧大君李褆的16世孫,到他這一代已淪為沒落兩班。李承晚的父親叫李敬善,母親出身金海金氏,1875年3月26日(舊曆光緒元年乙亥二月十九日)出生於朝鮮半島黃海道平山郡。李承晚系五代單傳,在他出生前有一兄,因天花而夭折,就在家族面臨絕嗣危機而焦頭爛額時候,金氏夢見一條巨龍,而後便懷上了李承晚。所以李承晚初名承龍,到1887年時才改名承晚。 [2] 
18歲時的李承晚(右立者)與父親(中坐者) 18歲時的李承晚(右立者)與父親(中坐者)
李承晚3歲那年,舉家搬到朝鮮王朝的首都漢城(今韓國首爾)。李承晚的父親李敬善沉溺於風水之術,很少在家;李承晚的姐姐也早已出嫁,因此他是與母親金氏相依為命而成長的。金氏讀過一點書,又篤信佛教,李承晚從其母那裏接受了漢字啓蒙,接觸了佛教。佛教對李承晚的影響很深,即便後來他皈依基督教,也表示“走進寺廟就像回到自己家中一樣”。 [3]  李承晚是家中獨子,為維持家道必須經常拋頭露面,自幼養成“公雞型”的外向性格和唯我獨尊的習性,“公雞型”的性格特點是好鬥、高傲、永遠高高在上和唯我獨尊。 [3]  後世學者認為,李承晚既從母親那裏薰陶到了獨善其身的清高,又從父親那裏養成了家長式威權主義,這就形成了其性格中的馬基雅維利式的君主主義思想。 [4] 
李承晚像當時其他朝鮮年輕人一樣,自幼接受漢文教育,企求考中科舉,走一條仕宦的道路。他在家塾中學習儒家經典,並在1887年首次應舉。遺憾的是到1894年為止,他參加的11次科舉考試無一不是名落孫山。 [5]  1894年甲午中日戰爭後,朝鮮實行甲午更張。在這次改革中,科舉考試被廢止了。李承晚生路已斷,而轉型中的朝鮮亟需外語人才,他為了做官,便在這一年進入美國監理會在漢城創辦的教會學校——培材學堂(培材大學的前身,當時朝鮮規模最大的新式學堂)就讀。他在培材學堂學習英語,開始廣泛接觸西方人士、沐浴西方文化,完成了由儒生到開化派的“華麗轉身”。於是,李承晚脱胎換骨,並由此登上了歷史舞台。

李承晚民權鬥士

青年李承晚 青年李承晚
1896年,著名開化派人士徐載弼從美國歸國,創辦《獨立新聞》,組織獨立協會,在朝鮮播種民權思想。徐載弼對李承晚影響至巨,可以説是青年李承晚的導師。徐載弼從1896年5月開始的1年時間裏,每週都要給培材學堂的學生開展一次關於世界地理、歷史、政治及西方啓蒙思想的講座,同時在他的建議下培材學堂內部也展開了名為“協成會”的定期討論會,由討論內容均為社會與政治改革問題,徐載弼經常親臨“協成會”指導。李承晚是協成會的13名發起人之一,擔任該會書記的職務,在徐載弼的薰陶下,李承晚立志為民權與獨立而奮鬥。
1897年7月8日,李承晚從培材學堂畢業,並以優等生作為畢業生代表對培材學堂師生、徐載弼及政府大臣及美國駐朝外交官發表題為“朝鮮的獨立”的英語演説。此演説回顧了傳統的中朝關係、因為甲午戰爭而實現的朝鮮獨立及將來的朝鮮應該做些什麼來挽救危局,被評為“這天畢業典禮上最有野心的作品”。 [6]  此後他擔任培材學堂的教師,並積極投身啓蒙事業。1898年1月1日,《協成會會報》創刊,李承晚參與編輯工作,常在該報發表愛國文章。1898年3月,獨立協會為排斥俄國干涉,召開萬民共同會,李承晚參與了這次盛大的羣眾集會,並在集會上發表了呼籲同胞團結一致守護主權的慷慨激昂的演講,這可以説是他邁上政治舞台的第一步。 [7] 
此時獨立協會運動方興未艾,李承晚亦加入了獨立協會,並多次被選為獨立協會的總代委員,向大韓帝國政府質詢出賣國權之事,成為獨立協會中激進之少壯派的代表人物。1898年11月獨立協會遭政府迫害以後,李承晚牽頭率數十名青年學生去警務廳抗議,又參與萬民共同會,要求韓國政府平反獨立協會,並與御用打手皇國協會抗爭。在李承晚等人不屈不撓的鬥爭下,高宗皇帝李熙不得不作出妥協,暫時放過獨立協會,並於1898年11月29日任命包括李承晚在內的17名獨立協會會員為中樞院議官。 [8] 
當時逃亡到日本的開化黨人樸泳孝之部下李圭完黃鐵等潛回國內,與李承晚等獨立協會少壯派取得聯繫,試圖利用韓國亂局渾水摸魚,促使樸泳孝回國執政。李承晚等被收買後,於1898年12月召開萬民共同會,繼續展開反政府鬥爭,並且揚言要召還樸泳孝回國。當時獨立協會會長尹致昊對李承晚的激進冒險活動極其不滿,評價李承晚“很沒理智,做事不計後果”。 [9]  樸泳孝是高宗的心腹大患,坊間亦流傳開樸泳孝回國做總統或當皇帝等陰謀論,因此高宗斷然對獨立協會採取鎮壓政策,於1898年12月22日動員軍隊將獨立協會召開的萬民共同會強制解散,並於12月25日下旨取締獨立協會。李承晚在獨立協會的活動雖告一段落,但作為他在歷史舞台上的嶄露頭角亦具有深遠的意義。

李承晚獄中蜕變

獨立協會運動被鎮壓後,李承晚躲進了美國醫生薩曼家中,與躲在日本租界的全德基、樸容萬等組成“青年會”,企圖配合李圭完等武力推翻高宗。然而很快陰謀泄露,李承晚於1899年1月9日在從日本租界回美國人家的途中被別巡檢逮捕。但由於李承晚“陰圖不軌”的證據不足,再加上美國駐韓公使安連(霍勒斯·艾倫)照會韓國政府釋放李承晚,因此李承晚在獄中過的算比較自由。此時培材學堂學生周相鎬(周時經)等將兩把手槍轉交給與李承晚一起被捕的獨立協會會員崔廷植的門客崔鶴柱,委託他在探監時把手槍偷偷送到崔廷植和李承晚手中,兩人得到手槍後於1899年1月30日越獄(還有一名犯人徐相大也跟着越獄)。結果崔、徐二人成功翻牆到培材學堂,被美國人保護起來,李承晚則在逃跑過程中不幸被捕。 [10]  後來崔廷植在偷渡日本時被抓回來,於1899年7月與李承晚一同受審。結果崔廷植以越獄主謀及開槍傷人的罪名被判死刑,李承晚則以越獄從犯的罪名被判無期徒刑,而他“陰圖不軌”一事則因缺乏證據而沒有追究。當年12月又減刑為10年懲役。 [11] 
獄中李承晚(左立者) 獄中李承晚(左立者)
當時,李承晚在獄中廣泛地汲取各國知識,特別對國際關係與外交傾注較多的時間和精力。除了如飢似渴地涉獵西方學問,李承晚還筆耕不輟,1900年翻譯了《清日戰記》,1904年編撰了韓國曆史上第一部《新英韓辭典》,著述了風靡韓人社會的《獨立精神》一書。最重要的變化是李承晚在獄中改信了基督新教,他在培材學堂時就已接觸美國的基督教,在監獄裏則完全成為一名虔誠的基督徒,在信仰上朝美國靠攏。
這一時期,西方政治思想和基督教對李承晚的影響甚大,而且李承晚的英文水平突飛猛進,已經達到熟練應用的地步。李承晚的政治外交思想在獄中寫的兩部書籍《清日戰記》和《獨立精神》中有顯著的體現。《清日戰記》是李承晚節譯中國蔡爾康與美國傳教士林樂知編纂的《中東戰紀本末》一書並附上自己的評論而成,李承晚在書中一方面揭露日本的野心,另一方面則批判清朝與朝鮮的不開化,如果兩國都是文明開化之國的話,就會放棄上國屬國之分,清朝也不會愚蠢地跟日本糾纏,體現出他蔑華反日的對外觀。不過他的反日並不徹底,事實上他在日俄戰爭時祈禱日本勝利,還認為日本在《江華條約》中使朝鮮獲得獨立地位、在甲午更張時為朝鮮引入文明開化的風氣,這些是值得感謝的。 [12]  李承晚在日俄戰爭期間寫就的《獨立精神》一書裏,闡述了清國是頑固的、俄國是強暴的、日本是狡猾的觀點,而將美國稱為“人間極樂國”而絕對信任,並對基督教極為推崇,主張通過基督教化來實現韓國的文明開化 [13]  後來他也立誓將韓國改造為東洋第一個基督教獨立國。 [14]  在書中他表達了依靠外交手段獲得獨立的思想。《獨立精神》是李承晚思想定型的結晶,被他的追隨者捧為“民族的聖經”。總而言之,獄中生涯是李承晚思想形成的關鍵時期,不僅更加傾向西方政治外交思想,而且樹立了拯救國家於危難之中的救世主式的使命感,成為他一生中極為重要的轉折點。

李承晚牛刀初試

1904年8月4日,在日本駐韓公使林權助的斡旋下,李承晚等一批政治犯獲得特赦,結束了5年多的牢獄之災。出獄後的李承晚從事基督教活動,任漢城尚洞教會所屬的青年學院首任校長。 [15]  不久後,他就接受了高宗皇帝的一項特殊使命,即作為密使遠渡美國。當時,高宗李熙擔心日俄戰爭的結果會損害韓國的獨立,想依靠美國來維持韓國的獨立,遂在近臣閔泳煥韓圭卨的推薦下,將聯美的重任交給了接受美式教育並精通英語的李承晚。1904年11月4日,帶着高宗密旨的李承晚離韓赴美,11月29日來到夏威夷,12月31日抵達美國首都華盛頓。這是李承晚展開外交活動的濫觴。
李承晚博士照 李承晚博士照
李承晚經前任美國駐朝公使丹時謨的介紹,於1905年2月20日會見了美國國務卿海約翰,遊説美國在韓國推行門户開放政策,以防止日本獨佔韓國,但無果而終。 [16]  李承晚又想會見美國總統西奧多·羅斯福,但韓國駐美署理公使金潤晶以無政府訓令為由拒絕他的請求。 [17]  後來美國調停日俄戰爭,日俄兩國在美國朴茨茅斯議和,在此期間,李承晚於1905年8月4日以夏威夷僑民代表的身份與來美國的韓國監理會牧師尹炳球一道拜訪羅斯福總統,懇請美國依據1882年《朝美修好通商條約》第1款的規定維持韓國的獨立,羅斯福總統以其非官方外交為由拒絕了李承晚的請求。 [18]  隨後日本強迫韓國簽訂《乙巳條約》,使韓國淪為日本的保護國
李承晚滯留美國,在喬治華盛頓大學、哈佛大學普林斯頓大學留學,分別獲得學士碩士博士學位,他能如此神速的獲得這些學位,得益於元杜尤(Horace G. Underwood,延世大學創辦者)等傳教士的幫助,他們希望李承晚能儘快回國傳教。 [19]  他在求學普林斯頓期間,主修國際法,輔修美國曆史和西洋史,博士論文的題目是《美國影響下的中立論》(Neutrality as Influenced by the United States)。該論文對中立論進行了系統研究,試圖以中立化維持韓國獨立。1910年7月18日,普林斯頓大學校長、後來成為美國總統的伍德羅·威爾遜授予李承晚博士學位,李承晚成為首位擁有博士學位的韓國人。 [20]  威爾遜還稱讚李承晚是“一個有着強烈的愛國感情和對其人民有着巨大熱情的人”。 [21]  李承晚雖然在美國沒有完成高宗交給他的任務,但他收穫了外交經驗,積累了人際資本,並且美國求學生涯和博士的桂冠也極大地抬高了他的身價,使他逐漸成為美國韓人社會的領袖。這從1908年7月在美韓人於美國丹佛舉行的“愛國同志大會”中李承晚被推舉為大會主席便可反映出來。

李承晚漸成領袖

李承晚(左)與樸容萬 李承晚(左)與樸容萬
李承晚獲得博士學位後一個月,日本通過《日韓合併條約》吞併朝鮮半島大韓帝國滅亡。又過了一個多月,即1910年10月10日,李承晚回到已淪為殖民地的故國。此後李承晚任皇城基督教青年會總務和講師一年半之久,以傳教的名義鼓吹獨立思想。李承晚在任教期間甚為活躍,不僅在教授的學生中培植了一批追隨者,如林炳稷、尹致映許政、李元淳等,而且赴朝鮮各地巡迴傳教,名聲鵲起。但好景不長,1911年發生了尹致昊等基督教會人士被指控暗殺朝鮮總督寺內正毅的事件,有105人被判刑,史稱“105人事件”。李承晚雖未受牽連,但因他具有鮮明的獨立傾向,並參與獨立活動,也被日本殖民當局列入黑名單。為了躲避日本人的迫害,李承晚於1912年3月26日以參加在美國明尼蘇達州召開的國際監理會大會為藉口離開了朝鮮,第二次來到美國 [22] 
1913年,李承晚在漢城坐牢時的拜把兄弟、已成為夏威夷韓僑領袖的樸容萬邀請李承晚去夏威夷,發展當地韓僑的教育事業,李承晚於1913年2月3日來到夏威夷,8月獲得韓人寄宿學校的運營權,創辦《太平洋雜誌》。在夏威夷期間,他還創立韓人基督學院和韓人基督教會,任校長和會長,併成立“同志殖產會社”。李承晚在夏威夷搞得風生水起,大有鳩佔鵲巢之勢,與樸容萬的關係逐漸產生裂痕,直至反目。1915年,兩人關於獨立方略的分歧白熱化,樸容萬主張通過武裝鬥爭獲得獨立,李承晚則否定暴力革命和武裝鬥爭,反對與日本正面對抗,倡導通過外交活動獲得西方列強的同情和援助以實現獨立,他認為韓國因條約及列強之間的秘密交易而亡,因外交而亡,還需通過外交而生。二者不僅在獨立方略上存在分歧,而且在圍繞韓僑的領導權和財政權的各種大小事務上也多有紛爭。在與樸容萬爭奪夏威夷韓人社會的主導權的過程中,李承晚漸佔上風,1915年後基本上攫取了夏威夷韓人社會的領導地位,成為大韓人國民會(1909年安昌浩、李承晚等在美國倡議成立的獨立運動團體)夏威夷地方總會的實際掌權人,與樸容萬分道揚鑣,樸容萬也有引狼入室的後悔之感。 [23] 

李承晚委任風波

李承晚 李承晚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巴黎和會召開在即,時任美國總統亦是李承晚的老校長威爾遜提出“十四點原則”,宣稱要維護弱小民族的利益,使包括李承晚在內的韓人燃起了外交獨立的希望。同年12月1日,大韓人國民會決議派遣李承晚、鄭翰景、閔瓚鎬三人作為韓人代表,試圖出席巴黎和會。李承晚、鄭翰景和閔瓚鎬在接受任命之後,曾多次向美國提出請願書,在請願書中自稱“您順從的僕人” [24] 安昌浩領導的大韓人國民會也一直在與美國交涉三人的簽證問題。但是,美國顧及其亞洲戰略及對日關係,以朝鮮隸屬日本為由拒絕給李承晚等人發放簽證,使李承晚等人赴訴巴黎之舉化為泡影。 [25]  李承晚原以為與他交情不錯的恩師威爾遜總統會給他面子,但在利益瓜分面前,威爾遜並不買賬。
鑑於去巴黎已無望,李承晚、鄭翰景等人商議修改向美國的請願書,決定在其中加入“委任統治”的內容。在請示了大韓人國民會領導人安昌浩並獲得批准以後,鄭翰景於1919年2月25日將落款為“大韓人國民會中央總會臨時委員會李承晚、鄭翰景”的信函和請願書內容寄送給威爾遜,請願的內容有三條:“列強將朝鮮從日本的苛政中解救出來;列強保證朝鮮將來完全獨立;將朝鮮置於國際聯盟委任統治之下”。 [26]  但請願書如石沉大海,毫無回覆。李承晚又想出公開請願書向美國政府施壓的辦法。1919年3月16日,他在華盛頓舉行記者招待會,正式公佈了要求委任統治朝鮮的請願書,《紐約時報》等各大媒體給予了報道。
然而事與願違,公佈請願書不但絲毫沒有觸動美國政府,還在海外韓人社會中引發軒然大波,導致了對李承晚及其委任統治方案的一片聲討撻伐。儘管李承晚於1919年3月28日應安昌浩要求收回委任統治方案,只提完全獨立,但已是覆水難收,委任統治案成為伴隨他一生的污點和把柄。 [27] 

李承晚臨政總統

就在李承晚逐漸陷入委任統治案的糾葛之時,朝鮮半島爆發了反對日本殖民統治的“三一運動”,使韓國獨立運動達到高潮。為了領導獨立運動,三一運動之後大量韓人臨時政府如雨後春筍般興起。儘管李承晚身上有委任統治案的爭議,但畢竟他自獨立協會運動以來就積累了大量的聲望,加上他與美國的深厚關係無人能及,所以他在這些政府中都被選為領導人。1919年3月21日海參崴的韓人臨時政府成立,李承晚被選為國務總理;同年4月10日,麇集於上海的韓國獨立運動人士組織大韓民國臨時政府(簡稱臨政),儘管申採浩等以委任統治案為由反對李承晚參選臨時政府職位,但李承晚還是在無記名投票中當選國務總理;不久後的4月23日,留在朝鮮的洪震等人在漢城又組建了一個臨時政府,李承晚被推舉為執政官總裁。
在各種臨時政府紛紛成立之時,李承晚尚在美國,他雖然當選上海臨時政府國務總理,但圍繞委任統治案的疑慮仍未消散,李承晚被迫作出解釋:“委任統治案在國際上對我們的事業並沒有障礙,如果在我們韓人界説有是非的話,此不過是路人爭評之意。” [28]  直到1919年5月29日,上海臨時議政院議長李東寧才正式通告李承晚為國務總理。1919年9月,上海漢城海參崴三處臨時政府進行統合,決定解散上海、海參崴政府,保留漢城政府,遷往上海辦公,並採用原上海臨時政府的“大韓民國臨時政府”的名稱,李承晚要求將漢城臨時政府的執政官總裁制改為總統制,於是他名正言順的成為了“總統”(韓語稱為“大統領”,대통령)。
1920年12月李承晚來滬就任臨政總統的歡迎會 1920年12月李承晚來滬就任臨政總統的歡迎會
李承晚當選大韓民國臨時政府總統,成為韓國獨立運動的領袖,但其言行和理念並未服眾,因此從一開始就不斷陷入矛盾的漩渦中。李承晚對回上海就職不感興趣,仍執着於遊説美國的外交獨立路線。早在1919年8月25日,李承晚在美國成立了“歐美委員部”,作為他在美國活動的基地。後在臨時政府的多次敦促下,他於1920年12月8日來到中國上海,正式就任總統。李承晚在滬期間,臨時政府的內政外交併未見顯著成效,其財政不僅沒有改善,反而日顯拮据,臨時政府派系之爭不僅沒有緩和,反而日益加劇。 [29]  加上李承晚更習慣和適應美國的生活環境與生活方式,與其在上海苦撐臨時政府,不如在美國精心經營歐美委員部,所以,他在半年後以參加華盛頓會議為名離滬赴美。在離開上海前夕的1921年5月17日,李承晚説了一些勉勵和要求內閣與臨時議政院團結堅忍、等待時機等不關痛癢的言辭,一去不復返。 [30] 

李承晚陷入低谷

臨時政府時期的李承晚 臨時政府時期的李承晚 [31]
李承晚第三次赴美后,為了在美國長期立足,便另立山頭,於1921年7月7日組建了“大韓人同志會”,與安昌浩的大韓人國民會分庭抗禮。與此同時,李承晚欲在即將召開的華盛頓會議上一搏,在外交上有所斬獲,樹立自己的權威。1921年9月29日,大韓民國臨時政府正式任命李承晚為大韓民國代表團代表長,徐載弼為代表,鄭翰景為書記,爭取參加華盛頓會議,此外臨時政府還成立了“太平洋會議外交後援會”,動員一切力量支援李承晚的外交活動。1921年12月28日,李承晚將一份洋洋灑灑萬餘字的請願書提交華盛頓會議,控訴日本侵略,並提出包括承認大韓民國臨時政府、結束日本殖民統治、取消二十一條、日本從樺太島(庫頁島)撤兵等在內的九項條件。這一請願書雖然引起美國參議院的討論,激起一些浪花,但美國為了討好日本以達到終止英日同盟和縮小日本海軍的目的,便以韓國沒有國際地位以及自1905年以來美國就跟韓國沒有外交關係為藉口,不受理請願書,韓國代表團再次被拒之門外。李承晚在華盛頓會議上鎩羽而歸,標誌其外交獨立路線的失敗。隨後李承晚的活動進入了消沉時期。
李承晚在臨時政府中的處境也日益困難,臨時政府內反李和擁李兩派明爭暗鬥,最終反李派佔了上風,於1924年6月16日通過“總統有故案”,以李承晚“有故”為由將其權力移交給國務總理李東寧,1925年3月10日,樸殷植領導的臨時政府宣佈廢止李承晚的專屬機構——歐美委員部,同年3月23日宣佈罷黜李承晚的臨時政府總統職位。 [32]  李承晚亦公開否認上海臨時政府的合法性,宣揚“漢城政府法統論”,稱他要繼續維持歐美委員部以遵行漢城政府的法統。 [33] 
後來金九主持大韓民國臨時政府,李承晚又與上海臨時政府發生藕斷絲連的關係。金九在當時是臨時政府中的擁李派成員,試圖拉回李承晚,恰逢國際聯盟李頓調查團來華調查日本侵略中國東北之事,臨時政府又期望藉助此次機會呼籲韓國獨立,一向主張外交獨立路線的李承晚無疑是最佳人選。臨時政府乃於1932年11月10日任命李承晚為特命全權首席代表,赴國際聯盟和各友邦商榷韓國自主獨立等外交事務。 [34]  1933年3月6日,在中國嘉興召開的臨時議政院會議上又選舉李承晚為9位國務委員之一。李承晚接到任命後,於1933年初赴巴黎倫敦日內瓦等地展開活動,但此次外交活動一如既往地沒有任何收效。 [35]  這時李承晚又對蘇聯抱有幻想,在他任臨時政府總統時期就曾展開過對蘇俄外交,此次對國聯申訴失敗後又試圖獲得蘇聯的幫助,於1933年7月19日抵達莫斯科。但蘇聯領導人斯大林並不是一個國際主義者,當時蘇聯正與日本談判中東鐵路,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而下令驅逐李承晚出境。 [36]  李承晚在蘇聯吃了閉門羹,令他感到恥辱萬分,強化了他仇蘇反共的理念。

李承晚再度活躍

日本內幕記 日本內幕記
其後李承晚又因外交無所建樹而被臨時政府解除職務,中國抗日戰爭爆發後重新活躍。1939年4月,李承晚從夏威夷回到華盛頓,直接管理歐美委員部。1941年4月21日,國民會、同志會等美國韓僑主要團體在火奴魯魯(檀香山)召開“海外韓族大會”,決議成立駐美外交部和在美韓族聯合委員會,李承晚當選為前者的外交代表,這一事件標誌着李承晚外交獨立路線的復甦。李承晚亦重新得到大韓民國臨時政府的承認,於1941年6月4日被任命為臨時政府駐美外交委員會委員長兼駐華盛頓全權代表。 [37] 
當時韓國獨立人士普遍興奮於中日戰爭的爆發,但李承晚卻冷眼相看,認為中國無法戰勝日本,中日戰局和韓國獨立取決於美日關係。因此他自1939年11月開始寫作《日本內幕記》,1941年8月在紐約出版。李承晚在書中揭露日本的野心,駁斥美國反戰言論,極力鼓吹他長期以來所主張的“美日開戰論”,同時認為美國將會援助中國抗日,也會支援韓國獨立。這本書被寄給美國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在內的美國政要,並在美國社會中引起爭議。其出版僅過四個月,就爆發了“珍珠港事件”,美日之間的戰爭果然爆發,李承晚因而聲名大噪,被稱為“預言家”,他之前所流失的名望也被挽回了許多。 [38] 
二戰期間李承晚的外交獨立活動依然收效甚微。他一度與美國情報機構和軍方建立合作關係,但無濟於事。在1942年至1945年間,李承晚先後30餘次向美國國防部、戰爭部和白宮以及國務院等提出承認臨時政府和租借武器的要求,無不歸於徒勞,美國情報機構也在1943年中斷了同李承晚的合作。 [39]  儘管外交活動沒有達到目的,但李承晚在這一過程中為他積累了豐厚的人脈關係與政治資本,比如憑藉臨時政府的委任來抬高身價、通過反蘇反共的理念結交麥克阿瑟等美國右翼人士,為他後來登上大韓民國開國總統的寶座鋪平了道路。

李承晚回國奪權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朝鮮半島也迎來了尷尬的獨立。美軍進駐朝鮮半島南部,依三八線之約定與蘇聯對峙,以霍奇為首的美國軍政廳統治南方,南朝鮮內部亦是左右翼對立的格局。1945年9月6日,左翼呂運亨等人組織的朝鮮建國準備委員會成立“朝鮮人民共和國”,推選李承晚為主席。 [40]  李承晚自日本投降後就準備着回國事宜,起初美國政府一如既往地對他冷淡,雖然國務卿詹姆斯·伯恩斯在1945年9月初就批准了李承晚的護照,但因為李承晚使用“臨政駐美最高委員”的頭銜,美國政府一度限制了他的護照。在對李承晚友好的美國軍方的斡旋下,加之李承晚不再堅持其頭銜,美國政府最後還是放行。 [41] 
李承晚回國演講 李承晚回國演講
1945年10月12日,李承晚飛抵日本東京,會見盟軍司令麥克阿瑟和美軍政司令霍奇,10月16日乘麥克阿瑟的專機抵達漢城,踏上了闊別33年的祖國土地。李承晚在國內基礎薄弱,除了尹致映、任永信、李起鵬等幾個人以外並沒有什麼追隨者,所以他為了站穩腳跟,在回國後不久的10月23日就成立了“大韓獨立促成中央協議會”(簡稱獨促)。儘管李承晚對韓國民主黨(簡稱韓民黨)為代表的國內右翼勢力的親日色彩有所不滿,但鑑於意識形態與力量對比,他還是採取了聯合韓民黨的方針。對於“朝鮮人民共和國”,李承晚在11月7日發表聲明,在感謝他們選自己為主席表示感謝的同時,聲稱自己作為大韓民國臨時政府的成員,在沒有同臨時政府達成協議前則不能有任何作為,故謝絕赴任。 [42] 
當時,金九金奎植大韓民國臨時政府成員也於1945年11月下旬以個人名義回國了。其實,雖然李承晚是在美國的護送下回國,回國後還在霍奇出席的情況下發表公開演講,卻並不代表美國從一開始就決定扶植他。美國政府最初認為扶植深孚眾望的金九可以提升美國在南朝鮮的影響力。 [43]  然而金九不像李承晚那樣對日治餘孽居多的國內右翼勢力妥協,而是表現出堅決反日的民族主義態度,同時他一回國就宣佈臨時政府的法統,企圖取美國軍政廳而代之,所以很快就被美國拋棄了。隨後發生的反託管運動更給了李承晚攀上權力巔峯的絕佳機會。
早在雅爾塔會議時,原則上確立了美、蘇、中、英四大國對朝鮮半島的託管。1945年12月召開莫斯科美、蘇、英三外長會議,正式決定四大國託管朝鮮五年。此案一出,全朝鮮譁然,李承晚、金九等右翼勢力掀起了反託管運動,最初反託管的朝鮮共產黨卻在蘇聯的指示下發表了支持託管的聲明,導致原本深得民心的左翼勢力支持率暴跌。右翼內部李承晚、金九兩派在反託管運動的表現又不同,雖然霍奇放風説託管是蘇聯的意思,美國主張立即獨立,但是金九的矛頭不指向蘇聯,而是猛批美國佔領當局,甚至還在12月31日宣佈臨時政府接管南朝鮮政權,使美國人對金九深惡痛絕。李承晚及其同盟韓民黨則不同,早在莫斯科三外長會議開幕的12月17日,李承晚在廣播電台發表演説“我對共產黨的立場”,聲稱朝鮮共產黨要把祖國併入俄國,不解決共產黨問題就會引發分裂乃至內戰。 [44]  年底託管決議出爐後,李承晚與韓民黨高舉反蘇反共旗幟,主導了反託管運動。當時金九主張左右聯合建立非常政治會議,組建過渡政府以抵制國際託管,李承晚加入其中並控制了非常政治會議。1946年2月13日,由李承晚、金九等28人組成的非常政治會議最高政治委員會成立,其中只有4名左翼人士,次日被美國軍政廳收編為其諮詢機構,改名“南朝鮮大韓民國代表民主議院”(簡稱民主議院),李承晚任議長。至此,李承晚通過反託管運動收穫了民心,鞏固了與韓民黨的聯盟關係,並受到美國人的重視,使他離總統的寶座又靠近了一大步。

李承晚單政建國

隨後南朝鮮局勢發生轉折,美蘇共同委員會(簡稱美蘇共委)在漢城成立,摸索妥協之道,呂運亨金奎植安在鴻等主導的左右合作運動也在1946年5月展開。李承晚激進的反蘇反共言論與當時左右合作的大勢格格不入,失寵於美國軍政廳,霍奇甚至還派人審查李承晚的廣播講稿,刪除其中的反蘇內容。第一次美蘇共委破裂後不久的1946年6月3日,李承晚在全羅南道井邑發表的演講首次公開拋出了南方單獨建國(簡稱“單政”)的言論,更為霍奇所不容。李承晚在南朝鮮陷入窘境,便決定直接赴美尋求支持。1946年12月1日,李承晚乘坐麥克阿瑟為其提供的專機飛往美國,滯留到次年4月。李承晚不但以反蘇反共與單獨建國的主張遊説美國政府,還告了霍奇的狀,譴責他偏袒左翼勢力,致使霍奇不得不於1947年3月回華盛頓述職,對自己支持左右合作運動的事實進行解釋。此時杜魯門主義出台,美國的政策也急速朝反蘇反共方向發展,李承晚見事情有轉機,便於1947年4月回國了。中途曾到訪中國南京,會見中國國民黨領袖蔣介石。1947年4月21日返回漢城。
李承晚任開國總統
李承晚任開國總統(5張)
此後的局勢越來越有利於李承晚的“單政”奪權計劃。李承晚還在美國時,就於1947年2月7日宣佈建立南朝鮮過渡政府,回國後,過渡政府於1947年6月3日成形。此時第二次美蘇共委亦陷入僵局,美國於1947年8月決定將朝鮮問題提交聯合國解決,説明美國在朝鮮問題上已放棄同蘇聯的合作,這對李承晚來説無疑是天賜良機。聯合國朝鮮臨時委員會成立後,以印度人梅農為首的委員會成員於1948年初訪問南朝鮮,李承晚在會見他們時力主南部“單選單政”。另一方面,自1946年9月以後,樸憲永朝鮮共產黨遭美國軍政廳鎮壓,1947年7月,左翼領袖呂運亨被暗殺,到12月時左右合作運動徹底破產,標誌着右翼勢力一統南朝鮮政壇,也是李承晚實行單政的重要條件。次年三一運動紀念日,李承晚召開“國民慶祝大會”,祝賀小型聯大通過關於朝鮮半島南部“單選單政”的決議。李承晚的行動是繞過了美國軍政廳的,他在1947年7月3日就聲明不再需要霍奇的協助,霍奇也在1948年2月對來訪的美國參議員麥克馬洪抱怨李承晚的不合作讓軍政廳的統治更加困難 [45]  ,甚至有傳聞説霍奇內定金奎植出任未來南朝鮮的總統。但金九金奎植等臨政派反對單政的民族主義立場又給了李承晚機會,二金還不顧美國反對,於1948年4月前往北朝鮮,參與南北協商。5月5日,當二金回到漢城時,帶回北方不會切斷電力供應的承諾。然而,兩天後北方即停止向南部供電,二金聲譽大為受損。 [46]  這樣,美國的合作者只有李承晚了。杜魯門總統回憶道,儘管美國人不太喜歡李承晚,但“我們除了支持李承晚,再沒有選擇的餘地。從1905年以來,朝鮮就受到日本人的摧殘和蹂躪,它沒有機會培養其他的領袖人物”。 [47] 
1948年3月,美國軍政廳宣佈於5月9日在南朝鮮舉行大選,由於當天發生了日食的凶兆,改在5月10日。選舉前後,南朝鮮的美軍處於備戰狀態,李承晚麾下的警察和右翼青年團傾巢出動,並強行組織由18至55歲的男子參加的“鄉土保衞團”,脅迫民眾去投票。其間美國軍政廳逮捕了50425人,處決350人。儘管是這種恐怖氛圍,選民投票率只有30%。選舉產生了198名議員,其中李承晚等12人是直接推舉的議員。接着,5月31日又組成了“制憲國會”,李承晚被選為國會議長。7月17日,效仿魏瑪憲法的《大韓民國憲法》通過,7月20日,國會舉行總統選舉,李承晚如願以償地當選總統,李始榮當選為副總統。1948年8月15日,李承晚在漢城中央廳(原朝鮮總督府)正式宣佈成立“大韓民國”,他就是大韓民國首任總統。 [48]  同年9月9日,以金日成為首相的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也在平壤宣告成立,朝鮮半島分裂為兩個政府,造成這一事態的原因有很多,但一向鼓吹單獨建國、覬覦總統寶座的李承晚顯然難辭其咎。

李承晚內外交困

大韓民國建立以後,李承晚的主要精力不在經濟建設、改善民生,而在肅清異己、挽留美軍,以達到大權獨攬與抗衡朝鮮的目的。原本韓國民主黨一直是李承晚的同盟者,對李承晚登上總統寶座立下汗馬功勞,但李承晚卻任用出身民族青年團(族青團)的李範奭為國務總理,而韓民黨在內閣中只有財政部長金度演一個席位,使其對李承晚過河拆橋的無節操行徑十分不滿。1949年1月,金性洙的韓國民主黨和申翼熙的大韓國民黨合併為“民主國民黨”(簡稱民國黨),成為國會第一大在野黨;另一方面,國會中又興起了金若水、盧鎰煥為首的主張改革的少壯派,金九等臨政派雖標榜不參政,卻在為撤走美軍和南北協商而奔走,已成為李承晚的眼中釘。面對國會少壯派和在野的金九等人的威脅,李承晚與民國黨再次聯手,發起了“六月攻勢”。當時各方勢力圍繞國家統一、農地改革、美軍撤退、整肅親日派等問題展開博弈,而整肅親日派尤其是牽涉利益要害的焦點。國會在1948年10月成立“反民族行為特別調查委員會”(簡稱反民特委),逮捕日治時期的親日分子,被捕者中很多都是李承晚政權的警察。李承晚不以為然,公開發表講話批評,屢次阻撓反民特委工作。在1949年6月李承晚發動“六月攻勢”之際,警察襲擊反民特委,反民特委下屬的特別警察隊被李承晚政權強行解散,許多與反民特委有關的人士被捕。1949年6月26日,金九被極右軍官安鬥熙暗殺,此事多被認為是李承晚勢力嗾使。到1949年底,李承晚政權通過炮製“南勞黨國會支部事件”,將金若水等國會少壯派勢力一網打盡。在肅清異己的過程中,李承晚的支持者於1949年11月12日組織大韓國民黨,成為執政黨 [49] 
李承晚視察濟州島鎮壓軍 李承晚視察濟州島鎮壓軍
李承晚當政前後,南方的左翼勢力已轉入地下,發動人民與軍隊起義以反抗李承晚政權,李承晚對此予以毫不留情的鎮壓,先後在1948年和1949年鎮壓了濟州島四三事件麗水-順天事件,殺戮數萬生靈,並在朝鮮戰爭前一直進行着對南勞黨游擊隊的討伐行動,使左翼勢力遭受沉重打擊。李承晚對左翼勢力的鎮壓,美軍的支持起到關鍵性的作用,但此時美國的政策是欲從朝鮮半島抽身,撤離駐韓美軍。美軍的撤離正中李承晚大忌,他想方設法挽留美軍,但無濟於事,駐韓美軍按原計劃於1949年6月30日撤走,只留下美國駐韓軍事顧問團。美國雖給予李承晚政權經濟援助,但這些援助顯然不能滿足李承晚的要求。於是,李承晚時不時放出“武力北進”的言論,並全力擴充韓軍,到1949年8月底時大韓民國國軍兵力達到10萬人,並指使軍隊不斷在三八線上挑釁,製造朝鮮半島的緊張感。儘管李承晚確實主張武力北進甚至打到滿洲(中國東北) [50]  ,但在1949年到1950年間的挑釁主要是為了吸引美國注意力,拖住美國對韓援助,乃至讓美軍返回韓國。正如美國駐韓大使穆喬指出的那樣,李承晚使出渾身解數想留住美軍,而不是更多關心其政府的完善以及改善民生。 [51]  然而,美國只希望朝鮮半島穩定,所以李承晚的做法非但沒能讓美軍返回韓國,反而令美國在增加對韓軍事援助的問題上更加猶豫不決。 [52] 
李承晚不僅在增加美援上一籌莫展,在國內的地位也是搖搖欲墜。在1949年與李承晚短暫合作的民國黨又開始反對李承晚,於1950年1月27日提出修憲案,要求改為責任內閣制,限制李承晚的權力。雖然修憲案沒有通過,但支持李承晚的國民黨勢力下降,到1950年5月30日國會大選時,眾多反對李承晚的無黨派人士當選議員,趙素昂、安在鴻、呂運弘、張建相等擁有很高名望的中間派人士也進入國會,支持李承晚的國民黨在國會中只佔不到三分之一的議席。由於總統是由國會選舉產生,因而李承晚對充滿敵意的國會感到嚴重不安。 [49] 

李承晚朝鮮戰爭

李承晚在平壤對羣眾演講 李承晚在平壤對羣眾演講
1950年6月25日,朝鮮人民軍南下,朝鮮戰爭爆發,韓國國軍兵敗如山倒,6月28日漢城失守。李承晚自6月27日後率政府人員不斷南撤,一直逃到釜山。雖然戰況不利,但戰爭的爆發對李承晚來説不啻因禍得福,他不僅通過戰爭機制凝聚了人心,大大提升了自己的地位,還實現了拖住美國的企圖。美國在戰爭一爆發便介入其中,並通過聯合國安理會第84號決議組織“聯合國軍”,全面援助韓國。7月19日,李承晚致函杜魯門,慫恿美國打過三八線,美國雖未立即同意,但最後還是在9月1日出台NSC81號文件,批准了打過三八線的計劃。9月15日,麥克阿瑟率“聯合國軍”在仁川登陸,攔腰截斷朝鮮人民軍,戰局逆轉。9月28日,“聯合國軍”與韓國國軍收復漢城,次日李承晚偕麥克阿瑟返回漢城。10月1日,韓軍首先跨過三八線,10月7日,“聯合國軍”也進入三八線以北地區。10月19日,“聯合國軍”攻入平壤,同日中國人民志願軍跨過鴨綠江,開啓抗美援朝。李承晚於10月30日赴平壤,對10萬羣眾發表演講,給他們打氣,其後又赴咸興。1951年1月4日,中朝軍隊攻克漢城,李承晚再次南撤釜山。3月以後,美韓軍又奪回漢城,與中朝軍對峙於三八線
1951年7月以後,戰爭進入邊打邊談的狀態。李承晚對停火非常敏感,堅決反對美國同中國和談,執拗要求美軍再次打過三八線,令美國人十分惱火。但進入1952年,由於大選將至,李承晚專注於如何保住總統寶座,暫時轉移了對停火的視線。1952年夏發生“釜山政治風波”,李承晚憑着霸王硬上弓而通過的“拔萃改憲案”在1952年8月5日舉行的總統直選中成功連任大韓民國第二任總統。 [53] 
保住總統地位後,李承晚繼續從事反對停戰的活動,甚至鬧出釋俘事件,但《朝鮮戰爭停戰協定》還是於1953年7月27日簽字了。李承晚政權拒絕在這個協定上簽字。美國為安撫李承晚,於8月派遣國務卿杜勒斯來韓,10月簽訂了《美韓共同防禦條約》,正式確立了韓美同盟與駐韓美軍的地位。1954年日內瓦會議,也是因為李承晚政權堅持武力北進的立場,美國拒絕撤軍,導致會議中關於朝鮮問題的談判破裂。同時美國經濟援助體制確立,一方面延續了李承晚政權的命脈,另一方面也加深了韓國對美國的從屬性。

李承晚獨夫末路

戰後的李承晚統治癒發專制獨裁和訴諸暴力,執政的自由黨(1951年12月23日創立)更加御用化,在野的民國黨也日益沒落而徒具虛名,韓國國會蜕變為權錢交易和自由黨獨斷專行的舞台。1954年5月20日,在韓國國會第三次大選中,自由黨大獲全勝,在203個議席中佔了114個。年屆耄耋的李承晚得寸進尺,為了做終身總統,他又推出新的修憲案,廢除對現任總統連任的限制。雖然在國會投票中未達法定票數,李承晚強行以四捨五入法將其通過。
關於李承晚亡命的報道 關於李承晚亡命的報道
1956年第三屆總統大選,李承晚宣稱自己在兩屆任內未能推動國家統一,有意退出選舉,自由黨收買的各種御用團體又以遞交血書和絕食等方式要求李承晚參選,於是李承晚以尊重“民意”為由與心腹李起鵬搭檔競選總統。在野勢力重新集結,民主黨(1955年由民國黨改名)推出申翼熙張勉以“活不下去就換政府”為口號競選正副總統,李承晚以“換了更活不下去”的口號針鋒相對,卻無法抵擋申翼熙的人氣。中間派的進步黨也推出曹奉巖和樸己出為候選人。不過,最有實力挑戰李承晚的申翼熙在1956年5月5日暴死於前往全羅道拉票的途中。1956年5月15日大選開始,李承晚以5046437票當選,僅以52%的多數票戰勝2163808票的曹奉巖。但副總統卻由民主黨的張勉當選。
李承晚當選後,越發肆無忌憚,不僅摧殘新聞自由言論自由,還對政敵採取肉體消滅手段。1956年9月28日,發生李承晚心腹李起鵬暗殺副總統張勉未遂事件,1959年,李承晚政權以間諜罪處決了曹奉巖,同年12月再次動員警察強迫國會通過《新國家保安法》,進一步強化專制獨裁。李承晚就這樣一步步把自己推入孤家寡人的境地,民心也急劇喪失。1960年大選來臨,李承晚仍欲耍花招佔據總統寶座,輔佐他十多年的美國顧問奧利華(Robert T.Oliver)建議他退休,他説:“我必須留任……誰,誰來領導戰鬥?我必須留任,我讓我的人民選擇。” [54]  但是韓國人民已經不允許了,終於引爆了四一九革命,李承晚政權動員軍隊血腥鎮壓,導致186人死亡,6026人受傷。但在人民的怒吼中,他已無力迴天,再加上美國也拋棄了他,被迫於1960年4月27日向國會提出辭呈,次日以平民身份由景武台總統府移居梨花莊。5月29日,李承晚流亡美國夏威夷。1965年7月19日,李承晚在夏威夷火奴魯魯死去,此前李承晚已失去意識一年多,臨終前也説不出話來,所以沒有留下任何遺言。其夫人弗蘭西斯卡·端娜請求將李承晚的遺體運回韓國,韓國社會出現了對他舉行國葬、國民葬、社會葬還是家族葬的討論,由於反對聲音太大,所以最後以家族葬的形式安葬於漢城銅雀洞國立墓地(顯忠院),時任韓國總統朴正熙致悼詞。 [55] 

李承晚為政舉措

李承晚政治

李承晚大力鼓吹“單選單政”的主張,在美國的支持下建立了大韓民國。李承晚建國後首先面臨法統問題,按理説他應承認大韓民國臨時政府,但因為他曾被臨時政府罷黜總統的不光彩經歷,他否認大韓民國臨時政府的合法性,而宣稱大韓民國繼承自大韓民國臨時政府建立之前的漢城政府,然後是他的歐美委員部維持漢城政府的法統。如此一來,他就徹底得罪了金九等臨政派。在他統治時期,各種宣傳物也對大韓民國臨時政府諱莫如深。直到李承晚倒台後,韓國才承認上海的大韓民國臨時政府,並奉其為法統。 [56] 
李承晚照片
李承晚照片(8張)
李承晚雖標榜民主自由,卻行專制獨裁之實。首先表現在他的反共政策,李承晚對包括共產黨在內的左翼勢力實行無條件鎮壓,並訴諸法制化,1948年11月,李承晚政權出台《國家保安法》,該法成為李承晚肅清異己的工具,頻頻逮捕國會議員;1958年11月,李承晚的親信李起鵬親自率警察強迫國會通過《新國家保安法》,該法規定凡是反對李承晚的個人或團體,均視為反政府嫌疑,最高可處死刑;國家機密和情報的概念擴大至軍事以外的社會各方面;誹謗總統者以不敬罪處10年徒刑。如此一來,李承晚借反共之名將韓國變為到處抓人的警察國家。
其次,他發揮權術,牢牢把住個人權力,他善於操縱政黨,在各個政治集團之間製造分裂,使一個集團反對另一個集團,當個人爭鬥和仇恨激化成各集團之間的衝突之後,他又公開地批評他們沒有為民族的利益而聯合起來。 [57]  他麾下還有各種右翼青年團體,用以維護統治。從中央到地方的所有官員均由李承晚任命。他用人的標準是“忠誠”,他害怕下級威信升高而影響他的權力,所以頻繁地更換官員,在他執政12年時間內先後有200多個內閣成員,平均每人只幹了不到11個月。 [58]  在他的獨裁統治下,韓國官場賄賂公行,裙帶成風。
第三,他為了保住權力,兩度強行修改憲法,即1952年的“拔萃改憲案”和1954年的“四捨五入改憲案”,公然踐踏民主制度。新聞自由言論自由也被限制,各種筆禍事件層出不窮,又在1958年1月1日與民主黨和政友會兩個在野黨達成協議,規定禁止新聞發表有利於在野黨的批判,從而換取李承晚政權不動員警察干預選舉的承諾,引發新聞界的軒然大波。 [59] 
李承晚亦製造個人崇拜。在自由黨的運作下,宣傳他是“反共英雄”、”自由明星”的海報鋪天蓋地,他的銅像被建起,《我們總統之歌》、《獨立協會和青年李承晚》等歌頌他的文藝作品相繼問世。 [60]  但遠不如朝鮮對金日成的崇拜。此外他在1957年收親信李起鵬之子李康石為養子,並讓他入讀首爾大學,在當時引起很大轟動,盛傳李承晚將立李康石為接班人。後來李康石迫於壓力從首爾大學退學並參軍,四一九革命爆發後殺光全家後自殺。

李承晚經濟

李承晚政權頒佈的《農地改革法》 李承晚政權頒佈的《農地改革法》
李承晚不重視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他的政策是先統一再建設、不統一不建設。李承晚政權宣稱實行自由市場經濟,實際上卻通過朝鮮戰爭樹立了統制經濟,使國家成為韓國經濟生活的主導力量。李承晚時期的經濟主要依賴美國的援助,整個20世紀50年代,韓國國家財政的50%來自美援。特別是朝鮮戰爭後,美國加大了對韓國的援助力度,從1953年到1960年,美國給予韓國經濟援助17.45億美元,外加聯合國韓國復興署援助的1.2億美元。李承晚坐擁美國鉅額援助,卻不好好利用,一心要武力北進,因此李承晚時期只有最低端的“三白”產業(麪粉、製糖、棉紡織)發展較快,從中誕生了韓國最初的財閥。李承晚時代,整個韓國成為官商勾結、權錢交易的市場,李承晚的選舉仰仗七大企業(泰昌紡織、金星紡織、朝鮮紡織、東洋水泥、東立物產、首都物產、中央產業)的政治獻金,這些財閥又得到李承晚政權的扶植,中小企業則紛紛倒閉,失業率猛增。由於美國援助糧食導致農產品與工業產品價格間出現剪刀差,使韓國農業亦遭受沉重打擊。李承晚統治後期更出現嚴重的通貨膨脹。總之,李承晚時期的韓國經濟發展緩慢,人民生活苦不堪言,在死亡線邊緣掙扎。李承晚倒台的1960年,韓國人均gdp僅82美元,只有朝鮮的1/3,是全世界最貧窮的國家之一。 [61] 
不過,李承晚的經濟政策並非毫無建樹。在朝鮮戰爭前,李承晚政權於1949年6月出台《農地改革法》,實行土地改革。此次農地改革乃是繼承美軍政時期的政策,將土地有償分配給農民。農地改革緩解了韓國農村的社會矛盾,極大削弱了地主制經濟,促進了農村生產力的發展,併為韓國的工業化鋪平道路。李承晚政權後期還曾制定了“經濟開發三年計劃(1960—1962)”,並在四一九革命爆發前夕的1960年4月15日被國會通過。這一計劃雖未付諸實施,但也是韓國自己制定的第一個經濟發展計劃,值得肯定。 [62] 

李承晚軍事

李承晚政府以“北進統一”為目標,對軍事高度重視,但其主要途徑不是國防現代化,而是大力擴軍,朝鮮戰爭爆發前夕,韓國國軍人數還不到10萬。朝鮮戰爭進入邊打邊談的階段後,李承晚就全面擴軍,到1953年7月停戰時,韓軍已經猛增至59萬餘人。戰後一度增加到72萬人,但因當時的韓國財政無法維持如此龐大的軍隊,故李承晚政府不得不裁了一些軍。即便如此,軍隊規模仍然不是小數字,到李承晚統治末期有“60萬大軍”。另一方面,李承晚政府先後派遣約6700名軍官去美國接受軍事培訓,遠遠超過文官赴美的數字,因此韓國軍官比一般韓國人更容易赴美留學,成為精英意識極為濃厚的羣體,培養了後來軍事政變發生的温牀(韓國三位軍人總統朴正熙全斗煥盧泰愚都曾在李承晚時期赴美接受軍事培訓)。 [63] 

李承晚文化

大韓民國建國後,《大韓民國憲法》第16條明確規定:“所有國民都擁有平等的接受教育的權利。至少初等教育是義務的無償的。”據此,李承晚政府於1949年12月31日頒佈《大韓民國教育法》。為了貫徹《憲法》精神和保證《教育法》的實施,李承晚政府隨後陸續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規,其中包括1952年頒行的《教育法施行令》、1953年頒行的《公民教育法》。《大韓民國教育法》在繼承所謂“弘益人間”理念的基礎上增加了李承晚提出的“一民主義”,即所謂的“民主主義的民族教育理念”。從這一點上看,李承晚政府雖然標榜民主主義教育,但採取的教育政策卻帶有濃厚的國粹主義色彩。按照“一民主義”的要求,韓國國民不僅應該“一人一技”,還要“思想歸一”,並具有“反共精神”。這際上是一種試圖通過反共教育使民心歸向李承晚政府的教育政策。朝鮮戰爭爆發以後,這種政策更發展成國防教育政策。
李承晚政府大力推進義務教育。1948年,李承晚政府的文教預算佔政府財政預算的8.9%,其中69.4%為義務教育的費用;1949年文教預算佔政府財政預算的11.4%,其中71.6%為義務教育費用。朝鮮戰爭以後,政府教育預算有了大幅度提高,到1960年已增加到了15.2%。其中的義務教育費增加到了80.9%。這促進了學校和受教育人口的大量增加,從1945年到1960年,小學(初等學校)從2834所增加到4602所,增加了62.3%,學生數從1366024名增加到3599627名,增加了2.6倍;初中學校(中學校)從97所增加到1053所,大約增長了11倍,學生人數增加到528614名;高中學校(高校)從224所增加到640所,增長了將近3倍;學生數從84363名增加到263563名,增長了3.1倍;大學由19所增加到63所,增加了3.3倍,學生數由7819名增加到97819名,增加了12倍。但是,李承晚政府普及初級義務教育的目標並未實現,1954—1959年兒童實際就學率只有80%,遠未達到教育部的計劃指標。 [64] 

李承晚外交

李承晚推行依賴美國的一邊倒外交,在朝鮮戰爭後即確立韓美同盟,允許駐韓美軍長期存在,依賴美國軍事與經濟援助。李承晚為了實現“北進統一”的最高命題,以弱勢為籌碼,屢屢通過外交訛詐、不斷威脅,在停戰談判、韓美同盟、日內瓦會議、經濟政策爭端等問題處理過程中取得了一系列有利於韓國的政策結果,而將美國政府置於兩難境地。 [65] 
1948年李承晚與蔣介石 1948年李承晚與蔣介石
在對華關係上,李承晚與中華民國關係友好,他曾於1947年訪華,並在1953年訪台。1949年1月與中華民國建交。李承晚對華外交最重要的事件就是1949年8月與蔣介石的會晤。李承晚為了拖住美援,力主締結韓、台、菲主導的反共的“太平洋協定”,為此邀請蔣介石來韓國鎮海會談,雙方發表了反共聲明。但台韓看似同仇敵愾,實則同牀異夢,蔣介石希望在韓國開闢反共第二戰場,韓國雖同意設空軍基地,但不想捲入國共內戰,只希望藉助國民黨的飛機威懾朝鮮。所以台韓合作很快就不了了之。 [66] 
在與日本關係方面,李承晚一方面在國內任用日治時期的對日協力者,對肅清親日派持消極態度,另一方面則標榜反日,在國內強化反日意識形態,煽動民族主義情緒。當時美國主張韓日儘快建立外交關係,以求兩國經濟合作、實現雙贏,李承晚也在美國的敦促下恢復韓日貿易,啓動對日談判,並曾在1953年1月親赴日本。但韓日關係未見好轉,李承晚政權在1952年1月公佈了一條海上界線,禁止日本漁民進入該線捕魚,俗稱李承晚線,該線公佈後,許多日本漁民被韓國抓走。此外,不少在日朝鮮人在日本政府的允許下回歸朝鮮,亦使李承晚政權氣急敗壞,多次叫囂阻止“同胞北送”,曾派特務到日本製造了“新潟日赤中心爆炸未遂事件”。總而言之,在李承晚時期,對日關係未取得進展。 [67] 
此外,李承晚也與其他亞洲反共國家交好,尤其是南越。1955年10月27日,越南共和國成立翌日,李承晚就向吳廷琰致賀電予以承認,雙方建立外交關係,李承晚任命崔德新為首任駐南越公使(1958年升大使)。 [68-70]  1957年和1958年,韓國與南越實現元首互訪。

李承晚軼事典故

李承晚身世相關

李承晚是朝鮮王朝讓寧大君的後裔,但他本人並不張揚這點。他統治韓國後,給其美國顧問奧利華的信中拜託不要提及他的祖先背景,因為這很有可能給其政敵以他要恢復君主專制的把柄。 [2]  事實上他對朝鮮王室態度也不好,拒絕滯留日本的李垠回國,並趕走純貞孝皇后,將皇宮充公。

李承晚反對暗殺

韓國獨立運動中的暗殺事件時有發生,李承晚對此堅決反對。1908年,韓國人田明雲、張仁煥追到美國舊金山,刺殺了在《乙巳條約》中為虎作倀的美國顧問斯蒂芬,在美國法庭審判田張二人時,李承晚被邀請為翻譯,但被他拒絕;1909年安重根在哈爾濱擊斃伊藤博文,李承晚亦持批判態度。他認為殺死西奧多·羅斯福的朋友斯蒂芬及深受西方尊敬的伊藤博文惡化了美國人對韓國的認識,懷疑韓民族為過激派,從而不利於韓國獨立運動。後來他甚至因為李奉昌尹奉吉的義舉而向臨時政府抗議。 [71]  而他的一貫主張則是通過外交手段獲得獨立。

李承晚釋俘事件

1951年7月以後,朝鮮戰爭進入邊打邊談的階段。李承晚極力反對美國參與和談,並揚言停戰協定若簽署,韓軍將脱離“聯合國軍”,單獨北進,但都被美國壓服。後來因戰俘問題的分歧而遲遲不能停戰,中國主張雙方戰俘全體遣返,美國主張自願遣返。到1953年5月25日,美國作出讓步,同意中朝戰俘移交印度為首的中立國監察委員會,允許中朝對戰俘做解釋工作,中國也表示同意。眼看停戰協議即將達成,李承晚政權於1953年6月17日深夜釋放了關押在論山等四處的25000名朝鮮戰俘,並與看守戰俘的美軍交火。事後李承晚亦宣稱決不改變立場。此舉令美國大發雷霆, 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等甚至討論除掉李承晚的“永備方案”。 [72-73]  另一方面,中國也以此事件為由果斷髮起金城戰役,佔領192平方公里土地,並質問美國能否管住李承晚。此時美國面臨拋棄李承晚與拒絕停戰的兩難選擇,但美國認為共產黨仍是主要敵人,李承晚也作出妥協,默認停戰,不過要求確保締結韓美攻守同盟和給韓國提供大量經援軍援。結果1953年7月停戰,同年10月《美韓共同防禦條約》簽訂,李承晚還是得償所願。 [74] 

李承晚獻詩美將

朝鮮戰爭期間,李承晚曾賦五絕漢詩一首,贈與美國第八集團軍司令範佛里特,內容是:“半島蒼黃際,將軍萬里來。三師聲勢壯,胡虜自崩頹。” [75] 

李承晚四捨五入

李承晚成為《時代週刊》雜誌封面人物 李承晚成為《時代週刊》雜誌封面人物
李承晚在1952年釜山政治風波中嚐到了強行改憲的甜頭,1954年故技重施,推出了強化總統權力、廢止總統連任的又一個改憲案。李承晚及自由黨的如意算盤是通過這個改憲案使李承晚做總統到死,然後由自由黨的副總統繼任。該案於1954年11月18日在國會投票表決,203名議員除1人缺席外,贊成135票,棄權6票,無效1票。由於差一票達到2/3多數,改憲案被國會否決。李起鵬等自由黨幹部垂頭喪氣地跑到景武台總統府研究對策,李承晚説:“被否決?不,諸位!135票不是足夠法定票數麼?希望無論如何,一定要採取斷然行動,重新宣佈議案通過。”自由黨經過徹夜討論,想出一個辦法,即203名議員的三分之二是135.33票,按數學的四捨五入法應作135票,強行通過了改憲案。這就是臭名昭著的“四捨五入改憲案”。 [76] 

李承晚歷史評價

李承晚韓國

李承晚書法“統一最先” 李承晚書法“統一最先”
在李承晚統治時期(大韓民國第一共和國),對他基本都是正面評價,其親信尹致映更是把他捧為“國父”。但亦有曹奉巖在《東亞日報》發表公開信,譴責李承晚不擇手段維持權力、罔顧人民死活。 [77]  另外,當時對他的宣傳都以獨立協會時期為主,而對他在韓國獨立運動期間則活動則往往一筆帶過。
四一九革命後到90年代,韓國對李承晚的評價轉變為負面為主,被定性為反民主的獨裁者、野心家。李承晚昔日的政敵金九被更多人視為國父,而李承晚在獨立運動期間的糗事也被揭露出來。韓國曆任總統對他評價都不高,如朴正熙稱之為“年邁的李承晚的愚昧和獨裁”、“在李承晚大權獨攬的統治下,國家停止了發展。這種大權獨攬和非制度化的政黨——以個人為中心的貪婪的集團所起的作用,造成了民主政治的失敗”。 [78]  金大中對李承晚的評價則更低,他説:“第一任總統李承晚背棄他負有的為民主奠定基礎的使命,為謀求個人長期執政,重用反民主的前通倭分子為親信,濫用反共的意識形態國家安全利益的名義,鞏固個人權勢” [79]  ,“從他身上根本看不到統一國家的願望,而只能看到當冷戰即將到來時一個政客的冷酷的運籌謀算。他過去曾把自己的身心全部貢獻給光復祖國的事業;可是回國後不到一年,他不僅輕易放棄了統一祖國的理想,而且殫精竭慮地設法在這片分裂的國土上鞏固自己的獨裁統治。只要我們回想一下他的政治生涯的悲劇性結局,回想一下他如何一味主張不惜兄弟鬩牆、謀求軍事統一,便不難找到我們民族災難的一個重要原因”。 [80] 
20世紀90年代以後,隨着韓國的民主化和對李承晚研究的深入,韓國學界對李承晚的評價日益多元化和客觀化,除了很多人仍認定李承晚為“獨夫”以外 [81]  ,對他給予肯定評價的也不在少數,稱李承晚是“具有領袖風範的領導人” [82]  ,有的學者稱李承晚是韓國現代史上的一棵巨樹 [83]  ,更有甚者指出如果沒有李承晚,就沒有自由民主主義的大韓民國,稱他為“建國之父”。 [84]  韓國前總統金泳三在晚年受採訪時明確指出:“我認為李承晚博士是建國的國父。之後是做過很多錯事。這是他年紀大了以後身邊的人亂搞的。李博士是建國之父。當時北韓受蘇聯軍隊指示,蘇聯軍官金日成組建了北韓政府,而且北方還培養了軍隊。在這種狀況下,李博士殫精竭慮建立政府,這完全是他立下的功勳。” [85]  總之,李承晚是韓國近現代史上爭議頗大的人物,對他的功過迄今褒貶不一,韓國左右陣營長期對此展開爭論。 [86] 
2006年韓國民調機構“蓋洛浦韓國”與“韓國論壇”聯合調查顯示,韓國青年學生對李承晚的評價低於金日成,認為他是“親美事大主義者”(53%)、“反民主的獨裁者”(18%)、“南北分裂的元兇”(18%),只有1.3%的人認為他是“獨立鬥士、建國之父”。 [87]  2014年一份關於韓國人最喜歡的總統的民調中,李承晚排到第9位(0.8%),僅高於兩名過渡性總統尹潽善崔圭夏 [88] 

李承晚美國

李承晚與麥克阿瑟 李承晚與麥克阿瑟
李承晚對美國而言是“價值與負擔”的矛盾體 [89]  ,一方面他有對抗社會主義陣營的政治軍事及意識形態價值,另一方面因為其獨裁統治給美國道德負擔,其武力北進給美國以戰略負擔。因此美國人對他評價很微妙,比如釋俘事件時負責與李承晚交涉的美國國務院亞太助卿羅伯遜評價李承晚不但是個老謀深算、機智靈活的談判高手,而且十分情緒化、不可理喻和難以琢磨,完全可能引領他的國家走向民族自殺。另一方面,他能夠調動韓國的反共決心和意志,“這種精神和毅力應予以保存而非破壞”。此外,“他的軍隊由我們武裝,在亞洲是最為龐大而有效的反共武器,我們十分需要他們站在我們這一邊”。 [90]  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也在日記中寫道:“毫無疑問,敵人仍然是共產主義,但李承晚是一個如此不能令人滿意的盟友,讓人總是免不了以最強硬的措辭斥責他。” [91]  美國勉為其難地扶植李承晚上台並給予援助,他下台時也毫不猶豫地拋棄了他。

李承晚中國、朝鮮

中國和朝鮮這兩個社會主義國家對李承晚持全盤否定態度。他在抗美援朝時以“美李匪幫”、“李承晚傀儡集團”聞名於中國。1951年曾出版名為《朝鮮賣國賊李承晚》的冊子,改革開放後,雖不提他賣國,但在中國仍是負面形象,如學者張璉瑰認為李承晚“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封建餘孽,是十足的帝王主義者”,為人專橫殘暴、刻薄寡恩,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孤家寡人”。 [92] 
朝鮮將李承晚與歷史上的李成桂李完用以及後來的李明博等均視為李氏家族所產的特大型賣國逆賊。 [93-94] 

李承晚個人作品

李承晚著作等身,可與尼赫魯頡頏。其著作藴含着豐富的思想內涵,從這點來説他堪稱是思想家。他早年在《協成會會報》、《獨立新聞》、《皇城新聞》、《帝國新聞》等報刊上撰寫大量稿件,1899年入獄後又開始寫書,主要有:
  • 獄中雜記》(英文、漢文,未出版)
  • 《新英韓辭典》(英文、韓文,未出版)
  • 《清日戰記》(韓文,節譯《中東戰紀本末》並附評論,1917年在美國夏威夷刊行)
  • 獨立精神》(韓文,1910年在美國首次刊行,多次再版,被奉為“民族的聖經”)
  • 《美國影響下的中立論》(英文,普林斯頓大學博士論文,1912年在美國刊行)
  • 《韓國教會逼迫》(韓文,記述105人事件,1913年在美國夏威夷刊行)
  • 《日本內幕記》(英文,原名Japanese Inside Out,1941年在美國刊行,後自由黨定譯名為“日本內幕記”,此外還有日本之裏面、日本軍國主義實像等多種譯名)
  • 《建國與理想》(韓文,1945年在南朝鮮刊行)
  • 《替役集》(漢文,收集李承晚所作漢詩151首,1961年刊行)
此外柳永益和吳瑛燮等韓國曆史學家還曾編纂了《李承晚東文書翰集》(3卷)和《李承晚英文書翰集》(8卷),及《梨花莊所藏雩南李承晚文書》(18卷)等。

李承晚人際關係

李承晚先世

讓寧大君李褆→長平都正李訢→富林令李順→樹州正李允仁→李忠讜→李元約→李慶祚→李仁後→李烱→李惟源→李徵夏→李墺→李最權→李璜→李昌祿→李敬善→李承晚 [95] 

李承晚父母

  • 李敬善(1839年—1913年)
  • 金海金氏(1840年—1916年)

李承晚妻子

  • 第一任妻子:樸承善(陰城樸氏,1875年—1950年),1890年與李承晚結婚,後在丈夫影響下成為新女性,其母侍奉高宗寵妃嚴氏(純獻皇貴妃),加上嚴妃愛讀李承晚在《帝國新聞》上發表的文章,使李承晚在獄中生活有保障。1911年赴日留學,1912年與李承晚離婚。
  • 第二任妻子:弗蘭西斯卡·端娜(Franziska Donner,韓文名李富蘭,1900年—1992年),奧地利人,1933年在紐約市與李承晚結婚。
李承晚和妻子弗蘭西斯卡·端娜

李承晚子女

  • 佚名(1894年),樸承善所生,出生不久夭折。
  • 李鳳秀(1896年—1906年),樸承善所生,乳名泰山,死於美國
  • 李恩秀(1925年—?),養子,1949年罷養。
  • 李康石(1937年—1960年),養子,四一九革命時自殺。
  • 李仁秀(1931年—),養子。

李承晚影視形象

名稱
類型
國家
年代
飾演者
電影
韓國
1959
韓末風雲和閔忠正公
1959
方秀一
景武台秘話-進展順利
1968
崔龍漢
光復20年與白凡金九
1973
民族與命運
朝鮮
1992
待查
第一共和國
電視劇
韓國
1981
1982
1984
清晨
1985
五星將軍金弘壹
1985
山下
1987
崔佛巖
無風地帶
1989
河大慶
第二共和國
1989
崔佛巖
反民特委
1990
黎明的那天
1990
申久
1991
金九
1995
三金時代
1998
閔智煥
2003
英雄時代
2004
2006
以上部分參考資料 [96] 
參考資料
  • 1.    李承晚  .韓國民族文化大百科詞典
  • 2.    朝鮮日報編.《團結則生——1898—1944李承晚言論集》:朝鮮日報社,1995年:第63頁
  • 3.    鄭秉峻.《雩南李承晚研究》:歷史批評社,2005年:第61—62頁
  • 4.    Bruce Cumings. The Origins of the Korean War, Vol II: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0:p.229
  • 5.    後來李承晚在1956年給讓寧大君宗孫李根秀寫的墓誌銘中追憶這段時光説: “餘於幼年時,家在南大門外桃渚洞關王廟東垣之傍,多年修學於同地所在至德祠前故傢俬塾。至德祠即讓寧大君廟號,而世傳其故宅亦在其前。宗孫根秀判書居焉。公為其子丙胄君學業,邀水原宗丈可仁李承卨先生為教授,用北面長廊為講堂,春夏讀唐宋詩文,作詩賦科文,秋冬以經史古文等為日課,當時同學者恆有六、七人……時我父親遊覽四方,惟我母子與一婢,合三口一室,安貧樂業,而父母俱專力於我學業,使我長在大君宗家,多蒙判書公之眷愛……第自甲午年中東戰爭後,拋棄詩書舊業,傾力專務於新學……”。
  • 6.    《獨立新聞》,1897年7月10日。
  • 7.    《獨立新聞》,1898年3月15日。
  • 8.    鄭喬《大韓季年史》上,第361—362頁。
  • 9.    《尹致昊日記》卷5,第206頁。
  • 10.    鄭喬《大韓季年史》下,第12—14頁。
  • 11.    《高宗實錄》卷39,光武三年7月27日條。
  • 12.    李承晚.《清日戰記》:太平洋雜誌社,1917年
  • 13.    李承晚.《獨立精神》:貞洞出版社,1917年
  • 14.    《新韓民報》,1919年4月8日。
  • 15.    李承晚:《創設尚洞青年會的學校》,《新學月報》1904年11月,第445—446頁。
  • 16.    Robert T.Oliver.Syngman Rhee一The Man Behind the Myth:The Cornwall Press,1954:pp.81-84
  • 17.    雩南李承晚文書編纂委員會.《梨花莊所藏雩南李承晚文書(東文篇)》卷16:中央日報社,1998年:第37—42頁
  • 18.    鄭秉峻 .《雩南李承晚研究》:歷史批評社,2005年:第85頁
  • 19.    Young Ick Lew, etc.The Syngman Rhee correspondence in English 1904-1948: Institute for Modern Korean Studies, Yonsei University,2009:pp.1-42
  • 20.    李承晚的精神導師徐載弼被稱為博士,但實際上他是學士學位,因為人們混淆了他的職業醫生和博士學位之間的區別。
  • 21.    Robert T.Oliver.Syngman Rhee一The Man Behind the Myth:The Cornwall Press,1954:p.111
  • 22.    Robert T.Oliver.Syngman Rhee一The Man Behind the Myth:The Cornwall Press,1954:p.134
  • 23.    國史編纂委員會編.《大韓民國史資料集45—大韓人國民會與李承晚》:國史編纂委員會,1998年
  • 24.    柳永益.《李承晚與大韓民國臨時政府》:延世大學出版部,2009年:第55、59頁
  • 25.    楊昭全.《大韓民國臨時政府史》:吉林省社會科學院,1997年:第69—71頁
  • 26.    鄭秉峻 .《雩南李承晚研究》:歷史批評社,2005年:第127頁
  • 27.    朱芹.《獨立與依附:李承晚之外交獨立思想》: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年:第202—218頁
  • 28.    雩南李承晚文書編纂委員會.《梨花莊所藏雩南李承晚文書(東文篇)》卷16:中央日報社,1998年:第282頁
  • 29.    比如李承晚清除異己,先後將偏向社會主義的李東輝和主張責任內閣制的安昌浩逐出臨時政府。
  • 30.    《獨立新聞》,1921年1月15日。
  • 31.    國史編纂委員會.《韓國獨立運動史資料》2 :正音文化社,1983年:第310—325頁
  • 32.    《獨立新聞》,1925年3月23日。
  • 33.    雩南李承晚文書編纂委員會.《梨花莊所藏雩南李承晚文書(東文篇)》卷9:中央日報社,1998年:第47頁
  • 34.    雩南李承晚文書編纂委員會.《梨花莊所藏雩南李承晚文書(東文篇)》卷6:中央日報社 ,1998年:第438頁
  • 35.    鄭秉峻.《雩南李承晚研究》:歷史批評社,2005年:第129頁
  • 36.    柳永益.《李承晚的生活和夢想》:中央日報社,1996年:第176頁
  • 37.    雩南李承晚文書編纂委員會.《梨花莊所藏雩南李承晚文書(東文篇)》卷6:中央日報社,1998年:第444頁
  • 38.    高珽烋〈李承晚《日本內幕記》執筆背景和內容分析〉,載《李承晚的政治思想和現實意識》(延世大學出版部,2011年),第180—194頁。
  • 39.    鄭秉峻.《雩南李承晚研究》:歷史批評社,2005年:第253頁
  • 40.    曹中屏、張璉瑰等.《當代韓國史 1945-2000》:南開大學出版社,2005年:第11頁
  • 41.    FRUS, 1945, Vol.Ⅵ, p.1091.
  • 42.    《自由新聞》,1945年11月8日。
  • 43.    FRUS, 1945, Vol.Ⅵ, pp.1130-1133.
  • 44.    《漢城新聞》,1945年12月21日。
  • 45.    Robert T. Oliver.Syngman Rhee and American Involvement in Korea, 1942-1960: A Personal Narrative:Panmun Book Co.,1978:p.72
  • 46.    陳波.《冷戰同盟及其困境——李承晚時期美韓同盟關係研究》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59—61頁
  • 47.    哈里·杜魯門著,李石譯.《杜魯門回憶錄》第2卷:世界知識出版社,1947年:第391頁
  • 48.    曹中屏等.《當代韓國史》:南開大學出版社,2005年:第71—73頁
  • 49.    曹中屏等.《當代韓國史》:南開大學出版社,2005年:第78—81頁
  • 50.    李承晚政權外交顧問尹炳球在1948年12月3日給李承晚的信上説:“必須在最高統帥的領導下,從三方面配合行動。這三方面就是:日本 人必須沿着東北部突出地帶穿過海參崴前進;韓國和美國的軍隊在解放了我們的北部領土後,必須穿過遼東半島進抵哈爾濱;中國國民黨的軍隊必須光復中國失去的領土(其中包括遼東省)。在戰爭勝利結束後,韓國和美國軍隊必須佔領滿洲。……在改造遠東的下一階段中,日本必須取得統治勢力,將海參崴和西伯利亞的一部分交給它。”尹炳球又在1949年4月18日致李承晚的信中,附了所謂“韓美同盟條約”的草案,其中第七條寫着:“戰爭一定要在滿洲領土上繼續進行。”“大韓民國總統除了復興大韓民國主要利益所在的北朝鮮以外,保證將滿洲和中國東部其他部分的天然資源的發展移交美國和韓國聯合管理。”
  • 51.    "Oral History Interview with John J. Muccio", February 10, 1971, by Jerry N. Hess.
  • 52.    陳波.《冷戰同盟及其困境——李承晚時期美韓同盟關係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93頁
  • 53.    曹中屏等.《當代韓國史》:南開大學出版社,2005年:第118—121頁
  • 54.    Quee-Young Kim. The Fall of Syngman Rhee:Berkely,1983:p.33
  • 55.    趙甲濟著,李聖權譯.《總統朴正熙傳 4》:江蘇文藝出版社,2013年:第301—304頁
  • 56.    朱芹.《獨立與依附:李承晚之外交獨立思想》: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年:第269—273頁
  • 57.    Quee-Young Kim, The Fall of Syngman Rhee, Berkely, 1983, p.13.
  • 58.    Se-Lin Kim.The Politics of Military Revolution in Korea: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1971:pp.20-21
  • 59.    曹中屏等.《當代韓國史》:南開大學出版社,2005年:第158—159頁
  • 60.    我們總統之歌  .影像史料館
  • 61.    韓國的經濟發展為什麼後來居上 超過朝鮮  .鳳凰網
  • 62.    曹中屏等.《當代韓國史》 :南開大學出版社,2005年:第144頁
  • 63.    朴正熙政變連載為什麼從新聞消失了?  .Pressian[引用日期2020-12-27]
  • 64.    曹中屏、張璉瑰等.《當代韓國史 1945-2000》:南開大學出版社,2005年:第563—565頁
  • 65.    陳波.《冷戰同盟及其困境:李承晚時期美韓同盟關係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368頁
  • 66.    金景一〈淺論朝鮮戰爭前蔣介石與李承晚關係的核心線索〉,《國際政治研究》2002年第4期。
  • 67.    曹中屏等.《當代韓國史》:南開大學出版社,2005年:第163—169頁
  • 68.    《越南共和國承認》,《東亞日報》1955年5月29日  .naver新聞圖書館[引用日期2021-01-05]
  • 69.    《任命崔德新氏為初代駐越南公使》,《京鄉新聞》1955年12月14日  .naver新聞圖書館[引用日期2021-01-05]
  • 70.    《崔德新公使升任駐越南大使》,《朝鮮日報》,1958年4月5日  .naver新聞圖書館[引用日期2021-01-05]
  • 71.    Robert T.Oliver.Syngman Rhee一The Man Behind the Myth:The Cornwall Press,1954:pp.169-170
  • 72.    所謂永備方案(Ever ready operation)是指朝鮮戰爭後期,李承晚不斷阻撓停戰,並公開聲明一旦停戰協議簽署韓軍將撤出“聯合國軍”單獨行動,令美國人極其惱火,於是美國第八軍司令馬克斯韋爾·泰勒於1953年5月4日向“聯合國軍”總司令克拉克提出了發動軍事政變、囚禁李承晚的“永備方案”,1953年5月25日美國對就戰俘問題對中國作出讓步,李承晚抗議,美國就開始考慮啓動“永備方案”,釋俘事件發生後更將該方案推到風口浪尖。
  • 73.    美國曾因李承晚總統釋放了反共俘虜而考慮過除掉他  .中央日報中文網
  • 74.    陳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93頁..《冷戰同盟及其困境——李承晚時期美韓同盟關係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66—172頁
  • 75.    孔慶東.《匹馬西風》:新世界出版社,2006年:第114頁
  • 76.    曹中屏等.《當代韓國史》:南開大學出版社,2005年:第155—156頁
  • 77.    《東亞日報》,1958年5月31日。
  • 78.    朴正熙著,陳琦偉等譯.《我們國家的道路》:華夏出版社,1988年:第90,93—94頁
  • 79.    金大中著,馮世則等譯.《建設和平與民主:金大中哲學與對話集》:世界知識出版社,1991年:第178—179頁
  • 80.    金大中著,馮世則等譯.《建設和平與民主:金大中哲學與對話集》:世界知識出版社,1991年:第260頁
  • 81.    金三雄.《獨夫李承晚評傳》:以書觀世出版社,2012年
  • 82.    高珽烋〈作為大韓民國臨時政府總統的李承晚〉,載柳永益編《李承晚總統再評價》(延世大學出版部,2007年),第25頁。
  • 83.    車相哲〈作為外交家的李承晚總統〉,載柳永益編《李承晚總統再評價》(延世大學出版部,2007年),第155頁。
  • 84.    李度亨.《建國之父李承晚》:韓國論壇,2001年
  • 85.    《[對談]金泳三前總統與成均館大學教授金一榮》,《時代精神》第37期,2007年,第96頁。
  • 86.    誰是真正的李承晚  .東亞日報中文網[引用日期2020-12-09]
  • 87.    李承晚是種下民主主義之根的總統  .Newdaily
  • 88.    “韓國人最喜歡的總統”不是朴正熙而是盧武鉉  .東亞日報
  • 89.    1953年7月3日針對李承晚釋俘事件而召開的國安會152次會議上,美國副國務卿史密斯感慨李承晚為“價值與負擔”(assets and liabilities),見FRUS, 1952-54, Vol. ⅩⅤ, part 2, pp.1307.
  • 90.    FRUS, 1952-54, Vol. ⅩⅤ, part 2, pp.1291-1292.
  • 91.    The Diaries of Dwight D. Eisenhower, 1953-1961, Microfilms: MF 2510627, HKU Main Library.
  • 92.    四十年前李承晚是怎樣垮台的  .央視網
  • 93.    逆賊中的大逆賊  .我們民族之間
  • 94.    歷史電視劇《鄭道傳》很受朝鮮百姓歡迎  .DailyNK
  • 95.    《璿源續譜·太宗大王子孫錄·讓寧大君派》卷一至二十二。
  • 96.    歷代總統特型演員誰第一?  .MBN新聞[引用日期2020-12-09]
  • 97.    《以李承晚總統為題 全國初中高生作文》,《東亞日報》1960年2月16日  .國史編纂委員會[引用日期2022-01-01]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