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鄂國

(商周諸侯國)

鎖定
鄂國(西周銘文作噩國),夏商時期,鱷廣泛分佈於黃河中下游及長江流域。一個以捕鱷為生,且以鱷為圖騰的部落,便以鱷為部落名稱,在商代時形成了鄂國(地點在今山西鄉寧縣),其國君在商代位列侯爵,商王辛(帝辛)以鄂侯、九侯、西伯昌三公。西周初期,由於受到晉國軍事壓力而南遷隨州(今湖北隨州)。
周厲王時期,公元前863年,鄂侯馭方率東夷、淮夷叛周,被周厲王派兵擊破,俘獲鄂侯,先滅鄂國又重建鄂國,鄂國從此一蹶不振。 [1-2]  [6]  考古發現表明,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鄂國仍然存在,其地望就在南陽。 [5] 
中文名
鄂國
外文名
The E State
圖    騰
年    代
夏商周
性    質
諸侯國
形成時期
商代
爵    位
侯爵
地理位置
山西鄉寧縣→河南南陽→湖北鄂州

鄂國歷史沿革

鄂國商周時期

商代,黃帝的姞姓子孫封在鄂國(今山西鄉寧縣),夏商時為諸侯國。商末,鄂侯在朝中為大臣,與西伯姬昌九侯並列為 三公 。商紂看中了九侯的女兒,娶為妃子。但九侯的女兒性情端莊,不願陪伴紂王作那些荒淫無恥的勾當,紂王一怒之下,殺死了九侯父女,還把九侯做成肉醬。鄂侯見九侯死得冤枉,便同紂王拒理力爭,結果也被殺死。西周初年,鄂國的故地被晉所並,遺族南遷到河南南陽北,仍叫鄂國。因受楚的威脅,於春秋中葉,又南遷到今湖北鄂州市城區東,仍叫鄂國。 [1-2] 

鄂國西周時期

鄂國是西周所封的南國中的大方國。由於它地處漢水以北、淮水以西,是中原與江淮之間的交通要道,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因而成為西周南疆的屏障。 [6] 
鄂國青銅器 鄂國青銅器
西周中晚期,周王對內實行暴政,對外征戰掠奪,鄂國與周王室開始交惡。不久鄂侯馭方搖身一變成了反周的旗幟和領袖,他率南淮夷、東夷共同叛周,對周王室造成嚴重威脅。大戰結束,鄂侯馭方兵敗被俘,顯赫一時的鄂國從此滅亡。 [6] 

鄂國東周時期

春秋時期,楚國佔領鄂國,封其中子熊紅為鄂王,後因懼怕周厲王討伐而自去王號。 [3]  春秋時都城在今湖北黃石大冶金牛鎮。熊渠卒,熊紅嗣位,仍居鄂;傳六王至熊咢猶居於此,為楚之國都。前770——前476年,春秋時為楚之國都。楚共王熊審封其三子子皙為鄂君。前323年(楚懷王六年),懷王封其弟啓為鄂君。前278年,秦攻楚鄢郢之戰楚國慘敗,秦將白起攻佔楚國郢都,鄂國故地被秦國佔領,廢封國置鄂縣 [4] 

鄂國考古發現

河南省南陽市發現西周晚期至春秋時期鄂國貴族墓羣出土100多件青銅禮器,其中有38件刻有銘文,最長的銘文20多字,為解讀西周晚期鄂國曆史提供了重要實物和文字資料。在第一階段發掘的20座墓葬中,至少有四代鄂侯埋葬在這裏。一樁歷史懸案由此解開:可以確定在西周晚期至春秋時期,鄂國並未消亡,而是存在於南陽,還具有一定的實力和影響;鄂國地望(指名門貴族所特有的標誌其身份的籍貫)就在南陽。
禹鼎銘記厲王令禹伐噩侯馭方要“勿遺壽幼”,但2012年在河南南陽東北的夏餉鋪發現有春秋早期的噩國墓地,亦為前所未知。在第19號墓出土壺銘文言“噩侯作孟姬媵壺”,是噩侯為姬姓女子作陪嫁的銅器。這自然就出現兩種可能,一是姞姓噩侯已滅,此時的噩侯已是姬姓,仍沿襲“噩侯”之稱,屬於改封;二是姞姓噩侯家族仍在,只是遷至南陽,此乃為陪嫁自己女兒出嫁的姬姓女做器。 [5] 
參考資料
  • 1.    《禹鼎》銘文:“撲伐鄂侯馭方,勿遺壽幼。”
  • 2.    《禹鼎》銘文“至於鄂,敦伐鄂,休,獲鄂侯馭方”
  • 3.    《史記·楚世家》“乃立其長子康為句亶王,中子紅為鄂王,少子執疵為越章王,皆在江上楚蠻之地。及周厲王之時,暴虐,熊渠畏其伐楚,亦去其王。”
  • 4.    《史記·楚世家》“十九年,秦伐楚,楚軍敗,割上庸、漢北地予秦。二十一年,秦將白起遂拔我郢,燒先王墓夷陵。楚襄王兵散,遂不復戰,東北保於陳城。二十二年,秦復拔我巫、黔中郡。”
  • 5.    如飛如翰,如江如漢-光明日報-光明網  .光明網[引用日期2023-05-09]
  • 6.    古鄂國曾是西周所封的南方大國 後率眾叛周(圖)--文化--人民網  .人民網[引用日期2023-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