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姞姓

鎖定
姞氏是漢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被認為是上古八大姓之一。5000年前黃帝賜封的12個基本姓氏(、酉、、己、滕、箴、任、荀、僖、姞、嬛、依)之一,是一個十分古老而又具有光榮傳統的姓氏。
先秦以後,“上古十二姓”之一的姞姓後人多以其氏自稱,故現在的姞姓人罕見,姞姓的分支姓氏有燕、須、雍、鄂、闞、光、楊、孔、尹、蔡、魯等姓氏
中文名
姞姓
讀    音
五筆打字
VFKG
源    流
姬軒轅

姞姓姓氏介紹

姞氏是中華漢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單從“女”字旁就可以斷定,姞氏是帶有非常明顯的上古母系氏族社會標誌的姓氏。姞氏也是黃帝姬軒轅的直系後裔,據司馬遷著《史記·五帝本紀 [1]  》中雲:“黃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又《國語》胥臣解釋説:“黃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葴、任、荀、僖、姞、儇、衣是也。惟青陽與夷鼓同己姓。”這十二姓裏的姞姓即由黃帝所賜,而姞氏後人去女傍而改成簡寫吉氏,才成為今天的吉姓。

姞姓基本介紹

姞【姞,讀音作jí】
姞的五筆打字:VFKG

姞姓姓氏源流

姞姓的源流只有一個。
姞姓源於傳説中的黃帝王朝開創者姬軒轅, 是直接由黃帝所賜姞姓。《國語》胥臣雲:“黃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葴、任、荀、僖、姞、儇、衣是也。惟青陽與夷鼓同己姓。”太史公司馬遷在《史記》中引用了《國語》中胥臣對重耳説的前兩句,即“黃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姞氏即黃帝十二姓其中之一,即黃帝之子伯鯈所承受姓,與《國語》、《史記》中所云是一樣的。伯鯈的後代有改姞成簡寫吉。時至今日,從女旁的帶有母系氏族社會標誌的“姞”姓已經很少了。

姞姓得姓始祖

伯儵。黃帝二十五子之一,史書未載是黃帝的第幾子。《國語》胥臣解釋説:“黃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葴、任、荀、僖、姞、儇、衣是也。惟青陽與夷鼓同己姓。”伯儵即受姓姞氏,是中國上古姞姓惟一的來源。

姞姓受姓賜封

伯儵受姓姞氏,又得到黃帝的賜封地古燕,其子孫建立了姞姓古燕國。據古籍文獻記載上也可以看出燕國地位的微末。燕國國君的世系自召公奭燕惠侯,中間九世無名無諡,自燕惠侯以下有諡無名。燕國史事見於記載已遲至春秋之後一百餘年,而且第一件大事記載的就是齊伐山戎路經燕國,第二件大事是國君款逃奔齊國,都是藉助齊國史官的記載記下的。當時在今河南汲縣還有一個姞姓的燕國,史稱南燕,始封國君為伯儵,並賜姓姞。據《左傳》稱南燕國為燕,稱燕國為北燕,倒是南燕國的史事較北燕早得多地頻頻見於記載。後伯儵的子孫省去女旁,稱吉氏,世代相傳姓吉。故吉氏後人尊伯儵為得姓始祖。
姞姓,是中國最古老的姓之一。據《唐書·宰相世系表》所載,南燕國為姞姓,其地亦即燕縣是也(在今河南省延津縣東北),後改為吉。
傳説為黃帝之子二十五宗中的一個。今人考證後認為,黃帝的姞姓兒子當系古代“五帝”之初“黃帝部族聯盟”中“姞姓部族”的首領,黃帝賜其“姞姓”,他得姓後建立起古老的“姞姓氏族”。隨着“姞姓氏族”的子孫繁衍,其後裔分支為“吉、雍、燕、鄂、密須(密、須)、闞、嚴、光、羊、楊、孔、尹、蔡、魯、允、斷、敦、逼、郅、雖”等姓氏。
雍父,姞姓雍氏,古雍國(今陝西鳳翔——扶風雍水邊)人。傳説為黃帝之臣,是他最早發明了臼或舂,增進了五穀的食用價值。今人認為,“姞姓雍氏族”是中國古代陝西雍水流域的一個農耕部族。
伯鯈,姞姓燕氏。傳説為黃帝之子,封於南燕,賜姓曰“姞”。今人認為,伯鯈是古南燕國(今河南延津東北——汲縣西)的開國君主,他得姓後建立了“姞姓”南燕國,其後裔形成“姞姓燕氏”。
后稷元妃,女,姞姓,古南燕國人。傳説在“五帝”堯舜時她嫁給了周族的始祖后稷(即“姬棄”),成為后稷的長妃。她養育了周族的先人,從而使周族興旺起來 。
鄂崇禹,姞姓鄂氏。商代末年時鄂國(今河南沁陽,周初遷徙湖北鄂城)國君。時稱“南伯侯”。商紂王時位列商王朝的“三公”,因反對商紂王的暴虐而被殺害。
密須康公,姞姓密須氏,西周時密須國(今甘肅靈台以西一帶涇水上游)的國君。周共王四年(約前918年)攻密時被殺。密須國人葬其屍於洞山之陽半山腰。現姞姓密須康公的古冢還在靈台,冢高10米,系“姞姓”族人留在神州大地上最古老的祖先墓葬。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