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郵政式拼音

鎖定
郵政式拼音是一個以拉丁字母拼寫中國地名的系統。始於晚清,1906年春季上海舉行的帝國郵電聯席會議通過其使用。此係統對中國地名的拉丁字母拼寫法進行統一和規範。帝國郵電聯席會議決定,基本上以翟理斯所編《華英字典》(1892年上海初版)中的拉丁字母拼寫法為依據。《華英字典》所用的拼音實際為威妥瑪拼音。為了適合打電報的需要,會議決定不採用任何附加符號(例如送氣符號等)。
中文名
郵政式拼音
外文名
Postal system
用    途
拼寫中國地名
字    母
拉丁字母

郵政式拼音簡介

郵政式拼音是一個以拉丁字母拼寫中國地名的系統。始於晚清,1906年春季上海舉行的帝國郵電聯席會議通過其使用。此係統對中國地名的拉丁字母拼寫法進行統一和規範。帝國郵電聯席會議決定,基本上以翟理斯所編《華英字典》(1892年上海初版)中的拉丁字母拼寫法為依據。《華英字典》所用的拼音實際為威妥瑪拼音。為了適合打電報的需要,會議決定不採用任何附加符號(例如送氣符號等)。
郵政式拼音規定,廣東以及廣西、福建一部分地區的地名,一律按當地的方音拼寫(翟理斯《華英字典》中,附有各個漢字的廣東、客家、福州、温州、寧波等9個方言區的方音拼法)。而1906年“帝國郵電聯席會議”統一地名拼法以前,有一部分地名已經有了拉丁字母的習慣拼法,這部分地名保留不變。例如Foochow(福州)、Canton(廣州)、Amoy(廈門)等。
粵式的郵政式拼音與香港政府粵語拼音大致相同,所以廣州在1949年以前的地圖英文拼法和今天香港官方仍然使用的拼法幾乎一樣(參見廣州地名)。
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之後繼續使用郵政式拼音,因此它是20世紀上半葉西方國家拼寫中國地名時最常用的系統。
中華人民共和國於1958年通過漢語拼音方案後,郵政式拼音作為中國大陸地名的音譯標準仍然在國際上通行,直至聯合國於1977年起正式改用漢語拼音拼寫中國大陸地名。縱然如此,中國歷史較久的機場所用的IATA代碼仍然是以郵政式拼音為基礎,如北京首都國際機場的IATA代碼PEK。
郵政式拼音以威妥瑪拼音為根據,不過採用一些已經普及化的地名拼法。此外,一些地方使用當地方言或古音來拼寫其地名。 [1] 

郵政式拼音郵政拼音與威妥瑪拼音差異

郵政式拼音與威妥瑪拼音的主要差別有:
  • 不使用附加符號與音調號
  • Chi、ch'i、hsi(ㄐ、ㄑ、ㄒ;漢語拼音中作ji、qi、xi)以tsi、tsi、si 或 ki、ki、hi表示,視其尖團音差別而定,例如:
    • Peking(北京;威妥瑪拼音:Pei-ching)
    • Tientsin(天津;威妥瑪拼音:T'ien-chin)
    • Tsinan(濟南;威妥瑪拼音:Chi-nan)
  • 威妥瑪拼音的u在郵政式拼音是w,除非u在該音節裏系唯一元音
    • Ankwo(安國;威妥瑪拼音:An-kuo)
    • Chinchow(錦州;威妥瑪拼音:Chin-chou)
    • Soochow(蘇州;威妥瑪拼音:Suchou)
  • 廣東廣西福建的地名拼法以當地方言如客家話、粵語閩語等為準:
    • Amoy(廈門;威妥瑪拼音:Hsia-mên)
    • Swatow(汕頭;威妥瑪拼音:Shan-t'ou)
    • Quemoy(金門;威妥瑪拼音:Chin-mên)
    • Zayton(刺桐/泉州市
  • 普及拼法如通商口岸的西洋名字得以保留:
    • Canton(廣州;威妥瑪拼音:Kuang-chou) [1] 

郵政式拼音其他特殊規則

其它特殊拼音規則包含:
  • hs-(ㄒ)團音時偶可拼作sh-:
    • Kishien (薊縣;威妥瑪拼音:Chi-hsien)
  • -ê、-e(ㄜ、ㄝ)皆拼作-e,若置於字尾且為入聲字時拼作-eh,派入他韻之原ㄜㄝ韻入聲字依之:
    • Chengteh(承德;威妥瑪拼音:Ch'êng-tê)
    • Pehkiao(北橋;威妥瑪拼音:Pei-ch'iao)
  • u置於字尾時,且該字為入聲字時作-uh:
    • Wensuh(温宿;威妥瑪拼音:Wen-su) [1] 
參考資料
  • 1.    Harris, Lane. "A 'Lasting Boon to All': A Note on the Postal Romanization of Place Names, 1896-1949." Twentieth Century China 34, no. 1 (2008): 96-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