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郭道暉

鎖定
郭道暉,1928年出生於湖南長沙,祖籍為湖南湘陰,當代著名法學家、法治思想家、中國法治三老之一,中國法學會法理學研究會顧問,尊稱“法治三老”之一。名門之後,曾祖父郭侖燾,與大哥郭嵩燾和二哥郭昆燾,並稱“湘陰郭氏三傑”,郭家世代的祖訓是:“世家先立本,道德與文章“。曾任清華大學黨委常委兼宣傳部長、哲學講師、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研究室副主任、中國法學會研究部主任、《中國法學》雜誌社總編輯等。2019年12月26日,入選新中國70週年百名湖湘人物榜單 [1] 
中文名
郭道暉
國    籍
中國
出生地
湖南湘陰
出生日期
1928年
畢業院校
清華大學
職    業
法學家
主要成就
“法治三老”之一
政治面貌
中共黨員

郭道暉人物經歷

郭道暉(照片1) 郭道暉(照片1)
1951年清華大學電機系畢業。194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從事地下革命活動,是朱鎔基的入黨介紹人。上世紀50年代曾任清華大學黨委常委兼宣傳部長,哲學講師(80年代初為清華大學副教授)。1979年以來先後任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研究室副主任,中國法學會研究部主任,《中國法學》雜誌社總編輯、編審,兼任中國法學會理事、法理學研究會副會長,南京大學等十多所高校兼職法學教授,中國法制新聞工作者協會副理事長,中宣部、司法部特聘的法制宣傳高級講師團講師,國家社科規劃委員會國家基金課題評審組成員,法哲學社會哲學國際協會(IVR)會員、中國分會副會長。現任中國法學會法理學研究會顧問,北京大學憲法學行政法學博士生導師組成員、公法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員,湖南大學教授兼《嶽麓法學評論》主編,最高人民檢察院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
2020年8月20日,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聘任新一屆最高人民檢察院專家諮詢委員的決定》聘任為最高人民檢察院專家諮詢委員,聘期為五年。 [2] 

郭道暉主要成就

曾率團參加在德國、意大利、日本、韓國等國以及香港地區舉行的世界法哲學大會和亞洲法哲學大會,作學術演講。其20多篇論文被國外學者翻譯為英、德、日文在國外著名學術刊物發表。郭道暉教授是當代中國法學界站在時代前沿的一面思想旗幟。
學術思維敏鋭,敢於直言和針砭時弊,觀點新穎和富有時代氣息,以人民權利的積極倡導者之姿態而著稱於當今思想界。其著述豐富,而且分量沉重,在其代表作中,以黃金般的語言表達主要觀點和主要主張。特別是他為人、為學具有高尚風格與節操,追尋時代真理,擊水法學中流,表現了高度的學者良知和學者責任。善於聯繫實際,善於運用法學原理進行現實批判,關注民生,力主改革,能將法學研究的成果轉化為極有價值的改革建議,從而有力推動中國的政治、經濟以及司法體制改革。已是九十多歲的老人,但是,仍然筆耕不輟,學術思想和理論觀點仍十分新穎和前沿,被稱譽為“白髮青年、皓首赤子”。

郭道暉主要作品

著有《中國法律制度》、《民主·法制·法律意識》、《當代中國立法》(四卷,國家“八五”重點課題)、《法的時代精神》、《法的時代呼喚》、《法的時代挑戰》、《當代中國法學爭鳴實錄》、《走向民主法治新世紀》、《法理學精義》等著作20多部。

郭道暉社會任職

1979年以來先後任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研究室副主任,中國法學會研究部主任,《中國法學》雜誌社總編輯、編審,兼任中國法學會理事、法理學研究會副會長,南京大學等十多所高校兼職法學教授,中國法制新聞工作者協會副理事長,中宣部、司法部特聘的法制宣傳高級講師團講師,國家社科規劃委員會國家基金課題評審組成員,法哲學社會哲學國際協會(IVR)會員、中國分會副會長。現任中國法學會法理學研究會顧問,北京大學憲法學行政法學博士生導師組成員、公法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員,湖南大學教授兼《嶽麓法學評論》主編,最高人民檢察院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
2020年8月20日,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聘任新一屆最高人民檢察院專家諮詢委員的決定》聘任為最高人民檢察院專家諮詢委員,聘期為五年。 [2] 

郭道暉秩事典故

立志工業救國
郭道暉出身湖南“世代書香”之家,父親郭德垂是湖南著名的化學教員,郭德垂的祖父郭侖燾,與其大伯祖父郭嵩燾和二伯祖父郭昆燾,並稱“湘陰郭氏三傑”。郭家世代的祖訓是:“世家先立本,道德與文章。”
郭嵩燾是晚清的進士、近代中國派駐英國和法國的首任公使,積極倡導學習西方政治法律制度,被當今學界評價為“第一個睜開眼睛看世界”的思想先驅,但也因此備受當朝保守人士的攻訐。
至今講起郭嵩燾,郭道暉仍然佩服他面對非議堅持真理,堅守德操,毫不妥協。“我後來的經歷就和郭嵩燾有點像。”他若有所思地感慨道。
郭嵩燾反對郭氏子弟“習為詩文無實之言”,認為只有“經世務實”才是當務之急。所以,自郭道暉父親郭德垂一輩起,子孫大都是工科出身。
郭德垂是湖南教育界著名的化學教員。那時,家裏七個孩子的吃穿用度完全依靠他菲薄的工資,兄弟姊妹都靠勤工儉學或獎學金,才得以升學,郭道暉回憶。
家庭教育薰陶,養成了郭道暉正直耿介、富有正義感的性格和獨立思考、追求真理的精神。
1944年夏,郭道暉和弟弟隨家逃難至廣西,為了不中斷學業,同時也為了“找個有飯吃的地方”,雙雙考進桂林國立漢民中學。
1944年秋,郭道暉在漢中剛讀了一個月,日寇進逼,桂林大疏散。郭道暉的父母親和妹妹急忙擠火車逃到貴陽,沿途嚐盡驚恐苦楚和疾病折磨,他和弟弟則跟隨學校去廣西百壽。
那時桂林車站人山人海,一片混亂。車廂上下左右,裏三層,外兩層(車頂上和車輪與車底之間),塞滿了人。郭道暉和弟弟搶到了車頂的一塊地方,坐在行李上。為防止夜裏打瞌睡,掉下火車,他們在眼睛周圍擦“萬金油”提神,嘴裏還唱着:“流亡到哪裏,逃難到何方……”
跋山涉水輾轉數千裏的路程,既讓年紀輕輕的郭道暉生活上得到鍛鍊,也使他看到了老百姓的苦難,看到了國民黨政府的腐敗,在思想上受到一次很大的磨練,從此立志要“拯救人民於水火”。
“我的思想在那時就發生了變化,希望見到一個自由民主的新中國。”郭道暉回憶,他中學時代主編壁報,抨擊時局,揭露舊社會醜惡,在全校壁報比賽中獲冠軍,並獲“筆掃千軍”的錦旗。17歲的他開始以“鬥非”(與“道暉”諧音)為筆名,給報紙寫些雜文和政論。並同弟弟一起參與策劃了1947年的湖南省立一中反內戰、反飢餓大遊行。
由於郭氏家族倡導“實學”即經世致用之學的家訓,雖然郭道暉自幼喜歡並長於文思,但還是堅持學理工,考取了清華大學電機系,以求實現“工業救國”的壯志。1947年夏考入清華大學後,學校嚴謹認真的學風讓郭道暉刻苦自勵、不敢怠慢。上課時,他總喜歡搶坐前排,認真聽講。
解放前,清華大學實行“通才教育”,文理並重。郭道暉記住了建築系教授梁思成著作中的一段話———只會理工,不懂人文,只能算“半個人”,要“反對半個人的世界”。在這裏,郭道暉在“為學”與“為人”方面都努力為自己打下堅實的基礎。
投身學生運動
不過,進入清華這個具有濃厚民主自由空氣的學府,郭道暉卻轉入了另一段人生征途。
少年郭道暉 少年郭道暉
一到清華,郭道暉就積極投入到學生運動中,每次遊行與集會都必參加。他加入共產黨領導的進步壁報《清華人》,發表《論覺醒》萬言論文,又與同室的湖南同學合編《曉露》油印報,意指在黎明前以它催花潤草,而在太陽出來(意指解放)後,就完成歷史任務,自行消失。
“工業救國的幻想在當時革命風雨飄搖的時刻看起來是不可能了,只有革命才能救國”,郭道暉的思想逐漸發生轉變。與此同時,郭道暉上課聽講的位子,也一步步往後移,最後躲在一個角落裏,一邊似聽非聽地聽老師講課,一邊卻在偷看恩格斯的《反杜林論》和列寧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中的兩個策略》等馬克思主義原著和毛澤東的《中國革命與中國共產黨》、《新民主主義論》。
1948年,郭道暉先後加入新民主主義青年聯盟和中共地下黨組織,擔任電機系黨組織負責人之一和新青聯分部書記,解放初任清華大學理工學院黨支部委員和電機系黨支部副書記。
在1957年那場“反右”運動中,時任清華大學黨委常委兼宣傳部長和校報總編輯的郭道暉由於堅持抵制“陽謀”、反對“反右”,而被打入另冊,淪為“賤民”。
這一冤案一直延續到1979年,郭道暉在年過半百之時,迎來了人生新的轉折點,也迎來了他事業的第二個蓬勃春天。
遁入“法門”
半路遁入“法門”
1979年4月,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委員會剛建立,缺乏幹部。時任辦公室主任的王漢斌為把郭道暉調去,多次找他做工作。
一開始,郭道暉對年屆半百時改行學法“並不感興趣”。
最後郭道暉經不住多次勸説,加上他個人對中國缺民主、無法治所帶來的痛苦也有着切身的感受,於是,下定決心前往一試,“要看看國家機器是怎麼運轉的”。
“他只要轉一行就能鑽一行。”郭道暉的夫人張靜嫺這樣評價他。
郭道暉甚至發誓要在未來的歲月中,追回自己被耽誤了20年的青春,竭盡餘力,做些真正有益於人民的事。
在法工委,郭道暉歷任理論組處長、國家法民法室處長、研究室副主任。“開會的時候,我會把覺得有意思的觀點和案例記在卡片上,認真琢磨,日後備用。”他説。
在法工委工作8年多,郭道暉“白天從事公務,晚上寫作、學習”,夜以繼日。他一邊參加立法實務,一邊關注與鑽研一些有關民主與法治的基本理論問題與現實問題,並撰寫出版了兩本專著。
1987年9月,郭道暉被調往中國法學會,任研究部主任。1989年離休後,旋即返聘為《中國法學》雜誌社總編輯、編審,又幹了9年。在這20多年中,著有個人專著7本,主編或與他人合著的書有10餘本。在80高齡前後,他還接連出版了兩部獨著———《法理學精要》和《社會權力與公民社會》。
“我是一個愛動腦、勤動手、閒不住、不願得過且過、好作杞憂、不平則鳴的人。現仍擔任一些學術職務和學會工作,繼續作些學術研究,力圖‘寫不斷,理不亂’。老來還能趕時髦,寫作不再是‘爬格子’,而是‘敲鍵盤’,學習在因特網上馳騁。”郭道暉如此評價自己。
敢説真話
郭道暉(照片2) 郭道暉(照片2)
郭道暉立論行文,中心思想只有一條:“人民的利益是最高的法律”,要竭力為人民的權力和權利鼓與呼。以“為人民爭權利,為國家行法治,為社會求正義”,作為自己的不懈追求。
改革開放初期,法學禁區林立,但郭道暉擔任《中國法學》總編輯期間,以其特立獨行的精神,敢於突破學術禁區,開展一系列有現實針對性但亦十分敏感性的問題討論。
《中國法學》也因此被稱讚為“擔負起了引導一個東方大國法學研究方向的重任”,“形成了自身獨具特色的學術風格和辦刊風格”。
著名法理學家李步雲教授如此評價郭道暉:“一是他的思想充滿人文關懷;二是他的觀念總是力求緊跟時代的步伐;三是他的觀點大多是來自對社會生活與法制實踐的觀察、分析和概括,而很少有土教條與洋教條;四是他的見解往往具有現實感,決不無病呻吟;往往具有針對性,決不無的放矢。”
而敢説真話,敢説樸素的真理,白髮的郭道暉在法學界仍然顯得硬骨錚錚。“我有這樣的歷史使命感,我也相信自己一直以來的堅持”。
夫人張靜嫺教授一直都是郭道暉的文章的第一個讀者,並“給他把把關”。張靜嫺的穩重、細密與郭道暉的活躍、鋒芒相得益彰。
郭道暉在《法的時代精神》自序中説:“老而益堅,不墜上下求索志;桑榆非晚,猶獻春蠶未盡絲。”他説既然已是“從心所欲不逾矩”之年,本性難移,此志不改。

郭道暉榮譽表彰

北京在明律師事務所主辦研討會,“法學三傑”齊助陣
北京在明律師事務所主辦研討會,“法學三傑”齊助陣(4張)
由廣州大學人權研究院、北京在明律師事務所聯合主辦的“建設法治社會的理論與實踐問題”研討會在11月12日上午圓滿成功。該次研討會以其高質量、高水平、深角度的學術探討為我國法治社會建設翻開了新篇章,也是對十八大會議上提出的“依法治國”理論的深層次實務解析。出席本次研討會的主要嘉賓有:被譽為中國“法學三傑”的江平李步雲郭道暉三位國內學者教授,還有姜明安、張千帆等國內著名教授以及法務實踐者楊在明學者型律師。與會嘉賓就“法治社會的建設與發展”為主題展開了熱烈的探討和剖析。 [3] 
2019年12月26日,入選新中國70週年百名湖湘人物榜單。 [4] 

郭道暉個人生活

郭道暉的曾祖郭嵩燾先生,是晚清第一位駐外外交家。郭家是書香世家,注重家族觀念,郭道暉的父親郭德垂是湖南著名的化學老師,被人尊稱“郭化學”。
郭道暉在家裏排行第五。按照郭門“家先立本,道德與文章”的起名慣例,郭道暉正好是屬於“道”字輩的。其兄弟分別為道曦、道曉等。後來郭家幾兄弟上小學時圖寫起來方便,道曦變成了道西,道曉變成了道堯,只有道暉沒有改成道軍。道暉兄弟姐妹年少時,常得雙親教誨:“做人總得有志氣,有骨氣,自立自強,決不能低三下四,仰人鼻息。”郭道暉深受其影響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