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郭企忠

鎖定
郭企忠(?-?),字元弼,漢族,郭子儀後裔,豐州(今呼和浩特東)人。金國著名將領。
郭企忠初襲父官為遼國天德軍節度副使。天輔六年(1122年)降金。天會三年(1125年),任猛安,隨大軍攻宋。隨軍破雁門關,加桂州管內觀察留後,鎮守代州。次年討平楊可發所部抗金民軍,其後出任知汾州事,解救城中被擄百姓,擊破抗金民軍。其後歷任天德軍節度使、汴京步軍都指揮使、沁州代理刺史。封金吾衞上將軍
郭企忠病逝於沁州任上,享年六十八歲。
元弼
所處時代
遼、金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豐州(今呼和浩特東)
主要成就
平定民軍、解救平民
本    名
郭企忠
家世歸屬
太原郭氏

郭企忠人物生平

郭企忠將門出身

郭企忠是唐朝汾陽王郭子儀的後代,郭氏一門從郭子儀起,為大唐鎮守北方各地,一直傳到郭承勳。唐、五代時期,郭承豐、郭承勳繼任天德軍節度使 [1]  。郭承勳避後漢隱帝諱改為郭勳,歷任豐州節度使兼檢校太尉、天德軍節度使、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侍中, [2-3]  後歸順遼國,仍任天德軍(治豐州,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市東郊白塔村)節度使。歸順遼國時候情形不詳。其後子孫世襲天德軍節度使,郭氏家族也成為遼國極少的世襲邊州節度使的家族。一直到郭昌金這一代,才被降為天德軍節度副使。 [4]  [5] 
郭昌金去世時,郭企忠尚且年幼,但極為孝順,盡心侍奉母親。郭企忠十三歲時,母親也去世了,他像成人一樣地哀痛守孝。服喪期滿,他繼承了父親的官職,出任天德軍節度副使,並加左散騎常侍。 [6] 

郭企忠歸順金國

天輔五年(1121年),金國忽魯勃極烈完顏杲都統內外各路軍隊,進攻中京,天輔六年(1122年)四月,金國大軍到了雲中,完顏杲命令遼國降將耶律坦去招降遼國西南面招討司(治豐州)及其所屬部族、州縣,郭企忠率部歸降金國,完顏杲任命他勾當天德軍節度使事,讓他帶領所部遷居韓州(治今吉林省梨樹縣北偏臉城)。 [7] 
郭企忠歸降金國後,受到了金太祖的接見,金太祖問詢了郭企忠的家世,知道他是郭子儀後裔之後,對他禮遇優厚,並賞賜白鷹給他,以示恩寵。 [8] 

郭企忠南下伐宋

天會三年(1125年),金太宗派兵攻打宋朝完顏宗望(斡離不)、完顏宗翰(粘罕)分別率領東路軍、西路軍伐宋。郭企忠被任命為猛安,統領原遼國西南面招討司所屬的蕃兵漢軍隨西路軍出征。西路軍從雲州出發,攻破雁門關(位於山西代縣以北),隨後,主力金兵繼續南下進攻太原。郭企忠則被任命為桂州管內觀察留後(遙授),率軍留屯雁門關,鎮守代州(治今山西代縣)。
天會四年(1126年),宋將楊可發(綽號楊麻胡)從太原城中潛出,在五台召集了數千民軍,準備去解太原之圍。郭企忠偵知此事後,與同知代州事迪裏一同率軍前去討伐,殲滅了這股民軍。其後,郭企忠奉命南下,出任知汾州(今山西汾陽)事。 [9]  [10]  汾州距太原約二百里,為太原屏障。金兵攻汾州時,宋軍守將張克戩率部死守,天會四年(1126年)十月,金兵才攻佔汾州。郭企忠到任汾州時,金兵剛剛攻佔汾州城池,大批居民被金兵掠為奴隸,城邑之中十分蕭條。郭企忠決定先解救被擄為奴隸的百姓,他親自到帥府面見完顏宗望,請求帥府允許百姓出錢贖回那些被擄走的親人,在他再三請求之下,完顏宗望同意了他的請求。在郭企忠的治理之下,沒過多久城中就恢復了往日的繁榮,百姓的生活開始穩定下來。 [11] 
金兵佔領太原之後,各地紛紛組織民軍抗金,石州人閻先生也召集了一隻數萬人的民軍,並率軍前來攻打汾州。郭企忠的幕僚都擔心城中百姓乘機作亂叛變,接應閻先生,紛紛請求郭企忠早做防備。郭企忠説:“我對汾州人有恩德,一定不會發生百姓作亂叛變的情況。”於是,郭企忠率領城中官吏百姓堅守城池,不久援軍趕到,內外合擊,大敗民軍,解了汾州之圍。 [12] 

郭企忠病逝沁州

天會六年(1128年),郭企忠改任靜江軍節度留後,後為天德軍節度使、汴京步軍都指揮使,官階也一路升為金吾衞上將軍。任職期滿後,調任沁州(今山西沁州),任代理刺史。 [13] 
郭企忠到任沁州一年多之後病逝,終年六十八歲。 [14] 

郭企忠主要成就

軍事
郭企忠在金滅北宋的過程中立下了戰功,他率領的契丹軍隊彌補了金初女真兵力的不足,增強了金軍的軍事力量,他留鎮代州、汾州,先後平定了楊可發、閻先生所率領的抗金民軍,確保了金兵後方的穩定,鞏固了新佔領地區的統治。 [9] 
民政
金兵進入中原後,大肆掠奪,百姓多被擄為奴隸,百姓妻離子散家破人亡,悲慘無比,郭企忠就職汾州之後,親赴帥府,再三請求,最終完顏宗翰同意:汾州百姓可以出錢贖回被擄為奴的親人。郭企忠這一舉措,一方面使大批汾州百姓脱離了淪為奴隸的悲慘命運,一方面使汾州社會迅速恢復穩定,鞏固了金國在汾州的統治。 [11] 

郭企忠人物評價

《金史》:“軍旅之事,鋒鏑在前,不計其死。耳屬金鼓,目屬旌旗,心屬號令,此行列之任也。自收國用兵,至於大定和宋以前,用命之士,雖細必錄,所以明功也。” [15] 

郭企忠親屬成員

父親:郭昌金, [1]  曾任遼國天德軍節度使副使。 [4] 

郭企忠史籍記載

《金史·卷八十二·列傳第二十》。 [15] 
參考資料
  • 1.    《舊五代史·卷三十九·明宗紀五》:天成三年。二月丁丑朔。丁亥,天德軍節度使郭承豐加檢校司徒。  .國學導航.2006-09-12[引用日期2020-04-05]
  • 2.    《舊五代史·卷一百一十一·周太祖紀二》:廣順元年。春二月癸巳朔。己未,天德軍節度使、虢國公郭勳加同平章事,以前宗正卿劉皞為衞尉卿。  .國學導航.2006-09-12[引用日期2020-04-05]
  • 3.    《舊五代史·卷一百一十四·周世宗紀一》:癸未,湖南王進逵加兼中書令;天德軍節度使郭勳、邠州折從阮、安州李洪義並加兼侍中。  .國學導航.2006-09-12[引用日期2020-04-05]
  • 4.    楊忠謙《金代女真皇族譜牒文化述論》
  • 5.    《金史·郭企忠》:唐汾陽王子儀之後。郭氏自子儀至承勳,皆節鎮北方。唐季,承勳入於遼,子孫繼為天德軍節度使。至昌金降為副使。
  • 6.    《金史·郭企忠》:企忠幼孤,事母孝謹。年十三,居母喪,哀毀如成人。服除,襲父官,加左散騎常侍。
  • 7.    《金史·郭企忠》:天輔中,大軍至雲中,遣耶律坦招撫諸部。企忠來降。軍帥命同勾當天德軍節度使事,徙所部居於韓州。
  • 8.    《金史·郭企忠》:及見太祖,問知其家世,禮遇優厚,以白鷹賜之。
  • 9.    《金史·郭企忠》:天會三年,伐宋,領西南諸部番、漢軍兵,為猛安,從破雁門,屯兵,加桂州管內觀察留後,鎮代州。明年,賊楊麻胡等聚眾數千於五台,企忠與同知州事迪裏討平之。遷知汾州事。
  • 10.    《三朝北盟彙編·卷五十一》:初,太原城中有將官楊可發者,面有六字,號為“楊麻胡”,擦城出,欲招集人解(太原)圍;到虞縣約有眾千餘,忽邏得三人,乃繁畤縣東諸豪傑不肯順番差往探太原事者,可發遂隨此三人,至五台山北、繁畤縣東天延村招軍,四十餘日得二萬餘人,以五台山僧李善諾、杜太師為先鋒,將到繁畤縣東十里鐵家會,遇金人,大戰至晚,眾皆散去;可發卻上五台山,副僧正真希投拜可發,去五台山,卻入虞縣,有眾二千,遇粘罕大軍至,可發自知其不可,乃倚壁而立,以槍自刺其腹而死。
  • 11.    《金史·郭企忠》:是時汾州初下,居民多為軍士掠去,城邑蕭然。企忠詣帥府力請,願聽其親舊贖還。帥府從之。未幾,完實如故。
  • 12.    《金史·郭企忠》:石州賊閻先生眾數萬至城下,僚屬慮有內變,請為備。企忠曰:“吾於汾人有德,保無他。”乃率吏民城守。會援至,合擊,破之。
  • 13.    《金史·郭企忠》:六年,改靜江軍節度留後,遷天德軍節度使、汴京步軍都指揮使,累遷金吾衞上將軍。秩滿,權沁州刺史。
  • 14.    《金史·郭企忠》:到官歲餘,卒,年六十八。
  • 15.    金史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8-11-02]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