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邘國

鎖定
邘國即於國,周朝姬姓封國之一(位於今河南沁陽西北十五公里的西萬鎮邘邰村),後來被鄭國(姬姓封國)所滅。受封國君為姬發次子姬誕。
中文名
邘國(於國)
簡    稱
邘(於)
官方語言
華夏語
國家領袖
姬誕
主要民族
華夏

邘國發展歷史

商朝時,盂器皿是當時生活中必需品,河南睢縣一帶生活着一支擅長製作盂器皿的部落,稱為盂部落,也稱為邘方,即在甲骨文的卜辭中所屢見的盂方。帝乙在位時曾大規模征伐盂方國。
《皇王大紀》記載,商末“西伯勘黎,邘侯來援,南宮适虜邘和黎二君,遷邘侯於翟,免黎侯歸國自省”。周初國滅,子孫以國為氏,於侯子孫分別北遷於河南濮陽東南和山西盂縣。這就是史書上最早記錄的于姓人羣,於氏至少也有3300多年的歷史了。
周王朝建立後,為加強統治,大舉分封諸侯。由於邘城北扼上黨之門,南控虎牢之險。戰略地位十分重要,所以武王將邘城作為周王朝半壁江山的依託,特封其次子邘叔(姬誕)於邘,建立邘國。
西周初年,宗法分封,只有諸侯才能享有姓氏的權利,平民百姓是沒有姓氏的。而邘國建立,姬姓邘氏成為邘叔及其一個支庶的身份象徵。
邘叔為繼承祖先“以人為本,由人而上通天文,下及地理,旁通物理”的人文文化體系。他遠追姜嫄和棄,改“邘城”為“邘邰城”。在邘邰城西北角上設立祭壇,以祭拜社稷之神,名為“社稷壇”。本來,“封土立社示有土尊,稷五穀之長,故祭而祭之也”。可在當時,邘叔不僅把“社稷”視為周王室的代稱,更有以社為母,祭其周的始祖姜嫄、后稷之意。這一祭習在邘城延續數千年,直到今天,邘邰村名已歷經了3000餘年而未改。

邘國遺址

現邘邰村東仍有邘國古城 [1]  遺址,邘國古城遺址為長方形,東西約820米,南北580米,總面積480000平方米,城周圍有城壕。城由內城、外城組成。內城在東,外城在內城西北,現為邘邰村。
現存邘國故城(內城)城牆有東西兩面,東長150多米,北長450多米,高2-7米,寬12-17米。專家們從城牆夯窩考證,古城牆分三層,分別是商、周、漢三個朝代修建。《水經注》記載:邘水出太行之阜山。其水南流至邘城西,又東南經孔子廟東,又東南經邘亭西,又東南注於沁。

邘國成就

邘國 邘國
古邘國故城東還有邘國人修築的防洪堤壩,後人稱作為“故嶺”。現存東西寬12米,南北長2000多米,可能是為保護當時邘國的國都(古邘城)所修築的。該堤壩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抗洪防汛工程之一,而且它的修建年代要比都江堰鄭國渠早1200餘年。

邘國國家信息

邘國
國君姓氏
姬姓
爵位
侯爵
國都
位於今河南省沁陽市西萬鎮邘邰村
始封此國者
邘叔
始祖
邘叔
興亡年代
西周早期 至 不明
滅亡原因
亡於鄭國
史書記載
左傳
參考資料
  • 1.    《邘國故城》河南省文物局2009年12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