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社稷壇

(北京市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鎖定
社稷壇(Altar of Land and Grain),位於北京市東城區西長安街天安門西側,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是明、清兩代帝王祭祀社稷神的地方,民國三年(1914年)10月10日闢為中央公園對外開放,民國十七年(1928年)改稱中山公園 [1]  [5] 
社稷壇平面為一南北稍長的不規則長方形,南部東西寬345.5米,北部東西寬375.1米,南北長470.3米,有內外兩重壇牆。外壇牆周長約為2015米,其南圍牆即皇城城牆,於東牆上闢有三座東向大門,自南往北依次是社稷街門、社稷左門、社稷東北門。東北門為祭祀時皇帝出入之門。社稷壇內壇牆南北長266.8米,東西寬205.6米,每面牆正中闢門 [5]  。社稷壇即是明、清兩代帝王祭祀太社和太稷的神壇,它遵從和吸取了歷代的建造理念,成功地表達出了古人對國家、天下和黎民的理解,在壇廟體系中的地位較為重要 [5] 
1957年10月28日,社稷壇被北京市人民政府公佈為北京市第一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4]  。1988年1月13日,社稷壇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 
中文名
社稷壇
外文名
Altar of Land and Grain
地理位置
北京市東城區西長安街天安門西側
所處時代
明朝
佔地面積
約 360 畝
保護級別
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編    號
3-0081-2-029

社稷壇歷史沿革

遼、金時期,此處為興國寺。
元朝時期,興國寺擴入元大都城內,改稱萬壽興國寺。
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後,在萬壽興國寺的基址上興建社稷壇 [5] 
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社稷壇祭台四周內牆由青、赤、白、黑四種顏色的磚砌牆改為四色琉璃磚 [3] 
民國三年(1914年)10月10日,社稷壇闢為中央公園,對外開放 [3]  。同年,開闢園門一座,以便遊人出入,為中山公園南門(正門) [5] 
民國四年(1915年),社稷壇外壇北牆上開闢通往故宮西華門的公園北門(後門),外壇西牆上開闢公園西門,內壇牆的東門外建松柏交翠亭,東壇門迤南建投壺亭,壇東南隅建來今雨軒,壇西南隅建碧紗舫、春明館、繪影樓等,移建鴻臚寺的習禮亭。
民國六年(1917年),移建圓明園遺址的蘭亭八柱和蘭亭碑。
民國七年(1918年),社稷壇西南山朝陽處建迎暉亭,壇北門外建格言亭。
民國八年(1919年),社稷壇南門內移建東單大街路口的克林德坊,改稱公理戰勝坊。
民國十四年(1925年),孫中山逝世後,在社稷壇拜殿停靈。
民國十七年(1928年),社稷壇更名為中山公園,拜殿改稱中山堂。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公理戰勝坊更名為保衞和平牌坊 [5] 
20世紀60年代末,社稷壇四周壝垣及壝垣內地面進行修繕。
2013年5月23日,社稷壇對四周壝垣修繕249.92米,壝垣內地面鋪墁3411.5平方米 [1] 

社稷壇建築格局

社稷壇平面為一南北稍長的不規則長方形,南部東西寬345.5米,北部東西寬375.1米,南北長470.3米,有內外兩重壇牆。外壇牆周長約為2015米,其南圍牆即皇城城牆,於東牆上闢有三座東向大門,自南往北依次是社稷街門、社稷左門、社稷東北門。東北門為祭祀時皇帝出入之門。社稷壇內壇牆南北長266.8米,東西寬205.6米,每面牆正中闢門 [5] 

社稷壇建築特色

社稷壇與天壇圜丘壇層數相同,甚至比地壇方澤壇還要多出一層,只是寬度和高度比地壇的方澤壇規模小很多。社稷壇的五色土的佈局非常形象地象徵了中國的國土特色。中國東部以海洋為主,用青色土代表;西部以戈壁和沙漠為特徵,用白色土代表;南方以紅色土地為特徵,用紅色土代表;北方以黑色土地為特徵,用黑色土代表。中國廣闊的中原地區以黃色土地為主要特徵,故以黃色土為代表,而且中原地區長期都是中國的政治中心,是皇權的象徵 [5] 

社稷壇主要建築

北門 北門
北門
北門是社稷壇的正門,為磚石仿木結構,歇山頂,黃琉璃瓦屋面,五小獸,檐下施重昂五踩斗拱,旋子彩畫。拱券式門洞三個,通面寬20米,通進深7米,三個門洞均裝雙扇實榻大門,每扇門上均有九縱九橫81顆鎦金門釘 [5] 
戟門 戟門
戟門
戟門位於北門之南,是一道禮儀性的門,陳放24支鎦金銅戟,以此表示社稷的威儀。皇帝祭祀時也在此搭設更換祭祀服裝的幄次(一種帳篷)。戟門坐北朝南,面闊五間,進深三間,歇山頂,黃琉璃瓦屋面,七小獸,檐下施單翹單昂五踩斗拱,金龍和璽彩畫。下部為高75釐米的漢白玉台基,前出垂帶踏跺六級。門內徹上明造。現存門窗是民國五年(1916年)改作圖書館時加制的 [5] 
拜殿
拜殿位於戟門之南,祭祀時逢雨雪行禮之處。拜殿面闊五間,進深三間,歇山頂,黃琉璃瓦屋面,七小獸,單翹重昂七踩斗拱,金龍和璽彩畫,殿內為徹上明造,一斗五升鎦金斗拱,旋子彩畫。整座殿堂坐落在高0.9米的漢白玉台基上,前出垂帶踏踩六級。原是明、清兩代皇帝祭祀時行禮之所,民國十四年(1925年)孫中山先生在北京逝世後,曾在這裏停靈,故民國十七年(1928年)更名為中山堂,現為紀念中山先生活動展廳 [5] 
社稷壇
社稷壇(即五色土)位於拜殿南面,為舉行祭祀典禮的核心部分。社稷壇為三成(三層)方壇。壇是用漢白玉砌成的正方形三層平台,上層邊長為15.9米,中層邊長為16.9米,下層邊長為17.8米,總高為1米,每側正中各有漢白玉台階四級。壇上採用古代“東方蒼龍、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和“中央黃”的説法鋪墊五色土。東為青色土,西為白色土,南為赤色土,北為黑色土,中為黃色土,藉此象徵“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壇的枱面正中黃色土內埋設“社主石”,象徵江山永固。社主石為上端尖形、下端方形的石塊 [3]  [5] 
壝牆和欞星門
壇台四周建有方形壝牆,每面分別鋪覆與其所在方位土色相同的琉璃磚和瓦。壝牆每邊長57.6米、高1.4米、厚0.65米,四面牆正中各設一座漢白玉的欞星門 [5] 
神廚庫 神廚庫
神廚庫
神廚和神庫位於社稷壇西側,坐西朝東,形制相同,北側為神廚,南側為神庫。神廚原是製備祭品的處所,神庫原為儲存祭器的地方。兩座建築南北向呈一字排列,規模、形制完全相同。建築均為面闊五間,懸山頂調大脊,黃琉璃瓦屋面,五小獸,檐下施一斗三升斗拱,旋子彩畫,明間槅扇門,前出垂帶踏跺三級,次間、梢間為檻窗,十字海棠欞心 [5] 
宰牲亭
宰牲亭位於內壇牆西門外南側,平面呈方形,坐西朝東,建築面積143.7平方米,面闊、進深各三間,重檐歇山頂,黃琉璃瓦屋面,上檐施一斗二升交麻葉斗拱,下檐施一斗三升斗拱,旋子彩畫。亭內地面有方井一口。宰牲亭為祭前屠宰犧牲的處所。其外側原有圍牆,於民國三年(1914年)拆除,現僅存北牆正中一座磚石結構券門,門為拔券式,檐下施單翹三踩斗拱,旋子彩畫 [5]  [6] 

社稷壇歷史文化

“社”,指祭祀“社稷神”的社稷壇。社稷中的“社”是土地,“稷”是五穀,延伸開來,意指疆域國土、衣食之源。由於歷代帝王都自命為天子,所謂受命於天,因此皆把“社稷”視為國家的象徵,把“社稷神”看作極為重要的神祇 [3] 
社稷是古代帝王、諸侯所祭祀的上神和穀神,商周以至清代的帝王,均沿襲社稷的大禮。歷代帝王自稱受命於天,將自己比作“天子”,將社稷象徵國家構成的基礎,故每年春秋仲月上戊日清晨舉行大祭,如遇出征、班師、獻俘等重要的事件,也在此舉行社稷大典。
每逢農曆年二月、八月的上戊日清晨,明清兩代皇帝都會來到社稷壇舉行祭祀儀式,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國泰民安。若遇出征、班師、獻俘、旱澇等重大事件,也在此舉行祭祀。明永樂十九年(1421年)至清宣統三年(1911年),歷任皇帝曾在這裏帶領皇親國戚、權臣大吏舉行過1300餘次的祭祀大典,顯現出社稷壇及其祭祀活動在皇室生活中的顯赫地位和特殊意義 [3] 

社稷壇文物價值

社稷壇即是明、清兩代帝王祭祀太社和太稷的神壇,它遵從和吸取了歷代的建造理念,成功地表達出了古人對國家、天下和黎民的理解,在壇廟體系中的地位較為重要 [5] 

社稷壇文物保護

1957年10月28日,社稷壇被北京市人民政府公佈為北京市第一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4] 
1988年1月13日,社稷壇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 

社稷壇旅遊信息

社稷壇地理位置

社稷壇位於北京市東城區西長安街天安門西側。

社稷壇交通路線

  • 公交
北京市內乘坐5、觀光1線、觀光2線路公交車,在南長街或天安門西站下車前往;
北京市內乘坐1、52路公交車,在天安門西站下車前往。
  • 地鐵
北京市內乘坐地鐵1號線,在天安門西站下車前往。
  • 駕車
北京市東城區人民政府距離社稷壇約4.7千米,駕車約18分鐘。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