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邊際產業擴張論

鎖定
邊際產業擴張論是關於從邊際產業開始國際直接投資的理論。由日本經濟學家小島清(1920—2010)在1977年出版的《對外直接投資論》中提出。認為國際直接投資應從本國(投資國)已經處於或即將處於比較劣勢地位的產業(即邊際產業)依次進行,這些邊際產業也是東道國具有比較優勢或潛在比較優勢的產業。從邊際產業開始進行投資,可以使東道國因缺少資本、技術、經營管理技能等未能顯現或未能充分顯現出來的比較優勢顯現或增強,擴大兩國間的比較成本差距,為實現數量更多、獲益更大的貿易創造條件。該理論能夠較好地解釋日本20世紀六七十年代國際直接投資的實踐。 [1] 
中文名
邊際產業擴張論
分    類
理論
詞    性
名詞

邊際產業擴張論理論論點

邊際產業擴張論日美差異

一、是美國的海外企業大多分佈在製造業部門,從事海外投資的企業多處於國內具有比較優勢的行業或部門;而日本對外直接投資主要分佈在自然資源開發和勞動力密集型行業,這些行業是日本已失去或即將失去比較優勢的行業,對外投資是按照這些行業比較成本的順序依次進行的。
二、是美國從事對外直接投資的多是擁有先進技術的大型企業;而日本的對外直接投資以中小企業為主,所轉讓的技術也多為適用技術,比較符合當地的生產要素結構及水平。
三、是美國對外直接投資是貿易替代型的,由於一些行業對外直接投資的增加而減少了這些行業產品的出口;與此相反,日本的對外直接投資行業是在本國已經處於比較劣勢而在東道國正在形成比較優勢或具有潛在的比較優勢的行業,所以對外直接投資的增加會帶來國際貿易量的擴大,這種投資是貿易創造型的。

邊際產業擴張論理論內容

對外直接投資應該從本國已經處於或即將處於比較劣勢的產業,即邊際產業開始,並依次進行。這也正是日本與美國對外直接投資方式的不同之處。其結果不僅可以使國內的產業結構更加合理、促進本國對外貿易的發展,而且還有利於東道國產業的調整、促進東道國勞動密集型行業的發展,對雙方都產生有利的影響。小島清根據對外直接投資的動機將其分為自然資源導向型、勞動力導向型、市場導向型和生產與銷售國際化型等四種類型。小島清理論在把微觀分析作為既定前提的基礎上,注重從宏觀動態角度來研究跨國公司的對外直接投資行為。缺陷在於,其動態分析僅限於日本及少數歐洲國家的情況。在對外直接投資決定因素上,小島清注重從國際分工比較成本來分析對外直接投資

邊際產業擴張論比較優勢論

第一,從事對外直接投資的企業與東道國的技術差距越近越好,這樣容易在海外,特別是在發展中國家找到立足點,佔領當地市場;
第二,中小企業在製造業中投資往往比大企業更佔優勢,因為他們轉移到東道國的技術更適合於當地生產要素結構,為東道國創造就業機會,受他們歡迎;
第三,無論是投資國還是東道國都不需要有壟斷和寡頭壟斷市場、我國中小企業的發展現狀符合邊際產業擴張理論。小島清的邊際產業擴張理論是根據日本在上個世紀60—70年代對外直接投資的實際而總結和創立的國際直接投資理論,是符合發展中國家一階段的對外直接投資現狀的。

邊際產業擴張論理論意義

邊際產業擴張理論是一種符合發展中國家對外直接投資的理論。在國際直接投資理論中,邊際產業擴張理論被認為是發展中國家對外直接投資理論的典範,它來源於當時高速發展的日本跨國經營實際狀況,正是在這一理論的指導下,日本的對外直接投資大規模發展,帶來了日本經濟的騰飛,很快的日本即從發展中國家的隊伍穩步邁進了發達國家的行列。而小島清的邊際產業擴張理論很好地揭示了發展中國家的對外直接投資的原因和行業特點,彌補了原有的國際直接投資理論只能解釋發達國家的狀況,對我們廣大的發展中國家開展對外直接投資指明瞭方向和道路,有着巨大的借鑑和指導意義。

邊際產業擴張論理論啓示

邊際產業擴張論中小企業

我國中小企業的跨國經營剛剛起步,還處於探索和嘗試階段。中小企業由於資金有限、迎接挑戰的經驗不足及缺乏強大的競爭力,所以跨國經營對他們來説還存在一定的風險。但根據目前我國的狀況是:第一,國內家電、紡織、重化工和輕工等行業已普遍出現了生產能力過剩、產品積壓、技術設備閒置等問題,這些行業要獲得進一步的發展,就必須尋找新的市常通過對外投資,變商品輸出資本輸出,在國外投資建廠,建立銷售網絡和售後服務網點,就可以帶動國產設備、原材料以及半成品的出口,有效地拓展國際市場。第二,“入世”在給中國企業帶來壓力的同時,也為中國企業走出去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因為“入世”後中國企業面臨的義務和挑戰主要體現在國內,所獲得的權利和機遇則主要體現在國外,即體現在外國向中國的產品、服務和投資更大程度地開放市場和實行國民待遇方面。也就是説,中國企業要想享受“入世”後的權利和機遇,就要儘可能地向海外進軍。第三,從企業國際化道路的一般進程來説,首先是發展間接出口,如通過專業的外貿進出口公司進出口商品或服務,而後是直接出口,如企業內部設置專門機構或進出口部門來處理相應的業務,最終再發展到對外直接投資。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國際貿易取得了長足發展,2003年貿易總額已名列世界第五位。國際貿易方面獲得的巨大成就,為中國企業進一步進行對外直接投資準備了必要的物質基礎。第四,我國的出口企業在國外不斷受到貿易壁壘的限制,綠色壁壘技術性貿易壁壘、進口限制等關税和非關税的貿易壁壘種類繁多,層出不窮,極大的限制了我國出口的進一步增加。面對這樣的背景,我國發展對外投資,企業進行跨國經營是勢在必行的了。邊際產業擴張理論為我們的中小企業跨國經營提供了理論依據,説明了我國中小企業跨國經營的可能性和優勢所在,我們的中小企業應該拋棄恐懼心理,勇敢的邁出跨國經營的步伐,以自己的優勢佔領國外市場,不斷的發展壯大自己。

邊際產業擴張論跨國產業選擇

我國中小企業跨國經營的產業選擇應該按照邊際產業擴張理論的內涵,主要發展那些在國內處於邊際產業位置的公司,以傳統制造業和手工業等加工產業為主。如我國有一定聲譽的特色行業,絲綢、瓷器、航運、餐飲、中國特色的食品加工、中成藥等。製造業目前仍是國際直接投資中機會最多的熱點行業,也是我國產業結構中行業門類最多、規模最大的部門。我國在機械加工、紡織、輕工、化工業已具有一定優勢,產品和技術的國際競爭力比較強。通過對外直接投資,我國實用性中間技術和傳統技術可以在發展中國家的製造業發揮優勢。不僅如此,我國製造業的一些技術也具有相對優勢,可以在發達國家產品週期變化和產業結構調整轉移中發揮其優勢。

邊際產業擴張論區位選擇

在區位選擇上,邊際產業擴張理論認為應該選擇與該國生產技術相近的國家,這樣容易在海外,特別是在發展中國家找到立足點,佔領當地市常按照這一理論,中國資本輸出的最佳地區應該是那些在經濟發展程度上和中國差距較小的國家和地區。一般來説,東歐和中亞比較符合這一條件。東歐和獨聯體國家正處於經濟改革之中,急需外國在那裏開展直接投資。這些國家和地區工業基礎好,資源豐富,具有經濟發展潛力和廣闊的市場我們應該積極關注和投資開拓這一領域,通過直接投資進入這些地區相對落後的輕工業、加工業和製造業。發展中國家豐富的勞動力資源和生產要素,為我國的產品和技術(尤其成熟產品和技術、勞動密集型生產技術)和機器設備等提供發揮相對優勢的廣闊市場[2]。通過對這些國家和地區的直接投資,可以推動我國產業結構調整,並轉移到發展水平相對較低的國家和地區。我國要提高國際競爭力,對發達國家的投資必須注意。通過對發達國家直接投資,一方面可以獲取我國經濟現代化急需的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以及經濟發展短缺的資金、技術、設備,信息和其它經營資源;另一方面可以抓住發達國家產品週期變化和產業結構調整轉移帶來的機會,是我國具有一定相對優勢的技術、產品進入發達國家市場,向發達國家直接投資所獲得的區位優勢和比較利益最大,因此應成為今後我國跨國直接投資的主導方向。總之,我國的對外直接投資應以鞏固和擴大對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的直接投資為基本取向,以加快發展對發達國家直接投資為主導方向。
參考資料
  • 1.    陸雄文.管理學大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13年